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而我的童年犹如万花筒般的色彩。我随父母三岁从北京搬到哈尔滨,一直在那里生活了九年,儿时有许多美好的记忆、它就像一首歌可以伴随人生到永久,它就像一幅画牢牢地镶嵌在脑海深处,它是我记忆长河中最美妙的一段旋律。 </p><p class="ql-block"> 打我记事起,我们家就住在哈尔滨南岗区阿什河街37号大院,这是当时省委机关干部的家属院,大约有五十户人家,200左右的人口。院子里有树,有花,有凉亭和喷水池,并有专人管理,环境很优美,门口还有警卫。院子里干净整洁,也很安全。</p><p class="ql-block"> 我们那些孩子大部分都是省委幼儿园出来的,小学也都集中在霁虹和花园两个小学,上学放学都一起走,大家都比较熟悉。平时男孩找男孩,女孩和女孩玩,分得很清楚。</p><p class="ql-block"> 1955年10月份,我们家刚从北京来到哈尔滨,父母买了过冬的衣服,在照相馆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我们37号大院和39号院是连着的,还有吉林街44号院的后门也和39号院相连,在这三套大院居住过的,有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几任书记强晓初、冯继新、王鹤峰、陈雷、李剑白、陈剑飞、李力安等,秘书长邹问轩、谭云鹤,后来的国家领导人陈俊生、曹志,以及省委副秘书长、各部的正副部长,还有主要领导的秘书、司机等。孩子们经常在一起做游戏,玩的很开心。星期六各家都到中山路107号宾馆去洗澡,看电影,游玩,真是一段无忧无虑快乐的童年时光。</p><p class="ql-block">最近我在玩AI让照片动起来,变成小视频,我让这张照片的父母抱起我来亲吻,这个瞬间感觉太温馨了,生活中我都不记得父母亲过我,可能那个年代也不太实行,所以这成了我永远难忘的珍藏,父母的爱在这一吻中充分体现,永记心间。</p> <h3> 我在霁虹小学读书,听说以前叫烈士子弟校,后来因烈士子弟越来越少,才改的名(因为它离霁虹桥很近而取名,文革中又改叫继红小学了)。这所小学是全市最好的学校之一,无论教学质量教师水平还是校舍都很不错,那时也是按地区划片上学。自从有了花钱入学的规定,它就成了热门学校,很多家长都花钱择校来这里。当时就有“霁虹三中一条龙”的说法。许多人都说,到了三中,一只脚已经踏上进了大学的校门。所以这也是人们择校的另一个原因吧。<br></h3><h3> 我们院由于孩子很多,省委后勤处长马骏叔叔主动管理起我们的校外活动,让我们的少年活动丰富多彩。我记得那时给我们组织过劳模和老红军报告会,自己编排歌和舞上台演出。冬天院里有冰场,平时俱乐部有乒乓球台,我的滑冰和打乒乓都是那时学会的。每次活动,马叔叔还给我们拍照片。我是小学低年级女生个子最高的一个,大一些的学生不愿意和我们一起玩,但是排练节目,都是她们初中生的主意和策划,教我们唱歌,指导我们演出。我记得上台演出时,我还很紧张呢,心砰砰直跳。我从小就见不了大世面,胆小,眼睛不敢往台下看,这个毛病,一直带到现在,所以我是属于不适合做领导的人,因为当领导必须会作报告,经常在台上讲话。可是我做摄影记者例外,扛着机器在大场面拍片的风采和胆量,连男同志都甘拜下风。</h3><h3> 大院组织的小合唱,中间最高的是我,我左边的是张燕燕,右边的是徐密华,接着是刘雨春,我们四个是一个班的,还有明明、里程、晓光、薇薇等</h3> <p class="ql-block"> 我现在有好几张马骏叔叔给我拍的照片:一张是舞台上我们在演出歌曲,有十几个孩子,我站在中间,其他人依次按大小个子排开,我们都穿着漂亮的毛衣,裤子没有统一,大家唱得很认真、很投入,一看就是大杂烩的队伍,没有经过训练的业余水平的演出。不过我很喜欢这张照片,这也是我唯一的一次在舞台留影,也是我儿时幸福时光的真实写照。当时就把能想起来的人名字记在背后了,当我离开哈尔滨后,经常拿起它回顾小伙伴们在一起的开心时刻和美好友谊。 </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张是一个劳模叔叔给我们做完报告后,到后台和院里的学生代表见面时的合影。大概有20多个小朋友,有比我大的初中生,有比我小的,好多人是刚演完节目,还没卸妆。劳模叔叔身上挂满了奖章,我就站在他的后面,感觉很荣幸。我也很珍惜这张照片,它是我与院里小朋友合影人数最多的一张。每个人都是我记忆中的很熟悉的那张脸。</p><p class="ql-block"> 与劳模叔叔(带很多像章的人)合影,劳模左边是省委副书记王鹤峰,后排他们两人中间站着的是我,左一坐着的是马叔叔</p> <h3> 那时,校外都有学习小组,家近的四五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在一起写作业,看书、玩耍。有一阶段,我和欧阳小明(省委书记的女儿)一个小组。她家就住我家后院,正门对着吉林街,独门独院。门口有当兵的警卫,因为我们常去,警卫叔叔也都认识了,按完门铃,就畅通无阻的进屋了。她家有乒乓球台,我们学习完,有时可以打一会儿球。欧阳小明学习很好,是我们班的中队长,她的组织能力也很强,和她一个小组,我很高兴,不会的问题都可以问她,都会很热情的告诉我。当时我也很羡慕她的组织能力。那时我也不懂什么高干子女,什么等级差别,只觉得小明家条件很好,是个大干部,但是她没有架子,很朴素,和我们在一起学习、玩得很自然、很和谐。</h3><h3> 我们院还经常举办展览。一次马叔叔给我照了一张我面对镜子系红领巾的照片,取名为“当我系上红领巾的时候”。“红领巾”当时在我们心中非常神圣,那是烈士的鲜血染成的,它是红旗的一角,它是好孩子的象征。这可是我的第一张新闻照片。看到展板上的自己,我好得意呀。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这个荣誉让我偷偷乐了好几天。 </h3><h3> “当我系上红领巾的时候”展览照片</h3> <p class="ql-block"> 有一次,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省委领导接见了我们这群小孩,大约有四、五十人,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还有省委副书记,常委(大部分是我们院的家长)和我们照了相。我坐在第一排右边的位置,身边都是我们大院的学生。我隐约记得好像是一家出一个孩子,叫省委领导接见三好学生代表吧,总之好事都让我赶上了。</p><p class="ql-block"> 在学校和大院的校外教育下,让我从小就知道社会主义好,要爱党、爱国,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好好学习,遵纪守法,长大为祖国作贡献。</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70年代末,我作为省台新闻记者去参加省委书记欧阳钦儿子的平反大会报道,欧阳小明(她们全家已经都去北京了)作为家属代表前来参加大会。看到她,我很激动,可是毕竟10多年没联系了,双方的变化都很大。我在拍摄之余,凑到小明身边和她交流了几句,本来想安慰安慰她,多和她聊聊,可能小明此时此刻沉浸在怀念哥哥的思绪之中吧,所以比较沉默。我也没多打扰,就又投入到紧张的采访拍摄之中了。小明,仅仅作为少年时期的一个遥远的梦境留在记忆中了。90年代,我们小学同学就开始聚会有了联系,如今在微信上大家交流的就更多了。</p><p class="ql-block"> 省委领导接见省委子弟五好学生。坐板凳那排都是省委副书记、常委,中间是省委书记欧阳钦,还有副书记李剑白和陈雷(都在我们院住),最右边的是马叔叔,我在第一排右边第四个。我左边是欧阳小明,第一排还有我们班的张燕燕、马阿城、郑晓锌,第四排左二是我父亲。欧阳晓光在发小50周年聚会上送给照片上有的每家一张,为了让大家好辨认,找回儿时的记忆,她还细心的在每个人身上写下了名字</p> <h3> 我家邻居刘雨春(我很喜欢她的名字,春天的雨,好有诗情画意)二楼就住我们两家,她家往右拐,我家往左拐。我们俩也是一个班的,但好像不是一个学习小组的。有时上学碰到会一块走。当年,我记得她很秀气,个子不高,说话小声小气的很文静、也很内向,我们交往不多。我家搬走后,听说北京芭蕾舞剧团来招生,哈尔滨就选中了她一个,可惜“文革”给耽误了。她的职业是在一所大学教书,还是那么瘦,却长成1米70多的个头了。最巧的是2000年之后,我们两家又住的很近,同学聚会,经常搭伴一起前行,这真是缘分。</h3><h3> 我还经常去同学张燕燕家,她爸爸是省委统战部长,也许是同名的原因吧(我上学前大名就叫燕燕),我们两个很要好,她有三个姐姐,一个妹妹,因为都是女生,大家很能玩到一块。她家那时就有电视,我就是在她家知道了什么是电视,并且第一次看到了电视节目。上世纪60年代初,人们还是电视盲呢,当时这神秘的小匣子,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我也没想到,冥冥之中,我之后的人生会与电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燕燕小时候很内向,可是后来却做了省政协的厅一级领导,是我们班有出息的人之一了。</h3><h3> 还有我的同学徐密华和马阿城,这两个人比较开朗活泼,我们在一起玩的比较多,跳绳、玩“嘎拉哈”、跳格子、踢口袋、捉迷藏等等。放学后,我们院里大家有好多好玩的游戏,一般同龄人找同龄人,一个年级的找一个年级的互不干扰。</h3><h3> 我(右)和弟弟、马阿城在37号大院,后面的房子是一座很长的二层小楼,右边是马阿城家,左边是我们家,弟弟是拣我的小花格衣服穿</h3> <p class="ql-block"> 我们院里有公共食堂,各家都在那吃饭。每家一个桌,大家都自觉的安静的进餐,秩序井然,从来没有过打架斗殴的现象。一到开饭时间,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饭,那是很开心的时刻。想想不用做饭、不用洗碗,好享受呀,现在如果还有这样的条件,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这种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 弟弟和大院警卫排的叔叔关系不错,有一次姜排长领着他去军营玩,正赶上我在门口,车子出来时,弟弟也叫上了我。那是我第一次去军营,一切都感到很新鲜,看到他们宿舍整齐的被褥,看到了操练战士的威武庄严。解放军一直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很高大,在书本上学过的董存瑞、黄继光,牢牢印在脑海里。走进军营,更让我崇拜军人了。回来的路上,姜排长又领着我和弟弟去照相馆拍了一张合影相,姜叔叔很英俊、很潇洒。听弟弟说,之后很多年,他都和姜排长有联系,姜叔叔复员后,曾在省石油公司当总经理。如今,他已经不在了,但是这张照片让我对他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和弟弟、姜排长留影,他很有军人风采</p> <p class="ql-block"> 我们院里有个俱乐部,看电影不用出院,太方便了。几乎每周都放电影,在寒暑假,马叔叔也时常组织我们看新片。平时,我们几个孩子和收票的叔叔阿姨很熟,经常写完作业混进去看半截电影,虽然故事不完整,但是看的很开心,最主要是不用花钱可以看电影,我对电影的兴趣也许就是从那时开始培养起来的。</p><p class="ql-block"> 1964年7月,我随爸妈要去一个陌生的城市鸡西,那是我懂事后第一次搬家。说实在的,我真不愿意离开哈尔滨、离开熟悉的校园、离开我们的大院、离开亲切的小伙伴们。那天,我们是乘坐晚上的火车,送我们的小轿车早早来到了院里,正在我们全家搬行李的时候,不知不觉,车子周围已经围了10多个我的同学和院里的大姐姐们,这个送来一支笔,那个塞给我一个本,还有自己用塑料绳编的小猫、小狗、小动物,纷纷留给我作纪念,我当时就激动的落下了眼泪。小伙伴们还你一言,我一语的给了我许多祝福和安慰,要我离开大院,不要忘记大家。最后她们对我说,要走了,给大家唱支歌留作纪念吧,我本来就不大会唱歌,再加上激动,更不知道唱什么好了。当时最熟悉的歌就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也没多想张口就唱起来了。我知道我唱得很不好听,那不重要,重要的是,表答了我对大家的谢意和回报。重要的是,我记住了欢送会那难忘的时刻和小伙伴们真挚的友谊。</p><p class="ql-block"> 我(前排中间)和爸爸妈妈(左边)两个阿姨(右边)在37号院合影</p> <p class="ql-block"> 晚上坐在火车上,我打开小伙伴们的礼物,看着书中、本上的赠言,默默回忆着那个让我意外的、让我感动不已的欢送会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熟悉的面孔、每一个让我难忘的小伙伴。</p><p class="ql-block"> 37号大院,再见了;37号大院,我童年的美好时光,我永远的珍藏。 </p><p class="ql-block"> 10年、20、30、40、50年后,我无数次重返大院,感慨万千。2000年去过一次,小院仍然变化不大,感觉破旧不堪,小饭店、杂货店好几个,警卫早撤了,房子也旧了,院里乱七八糟,没有了往日的温馨和整洁。最近一次,我还信步走到原来的住房,那个令我魂牵梦绕的温暖的小家,已经变成被人租用的仓库了。忙碌的搬运工没工夫搭理我,我大胆的向里走,希望看个明白,努力找回曾经的记忆。最里面屋里坐个会计,头不抬,眼不睁的质问我:“找谁?”我说:“不找谁,这里是我过去的家,来看看。”“没什么好看的,快走吧,别耽误我们干活。”我只好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又在院子里转了一圈,好冷清呀,好陌生呀,一种人走茶凉的感觉。没有了故人,没有了情,即便旧地重游,也是凄凉的。</p><p class="ql-block"> 小学同学聚会,我们院的8个人合影,右起:薛静松、我、密华、刘雨春,左起:张蔚波、谭光、程力平、唐利群</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班的小学同学组织了一次聚会,大约去了20多人,每个人进屋,先让大家猜一下是谁。30年岁月匆匆,的确让人难以找回童年的记忆。坐定以后,每个人作了自我介绍,原名、现名、工作单位。我发现在我的脑海里,印象最深的当属37号大院里的同学了,见到她们我觉得格外亲。吃饭时,我们大院的人也会坐在一桌,谈着分别后的变化,父母的状况、兄弟姐妹的去向、自己的家庭和事业,每个人说起大院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说不完的话。最后拍照时,我们院的十来个人单独合了影。这以后,三四年聚会一次,每次也都是我们院的人最多,大家还是喜欢往一块凑,还是愿意回顾大院的往事。让其他同学都嫉妒得直说我们搞小宗派,要打乱我们的小团体。其实儿时的友谊非常单纯、大概永远会珍藏在每个人的心里。</p><p class="ql-block"> 往事如烟,人生如梦,许多事在记忆中都淡淡消失,但是37号大院却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刻骨铭心。我想37号大院让我最值得回忆的还是社会给予我们的关爱和马叔叔他们给予我们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我们幼小的心灵深深种下好好学习,好好做人这棵优良的种子,必定会在阳光雨露下开花结果的。</p><p class="ql-block"> 50周年发小聚会时,我们班五个同学合影留念,左起:谭光、张燕燕、我、刘雨春、薛丹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在微信群里看到了介绍三十七号大院的历史视频,挺珍贵,有意义,所以在美篇中保留了。</p> <p class="ql-block">回帖摘:</p><p class="ql-block">童年时光总是充满了温暖的色彩💕网友</p><p class="ql-block">儿时记忆像宝藏,永远闪耀光辉。<span style="font-size:18px;">网友</span></p><p class="ql-block">那万花筒般的童年真让人向往😊<span style="font-size:18px;">网友</span></p><p class="ql-block">童年的回忆真是无比珍贵😄<span style="font-size:18px;">网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7年,我和发小聚会合影照,中间穿红旗袍的是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