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央张厝”走出来——忆父亲的八旬寿宴

行者自娱

<p class="ql-block">  汉口“中央张厝”源起可溯至我的曾祖父。曾祖父玉珍去过印尼开过店,由两个“凤”字辈儿子继承。同宗“凤”字辈居厝有五位:凤志、凤富、凤麟、凤翔、凤扬,共同融资承建“中央张厝”,大有“五凤来朝”之意。大儿子“顾家”并直接参与“中央张厝”建设,后因国家政策被截留在“中央张厝”艰难发展。二儿子留在印尼,店铺顺理全归他管理,资金收入投入“中央张厝”建筑,后来也不间断资助家族生活,只是没回来过,两人我都没见过。建筑“中央张厝”后期,因厝间分配问题,最后整个建筑有点“虎头蛇尾”。</p> <p class="ql-block">  “中央张厝”建筑为三合院,七间厢带后房,下间尾左右各三间,围墙加门楼大门。埕头靠右边归我方为三合土实地,中段及左边为土埕。走廊“银头部”条石特长、大、宽;一大成人抱不住的大柱子;精雕斗拱、雀替、垂花柱,比较莆阳众多大财主、大官、大家族的古厝装饰有过之无不及。</p> <p class="ql-block">  屈指可数,“中央张厝”整整生活着五代族亲,从曾祖父、祖父、父亲、我辈及子女而止。不管喜事、白事;农忙、闲聊;鸡、鸭满埕跑;孩童满地滚,每天都是热闹的。那个时候只要关了大门及两个路弄小门,就是自个的天地,外人很难进来。小孩独自放在厝里,大人外出农忙,老人在家护院厝,各安其所,各得照应。不怕孩子出问题,也不怕孩子会走丢。那个时候人的精神也好,就算各家门户不关也不会出现任何闪失。院里院亲,相处和睦。就算吵嘴打架,众多人围来劝解,大都大事化小事、小事化无事,第二天见面,还会笑颜相待,有困难、有家事共同帮衬。</p> <p class="ql-block">  祖父辈赶上“多子多福”的国家政策,每家兄弟姐妹都很多,我祖父就育有七个子女。“中央张厝”慢慢开始装不下了,特别是要成家立业更是相当麻烦,于是自身条件可发展发展,条件不行就向外再发展。我父亲分得右侧下间尾最外一间,靠外面打拼,很快在墙外再扩楼顶楼下各一间,下间尾也加层,再加厨房、猪屋各一小间。后来儿辈快成家,与其吓弟春章换的左侧下间尾最外一间,盖了共有八间挂靠古厝的双层房子。其实当时也想外边盖房,母亲也相有几个地方,都看不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家都往外发展,最后“中央张厝”坚持的就剩下一家了。</p> <p class="ql-block">  父亲在这“中央张厝”成长、结婚、创业,直至他的八旬寿宴,算起来是古厝实打实的见证建立和拆迁的亲历者。父亲是“春”字辈,名春地,按当时政策大有春回大地之意。我辈是“明”字,仅得明哲保身而已!他的兄弟姐妹是:“春禧、春章、春旗、春玉、春梅、春英”。不知道他对古厝的感情怎样?有一本书叫《围城》,说的是围城内的人想出去,而围城外的人想进来。父亲小时候不爱读书,就是一心想着走出去。他说他父亲曾经骑自行车到福州上下杭买烟丝看行情,于是他的心也飞向了福州城。</p> <p class="ql-block">  父亲在囊山寺农中毕业后,就上福州台江打工,打学徒工,是挖煤的,不久这个项目应缺煤就黄了。父亲招名参军,因为身体因素差点被拒之门外。其时对台战事紧张,需要大量军人,父亲便乘时得入。刚开始当通信兵,接着部队创建汽车营,便开始开车,留在了福州梅亭部队。部队也是短暂的,复员后回到古厝家中,母亲说,他基本是每日一趟往城关部队转业办要求工作安排,风雨无阻!名额要上了,又差一点被村里干部留下来(当时农村劳动力很关键)。还好有通情的干部说年轻人就该到外边炼一炼,父亲的命运从此就紧紧地与福州联系在了一起。</p> <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公司在南下干部的领导下艰难发展着,父亲不是头一俩批,但也算是头俩三批的“开国功臣”。这个公司从一开始就不安稳,命运决定于后续有无工程。有次公司没了工程,工人在遣散之中。父亲认为,反正回去也没事干,不如多玩几天。就这么几天,工程来了,一下又有事干了,该留下的也就留了下来。那个时候工程大大小小都是工人自己干,没有民工,事件异常艰苦!父亲占着开过车的便利,在公司里开过东风卡车、开过吊车,直到退休前十来年开上工具车、运载领导的小车。父亲感慨道:“我这车是越开越轻松啊!”</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七·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水口水电站上马。作为华东地区最大水电站,工程是紧张的,人员是不足的,于是又向内部招收员工。那是1992年的夏天,父亲与我在院里走廊石阶旁摘花生,喜鹊老在墙头、大门顶欢叫。果不其然,公司来消息,第二天父子俩高高兴兴走出“中央张厝”大门,向福州奔去。入职要经过公司相关部门领导的培训。记得公司劳工科科长开场白这么说:“你们托水口水电站的福,可以说是公司的最后一批八旗子弟,好好干,千万不可辱没你们父辈的英名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当时的工作是不看文凭的,但有文化有素质一定会得到领导关注的。</p> <p class="ql-block">  时势造就英雄。我辈为当年的“五朵金花”之一贡献着最朴实的劳动人民本色,但挡不住水口水电站全部开闸之后的洪水,浩浩荡荡,绕过福州城,奔向大海。时代变了,制度变了,“从头再来”谈何容易!父亲面对那回突如其来、又算之必来的浪涌,突然沉默了、没见他笑过了!</p> <p class="ql-block">  父亲工作的一生的,是艰苦打拼的一生,是机会的一生,是在国家国有体制福利下的一生。回望来时路,也是磕磕碰碰的一生!2019年10月八旬寿宴,辉煌地在“中央张厝”、汉口埕头举办;辉煌地为国有体制划下一个圈。有全村的乡里乡亲、有亲戚朋友、有儿辈的亲朋好友、有新兴的“莆仙文旅”古道群……可以说是汉口最棒的寿宴!可以说是“中央张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寿宴!为父亲脸上洋溢着盖不住的笑容而开心着、记录着!</p> <p class="ql-block">  这场寿宴,是“中央张厝”最后的风采,搭配着父亲的两个孙女落下的婚事,为“中央张厝”画出喜事三联环,环环紧紧相扣。</p> <p class="ql-block">  那次站上紫霄山“皇帝帽”之顶,登高远眺“中央张厝”的风姿。农村已被新起的大学城覆盖,远处一堆鲜红的土堆印在了高倍的相机镜头里,怎么也望不见那座虎头蛇尾的“中央张厝”古厝!不知啥时,燕子从头顶掠过。守家的燕子,只能从新寻找新家了!</p> <p class="ql-block">  “中央张厝”承载着共和国成立后的荣光,见证了开国元老们的治国方略和国家的复兴,见证了诸多利国利民的强国政策使“中央张厝”走出一批又一批社会上有用的人才。古厝已定格在历史的册页之中,也让人更加深沉着怀念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