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回首往事无愧于心</p><p class="ql-block">爷爷、父辈、我辈、下辈…名字‘’占、立、启、建(海)、晨……‘’含义与寄托的希望</p><p class="ql-block">何惧何畏永向前,</p><p class="ql-block">占有占居好家园,</p><p class="ql-block">立命立业勤耕耘,</p><p class="ql-block">启智启航高扬帆,</p><p class="ql-block">海风海浪显本色</p><p class="ql-block">建功建树有担当,</p><p class="ql-block">晨曦晨光源于阳,</p><p class="ql-block">一代更比一代强。</p> <p class="ql-block"> 我们家朴素的家风</p><p class="ql-block"> 父母是文盲,他们不懂深奥的系统的中华经典大道理,只用一些朴素浅显,易记的词语教育我们,激励我们,警示我们,引导我们,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p><p class="ql-block"> 我们家朴素的家风,土的向黄土一样,但他养育了我们的品质,滋养了我们的精神,让我们的灵魂是那样的纯洁而又有了灵性。 我的家是农民家庭“ 勤俭持家,耕读兴业,诚实守信。”是我们农家一代又一代的家风,家教,家训。跳出“农门”走向更大的舞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是我们农家儿女一代又一代的“期盼”与砥砺奋进的本色。我们的先祖不断地教育我们,训诫我们"一定要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干事,才能坦坦荡荡,潇潇洒洒生活,谁去游戏人生,定是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等于玩火者必自焚!一代又一代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刻苦努力,发愤读书,辛勤耕耘,不断积累,积淀形成了朴素的家风。 </p><p class="ql-block">做人明理篇:小时偷针,大了偷金;无理不要争,有理让三分;见人要有礼,大东大西不离嘴。不爱人家邪邪,不叫人家爷爷。你拿了人家不义之财,被人家逮住你低眉下眼叫人家爷爷,乞求人家原谅你,饶恕你,不如堂堂正正做人,不贪不义之财,不拿不属于自己的财物。人生不要干那些“癞蛤蟆跳门槛,既墩屁股又伤脸,两头受震,丢人败兴的事情。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你的行为表现不好,人家会笑话咱们家教门不高,家风不正,以后谁还会和你打交道了。吃亏不会把人吃死,贪吃会把人撑死。教育我们不贪不占,大度做人处事。人生不怕脸不俊,单怕心不净;老老实实地做人,心正不怕影子斜,脚大不怕打趔撇。热情待客,诚实待人,你敬人家一尺,人家敬你一仗。 </p><p class="ql-block">勤俭持家篇:安排在前,积攒在后;过光景细水长流,吃穿不愁;一顿省一口,一年省一斗。 </p><p class="ql-block">励志篇:娃娃上几天学去吧,跟人家老师好好学,识几个字,让眼睛明一点,路宽一点,前程好一点,免得向我们一样一辈子是个睁眼瞎子,瞎的啥也认不得,愣的啥也嗐不下,见识不广,懂事不多,一辈子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在黄土窝窝里刨食,朴素言语含悲伤,字字句句意为好深长,盼儿要比自己强。 人不要像毛毛匠,纺线线只退不进,一辈子没出息。人生不怕没有好先人,最怕的是没有个好后人——激励孩子超越先辈,青出于蓝胜于蓝。穷无根,富无种,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一世穷,只要努力就能成为人上人。人不要光顾自己,一辈子光守自己那一亩三分地。 鼓励、教育子女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志在四方。 </p><p class="ql-block">勤劳篇:人懒地长草,人勤地生宝;人懒长指甲,脑懒长头发;(不许留长指甲,长头发)。早起三分钟,一天度宽松。走在人前里,才为人上人;爸有妈有不如己有,靠他人不如靠自己;</p><p class="ql-block">益智篇:多动手,人灵巧,多用脑,脑有宝;学会四七归(珠算最难的基础方法),走遍天下不吃亏。 </p><p class="ql-block">榜样的力量:父母一生忠厚老实,辛勤劳作、节俭持家,好施乐善,邻里和睦,感召子女。人来到阳世间,行善积德必为先。记得在生活困难的时期,父母总是最后吃饭,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著,每当饭时来个要饭的(乞丐),母亲不顾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孩子反对,一定给要饭的舀上一碗饭让他们充饥,如果没有了也会把自己碗里的饭让给讨吃的吃了,有时看那些拖儿带女的讨吃子实在可怜,在给半碗炒熟的高粱面粉,而这一天父母就得饿肚子来节约超支的口粮了。 记得七十年代初,有一次邻村的一位大婶给母亲说他的三女儿腿骨折了,营养不良,需要一些麦面给孩子补养。看我们能不能给他一点麦子,母亲听后将家里仅有的一点麦子全部给了哪位大婶,那一年春节的大年初一我们家仅包的吃了一顿厚皮荞面饺子。孩子们抱怨,反被母亲骂心硬,自私,不通情达理,人家娃娃有病,不吃好点会留下残疾,是一辈子的事,你过年没吃上白面饺子到活不了了。七七年恢复高考我考入了师范院校,后来那位大婶的二女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等专业学校,成为我们人民公社有史以来考出去的第二个女生,而且是本县考出去最小的女生,她小我四岁,我向他家提亲,岳父担心我家孩子多,贫穷不太同意,岳母就说那家人好,就用这件事说服了所有的人,将女儿嫁给了我。现在看来还真是:“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不求回报也得到了回报。还让我们谨记,好施乐善不一定要得到回报“。 </p><p class="ql-block">百善孝为先,从我记事的1961年到爷爷去世的1974年,我家因孩子多,又供每个男孩子上学,劳动力少,挣到的工分少,从生产队分到的粮食少,还经常欠生产队的粮钱。尤其是七十年代那几年,部分口粮常被被生产队势力的人们强行扣下拿不回来,父母只得从嘴里克扣粮食,偷偷的卖掉一部分维持全家十七口生命的口粮,当时私自卖粮是不容许的,被干部发现要批判,甚至坐牢,父亲又是建国前的老党员,大队支部副书记。每顿的美餐不是加苦菜、酸菜熬的稀饭,就是瓜菜和高粱、玉米面掺糠的和面。 每顿吃饭母亲就用一个小盅子给爷爷放一点点猪油,让爷爷调饭,那确实让我们这些饿极了的孩子垂涎三尺,巴眼眼瞅着爷爷的饭碗。爷爷心疼的说:”这些孙子,就看见爷爷的饭香“给碎一点的孙子调点油,或是将自己碗里的饭给分一点。如被母亲看见,就说:”你吃,不要惯娃娃哪些毛病,他们吃的日子在后面了“。秋天吃一顿稀罕的煮玉米,母亲就用镲子将玉米镲碎放在锅里蒸熟让咬不动玉米的爷爷吃。还有正月二十三按当地的风俗就要”炒干“,那时”炒干“也只是炒一点瓜子和麻子。母亲就和我们为爷爷嗑瓜子仁,那个馋嘴孩子偷偷的把瓜子仁咽了,母亲就搂头不轻不重的打一下,这个孩子不管怎样解释说是没注意咽下去的,也被评为”爱偷吃的馋嘴猫“。嗑完后还要评比,谁嗑得多就被评为孝顺的孩子。我家每年农历的四月四都吃一顿炒鸡蛋,以至于有的孩子以为四月四是和过年一样的传统节日,爷爷去世了四月四也就没那顿好的可吃了,才知道那天是爷爷的生日,为给爷爷过生日才把本该卖掉买煤油点灯和买火柴的鸡蛋吃了,为此父亲和母亲常常是坐在窗台跟前就着月光为我们织毛袜子,补那烂衣衫。直到现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弟兄姐妹都不爱开灯,有时被人骂为骨子里都带着”穷孙鬼的人“。 启智铸魂,望子成龙,感召孩子,身体力行。忆往昔,父母辛劳多大半生,为了儿女操碎心,再苦再累从不吭声,盼只盼儿女成为人上人。到如今儿女给钱总是说不要,不要,从不为自己乱花一分。父母五六七十年代三十年如一日三更睡觉,五更起,煤油灯下织毛袜,缝补衣衫常常把手扎,感召孩子毛头凑灯前,头发燎了大半边,写字,演算不偷闲。 我的母亲是个文盲,却是我的外文和汉语的启蒙老师,他不会讲深奥的大道理,却是我人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导师,更是为人处世的指路明灯。她培养了我为人正直,踏实干事,无私奉献的道德品质,让我养成了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教给了我记忆、学习的方法,是我受益终生。 我在上大学时与同学们谈起人生的教育说了这个观点,他们骂我说:“人家都替他大“爸)吹牛,你却替你妈喧谎。”我给他们讲了我小时成长的经历片段,我认识的第一个字是外文不是汉语,而是阿拉伯数字“1“,是我妈教给我的,我会写的第一个汉字“一”也是我妈教给我的,但母亲不知道这个“1”是阿拉伯数字,把它称为“洋码码”,不知道这个“一”是汉人创造的字,把它叫汉码码。听后他们一方面大彻大悟,一方面为亵渎母亲的话而羞愧难当。个个频频点头,竖起大拇指称赞我的母亲确实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其实每个人的母亲都是孩子人生的良师益友。毋庸置疑,人说的第一句话,会做的第一件事,被纠正的第一错误…都是母亲教的。 当然在文化上妈妈会写,能教给我的文字也只限于这些“洋码码”和“汉码码”,为此常常遗憾的说:“她是个睁眼瞎子”。母亲对我的启蒙教育让我迈出了文化学习稚嫩的第一步,记得三虚岁时母亲考试出的第一道数学题是写“5”,因为5与3最易混淆。出的第一道语文考试题是“一十五”,其中一和十易写,而且十字是中西结合,是汉子“一”和阿拉伯数字“1”组合而成,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优化组合能力,而汉子“五”在一至十中是最难写的。再则生活中,把一十五常简化读作十五,而孩子容易将一十五直接写为“十五”。这样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组合,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既鼓励孩子树立信心,又培养了孩子优化组合能力,还让孩子接触了集合的思想。更难能可贵的是可以澄清慨念,教给孩子做人做事从小处着眼,以严谨的态度做好小事,逐步发展。启迪让孩子举一反三,开拓思维的逻辑思维能力。那年我的数学便可从“1”写到10、101、9876543210…。语文却只能从“一”写到“九十九”,因为妈妈不会写“百”字,所以上学以后我的语文成绩常是“99”分,而数理化成绩常常是一百分。 母亲对我的启智教育,让我思维不断开窍了。老婆口踏帐给了我数学方法的启迪,母亲常给我们出一些老婆口踏帐类型的智力测验题,来发现我们的特长,培养数学能力,开发智力。例如:板凳,鏊三十三,一百个腿腿都朝天,有多少个板凳,多少个鏊?张王两家各有一群羊,张家卖给王家一只,则两家羊数相等,王家卖给张家一只则张家的羊数是王家的二倍,问张王两家各有多少只羊?三倒油葫芦:“ 三斤的葫芦,七斤的瓶, 十斤的油篓把油分平。鸡兔四十九一百个爪爪地下走,算有多少只鸡?多少个兔子?并交给我们算这些题首先要根据常识学会挖掘隐含条件。如鸡长两条腿,兔子长四条腿。然后再看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从二分之一的数字开始推理运算。谁算得快必须写出来,过一会报答案,让大家一一讲是如何算出来的,没算出的也要说说是咋样想的。并对算的最快准确的提出表扬奖励,奖品是从头上摸一下说:“虎娃真聪明,将来肯定有出息”,究竟有什么出息,她也不敢想,更不敢说长大以后能考上大学,能当上干部。上大学,当干部在当时如摘星,揽月的惊天大事,对一个文盲来讲是不敢有的梦想啊! </p> <p class="ql-block">母亲善于积累的生活 、气象、农业知识,就是我小时候的一部科技宝典,什么天旱三年问老艾;早霞行千里,晚霞不出门;东绛(东方有彩虹)呼隆(只打雷无雨)西绛雨 。农业知识: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正月打雷坟圪堆,二月打雷粪圪堆,三月打雷麦圪堆。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正月十五,北风刮起土,今年荞麦糜子颗粒压折股。遇闰年,豆子吃不完。夜观水平星连成线,大瓶在上明天会下雨,生活常识:粗箩面蒸馍,细箩面蒸糕。她的生活常识潜移默化,培养了我的观察能力与科技能力。 然而如今我记忆最明晰的,让我最难忘的,那就是母亲讲的故事。母亲的故事是一杯醇香的烈酒,有趣有味,其味无穷,孩子听后回味无穷,终身难忘。启迪孩子团结就是力量,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哲理。母亲简直是一个母亲故事大王,他经常给我们讲牛郎和织女,嫦娥奔月,青蛙王子,七仙女。薛仁贵忠诚保家卫国,不图功和名,王宝钏爱才不嫌穷。包文正刚正不阿,依法治国,只认法不认人,铁面无私,不讲情,王莽替刘秀操兵,到头一场空。伍子胥过韶关,为国操劳,一夜白了头。孙敬、苏秦头悬梁,锥刺股,刻苦攻读,名垂千古。沉香不畏强权,不畏艰难。劈山救母,忠孝两全。孙悟空拜师学艺,大闹天宫,除恶扬善,忠心耿耿,保唐僧西天取经,终成正果,世人称赞。白蛇修炼成精,下凡报答许仙救命之恩,不管是妖,还是人,都有真情。五女兴唐传,岳母、岳飞,刘备、关公、张飞三结义,智慧之星诸葛亮,仗仗打的都漂亮。周仓无智,为关公扛刀一世。杨家将,穆桂英挂帅,花木兰从军,我的爷爷和大伯,舅爷爷跟随刘志丹与习仲勋闹革命,还有那刘胡兰、雷锋、王杰、董存瑞、黄继光等战斗英雄,勾践卧薪尝胆,三千铁甲可吞吴,不论男女,忠肝义胆,保家卫国为人民。还有乡里相邻 勤劳致富,勤学成才,勤俭节约,好施乐善的模范人物,无恶不作,好逸恶劳,铺张浪费,抽烟喝酒,又嫖又赌,不务正业的反面教材,南阳宋定伯背鬼,勤劳是本,志高者则智高…。 我们最爱听的是“张倒鬼三颗麻子倒江山”的故事。最令我们害怕的是“毛野人”的故事,尤其听到毛野人说“金指甲,银指甲,一指甲掐的你脑子白花花,令人毛骨悚然,当晚睡觉用被子蒙住头,真正是顾头不顾脚。最令我兴奋的是,青蛙、鸡蛋,稀牛粪、碾轱辘各抒己见,各尽所能共同对付“毛野人”救了老奶奶的情景。还有灰色丹顶鹤“凄惨的叫声,姑姑等”的缘由,让我懂得了诚实做人,言行相同,一掷千金。 最易记忆的,孩子们经常念叨的是:“塔弯‘老举人’勤俭持家而又吝啬”的民谣“塔弯粮食囤子尖,顿顿吃饭把门关,偶然一顿没关严,苍蝇进来把肉蛋叼(当地方言dian),造成惊天大麻烦。大儿撵(追)二儿送盘缠(经费),老汉打卦问神仙,婆姨娃娃哭苍天,哭声惊动八大仙,天兵天将到人间,斩杀苍蝇在塔弯,这个事情才算完”,他让我学会了把该记忆的东西编码这种记忆方法。 母亲的故事来至于他的文化大餐,陕北说书,三月三赶庙会看戏,解放后最奢侈的文化传媒——“电影”,还有每年正月初一,初五,初七从早晨六点到 八点,全家十岁以上 ,六十岁以下的 人 坐在炕上包饺子时,我那秀才大哥和二哥讲的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演义、水浒传,海瑞罢官,狸猫换太子等等古朝古代中的片段。那时包饺子听故事,确实是一种最精美的文化精神大餐,这种精神食粮,远大于物质的营养。当讲到精彩之处时,大家洗耳恭听,都停止了包饺子,往往一个小时就能干完的活,延伸了两三个小时,谁都没感到饿… 母亲以她最崇尚的仁、义、礼、智、信、忠、孝、爱的道德观,为儿女把住了人生 的底线,她常教育我们说:“不仁不义,枉在人世”,“男怕偷人(偷盗),女怕嫁汉(偷汉)”,“人生只要不爱他人邪斜,就不会叫他人爷爷。”教育我们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若是走了歪门邪道,必然倒置你求人祷告,丧失尊严。在哪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即是偷的摘人家一个桃子,也被母亲教育一顿。“小时偷针,大了偷金”,成了我们家教育孩子的家训,是母亲预防我们长大不劳而获的头等训令。 母亲对我上学的最大期望就是“眼明些”。记得六七年的春季,在天气咋暖仍冻的一天,母亲把我叫到跟前摸着我的头,对我说“上学去吧孩子 ,去识两个字,免得将来向我一样,在社会上是个睁眼瞎子,连个厕所也认不得,看看人家公社妇联主任韩素云,再看看我,人家是活人哩,我也是个人,人比人真是活不成”,这包含了母亲的多少辛酸与难言之苦,也是母亲对我最高的期望值,就这样我牢记母亲的嘱咐,在我三哥的带领下,走进了学校的大门。从此一辈子在没有出过这个门,一生在学校学习、生活、工作。毕生时间都在校园耕耘,在教坛耕耘,在书本耕耘。始终坚持“承人类科技文化文明,启华夏儿女智慧智能”。恪守“何德何能方为师,启智铸魂育丹心,华章史志谱春秋,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师棈神,教书育人,徳智育人,科技育人,是学生强心健体,陶冶情操,掌握知识,开发智力,提高能力。具有创新思维,哲学思想,时代精神,科学发展观,健康的心理,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高尚品德,团结协作精神,时代急需求的人才。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时代需求的人才。 勤俭持家是母亲留给我们的传家宝。“人勤地长宝,人懒地长草”,“一顿省一口,一年省一斗”。“细水长流,吃穿不愁”是我们的必修课。在哪特困难的时候吃饭时,母亲每顿饭总是以家人剩下的那一、半碗饭,聊以维生。可以说从五九年到七八年,二十年时间里,除年关的三十晚饭,母亲说穷一年也不穷这一天,今天吃饱,年年饱。在没吃过一顿饱饭。那时让我最害怕,最为心酸的话是,每遇大旱之时,母亲自言自语的说:“这老天爷不要人了,明年该又饿死也”。 那年月,母亲只有一套破衣烂衫,冬天装上棉花是棉衣,夏天撤掉棉花做单衣。母亲节俭,穷苦的生活,让我如今都舍不得倒掉剩饭,甚至于不会花钱。 我们的进步,我的奖状是父母亲一生最大的精神食粮,记得从我小时候母亲就将我的哥哥,姐姐、父亲在学习、生产劳动中获得的奖状贴在墙上,后来将我每一学期获得的奖状贴在几个窑洞的墙上,这也成为父母不顾全家吃糠咽菜,坚持鸡叫头遍就起来为我做饭,十年如一日,供我上学的精神支柱。 母亲走完了八十八岁的人生路,父亲高寿八十九,七十二年婚令,七十二年党令,母亲生前被乡邻称为老太君, 父亲衬衫尊为员外公。 如今第五世子孙也已经上了小学,儿孙上百人,有干部、工人、医生、研究生、解放军、农民,不管是他们在农村、还是在县城、省城还是京城,不管是干哪一行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仍然约束着我们的一言一行。这些朴素的家风家教自觉地升华为“唐僧的紧箍咒”,而且将源远流长,永泽子孙后代。 </p><p class="ql-block">从这些朴素的家风,家教,教训的滋润下,我们懂得了,人的一生不光是要追求解决好自己“吃穿住行,医疗保健,娱乐育人所必需的物质营养元素;还要追求为国为民,建立功勋,成家成名,成为圣人,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道德品位;更要追求修炼精神,得道成仙,升华成神,具有永不磨灭的灵魂的最高精神境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