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两个不完美的人,相互包容,共同成长

Tjt.Zyy.Zxh.Tw

<p data-pm-slice="2 2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92岁高龄时写下的家庭回忆录,记录了她与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长达63年的婚姻与家庭生活,被誉为“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的史诗”。</h3></br><h3>这本书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也没有刻意的修饰,却用最朴素的语言,道出了最深沉的情感。</h3></br><h3>正如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所说:</h3></br><h3>“成熟的爱是在保持自己尊严和个性的前提下的结合。爱是两个人彼此的肯定,是对对方生命和幸福的承诺。”</h3></br><h3>如果说童话里的婚姻始于‘王子与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那么现实中的婚姻,则更像是两个不完美的人,在生活的磕绊中彼此靠近。</h3></br><h3>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伴侣成长模型”:一段健康的关系,并不依赖激情或完美匹配,而是建立在共同适应、相互理解与持续投入的基础之上。</h3></br><p data-pm-slice="2 2 []">它不是爱情的谢幕,而是生活真正的开场。</h3></br><h3>是以温柔开始,以理解延续,最终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中,搭起属于两个人的生命方舟。</h3></br><h3>1</h3></br><h3>遇到问题时,以温柔开场,用理解收场。</h3></br><h3>在婚姻中,遇到分歧时,我们常常本能地选择争辩、对抗,甚至试图改变对方。</h3></br><h3>杨绛与钱钟书则用更理性的沟通方式,求同存异。</h3></br><h3>他们曾在出国的轮船上,为一个法文发音发生争执,说了很多伤感情的话。虽然杨绛赢了,但两人心里都不好受。</h3></br><h3>事后他们约定:“各持异议,不必求同。”</h3></br><h3>这个简单的共识,成了他们婚姻的基石。63年里,他们极少争吵,并非没有分歧,而是学会了尊重彼此的不同。</h3></br><h3>钱钟书是大学者,生活中却像个孩子。台灯坏了、门轴响了、甚至牙齿出了问题,他都手足无措。每当这时,杨绛总笑着说:“不要紧,我会修。”</h3></br><h3>而杨绛晚上不爱睡、早上不爱起。钱钟书就起来做早餐。</h3></br><h3>他们从不指责对方,而是主动调整自己,把生活变成一场温柔的合作。</h3></br><h3>心理学家戈特曼提出的“末日四骑士”——批评、蔑视、防御、冷战,是摧毁亲密关系的四大杀手。</h3></br><h3>而钱杨的相处之道,恰好避开了这些陷阱。</h3></br><h3>《小妇人》中马奇太太说:</h3></br><h3>“每个人都有缺点。你得学会发现它们,容忍它们,记住你自己也有缺点。”</h3></br><h3>没有完全合适的两个人,只有愿意彼此靠近的两颗心。</h3></br><h3>真正的爱,不是让你成为我理想中的模样,而是让我学会在你的不完美中,安心地做我自己。</h3></br><h3>2</h3></br><h3>接受伴侣的影响,彼此靠近而非远离。</h3></br><h3>心理学家戈特曼在《幸福婚姻》中指出:</h3></br><h3>很多夫妻的核心矛盾,并不是出轨或背叛,而是“一方不愿接受另一方的影响”。</h3></br><h3>钱钟书和杨绛则在生活中互相影响、共同成长。</h3></br><h3>杨绛从讨厌做饭到学会用文火慢炖出各种美味,钱钟书则从不会做饭到能把鸡蛋煮得恰到好处,红茶泡得分外香浓。</h3></br><h3>除此之外,她们在学术上也互相影响。钱钟书完成《管锥编》,杨绛翻译《堂吉诃德》,他们既是彼此的第一读者,也是最严厉的批评者。</h3></br><h3>他们的婚姻,不是谁改变谁,而是在岁月中彼此靠近,相互成就。</h3></br><h3>杨绛曾这样描述他们的生活:</h3></br><h3>“我们仨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h3></br><h3>他们不仅支持对方成为理想中的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保持着精神上的同频共振。</h3></br><h3>婚姻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修行,而是两个人的相互滋养。</h3></br><h3>愿我们在婚姻中,都能成为那个愿意被影响、也敢于影响对方的人。</h3></br><h3>3</h3></br><h3>创造共同的生活意义,彼此尊重对方的梦想。</h3></br><h3>每个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家庭文化,在这个空间里,彼此尊重梦想,分享生活的点滴乐趣。</h3></br><h3>杨绛和钱钟书都喜欢读书、散步,更喜欢用温柔的方式对待彼此。</h3></br><h3>他们的婚姻不只是分担日常、抚养孩子,更是在精神层面建立起一种共同滋养的生活方式。</h3></br><h3>钱钟书有个习惯:每天为杨绛记日记。当两人因工作分开时,这些日记就成为了连接彼此的纽带。</h3></br><h3>女儿钱瑗长大后,这个二人仪式演变为“石子”游戏——一家三口把每天的新鲜事像捡石子一样收集起来,晚上互相分享。</h3></br><h3>即使在下放干校的艰难岁月里,他们也通过书信传递着生活的温度。</h3></br><h3>钱瑗病重时仍惦记《我们仨》的创作,她拟好目录、写下开篇。虽然未能完成便离世,但杨绛接过了这份牵挂,完成了这本深情之作。</h3></br><h3>一家人始终心意相通,靠的不是惊天动地的誓言,而是日复一日的倾听与交流。</h3></br><h3>无论是钱瑗患病时父母的陪伴,还是动荡年代中相互守护,再到杨绛晚年“打扫战场”,他们都用行动诠释了风雨同舟的坚守。</h3></br><h3>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说:“婚姻的价值在于给予彼此成长的空间。”</h3></br><h3>而钱杨一家的伟大之处,正是既给了彼此亲密,又保有独立,在相依与自由之间找到了平衡。</h3></br><h3>2003年,《我们仨》出版时,杨绛已92岁。这不是一本控诉命运的回忆录,而是一段关于爱与珍惜的漫长告白。</h3></br><h3>在这个对婚姻越来越缺乏耐心的时代,《我们仨》给出了最朴素却最深刻的启示:</h3></br><h3>包容差异,而非消灭差异;共同成长,而非彼此束缚;分享快乐,共济困难。</h3></br><h3>婚姻不是童话,没有完美伴侣。但它可以是一件艺术品——两个不完美的人,用理解与坚持,创造出超越个体的生命联结。</h3></br><h3>杨绛说:“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h3></br><h3>正因如此,我们更要珍惜每一次相聚,用爱把短暂变为永恒。</h3></br><h3>当我们在婚姻中感到疲惫时,不妨读读这本百岁老人笔下的《我们仨》,想想牛津校园那张长桌两端的身影,想想干校劳改时的家书,想想病榻前未完的书稿。</h3></br><h3>真正的爱,不在于轰轰烈烈的誓言,而在于平凡日子的温柔坚守。</h3></br><h3>【名著橱窗】已为您精选本书的经典版本</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3cx5yypydCrj6LAgeqiSv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