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马兰(21)核试验基地初建时期有关资料

红柳恋

<p class="ql-block">感言:</p><p class="ql-block"> 因为与马兰基地有缘,曾在马兰部队服役近10个年头。又因保密原由,一直尘封于世,不被人知。我国自1955年开始谋划利用核能,到1958年6月开始组建原子靶场勘察大队,再到1964年10月16日15时,在新疆罗布泊首次核弹塔爆成功,至1996年7月29日停止核试验,共进行了45次地面、大气层、平洞和竖井等各类核试验。其中,地面爆试验7次(1978年12月14日,我参加了最后一次“21—47”核试任务)大气层空爆核试16次(1979年9月13日,参加了“21—715”核试任务、事故),平洞核试7次(1984年12月19日,我参加了“21—95”核试验),竖井核试15次(1984年8月份前后,在8区指挥部,参加了“21—84”核试验的筹备阶段)。在这期间,我国核试经历了美苏的核讹诈、核恐吓和技术封锁,以及各种艰难困苦、军民合作、千军万马、轰轰烈烈的过程和场景。</p><p class="ql-block"> 直到某一天,核试验解密后,马兰基地才逐步被公开,有关马兰核试验的影视作品接二连三播放,才被人们有所知晓。近些年,由于有马兰的经历,即所为的“第二故乡”对涉及马兰的书籍、资料感兴趣,看得多,印象深刻。近日。根据《两弹一星——共和国丰碑》《春雷》(2025第1期)《祖国不会忘记的人》《核试验工程部队》等资料,摘录马兰核试验初创时期的过程、经过记载于此,与马兰基地的战友分享。</p> <p class="ql-block">1964年10月16日15时,首次核弹试验成功蘑菇云图(来源于战友微信群)</p> <p class="ql-block"> 中央搞核能的战略决策</p><p class="ql-block">1955年1月,毛泽东主席主持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研制原子弹的重大战略决策。1956年3月,国务院组织研究制订《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原子能的和平利用”成为需优先发展的12个重点任务之一。</p><p class="ql-block">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给中共中央来信,拒绝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技术资料。(摘录2025年《春雷》第1期,总第65期。2025年6月7日整理)</p><p class="ql-block">1958年,中苏关系恶化,1959年6月12日,苏联单方面撕毁中苏两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拒绝向我国提供制造核武器的技术援助。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照会我国政府,撤回在中国的全部专家。(摘自刘西尧“我国‘两弹’研制决策过程追记”2025.6.9)</p> <p class="ql-block">商丘步兵学校(原第六步校)大门(孙磊战友提供)</p> <p class="ql-block">商丘步校文件夹(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商丘步校、跟随张志善副校长参加原子靶场勘察大队的首长子女,故地重游(孙磊提供图片)探寻父辈战斗过的遗址。</p> <p class="ql-block">1958年5月下旬,当时,曾任商丘步兵学校政委、党委书记的常勇,到北京参加军委扩大会议。期间,总参兵器装备部万毅部长告知:你们学校可能要撤销,接受新的任务,详情等张爱萍副总参谋长当面交代。6月中旬,张副总长召见常勇政委,万毅部长、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也在场,详细交代了任务:中央决定搞原子弹,分研制、生产、试验、储存等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1958年4月份,军委决定建设原子靶场和原子仓库工程。5月份决定撤销商丘步校,组建两支部队:一支0673部队,也叫原子靶场,以后搞原子弹试验;一支0674部队,也叫原子仓库。步校政委常勇和副校长张志善到0673部队,校长贾乾瑞和校务部部长洪有道到0674部队。步校的干部一分为二,0673部队适当多分一些。时间紧迫,保密性强,经请示,迅速通知商丘步校的上述领导到京,在前门饭店传达领受任务,研究组建两支部队的方案。步校70%的干部、战士分到了0673部队,挑选一批干部组成勘察大队,张志善副校长任大队长,“8·1”节后开赴甘肃省敦煌县。</p><p class="ql-block">军委成立了特种工程指挥部,代号7169部队,工程兵陈士榘司令员兼任该部司令员,组织指挥这两项工程和正在建设的0029工程。</p><p class="ql-block">大约在6月份,常勇跟随陈士榘司令员率领的勘察队到甘肃省敦煌县西部地区勘察。参加这次勘察的有工程兵设计院院长唐凯、通信兵部副主任江文、一机部第四设计院院长李兆翔等20—30人,还有4名苏联专家。勘察后回到北京,及时向总参谋长黄克诚汇报情况,并继续参加军委扩大会议。(马兰核试验基地首任政委常勇回忆录·2025、6、6收集整理)</p> <p class="ql-block">2021年5月14—16日,马兰核试验基地、核二代子女追寻父辈足迹——在商丘步校合影留念(孙磊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马兰核试验基地首任司令员张蕴钰简介(转载《华语有约》)</p> <p class="ql-block">前辈、战友,建设马兰核试验基地的场景,用简单的劳动,经过一代代马兰人的艰辛、奉献、牺牲,建成了我国唯一的、现代化的高精尖武器装备的试验基地。</p> <p class="ql-block">首长在罗布泊区域勘察(来源于战友微信群)</p> <p class="ql-block">张蕴钰(中)等首长在研究地图、勘察选址(来源于战友微信群)</p> <p class="ql-block"> 勘察原子靶场</p><p class="ql-block">1958年7月中旬,张志善副校长领受了勘察大队的任务,做出发前的动员准备。8月10日,带着步校150名干部、部分战士和工作、生活用品,乘坐一列混合小型专列,向西挺进。</p><p class="ql-block">经过5天的行驶到达了敦煌县。8月17日组建了勘察大队。机关设在距离敦煌县城80公里的珍珠泉。19日上级党委批准了成立大队的报告,20日开始勘察工作。</p><p class="ql-block">由于保密的原因,勘察大队的绝大多数人不知道具体任务目的,每天搞大地测量、测绘,被蒙在鼓里。一天收工回来,几名干部七嘴八舌:上刀山下火海我们都不怕,但死也要死个明白。</p><p class="ql-block">经请示上级,同意告诉勘察大队的任务。8月底,在敦煌县的一个刚落成的电影院,向全体人员交了底。我们的任务就是选一个原子弹、氢弹的试验靶场。神秘的面纱一接开,同志们都很激动!有的还热泪盈眶。</p><p class="ql-block">在勘察途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艰苦。行路难,吃水难,风沙弥漫,迷失方向,找不到营区,风餐沙砾饭……</p><p class="ql-block">10月份,距离大本营已400多公里,困难更多。11月份,勘察大队已走出500多公里,到达鄯善县的底坎儿。</p><p class="ql-block">经过3个月的艰苦勘察,整个试验场区的布局基本定了下来。爆心选在敦煌县西北方向,直线距离130—150公里,指挥区距离爆心60公里,距离敦煌县80公里。生活区选在敦煌县西湖农场,距离敦煌县10公里。</p><p class="ql-block">1958年8月6日,国防部任命在大连市驻守的第三兵团参谋长张蕴钰任0673部队主任。11月中旬,张主任来到敦煌县。他同大家一起分析整个场区的地形、地质、水资源和气象等情况,认为这个地方不适合作大当量原子弹试验靶场。提出了再向西去罗布泊勘察选择场区的建议。并向总参谋部和国防科委报告说明理由。</p><p class="ql-block">12月中旬,报告获得批准。张蕴钰、张志善、史国华副大队长、测绘局朱局长、工兵团王茂发团长和两名参谋等10余人,从哈密市乘飞机飞到乌鲁木齐市,给军区首长汇报后,获得大力支持。军区调剂了两辆“69”车,还挑选了司机配合。</p><p class="ql-block">12月22日清晨,一行20余人,乘坐4辆小车,两辆“69”运输车,组成精干勘察小分队,直奔罗布泊方向。中午到了鄯善县,找了一个向导,当晚,宿营在底坎儿。</p><p class="ql-block">次日黎明出发,过西大沟,下午到达罗布泊北岸的几个小湖边。继续向西勘察,到了黄羊沟一带,经过3天的实地查看,发现这里地形开阔,北有山南有水,有南北宽约60多公里,东西长约100多公里的地带,实为得天独厚的核试场地,</p><p class="ql-block">12月28日,早饭后,准备返回,到吐鲁番大本营过新年元旦。走来时的路时间来不及,从地图上看距离辛格尔不远,可以直插南疆路,探索一条新路。翻山越岭绕沟壑,跑了两天也没找到辛格尔。31日傍晚,车队翻过一道岭,发现一个山沟有车辙印,顺着此方向走,越走越宽阔,发现了大片的芦苇、泉水。这样,就在此安营扎寨过新年了。</p><p class="ql-block">1959年1月1日,继续找返回的路,突然发现了“小红旗”这是来时的标记,越走看到来时的痕迹越多。2日回到了吐鲁番。</p><p class="ql-block">3月份,大地尚未解冻,测量队和水文地质勘察队再次进入罗布泊对上次找到的地方进行综合勘察,确定了场区中心。</p><p class="ql-block">当年冬天至1960年初春,第三次进入罗布泊勘察,打下第一根木桩,选定了爆心。根据专家意见,指挥机关距离爆心需要60——70公里,还必须“通视”也就是要直接观察到爆炸时的情况。这样,先后在70、90公里处,打下第二、三根木桩。总参万毅部长等乘飞机从空中对地面进行观察,最后选定这些点。就为打下这几根木桩,上千名官兵斗酷暑、战严寒、住帐篷、喝苦水、迷失方向,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和人称“死亡之海”的罗布泊,整整奔波了两年。</p><p class="ql-block">选定的靶场生活区也是来之不易的。原初定在库米什,第三次勘察时,从乌什塔拉乡进去,发现南边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靠近乡村和南疆公路,交通方便,并且,还有未建成农场,再往南边有博斯腾湖。比库米什地方大、条件好。依山傍水,的确是个好地方,生活区就选定在这里了。</p><p class="ql-block">在测量修建生活区一号公路时,这里没有地名,发现有一片草滩,开着蓝莹莹的马兰花,散发着浓郁的幽香。因此,就给这个地方起了个很文雅的名字——马兰。从此,这个地方就叫马兰村,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中国最大的军队管理的村。(根据21基地第4任司令员张志善回忆材料摘录整理)</p> <p class="ql-block">张志善副司令员(中)看望基层官兵</p> <p class="ql-block">马兰花(来源于战友微信群)</p> <p class="ql-block">马兰部队代号</p> <p class="ql-block">《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8023部队第21核试验训练基地的历史》</p><p class="ql-block">核试验基地的主体是原商丘步校的一部分,加上全军各地调配的部队和官兵。</p><p class="ql-block">1958年4月,原商丘步校整建制撤销,原班人马一分为二——一部分由校长贾乾瑞将军率领到达青海组建原子弹仓库;一部分由政委常勇将军和副校长张志善率领,组建原子靶场(勘察大队),代号为0673部队。</p><p class="ql-block">1958年8月,原旅大要塞(原三兵团)参谋长张蕴钰,出任核试验基地主任。</p><p class="ql-block">1959年6月,总参批准0673部队为“核试验基地”,政委常勇为第一书记,司令员张蕴钰为第二书记。</p><p class="ql-block">1959年,工兵124团由辽宁庄河调到马兰,配属基地;野战546医院。</p><p class="ql-block">由辽宁锦州调到马兰;由北京军区、济南军区抽调5个连,组建基地警卫营,后来扩编为警卫团;由济南军区、北京军区、武汉军区抽调技术骨干组建汽车修配厂。</p><p class="ql-block">1960年,汽车36团由20基地(现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调到马兰。后来还有空九军、兰空部队组建的雷达团,机场场站。</p><p class="ql-block">后来还有防化团,工程技术总队(316团)等等等等……</p><p class="ql-block">8023 部队是个响亮的名字。核试验基地组建初期,部队代号为0673部队,六十年代为8023部队。</p><p class="ql-block">8023的名字,贯穿于核试验基地最辉煌的历程。</p><p class="ql-block">1975年,全军统一调整代号,核试验基地改称89800部队,2000年至今,又改称为63650部队。</p><p class="ql-block">但马兰老兵们,还是习惯统称8023部队的人。如今,走遍全国各地,打出8023的旗号,马兰老兵和家属,无人不知,无人不晓。</p><p class="ql-block">核试验基地的番号全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试验训练基地”。</p><p class="ql-block">对外统称“新疆永红”,代号“春雷”,正军级单位。21基地,是顺延20基地编号(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原导弹试验场,兵团级单位,代号“东风”。</p><p class="ql-block">后来,国产导弹都延续了这个代号)。当时归属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文革时期,王秉璋。林彪出事后,王受到牵连,张爱萍接任……),军改归战略支援部队,现信息化支援部队。 (2025.6.29日整理收集)</p> <p class="ql-block">部队代号</p> <p class="ql-block">部队代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