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随着微短剧的火爆,广电媒体加速入局,进一步探索微短剧生产制作模式,助力微短剧向精品化、主流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广电入局微短剧领域既是顺应行业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也是推动内容生态升级的重要举措。广电入局微短剧有哪些优势,又面临哪些困境?这些问题也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短剧成重要战略、上星成大势所趋</span></p> <p class="ql-block">《狮城山海》《我从东方来》《法官的荣耀》《风月变》……近年来,广电总局出台一系列政策以规范微短剧行业有序良性发展,重点提出要推动大小屏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共进共赢,强调了要推动优秀网络视听作品在电视大屏播出。</p><p class="ql-block">微短剧上电视是从2023年12月开始的——《风月变》登陆湖南卫视,成为国内首部上星的微短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有53部微短剧登陆卫视频道,收视户次超过4.6亿,接近去年全年微短剧大屏收视户次的73%。</p><p class="ql-block">今年1—5月,全国约有40多家各级频道播出微短剧70多部、累计1740多集、350多小时(含重复播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不难看出,微短剧正成为各大平台重要战略,上星成大势所趋,各大卫视也纷纷推出了微短剧扶持计划:</span></p> <p class="ql-block">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启动“中国微短剧品质东方计划”,推出微短剧“剧场启航”“品质标杆”“高峰论道”“综艺创新”“创投蓝海”等五大行动;</p><p class="ql-block">BRTV自制精品微短剧展播在北京卫视每晚黄金时段播出,这是全国首家省级广电推出的自制微短剧展播;</p> <p class="ql-block">湖南广电做强芒果微短剧,提量出精品,形成风芒+大芒+大小屏节目带+出海的芒果数电全链路生态;江苏广电总台荔枝微短剧“潮计划”重磅发布,旨在通过“潮流”“潮涌”和“潮聚”三个层面,全面推动微短剧产业的繁荣发展;浙江卫视(中国蓝新平台)加快精品短剧赛道布局,启动精品微短剧新生态共建计划。值得注意的是,微短剧在上星频道晚间档的首播题材正步入多元化阶段,烟火气越来越足。都市生活最受欢迎,约播出18部占比38%,言情剧约播5部,神怪玄幻、悬疑、青春剧各占4部,农村、社会伦理、少儿剧、其他题材各约2部,当代传奇、历史故事、近代传奇、涉案剧各播1部。比如,据CVB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东方卫视播出的微短剧《午后玫瑰》《河豚小姐》《夫妻的春节》《朝阳初升I》《大过年的》《西城无小事》《大话·大话西游》包揽了一季度全国卫视频道微短剧首播收视率的2-8名;2024年河南台创作和播出的微短剧中,都市情感剧和亲情剧占比近80%。比如,大象剧场播出的亲情类短剧的佼佼者《父爱无疆》,讲述了曾经的商界大佬唐耀隐居乡野20多年,含辛茹苦将养女娇娇抚养成人,面对诸多屈辱默默忍受,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耐心与韧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排播剧场化、助推精品化</span></p> <p class="ql-block">一方面,面对监管趋严与用户需求升级,伴随着“微而精、短而美”的微短剧日渐崛起,微短剧爆发式增长背后,内容低俗化、同质化、侵权问题、诱导消费等问题频发。微短剧成功上星,不仅标志着其制作水准与播出标准迈上了新台阶,更是对作品品质的官方认可。在这一过程中,主流媒体巧妙地将传统叙事艺术与新兴技术相融合,进而开辟舆论引导的新领域,为整个微短剧行业发展树立新的典范。目前,各大卫视将长剧的剧场化运营模式复制到短剧赛道,纷纷成立微剧场,诸如东方卫视的“品质东方·微剧场”、重庆卫视的“嗨!微剧场”、安徽卫视的“海豚微剧场”、河南台“大象剧场”等,以主题化、计划化的方式集中播出一批风格化、类型化、高质量的微短剧作品,这一举措进一步推动短剧行业向排播剧场化、内容精品化、品牌商业化方向发展。</p> <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上星也为微短剧开辟了更为广阔的传播天地,使其能够跨越原有的局限,触达更多不同背景、不同喜好的观众群体,极大地扩大了自身影响力。这一转变有助于打破观众对微短剧“快餐式娱乐”的传统刻板印象,让更多人重新认识微短剧的艺术魅力,从而提升微短剧在大众文化领域中的地位。不同于市场厂牌,广电切入网络内容新形态,开拓微短剧等网络文艺新样态,在发挥主流媒体平台引领作用的同时,也推动微短剧行业迈向品质化、精品化、融合化发展新阶段。比如,《西城无小事》以接诉即办为主题,结合接诉即办工作实绩,从西城区近30万件办理诉求中选取经典案例作为故事原型,通过接诉即办搭建起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桥梁,展现新时代“幸福西城”城市风貌;首部理论微短剧《我从东方来》以微短剧的形式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厚重的理论宣传拂来一股清新之风。以影视剧的表现手法,透过女主角在文化现场的矛盾冲突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法官的荣耀》从法官的视角切入讲述,阐释了司法裁判不是冰冷的条文堆砌,而是实现乡村和谐稳定与村民幸福感提升的保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尚未出圈、问题不少</span></p> <p class="ql-block">微短剧的火爆为广电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广电布局微短剧,无疑为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文化、传播、商业和产业等多个维度上,都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价值。上大屏为微短剧带来了更大的广告植入与品牌合作空间,微短剧上星还将提升IP价值,带动衍生品开发、文旅融合等产业链的延伸。在微短剧领域,广电媒体在价值导向把控、审核机制健全等方面相较于商业平台具备天然优势,但在故事创新、资金投入、传播推广等关键环节,却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在这股热潮背后,我们不得不警惕诸多问题。从内容层面而言,微短剧作为在短视频平台兴起的新型文艺形态,有着独特的创作规律与运营模式。广电媒体入局微短剧时,需警惕将长剧的创作思路简单套用到微短剧上。创作思维的滞后,会直接导致微短剧剧情推进缓慢、情节铺垫冗长,完全背离其应有的快节奏特质。从资源禀赋来看,主持工作与表演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存在显著差异。主持工作更侧重于信息的准确传达、现场氛围的把控以及与嘉宾、观众的互动交流;而表演则要求演员深入理解角色内心世界,通过细腻的表情、动作、语言等多维度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广电媒体虽拥有大量主播和主持人资源,但他们大多缺乏表演经验,在微短剧表演中难以精准诠释角色,这无疑削弱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从投入层面来看,广电媒体在微短剧创作资金投入上过于保守,对微短剧专业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也明显不够重视。这导致生产制作微短剧所需的编剧、导演、表演、后期等专业人才极度匮乏,进而影响了微短剧的质量和竞争力。</p><p class="ql-block">广电机构布局微短剧,也应学会大步快转,尽快探索出成型的盈利模式,避免沦为新一轮浅尝辄止、小试牛刀、形式主义的“伪融合”。在运营传播方面,广电媒体布局的短剧尚未出现现象级作品,甚至大多作品仍在依靠平台方托底。在微短剧的运营传播格局中,各大视频平台凭借其庞大的用户基数、精准的算法推荐以及多元的社交互动功能,已然成为微短剧传播的核心关键渠道。</p><p class="ql-block">各大视频平台是微短剧传播的主要渠道,但广电媒体缺乏擅长跨平台运作的营销人才,话题策划能力也相对薄弱。相比之下,一些商业平台和专业的营销团队能够敏锐地洞察市场动态和观众需求,通过精心策划的话题营销,让微短剧在短时间内成为网络热门话题,吸引大量观众的关注和参与。总结广电媒体加速入局微短剧领域,是顺应行业发展趋势与推动内容生态升级的重要举措。在政策引导下,微短剧上星成大势所趋,各大卫视纷纷推出扶持计划,成立微剧场,推动短剧行业向排播剧场化、精品化、品牌化发展。广电入局微短剧优势显著。在价值导向把控和审核机制健全方面,广电媒体具备天然优势,能为微短剧行业树立品质典范。同时,主流媒体将传统叙事艺术与新兴技术融合,开辟舆论引导新领域,有助于提升微短剧在大众文化领域的地位。此外,微短剧上星为其带来更广阔传播天地,能触达更多观众,打破“快餐式娱乐”的刻板印象。然而,广电入局也面临诸多困境。内容层面,创作思维滞后,将长剧思路简单套用到微短剧上,背离其快节奏特质。资源禀赋上,广电媒体虽拥有大量主播和主持人资源,但缺乏表演经验,削弱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投入方面,资金投入保守,专业人才储备和培养不足,影响微短剧质量和竞争力;运营传播上,缺乏跨平台运作的营销人才和话题策划能力,尚未出现现象级作品,大多依赖平台方托底。囿于资金、人力的匮乏和体制机制的束缚,广电在微短剧领域的布局未能形成相对完整的运作体系,在短时间之内难以形成规模化运作。</p><p class="ql-block">广电媒体在微短剧精品化发展道路上,面临着创作思维、资金投入、专业人才和运营传播等多方面的困境。长此以往,广电媒体的微短剧很容易陷入资金回笼缓慢、投入乏力的恶性循环,难以形成稳定的生产能力和品牌效应。此外,微短剧自身 IP 属性不足,难以形成持久的影响力,无法让观众产生持续的兴趣和关注,导致留存率低下,商业模式难以成型,这不利于微短剧的持续发展。尽管面临困境,但广电布局微短剧潜力巨大。上大屏为微短剧带来更大广告植入与品牌合作空间,提升IP价值,带动产业链延伸。未来,广电媒体需突破资金、人力和体制机制束缚,形成完整运作体系,探索成型盈利模式。同时,要转变创作思维,加大资金投入,培养专业人才,提升运营传播能力,推动微短剧行业持续健康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