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岭南后来居上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它又很得益于“风水”,回顾历史,岭南确是一个“风水宝地”,以得风气和开风气著称。</p><p class="ql-block">而一讲到岭南开风气,有个地方不能不提。还记得上一篇我们所提到的30多位历史文化名人吗?你有注意到了他们籍贯吗?若有,你极有可能会和我一样惊讶:曾经的香山县,竟然能独领风骚,有4位之多:古代的黄佐,近代的容闳、郑观应、孙中山等都是香山人,其实那地方的历史名人,享有全国知名度的远不止这几位。而造成这种现象,是和这里得风气早和开风气之先有关。</p> <p class="ql-block">它们得风气早和开风气先得益于地理位置。香山县处于珠江三角洲的西南部,为珠江出海口,毗邻港澳,很近海。这是清代早期的一张广州府图。当时的香山县在广州城南方,扼守着广州城出海水路。</p><p class="ql-block">能否得风气当然是首先搞清楚得的是什么风气?从何来的风气?如果是岭南以北入的风又或者是中原来的风,那么香山县不会先得,但海上来的不一样,这就为什么越到近代,人物越多。容闳、郑官应、孙中山都是近代。</p> <p class="ql-block">再来看一下这个香山县的历史沿革。原来香山县地域广,包括了现中山市、珠海市、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广州市、佛山市部分地区。其地在设置香山县之前,属汉番禺县地,晋以后为东官郡地,唐为东莞县地。香山县始设于宋代,之前有香山镇,香山镇之前有香山场,香山场是最早的行政设置,再之前是军事设置的香山寨。</p><p class="ql-block">再说香山县、香山镇、香山场,还有香山寨中的所谓香山其实就是五桂山。五桂山是今广东省中山市的一个山系,方圆有三百里,曾经的香山镇就地处五桂山分支凤凰山麓。五桂山之所以称之为“香山”,一说是因为它盛产“异花神仙茶”,茶是一种野生茶叶,“异花”乃指“王者之香”的兰花,香闻十里,人们称它“隔山香”;另一说是因为五桂山出产沉香,它孕育了国内一半以上的野生土沉香。南宋时期,香山五桂山出产的沉香是贡品,亦是与海外交往的重要礼品,且由于五桂山产沉香,需通过港口转运,因此产生的地名除香山系列名字外,还香洲、香江、香港等。2011年,中山市荣获“中国沉香之乡”称号。</p><p class="ql-block">这是今天的五桂山,是广东省重点旅游开发区。五桂山辖区内青山连绵、溪水常流、四季花香。“五桂雄峰”是珠江口最高峰,也是中山十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五桂山历史上又曾经是革命根据地,1942年初开辟,1944年10月,在石滢桥村召开了中山县民主政权成立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中山县行政督导处,1945年1月,在槟榔山古氏宗祠成立珠江纵队第一支队。珠江三角洲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司令部就设立在古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香山寨、香山场,现是珠海香洲区翠香街道办事处下辖的山场社区,又古称“濠潭”或“濠潭澳”,意即濒海边 。被誉为中山、珠海、澳门三地文化及经济之始祖地。</p><p class="ql-block">今天的山场社区。</p> <p class="ql-block">这是山场城隍庙,始建于唐宋时期,为官建庙宇,是官方祭祀和民间集会的中心,该庙鼎盛于明清时期,曾经香火鼎盛。城隍庙与北帝庙合祀一庙,分前殿、中厅和后庙,前殿为天神北帝,后殿为地神城隍,两庙合一,意为“天地合一”,乃山场特色。</p> <p class="ql-block">唐代,东莞县在香山岛上设置文顺乡,为地方行政单位。在乡的驻地濠潭(今珠海市山场村)设置香山镇,为戍边军事单位,镇将品级与县令相等。至北宋,整个文顺乡改为地方行政单位之香山镇。南宋1152年,香山镇提升为香山县,属广州,县址仍在今珠海山场村。不过在诏准设县之后长达17年的时间里,香山县没选派县令,只是指定原香山寨官陈天觉“署理”。在设县两年后,县址搬迁至石岐(今中山市石岐区)。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4月15日,根据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经广州中华民国大元帅府的批准,将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以示纪念孙中山先生。这也是民国第一个以历史名人命名的县。1929年2月,国民政府第19次国务会议确定中山县为全国模范县,实行模范县制(特别县);国民政府特设中山县训政实施委员会,作为中山县实施训政建设模范县之计划指导监督机关,该会对于中山县训政建设计划之决议直接交中山县政府照案执行,并函达广东省政府查照备案。</p><p class="ql-block">当时作为“全国模范县”的中山县直属中央政府,享受省壹级待遇,并由唐绍仪主持县政,县政府设在唐家村。</p><p class="ql-block">这是20世纪20年代中山县石歧的孙文西路。</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以后,1953年,从中山县划出部分设置珠海县,县府设在唐家,隶属粤中行署。得名珠海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因为产珠之海,简称珠海;另一说是因为珠海地处珠江口进入南海之处以及其146个大小岛屿像珍珠撒在大海里,因而得名。在古代,当地居民把唐家与伶仃洋之间海域称为“珠海”。</p><p class="ql-block">划分出珠海县后剩下的地区(除了澳门外)仍为中山县。1959年3月,珠海县撤消并入中山县,1961年恢复珠海县建制,珠海县城设在香洲。同年10月4日,珠海县全境划为边防区。</p><p class="ql-block">1983年,中山县改为中山市,为县级市,由佛山市代管。1988年中山市升级为地级市。</p><p class="ql-block">珠海县则是在在1979年改为珠海市,同年被定为省辖市。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是中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是仅次于深圳的中国第二大口岸城市,也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内地唯一与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同时陆路相连的城市。</span></p><p class="ql-block">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开通运营的港珠澳大桥</p> <p class="ql-block">拱北口岸(Gongbei Port)在今珠海市东南部,毗邻澳门,据说“拱北”是以当时该地区的标志性建筑拱桥的“拱”字和北岭的“北”字定名,是由光绪皇帝命名。在中国历史上,由皇帝亲自为一个海关命名,几乎是绝无仅有的。最早是16世纪中叶,因葡萄牙殖民者窃据澳门,明政府为防范和羁居澳葡人,“建关于莲花茎,设官守之”,为关闸门前身。<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清政府在澳门设置了粤海关七大总口之一的澳门总口,为拱北关的前身。</span>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澳门对应的检查站正式设立,称为“关闸”。<span style="font-size:18px;">1887年</span>清政府于炮台山设海关总管,拱北关(洋关)正式成立;1950年1月28日,拱北关更名为“拱北口岸”。</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刚开始时,这里仍是一片荒凉的“处女地”,只有一条水泥路,连红绿灯都没有。但改革开放很快就带来改变,作力连接澳门的重要口岸,很快就繁荣起来。</p><p class="ql-block">珠海拱北夜景,可以把澳门美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情侣路是珠海市的特色景点,位于香洲区北,起中山珠海边界,南至湾仔,线路全长37千米。最早是1963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沿海修建一条30千米长、两车道、用砂石铺面的六等乙级“唐湾国防公路”,即从唐家经银坑、香洲、拱北直到湾仔的路段。</span>但并不完全是珠海情侣路的原型,因为只有部分路段滨海而建,大多数路段是在海边的半山上。1991年才开始变身情侣路。</p> <p class="ql-block">中山市今貌</p> <p class="ql-block">澳门原来也属于香山县,古称“蚝镜澳”,后“蚝”雅化为“濠”,遂称“濠镜澳”。“蚝”以海滩盛产蚝(牡蛎)而得;“镜”乃半岛海湾波平如镜之故。又因是在县南面,有渔村和渔港因此而得名香山澳。英文名Macao是因为有妈祖庙(天后庙)。明正德七年至正德八年(1513年夏天-1514年初),第一位到达中国的葡萄牙人欧维治从马六甲航抵广东珠江口屯门澳,与当地居民进行了香料贸易。之后一度借机侵占,后明军收复。但到明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年),葡萄牙人贿赂广东地方官吏,取得在澳门码头停靠船舶和进行贸易的权利。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以曝晒水浸货物为由上岸居住,并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起在澳门定居。1849年,葡萄牙侵略香山县澳门地区作为殖民地,停止向中国交澳门地租及占领关闸。直到1999年12月20日,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回归中国。</p> <p class="ql-block">由于笔者去得并不多,所以若<span style="font-size:18px;">提到今天中山市,</span>除了翠亨村,熟悉的就只是中山温泉、石歧孔鸽、石歧凉茶和小榄菊展。</p><p class="ql-block">这是石歧乳鸽。民以食为天,虽然也几十年前事,记不清楚味道,但石歧乳鸽的名字记得很牢。据网上介绍石岐乳鸽是广东省中山市的特色小吃之一,石岐乳鸽本是中山籍华侨从国外引进的优良鸽种,经同中山石岐的优良鸽杂交后孵育出来的一种乳鸽。它以体大肉嫩、胸肉特厚而著名,烹制方法繁多,用乳鸽制作的茶肴,有红烧乳鸽、脆皮乳鸽、明烧乳鸽、松江乳鸽、江南白花鸽、油浸乳鸽、白切乳鸽、豉油王乳鸽等。</p> <p class="ql-block">想领略小榄菊花会,有时间要求了,菊花会在每年11月举行,它是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的民俗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期间是各家族将各种菊艺摆设在一起评比高下,曰“菊试”,后发展为菊花会。会期数天至十数天不定,活动内容主要包括赏菊、赛菊、吟菊、画菊、尝菊、水上飘色、菊花戏等。</p><p class="ql-block">据说小榄种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相传南宋咸淳八年(1272年)一位姓胡的贵妃(一说姓苏),大概因为得罪了皇帝或皇后的缘故,被宋度宗诏令胡妃为尼。次年5月,胡妃佯狂投水,得以逃脱,后来与一位姓黄的商人成了亲,藏匿南雄珠玑巷。奸相贾似道奏报,胡妃其实未死,藏匿民间,结果皇帝诏令官军一路追捕,沿途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当官军查清胡妃藏匿在南雄时,扬言要在珠玑巷屠村灭口。宋咸淳十年(1274年),珠玑巷有部份难民逃至小榄定居。时值深秋,百姓为遍野的菊花所吸引,便在飞驼岭、凤山,一带垦荒定居,他们就是小榄的开村之祖。他们谨记着是菊花把他们引领到这片福地的,决定把野菊移植园圃中,嘱咐自己的子孙世世代代都要爱菊、种菊。于是小榄每逢菊花盛开时,各家族将各种菊艺摆设在一起评比高下,曰“菊试”,后发展为菊花会。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小榄举办第一次甲戌菊花会。乡绅约定,为纪念先辈南宋咸淳甲戌定居之功,以后每逢甲戌年(相隔60年)举办一次菊花盛会。</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小榄镇发挥菊花文化优势,每五年举办一届中型的菊花会,每年举办一次小型菊花会。六十年一届的传统甲戌菊花大会也保留下来。</p><p class="ql-block">这是2024年的菊花大会。</p> <p class="ql-block">原香山县得风气早、开风气先,最能体现到的还是在它大量涌现出历史风流人物,特别是近现代,他们使得旧香山的历史文化呈现开放多元的特点。</p><p class="ql-block">徐荣村(1822-1873) ,清代广东香山县拱北北岭人(今珠海市北岭村)。少好学。后出外经商,历游东南诸海口。后在上海、江浙一带经营丝茶业,数年内累资巨万。上海开埠后,第一批来沪闯荡的商人,在英商“宝顺洋行”(DENT COMPANY)担任买办。他以“货则上品,售之则上价”为经商之道,在沪经营丝绸、茶叶、蜚声商界。1851年5月1日,在英国伦敦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其时徐荣村正在上海经营荣记丝号,闻知展会消息后,即将荣记经营的七里湖丝寄往大会参展,最终获展会第一名,由维多利亚女王亲临观摩并奖金、银牌各一枚,徐荣村被誉为“世博会中国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徐润(1838-1911),清代广东广州府香山县北岭乡人(今广东珠海北岭村)。15岁时随叔父徐荣村到上海,进入英商宝顺洋行当学徒。他极其勤奋好学,又有悟性,所以深得洋行上下看重,19岁已获准入上堂帮账,24岁升任主账。不久,接任副买办之职。</p><p class="ql-block">1868年,徐润脱离宝顺洋行后,在上海开设了一家宝源祥茶栈。徐润是近代中国最大的茶叶出口商、最大的房地产商、最早的股份制企业创始人;他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保险公司、第一家机器印刷厂 ,他还参与创建与经营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家机械化的大型煤矿--开平矿务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徐润和唐廷枢、郑观应、席正甫并称为晚清“四大买办”。</span></p> <p class="ql-block">唐廷枢(1832年-1892年),清代广东广州府香山县唐家村(今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人。先是香港一家拍卖行的低级职员。1851年起,他在香港英国殖民政府当了七年翻译。任职之余,他开了两家当铺,这是他从事商业的开始。后又在上海海关担任了三年高级翻译。</p><p class="ql-block"> 1861年,唐廷枢辞去海关的职务,自己办了一家“修华号”棉花行,在中国各地收购棉花,再转售给外国人在中国开设的洋行,因此与英国人开办的怡和洋行发生了联系。怡和洋行的买办林钦正好是他的同乡,1863年,唐廷枢进入怡和洋行任买办,为他的英国老板收购丝茶、投资当铺、经营地产……这个具有商业天分的中国人,是美国人眼中“最难以应付的对手”,因为,“在取得情报和兜揽生意方面……他总把我们打得一败涂地”。</p><p class="ql-block">1863年,唐廷枢任怡和洋行总买办。1873年应李鸿章之召,入上海轮船招商局任总办,主持全局大计。1875年任上海洋务局会办。1876年任开平矿务局总办。他一生创办工商企业40多家,涉及轮船运输、煤矿、铁路、保险、水泥、教育以及慈善等诸多领域,创造了多个中国近代工业第一。他是一位埋头苦干、挺起中华民族脊梁的实业家,是开创中国近代工业的先行者,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作出了不朽功绩。1884年,唐廷枢在为《瀛海采问》一书所作的序中写道:“事事以利我国家、利我商民为务。”这是唐廷枢的信念,也是他后半生矢志不渝的追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唐廷枢是中国第一位近代企业家,中国近代工业化先驱,中国近代工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清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span>一生创办工商企业40多家,涉及轮船运输、煤矿、铁路、保险、水泥、教育以及慈善等诸多领域,创造了多个中国近代工业第一。1892年10月,唐廷枢在天津病逝,各国驻天津领事馆下半旗致哀,李鸿章亲自主持葬礼,唐山百姓为他建立“唐公祠”。</p> <p class="ql-block">香山素称“买办之乡”。“买办”一词,始于明代,其职务性质有过变化,到了清代,通常特指在中国境内的外商洋行工作、担任其业务代理人的中国雇员。</p><p class="ql-block">早在鸦片战争前,就有香山人进入广州十三行充当买办,也有一些香山人获得澳门同知颁发的执业资格而成为买办。鸦片战争后,外商带着自己的买办进入上海、天津等陆续开辟的口岸。买办立稳脚跟之后,极力推荐亲族友朋入行,逐渐织出辐射全国各行业的巨大关系网。</p> <p class="ql-block">香山县人还是中国百货商业开拓者最集中地。</p><p class="ql-block">马应彪(1864年一1944年),生于广东广州府香山县沙涌乡(今中山市南区沙涌村人),先施百货公司创建者。中国第一家现代百货公司创始人,中国百货业的先驱人物。马应彪1881年前往澳洲谋生,三年后成为富商。1900年集资2.5万元在香港开设先施百货公司,自任司理、监督,首创商品标价和设女售货员。1912年,董事会再集资港币40万元,开拓广州市场,在广州兴建五层大楼,仍以经营百货为主。1914年又集资港币60万元,在上海南京路兴建五层大楼,成立上海先施公司。1921年,与蔡兴等创办了香港国民商业储蓄银行。</p><p class="ql-block">他还支持家乡建设。1918年,他捐巨资在家乡沙涌村建造了中山历史上第一个人造公园、第一所幼儿园、第一个人工游泳池,并立下遗嘱把捐赠项目向政府备案。 据马应彪先生亲属马彦昭介绍,马应彪一生扶贫倡教兴福利,还捐资建成“香山城世光女子高等小学”,兴办岐光医院、中山市平民医院,在华侨、港澳同胞中传为佳话。</p> <p class="ql-block">蔡兴(1869年生),清代香山县上恭都外容茔乡(今属珠海市金鼎镇外沙村)人。曾在上海英华书院读书,后赴澳洲经商,逐渐富裕,创办永生公司,业务发展迅速。1912年返港组织大新公司,草创时期仅集资40万元,到1936年时,资本已扩展到400万元,后又设分公司于广州、上海,成为我国三大百货公司之一。1923年还被广东省长礼聘为顾问。曾捐资家乡创办礼和男女学校、修建岐光医院,卒年不详。</p> <p class="ql-block">蔡昌(1877年—1953年),蔡兴的三弟。</p><p class="ql-block">中国近代现代规模最大驰名中外的四大百货公司之一大新公司的创建人。他曾先后担任香港慈善机构保良局局长、东华三院董事长、香港中山海外同乡济难总会委员等职。他热心公益,在家乡创办慈善福寿帛金会,出资在家乡外沙村兴建礼和小学,捐资救济穷困乡亲。</p> <p class="ql-block">19世纪风靡中国商界共同缔造了近代中国零售百货业的传奇的四大百货公司——先施公司、永安公司、大新公司、新新公司,其创始人居然全都是香山县籍。</p><p class="ql-block">永安公司——创始人郭乐和郭泉兄弟,香山县环城竹秀园村(今广东中山市南区竹秀园村)人;</p><p class="ql-block">先施公司——创始人马应彪,香山县沙涌村(今广东中山市南区沙涌村)人;</p><p class="ql-block">新新公司——创始人李敏周,香山县石岐镇(今广东中山市石岐区)人;</p><p class="ql-block">大新公司——创始人蔡昌,香山县上恭都外容茔乡(今广东珠海市金鼎镇外沙村)人。</p><p class="ql-block">原因和开放性有关,这些人都是华侨,见过世面,浸过咸水,因此在经营规划、规范管理、市场营销、服务理念等方面都走在了时代和行业的前列成为实业翘楚。而且他们的共同点都爱国(不是某巫婆说的间谍)“兴工商者,自应以振兴国货为当先急务!”是他们的共识,“实业救国”员他们共同理想。因此积极参与国内经济建设大规模投资百货业、纺织业与金融业等实业从1917年到1936年</p><p class="ql-block">四大百货公司相继在上海的南京路建成开业。也多在香港广州设分公司。</p> <p class="ql-block">香山县还出了外交人才。</p><p class="ql-block">郑藻如(1824年-1895年或1894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广东广州府香山县濠头乡濠头村人(今属中山市)。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补诸生,咸丰元年(1851年)成为乡试举人。他在咸丰四年(1854年)组织东乡总局团练,援助清兵镇压红巾军起义,立下军功,获授内阁中书衔,又任</span>内阁侍读学士、鸿胪寺卿、通政司副使、光禄寺卿等。因办理洋务、外交事务而得到曾国藩和李鸿章 的赏识,并被聘为幕僚。又成为中国第一位驻外大使,光绪七年(1881年),他被派往美国、日斯巴尼亚(西班牙)、秘鲁三国担任大使,期间他积极保护华工和维护华侨利益,反对美国的排华法案,并成功争取到美国政府的赔偿和保护措施。是清末中国著名外交家。</p> <p class="ql-block">还出了不少革命革新和改革创新人才。</p><p class="ql-block">陆皓东(1868年一1895),广东广州府香山县翠微乡人(今中山市南朗街道翠亨村人),与孙中山从小交好,同学。又′与孙离乡赴香港,并同在香港受洗加入基督教。曾居上海,在电报局服务。光绪十九年在顺德县与尤列等人合资创办兴利蚕子公司,孙中山为之题门联:“兴创自我,利归于农”。光绪二十年(1894)初,助孙草拟《上李鸿章书》,并随孙一道北上投书。上书未果,放弃改良幻想,从事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斗争。陆将全部财产捐作革命经费。参加兴中会,协助孙中山在香港发展会务,策划兴中会武装起义,首倡绘制青天白日旗作为起义的军旗。在东江、西江等地联络绿林,并在本县各乡村发动三合会员参加反清起义。后助孙在广州设立兴中会分会,常驻机关,负责招待各方同志,制造炸药炸弹。同年九月,兴中会策划在广州发动起义,事机泄漏,广东当局展开搜捕。陆立即组织同志转移撤退。行至半路,想起秘密机关尚有人员名册未及携出,决定返回处理数。焚毁党员名册后,遭清军逮捕。被害。孙中山称其为“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杨殷(1892年-1929年),广东省香山县<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朗镇翠亨村</span>人(今属中山市人)。1910年考入广州圣心书院读书。1911年肄业,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7年起在广州任孙中山军政府卫队副官,兼大元帅府参军处参谋。1922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底被派往苏联参观、学习。1923年回国后,在广东从事工人运动,成为早期工人运动领袖,是省港大罢工的重要领导者之一。1926年起,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区委监察委员会书记。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后,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兼省革命军事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员。同年12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负责总指挥部参谋团的工作,并在一线指挥战斗,曾率领敢死队攻下了当时敌人重要据点广州市公安局。广州起义成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张太雷任政府代主席,杨殷任政府肃反人民委员。张太雷牺牲后,杨殷被任命为广州苏维埃政府代主席。起义失败后,他积极组织退却,做了大量的善后工作。</p><p class="ql-block">1928年7月,杨殷在中共六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候补常委,任中共中央军事部部长。会后,他从苏联回国到上海。同年11月起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1929年1月起任中共中央军事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共中央军委主任兼中共江苏省委军事部长。在上海工作期间,他与周恩来、蔡和森、苏兆征、李立三等领导人一起,经常研究部署各地的武装斗争和红军的领导工作。他曾亲自到山东、安徽、江苏等地,指导武装斗争,建立和发展革命武装,严惩出卖革命的叛徒和内奸,回击国民党特务的暗杀和破坏。</p><p class="ql-block">1929年8月24日,由于叛徒告密,杨殷与彭湃等一批共产党人在上海被捕。8月30日被反动当局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p> <p class="ql-block">苏兆征(1885年11月—1929年2月),清代广东香山县淇澳岛淇澳村人(今珠海市淇澳岛人)。1908年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积极参加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活动。1921年与林伟民等在香港建立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1925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领导震惊中外的香港海员大罢工和省港大罢工。此后苏兆征历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1927年11月缺席广州起义但仍能被推举为广州苏维埃政府主席。1928年春,苏兆征赴苏联参加赤色职工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和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均当选为执委会委员,并当选为农村工会国际副委员长。在莫斯科期间,苏兆征出席了党的六大,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1929年2月25日在上海病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杨匏安 (1896年-1931年) , 广东香山县南屏镇北山村(今属珠海市)人。在家乡小学毕业后,到广州考进两广高等学堂预科。毕业后,杨匏安回到家乡恭都小学任教,由于和同事揭发校长贪污,反遭诬害,被扣上“图谋不轨”的罪名,关进监狱。出狱后东渡到了日本横滨。1916年的冬天,杨匏安从日本回乡,与邻村姑娘吴佩琪结婚,婚后到澳门任教。1918年初,举家迁至广州,在私立时敏中学任教,兼任《广东中华新报》记者,“五四”运动爆发后,在广州积极投入反帝爱国斗争。1919年11月,在《广东中华新报》副刊连载《马克思主义》一文。这是华南地区最早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也因此成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华南地区新文化运动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他</span>对当时广东地区所盛行的无政府主义也是有力的抵制,为当时正在深入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为广东共产党组织的诞生,作了思想准备。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广东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之一。入党后,积极参加革命斗争,积极帮助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参加青年团的“社会主义讨论会”等活动,指导学生运动。后出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代部长,中执委,中共中央委员,太阳社发起人。1927年4月初,他从广州到达武汉,继续参与国民党中央的活动和全国济难总会工作,并任该会常委。同年春,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参加党的“八七”会议,后被党组织派到上海工作,并去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开展革命活动。1931年夏,因叛徒出卖被捕。1931年8月,杨匏安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p> <p class="ql-block">林伟民(1887年—1927年9月),原名林兴,广东省香山县三灶岛(今珠海市三灶镇)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幼随父垦荒种地,下海捕鱼,稍长到香港谋生,在外国轮船上当海员。结识孙中山,受其革命思想影响,与苏兆征一起,积极参加民主革命活动。为革命党人传递信息,筹集经费,运送军火,支援武装起义。1920年起,林伟民和苏兆征等在香港海员工人中进行革命宣传,并发起成立海员工会筹备组,为筹备委员之一。1921年3月,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在香港成立,他当选为干事会干事,负责交际方面的工作。1922年1月和苏兆征等领导了香港海员大罢工。1922年7月任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上海支部主任。8月发动和领导上海海员工人举行罢工。1924年林伟民作为中国唯一的运输工人代表,抵达苏联莫斯科参加国际运输工人代表大会。期间经罗亦农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广东外洋海员。1925年初,中共广东区委设立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一个地方性纪律监察机构</span>监察委员会,林伟民任书记。1925年5月1日,全国第二次劳动大会在广州举行。林伟民参与了大会的领导工作,当送全国总工会首届执委会委员长。紧接着又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罢工时间最长的省港大罢工。长期紧张繁忙的斗争和艰苦贫困的生活,使林伟民腿部的骨结核病在省港大罢工期间恶性发作,1925年8月不得不住院治疗。1927年9月1日逝世。</p> <p class="ql-block">杨仙逸(1891年-1923年),广东香山(今中山)人,生于美国檀香山。美国夏威夷大学机械科和加州茄弥时大学航空科毕业。1910年加入同盟会。1917年组织空军学校和飞行队,任革命军空军队长。设计制造首架国产飞机“乐士文”号,担任孙中山大元帅府航空局长。1919年在漳州组建援闽粤军飞机队,任总指挥。1920年8月,任空军总指挥(少将衔)。1921年5月任总统府侍从武官。1923年5月,任大本营航空局长。9月20日在惠州放水雷时遇难。孙中山明令追授陆军中将。被誉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空军之父”</span></p> <p class="ql-block">唐绍仪(1862年-1938年),清代广东广州府香山县(今珠海唐家湾镇唐家村)人。自幼到上海读书。同治十三年(1874年),成为第三批留美幼童,赴美留学,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光绪七年(1881年),唐绍仪归国。后历任驻朝鲜汉城领事、驻朝鲜总领事、全国铁路总公司督办、税务处会办大臣、邮传部左侍郎,并出任全权大臣与英国谈判西藏主权。之后先后出任全国铁路总公司督办、税务处会办大臣、邮传部左侍郎、邮传部尚书等。辛亥革命爆发后,为南北议和北方代表,转向共和阵营,促成中华民国的诞生。民国时出任第一任内阁总理,维护共和体制,期间参加同盟会,挑选宋教仁、蔡元培、陈其美等同盟会骨干成员入阁、担任农林、教育、工商总长,使同盟会会员在政府中占据多数,被称为同盟会中心内阁。卸任后,他积极反对帝制,支持孙中山的护法斗争,主张实行政党政治、合议制和联省自治,谋求和平统一中国。他多次拒绝北洋军阀的拉拢,但也拒绝出任孙中山军政府的财政部长职务。民国七年(1918年)5月,西南军阀改军政府大元师制为总裁制,唐绍仪为七总裁之一,使孙中山愤而辞职。民国八年(1919年)初,第二次南北和谈,北洋军阀政府与护法军政府谈判议和,唐绍仪担任南方总代表。民国九年(1920年)6月,唐绍仪与孙中山等在上海通电反对桂系军阀,正式脱离军政府,赴上海坚持斗争。11月,桂系军阀势力被驱逐出广东,唐绍仪随孙中山回到广州,重建军政府。此时二人的政治主张已发生分歧,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唐绍仪再次拒任财政部长,在政治上表现消沉,寓居上海闭门不出。民国十六年(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唐绍仪挂名为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和国府委员。民国二十年(1931年),出任中山县县长。上海沦陷后,因盛传被日敌利用组织伪政府,蒋介石下令戴笠派赵理君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9月30日将其刺杀于家中,时年76岁。</p> <p class="ql-block">孙科(1891年-1973年),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翠亨村(今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人。孙中山长子。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后赴美留学,先后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文学士、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17年回国,历任广州大元帅府、非常国会及外交部秘书,英文《广州时报》副主编。1921年、1923年、1925年三次任广州市市长,是民国现代城市的开拓者,并曾代理广东省省长。1923年参加改组国民党工作。1925年任广州国民政府委员。1927年先后任武汉国民政府委员、常务委员、交通部长、财政部长、青年部长等职。1928年任考试院副院长兼铁道部长。1931年任广州国民党中央非常会议常务委员。次年任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1947年任国民政府副主席。1948年任行政院院长。1949年辞职赴香港,后赴法国、美国。1964年到台湾,曾任“总统府”高级咨议、“考试院”院长。著有《中国与战后世界》《中国之前途》《孙哲生言论集》《孙科文集》《八十述略》等作品</p><p class="ql-block">孙科一生三次主政广州,对广州市发展有着特别贡献。民国十年(1921年)2月,他出任首届广州市市长,兼任广东治河处督办。期间,精心制订《广州市组织条例》五十七条,规定市政府设公安、工务、财政、教育、卫生、公用六局,并一一明确职责;拆除土地庙,公开拍卖,所得款项拨作市政建设经费;创办市民大学;拆除旧城墙,修筑道路,疏导交通;疏通六脉渠,促进全市卫生清洁。民国十二年(1923年)2月,再任广州市市长。民国十五年(1926年)第三次主持穗政。期间科学规划广州城市建设,大力整顿市容,修筑道路,其中改造西关“盖渠筑路”工程费力甚大,收效显著。他还整理税收,规定公安、工务、公用、财政各局的税收项目,去除繁多的税捐,教育、卫生经费则由政府统筹解决。</p> <p class="ql-block">吴铁城(1888年一1953年11月19日),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出生于江西九江。早年在九江美国教会学校读书。1909年随林森在当地进行革命活动,同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后参与策动九江独立,任江西军政府总参议。1912年赴南京开会,留在孙中山身边工作。曾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等职。1921年5月任非常大总统府参军。1923年任广州市公安局长兼警务处长。同年10月被指定为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参加国民党的改组工作。1924年9月随孙中山北伐,任行营警戒兼代大本营参军长。10月回师参加对商团平叛, 重兼广州公安局长。1927年支持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尽力催促武汉方面的汪精卫、孙科与蒋介石南京政府合流。1927年6月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建设厅厅长。1928年秋和1930年5月先后两次赴东北说服张学良拥护蒋介石,深受蒋的赏识。1932年1月出任上海市长兼淞沪警备司令。1937年4月,调任广东省政府主席。1940年任国民党中央海外部长。1941年任国民党中央秘书长。1948年任11月出任行政院副院长兼外交部长。</p> <p class="ql-block">程天固(1889年-1974年)香山县南菌安定村人。清光绪二十九年( 1903)到爪哇巴达维亚一间机器厂当学徒。1906 年在新加坡加入中国同盟会,1907年冬,赴美国旧金山攻读英文两年。1909 年返国后不久再往美国,1911 年人读加州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后入读研究院,获硕士学位,继续留校深造。在学期间,曾任中国学生会、万国学生会、宪法研究会会长,又是中国同盟会旅美支部交际部部长。与冯自由、谢英伯等创办《民呼》杂志,独办《诚报》周刊,向华侨宣传民主革命思想。1915 年冬,应族兄程华灿之邀,辍学回国,初在香港任南洋兄弟烟草公司顾问,并兼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商务夜校、小学校长,后兼青年会干事。曾与美国人维毛夫在香港合办钨产公司,任总经理。后与族人在广州创办大生铜厂、大星皮革厂、大裕化学工厂等。曾任广州市商会会长。1921 年任广州工务局长,任内拆卸旧城墙,兴筑太平路(今人民路)、沙基路(六二三路),为广州开辟马路之始。1924年任广东大学法科教授、法学院院长。1931年参加组建广州反蒋派国民政府,同年12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民国24年(1935) 11 月当选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历任西南政务委员、广东省政府委员兼工务局局长、广东省建设厅厅长、广州市市长等职。1937 年任国民政府实业部政务次长、代理部长。1941年2月起先后任驻墨西哥公使、大使,1944年7月任巴西大使。1945年5月他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1947 年12月离任巴西大使,获巴西大学授予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948 年1月回国,离开政坛。1949 年10月定居香港。</p> <p class="ql-block">刘思复(1884年—1915年),又名刘师复,广东香山(中山市),出生于石岐望族“水楼刘家,自幼熟读古书,15岁应童子试,以全县第一的成绩中秀才,但第二年乡试落榜。1904年,与同乡郑彼岸、林君复等人东渡日本。受到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积极帮助孙中山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同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时,刘思复是最早的会员之一。1905年底从日本回国至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为支持孙中山推翻满清政府的革命,经由刘思复组织的炸弹暗杀活动至少有五次。1907年夏历六月十一日,刘思复在仓边街青云里凤翔书院内,亲自装配炸弹,但在安装雷管时不慎爆炸。刘思复身受重伤被捕,被关在香山监狱两年多,后经营救出狱。1910年春,刘思复在香港邀集高剑父、陈炯明等人,组成“支那暗杀团”,组织了一系列暗杀活动。武昌起义后,满清政府仍在顽抗,刘思复又与两个友人北上,再次试图暗杀摄政王载沣,船到上海后南北和议已成而作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早在1909年,刘师复赴香港致力研究《新世纪》,宣扬无政府主义。1912年5月,刘思复与郑彼岸、郑佩刚等人在广州西关存善东街8号成立晦鸣学舍,这是中国国内组织的第一个无政府主义团体。</span>7月,又发起成立“心社”,并定下十二条社约:不食肉、不饮酒、不吸烟、不用仆役、不坐轿及人力车、不婚姻、不称族姓、不入政党、不做官吏、不做议员、不做海陆军人、不奉宗教。刘思复是一个执着的理想主义者,他主张“不食肉、不饮酒、不吸烟”,纯粹出于人生理想,而不是为了延年益寿,也不是以其为欺世盗名的幌子。相反,他由于长期素食,导致营养不良,又长期奔波,终于积劳成疾。1915年,刘师复在上海患了肺病,身体虚弱,医生劝其吃牛肉、牛奶、鸡蛋等,以增强抵抗力,但他不肯违背“心社”戒约,宁死不吃。晦鸣学舍、心社同仁为给他治病筹款,主张变卖机器,刘思复却认为,印刷机器是宣传其思想不可或缺的武器,极力反对变卖。1915年3月27日,刘思复在上海病逝,年仅31岁。</p> <p class="ql-block">蔡绍基(1859年-1933年),广东广州府香山县拱北北岭村人。首批留美幼童之一,先后入读哈特福德小学、哈特福德高中和耶鲁大学,后者是学习法律。</p><p class="ql-block">1881年奉诏回国,曾任大北电报局译员、上海海关译员、天津海关道、直隶总督府北洋洋务总办、天津英租界局董事(天津华人参与租界事务自此始)等。</p><p class="ql-block">1895年,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大学——北洋西学学堂成立,次年改名北洋大学堂,是为今天津大学,蔡首任督办(校长)。1900年,该校被破坏,1903年,北洋大学堂才再次建成复校,蔡绍基再度主持校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唐国安(1858年一1913年),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唐家镇人(今珠海市唐家镇鸡山村人)。唐国安最初在家乡读私塾,后经族叔唐廷枢举荐,以第36名排序入选第二批留美幼童。留学美国,肄业于耶鲁大学法律系。未能毕业是因为清政府中止留学政策提前回国。回国后曾任上海约翰书院(即后来的上海圣约翰大学)教席,上海《南方报》编辑、主笔。后入清政府外务部为司员、候补主事、主事。两次出任国际禁烟会议中国代表团代表。</p><p class="ql-block">唐国安对中国近代化的最大贡献是参与启动“庚款”留美教育,奠定了早年清华基础。1911年11月,清华学堂因辛亥革命不得不暂时关停。<span style="font-size:18px;">经过唐国安的不懈努力,</span>1912年5月清华学堂终于在新政府的支持下得以复学。1912年4月至1912年10月出任清华学堂监督。1912年10月至1913年8月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第一任校长。</p><p class="ql-block">唐国安担任清华校长期间,多次扩充校园,力图通过各种措施,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提高学校的档次,争取缩短学生在美国上学的年限,为早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创造条件,并为解决办学经费被扣发、挪用的问题而四处奔走。1913年,唐国安积劳成疾,病逝在校长任上。</p> <p class="ql-block">苏曼殊(1884—1918),广东香山县沥溪村(今广东省珠海市沥溪村)人。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曾就读于日本私立第一学府早稻田大学。光绪二十九年(1903)辍学回国后,曾在苏州吴中公学任教,又赴上海任《国民日日报》编辑,开始文学翻译活动。其年冬,至长沙,加入华兴会,被派赴香港联络兴中会。归经惠州,再拜老僧为师,自此以法号“曼殊”行世。</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后,回上海任《太平洋报》主笔,同时加入南社。1913年,发表《讨袁宣言》,表达对袁氏窃国的愤怒。后赴日本就医,服务于中华革命党机关刊物《民国》。1916年回国,1918年于上海病逝。</p><p class="ql-block">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汉文、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后人将其著作编成《曼殊全集》(共5卷)。作为革新派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苏曼殊曾在《民报》、《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p> <p class="ql-block">阮玲玉(1910年-1935年),祖籍广东省香山县南蓢左步头乡(今中山市南朗镇左步村),出生于上海,曾入读上海崇德女子中学。1926年,出演个人首部电影《挂名的夫妻》,从而开启演艺生涯。<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是中国早期电影明星,代表作《新女性》《神女》,被誉为“民国四大美女”之一。</span>2005年,第14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评选阮玲玉为中国百年电影史上最出色的100位电影演员之一。虽然在演艺事业取得很高成就,但个人感情生活极失败,有过两次失败婚姻并受到纠缠。1934年,在出演电影《新女性》时与导演蔡楚生的关系慢慢走近。后来,在乡下有一个原配夫人的蔡楚生因顾忌自己的家庭与名誉,最终没有选择与阮玲玉在一起。1935年3月8日,阮玲玉服毒自杀,遗书里其中有“人言可畏”几个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想感受香山文化的深厚底蕴,值得推荐的好去处不能少了唐</span>家湾古镇,它曾是珠海县的县府所在地,是中国近代名人故里,拥有千年历史和岭南民国建筑群包括共乐园(唐绍仪私家园林)等。前面提到的人物,出自唐家湾的不少:唐廷枢、唐绍仪、唐国安等。</p><p class="ql-block">唐家湾镇地处香洲区北部,东临珠江口,与香港大屿山隔海相望,南与香湾街道相连,西南和前山街道相接,西北和中山市南朗街道毗邻,北和三乡镇相连,东北临海湾。</p><p class="ql-block">“唐家”作为地名最早见于明代,距今已有500余年,明嘉靖三年(1524)编纂的《梁氏家谱》中有“唐家村”的记载。20世纪30年代初,中山模范县在唐家环建设中山港,后因粤语中“环”与“湾”相同,唐家环逐渐被称为唐家湾。</p><p class="ql-block">除唐家共乐园,唐家湾镇文物古迹还有苏兆征故居及陈列馆、唐国安纪念馆、唐家共乐园、唐家湾名人堂、会同村史馆、东澳湾沙坛遗址、淇澳白石街抗英遗址(含天后宫、古炮台)、唐家三庙、后沙湾遗址等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瑞芝祠、古元故居、卢慕贞故居、蔡昌旧居、淇澳祖庙等。2007年5月,唐家湾镇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是唯壹以近代历史申报成功的历史文化名镇。</p><p class="ql-block">2020年,唐家湾镇有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等4所高等院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的中西合璧骑楼、青石板巷弄和3D光影秀街区(山房路)也极具特色。</span></p> <p class="ql-block">共乐园,位于唐家湾北面的鹅峰山下,为唐绍仪的私人花园。始建于1910年,曾取名"小玲珑山馆",1921年扩建时改名"共乐园",1982年扩建时再改名为"唐家湾公园"。其占地3.4万平方米,主要建筑物有观星阁、田园别墅、石门坊、六柱亭等,石门坊门额上"共乐园"三个字是唐绍仪手迹。1932年唐绍仪赠予唐家村,让村民休憩娱乐。1986年被公布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坐落于珠海市唐家湾,地处珠江口西岸、南海之滨。校区三面环山,一面向海,总占地面积为3.571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1999年9月,珠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签署合作建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协议书,并于2000年1月教育部批复同意后正式开始建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在珠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已成为设施先进、环境一流、文化氛围浓厚、办学和管理模式日趋成熟并充满特区特色的现代化大学滨海校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