人生如建筑

黎宵

<p class="ql-block">4月26日至7月27日,“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展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这也是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在中国内地的首个全面回顾展。</p> <p class="ql-block">鲜有人能如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1917-2019)一样,以开放包容的视野践行推动全球文化交流的建筑理想。</p><p class="ql-block">贝聿铭的职业生涯纵贯七十载,其备受瞩目的建筑项目横跨多个大洲,奠定了他在建筑史的重要地位,更深刻影响了当代文化景观。</p><p class="ql-block">本展览是首个关于贝聿铭的博物馆大型回顾展,上海站将重访其建筑生涯的起点,他曾在这方土地上学习与成长。彼时贝聿铭时常往返于苏州和上海,穿梭于具有特定历史和文化的江南庭园建筑与国际大都会现代景观之间。这些早年的多元文化空间体验为他带来启发,令他致力于在跨文化视野和现代语境中探索和演绎地方性与历史原型。其设计亦体现对人与万物之间协作精神的信念,诠释建筑和空间与周遭环境的有机呼应——建筑与生活密不可分。</p><p class="ql-block">展览通过六大核心维度,系统解构贝聿铭的建筑思想体系:文化根源的滋养、城市设计的远见、艺术语境的交融、业主协作的智慧、几何形态与材料和建构的精研,以及对历史的省思。贝聿铭坚信,建筑应当既能彰显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又能唤起超越时空的普遍共鸣。</p> <p class="ql-block">基普斯湾广场 1957-1962,纽约</p><p class="ql-block">1957年,贝聿铭开始了基普斯湾广场的建设。该项目是纽约市重新开发低收入社区的宏大计划之一。贝聿铭想要提出一种价格低廉,又兼顾建筑技术创新和居民生活品质的方案。当时常见的公共住宅项目多是由砖砌房屋组成对称的街区,贝聿铭则提出在建筑场址的南北边界上建造两栋21层高的大楼,围绕一个占地3英亩(约12000平方米)的私家公园。大楼以清水混凝土板框出巨大的落地窗,将曼哈顿的景色尽收窗前。这两栋大楼在1980年代被改为私人公寓,基普斯湾广场也成为纽约身价百倍的地段。</p> <p class="ql-block">基普斯湾广场新落成的南大楼 约1960年</p> <p class="ql-block">协会山 1957-1964,贾城</p><p class="ql-block">到了1950年代,费城历史悠久的协会山已破败不堪。工厂倒闭和失业人口飙升。令当地经消陌入萧条。建筑物大都已年久失修。贝聿铭的团队提出了被特的解决方案——保留原有的红砖排屋。在附近建造低矮的联排别墅,让新旧建筑之间形成自然的过渡。另外再兴建三栋大楼,以满足对佳宅单位数量的需求。这些新建大楼位于特拉华河流岸,远离现有的建筑物。各大楼的位置不但勾勒出社区中重要的历史地标,亦确保从不同角度仍能观赏到它们。</p> <p class="ql-block">协会山排屋望向美国海关大楼一景</p><p class="ql-block">伍兹兄弟 约1964年</p><p class="ql-block">这些联排住宅采用方形组团布局,并大量运用砖材,以呼应周边历史建筑的风貌。屋顶水平带状窗的设计,既延续了历史建筑的比例特征,又与三座新塔楼的直线条设计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华盛顿西南区都市重建项目</p><p class="ql-block">1953-1959,华盛顿特区重新规划华盛顿特区的西南贫困社区,是韦伯纳普的首个大型重建项目。贝聿铭提出全面清拆现有建筑的方案,在区内建立步行可达的住宅和商业设施,将理想的市郊社区生活形态融入大城市的肌理之中。西南区在种族、经济和位置上皆与华盛顿的其他地区分隔开来。为衔接市中心和西南社区,贝聿铭提出修建一条新铁路和高速公路,使其与文化购物中心朗方广场相连,通往国家广场上的各个地标和博物馆。然而,官僚作风和多次延迟令项目波折重重,最后仅有朗方广场等少数建筑得以落成。</p><p class="ql-block">华盛顿西南区都市重建项目早期方案效果图</p> <p class="ql-block">拉德芳斯之首</p><p class="ql-block">1970-1971(未建成),巴黎</p><p class="ql-block">这一鲜为人知的项目,是由法国政府资助的拉德芳斯商业区双子塔设计方案,它是贝聿铭在巴黎的首次建筑实践,尽管最终未能落地,仍不失为其重要作品。该方案创新性地解决了公共通道、车辆动线等城市规划难题。项目位于卢浮宫和凯旋门等重要地标的轴线末端,两座塔楼通过底部弧形连廊有机衔接,在保证建筑体量感的同时,确保巴黎历史中轴线上的景观不受遮挡。</p> <p class="ql-block">大卢浮宫计划</p><p class="ql-block">1983-1993,巴黎</p><p class="ql-block">1981年,法国总统弗朗素瓦·密特朗邀请贝聿铭主持卢浮宫博物馆的改造工程。贝聿铭翻新卢浮宫的构思,重点在于将整个U形建筑群整合为统一的博物馆空间,其中包括一直由法国财政部使用的黎塞留馆。项目首期工程于1989年竣工,贝幸铭设计的卢浮宫金字塔,屹立于拿破仑庭院,作为通往博物馆的新中央入口。除了这一广受瞩目的结构以外,贝聿铭团队还全面升级了博物馆基础设施,使卢浮宫能与巴黎的商业设施和交通系统进一步融合。随着黎塞留馆修缮完成,项目的二期工程也圆满落幕,最终实现了卢浮宫建筑群的完整统一。</p> <p class="ql-block">卢浮宫卡鲁塞勒购物中心走廊</p><p class="ql-block">贝聿铭及合伙人事务所 约1990年</p><p class="ql-block">法国国家档案馆,20080657/61</p><p class="ql-block">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是进入地下大厅的入口。该大厅为参观者指引方向,使其能在分布于三个夏楼的广阔展厅与博物馆设施之间便捷地穿梭。地下大厅亦连接卢浮宫卡鲁塞勒购物中心商店街,人们可经由购物中心前往停车场和巴黎公共交通系统等一系列配套设施。</p> <p class="ql-block">大卢浮宫计划中黎塞留馆皮热中庭内景</p><p class="ql-block">乔瓦娜·席尔瓦2021年</p> <p class="ql-block">大卢浮宫计划中黎塞留馆马利中庭的效果图</p><p class="ql-block">米歇尔·马卡里</p><p class="ql-block">贝聿铭及合伙人事务所1990年</p><p class="ql-block">米歇尔·马卡里,法国国家档案馆,</p><p class="ql-block">20140450/17</p><p class="ql-block">贝聿铭为黎塞留馆庭院装设了玻璃天幕,形成了两个雕塑庭园。此设计让雕塑在内环境进行展示时,既有自然光照,又免受风吹雨打。</p> <p class="ql-block">大卢浮宫计划</p><p class="ql-block">1983-1993,巴黎</p><p class="ql-block">贝聿铭为卢浮宫项目构思了一个师古而不泥古的结构。他认为玻璃金字塔是最理想的造型——其结构稳固,且锥形轮廓能最大限度降低对周边历史建筑的视觉干扰。为达成“技术极限下的绝对透明”这一目标,贝聿铭团队开发了革命性的结构系统——通过张力与压力平衡的钢构件网格,支撑超高透光率的玻璃幕墙体系。这一设计不仅完美解决了历史环境中的现代介入难题,其结构工程与玻璃制造技术上的突破更对整个建筑与制造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贝聿铭职业生涯的成就,源于其建筑技艺的精湛和独到的解决问题的智慧,同时也离不开机遇的眷顾,以及面对重要委托时的锲而不舍。从市长到博物馆馆长,他总能以真诚的合作态度赢得客户信任,敏锐洞察他们的核心需求。他常常能够说服客户突破原有的设想,并不计成本地追求更为高远的目标。在其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这些富有远见的委托重塑了全球众多城市与机构的面貌。然而,贝聿铭同样经历过与客户理念不合的困境,也面临过公众对其设计方案提出的质疑与反对。</p><p class="ql-block">贝聿铭(左)与前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右)在卢浮宫金字塔的开幕仪式上。</p> <p class="ql-block">卢浮宫卡鲁塞勒购物中心的倒金字塔</p> <p class="ql-block">贝聿铭与大卢浮宫计划的模型</p><p class="ql-block">时任巴黎市长雅克·希拉克表示支持贝聿铭的设计方案,但同时要求贝聿铭制作1:1的金字塔模型以争取民意。为了达成要求,工程团队创新性地采用四根碳纤维缆索,通过起重机将之悬吊于拿破仑庭院预定建造金字塔的位置,精准模拟金字塔的立体轮廓。模型内部留空,藉此表明建成后的金字塔不会遮挡原有景观视野。超过六万名巴黎市民观摩了这次实地展示,希拉克随后对贝聿铭的设计表示认可,舆论最终倒向支持贝聿铭。博物馆新馆于1989年开放,继而黎塞留馆的翻修工程于1993年竣工,焕然一新的卢浮宫就此成为巴黎文化自信的新象征。</p> <p class="ql-block">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2000-2008,多哈</p><p class="ql-block">卡塔尔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是卡塔尔博物馆管理局计划兴建的众多博物馆中的第一座,该计划希望将卡塔尔打造成一个国际文化中心。管理局认为先前选定的设计不足以体现其将伊斯兰艺术视为地区乃至全球共同文化遗产的愿景。时任卡塔尔埃米尔的谢赫哈马德·本·哈利法·阿勒-萨尼说服已退休的贝聿铭复出,接受委约设计这座博物馆。从建于9世纪的开罗伊本·图伦清真寺的造型逻辑获得启发,贝聿铭设计的博物馆建筑从八边形演变为正方形,再变成圆形。这种几何变化,正是贝聿铭的设计被认为既带有地域特色,又能引起普世共鸣的原因之一。</p> <p class="ql-block">伊斯兰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2000-2008,多哈</p><p class="ql-block">贝聿铭在设计卡塔尔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时面临的核心挑战,是需要为该馆找寻一个设计的立足点,以体现其历史悠久、横跨多个大洲的丰富伊斯兰艺术珍藏。在研究了不同时期和地区的伊斯兰古建筑后,他被埃及开罗的伊本·图伦清真寺所吸引。该清真寺约建于公元9世纪,圆顶净礼喷泉由八角形渐变到正方形,最终过渡为圆形,这种几何逻辑的使用既存在于特定文化和历史中,又具普世性和通用性,其简约的风格也很契合卡塔尔一在当地建造传统中,未曾有过如此规模的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从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穹顶下方往上看的中庭景观,可见其吊灯、四根壁柱和格状天花板往上延伸至圆窗</p><p class="ql-block">贝聿铭为该博物馆的设计从简洁的外观过渡至华丽的室内装潢,这亦是许多伊斯兰建筑的典型特征。中央楼梯可仰望的中庭穹顶采用不锈钢材质,其几何构造致敬传统穆卡纳斯(muqarnas)——一种构成伊斯兰穹顶与拱门的蜂窝状装饰结构。F灯设计则取材于伊斯坦布尔苏莱曼尼耶清真寺的环形灯饰,低垂的悬挂方式赋予空间亲密的尺度感。</p> <p class="ql-block">黄昏博物馆边人们在祈祷</p> <p class="ql-block">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剖面模型</p> <p class="ql-block">香山饭店</p><p class="ql-block">1979-1982,北京</p><p class="ql-block">1978年中国实行“四个现代化”政策,以推动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领域的现代化发展,振兴经济。在此背景下,贝聿铭受邀在北京市中心设计一座高层酒店,以促进本地的旅游业发展。贝聿铭提出在北京西北郊前皇家猎场的山林中建造一座低层酒店,以保全故宫的格局及其与周遭开阔天空的关系。他的选择推动了环故宫建设发生了政策性的改变。然而,香山饭店的项目也并非一帆风顺。尽管与投资者达成协议引入经验丰富的运营团队,但官方最终决定自行管理酒店。</p><p class="ql-block">美国媒体将香山饭店形容为一场胜利,但事实却远非如此。贝聿铭团队不得不应对施工队伍经验不足、技术资源匮乏等困难。然而,团队最终成功说服有关部门,获准从云南采购风化石灰岩柱,用于饭店庭院和花园景观营造。</p> <p class="ql-block">艾弗森艺术博物馆,纽约州雪城 1961-1968</p> <p class="ql-block">左图: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呼应周边景物特色的外墙纹理和不规则形态。美国科罗拉多州罗基山脉</p> <p class="ql-block">两张照片的投影</p> <p class="ql-block">国家美术馆东馆</p><p class="ql-block">1968-1978,华盛顿特区</p><p class="ql-block">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的设计中,贝聿铭将形式、结构和材料巧妙融合,打造出一座既具有现代性,又与历史悠久的西馆遥相呼应的扩建建筑。他延续使用西馆的田纳西粉红大理石作外墙饰面,并在室内使用同样带玫瑰色调的清水混凝土。为了在建筑物之间建立视觉和空间连系,东馆亦借鉴西馆砖石结构的庄严氛围。正面外墙的无缝锐角锋利如刀刃,使建筑呈现标志性的三角外观,同时体现出西馆的稳重感。中庭上方的立体玻璃天窗更将三角形设计语言升华至全新维度。</p> <p class="ql-block">达拉斯市政厅</p><p class="ql-block">1966-1977,德克萨斯州达拉斯</p><p class="ql-block">贝聿铭设计达拉斯市政厅时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在有限空间中合理配置市政各部门的办公需求。虽然提供公众服务的窗口所需的空间面积最小,但基于“市民友好”的设计理念,贝聿铭希望将之置于一楼,方便市民进出。这一功能布局最终催生了建筑独特的倒金字塔形态。该建筑每层楼板以2.8米的递进幅度向外悬挑,创造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内倾立面。由于市政府预算紧绌,贝聿铭选用了清水混凝土作为主要建材。其设计还运用了创新的后张预应力系统,并使用新研发的混凝土配方,有效抑制养护期的收缩开裂问题。</p> <p class="ql-block">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模型</p><p class="ql-block">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 1954-1963,台中</p><p class="ql-block">贝聿铭在规划时有意将路思义教堂打造为台湾东海大学建筑群的核心建筑。在实际设计中,其标志性屋顶由四块内弯的独立曲面面板构成,仿若木船船体的抽象演绎,面板于顶部收拢之处形成狭长天窗,复杂的屋顶设计采用了格状结构的钢筋混凝土。由于材料从最初的木材设计改为混凝土,促使当地施工团队将现代混凝土工艺与传统木竹建构技艺相融合,创造出独具地域特色的建筑解决方案。</p> <p class="ql-block">路思义教堂早期木结构屋面设计细节图</p><p class="ql-block">路思义教堂标志性的曲面屋盖——技术上称为“双曲抛物面”,在当时属于创新建筑形式。由于缺乏现今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这种结构的工程实现颇具挑战。最初设计方案采用木构造体系,由木板夹合菱形网格壳框架构成。鉴于台湾地处地震带,考虑到木结构的抗震稳定性问题,设计团队最终改用钢筋混凝土方案。</p> <p class="ql-block">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室内</p><p class="ql-block">设计概念草图</p><p class="ql-block">记录教堂外形构思过程的绘图和模型照片,1956至1957年。</p><p class="ql-block">从这幅草图中可见,四面向天际收拢的曲面墙以窄长天窗接合,令自然光线洒入室内。</p> <p class="ql-block">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草图登上《葡萄园》第20期的封面</p><p class="ql-block">1963年11月2日出版</p> <p class="ql-block">双曲面大楼,纽约(未建成)</p> <p class="ql-block">双曲面大楼模型</p> <p class="ql-block">宝丽来大厦</p><p class="ql-block">1969(未建成),马萨诸塞州剑桥</p><p class="ql-block">贝铭为宝丽来公司在马萨诸塞州剑桥的新总部设计了这座45层的高楼,然而项目从未建成。宝丽来大厦的设计采用了外部支撑结构,其网格状外观类似于工业储气罐的外覆框架。该建筑的结构系统由斜向和横向的钢制桁架组成,围绕以玻璃幕墙,从而减少对室内支柱的依赖。</p> <p class="ql-block">宝丽来大厦效果图</p> <p class="ql-block">中银大厦 1982-1989,香港</p><p class="ql-block">贝聿铭设计的香港中银大厦以其优雅的尖锥造型,实现了结构强度与外观拔群的完美统一。为抵御地震并符合当地的抗风荷载规范,中银大厦采用纵横交错的斜向支撑结构,将位于建筑物中央及四角的五根主立柱连为一体。建筑物外立面上引人注目的交错菱形图案,正是这一立体结构系统的直观呈现。</p> <p class="ql-block">外墙</p> <p class="ql-block">美秀美学院中等教育学校礼拜堂</p><p class="ql-block">2008-2012,滋贺县信乐町</p><p class="ql-block">贝聿铭意欲以此礼拜堂作为美秀美学院中等教育学校的校园焦点。他将礼拜堂设计成泪滴造型,灵感源自将扇形纸片简单卷曲对接。然而,要将这个锥形转化成建筑结构极为困难,最终团队通过几何计算建模生成了该结构。为满足隔热和声学上的需求,礼拜堂采用混凝土结构。但贝聿铭特别委托为苹果全球旗舰店制作金属幕墙的日本制造商菊川企业,定制不锈钢曲面板材包裹礼拜堂,完美呈现其追求的流线形态和雕塑般的外观。礼拜堂内部以红杉木饰面覆盖结构体,营造出静谧的沉思与冥想空间。</p> <p class="ql-block">设计图纸</p> <p class="ql-block">模型</p> <p class="ql-block">施工图</p> <p class="ql-block">苏州苏州博物馆</p><p class="ql-block">2000-2006,苏州</p><p class="ql-block"> 苏州博物馆坐落于历史悠久的旧城区核心地段,毗邻兴建于明代的拙政园,其设计还巧妙的融合了一座建于清代的王府建筑 (忠王府)。贝聿铭以极其审慎的设计态度,呼应其场地文脉,从周遭环境中提炼造型语言、尺度关系与材质肌理;最终呈现的建筑群落以素白灰泥墙和深灰花岗岩屋顶构成。其半地下式的布局设计,确保了博物馆的高度始终低于周围的建筑,展现对历史的谦逊姿态。</p> <p class="ql-block">在博物馆七楼的室外平台上眺望黄浦江</p> <p class="ql-block">露台上保留着当年南市发电厂粉煤灰分离器遗迹,新旧建筑同框,印证了贝聿铭那句名言:“人生如建筑,而建筑是生活的镜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