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普陀宗乘之庙是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建筑群,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狮子沟镇狮子沟村,是清代乾隆皇帝为庆祝其60大寿和母亲崇庆皇太后80大寿而建的佛教庙宇,仿照西藏布达拉宫的样式设计,因此俗称“小布达拉宫。</p> <p class="ql-block">普陀宗乘之庙占地22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大红台高43米,顶部采用鎏金鱼鳞铜瓦覆盖,融合汉藏建筑风格,是汉藏艺术融合的典范。其布局自由灵活,无明确轴线,60余座白台和梵塔随山势错落分布,形成独特的藏传佛教寺庙风貌</p> <p class="ql-block">五孔石桥,进入普陀宗乘之庙的桥,当年皇帝进庙也是走这桥。现在桥下小河已经淤积,只能看见三个孔。</p> <p class="ql-block">庙门</p> <p class="ql-block">旗杆墩</p> <p class="ql-block">碑亭。普陀宗乘之庙碑记是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为纪念普陀宗乘之庙建成而立的御制石碑,现存碑亭内。该碑以汉白玉须弥座为基座,采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碑文,其中汉文部分为乾隆皇帝亲笔书写,记录了寺庙仿西藏布达拉宫建造的背景及庆祝乾隆帝六十寿辰、崇庆皇太后八十寿辰的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五塔门位于普陀宗乘之庙中轴线,碑亭以北,为藏式白台建筑,高10余米,墙体白色,设三层17个梯形红色盲窗。其下开三座拱门,正中门额嵌乾隆帝御题“广圆妙觉”四字,兼具通行与宗教象征功能。</p> <p class="ql-block">琉璃牌坊采用清式三间四柱七楼三券门,红黄绿琉璃牌楼设计,单翘单昂斗拱。</p> <p class="ql-block">琉璃牌坊是庙宇前中部的分界线,同时也是一条等级界限,有着很深的政治用意,清朝的官员到了牌坊前就得停下脚步,而少数民族的贵族却能够登台参拜,这种特权是皇帝对他们最高的礼遇,让他们放下心中的猜忌,从而有利于维护边疆稳定。</p> <p class="ql-block">东罡殿内供奉密宗佛像</p> <p class="ql-block">西罡殿内供奉吉祥天母骑骡鎏金铜像</p> <p class="ql-block">大红台位于普陀宗乘之庙最后,位置最高,是普陀宗乘之庙的主体建筑。其设计和建造体现了精湛的工艺技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整体气势雄伟,象征着佛法高深,神秘莫测。大红台由上部红台、下部白台两部分组成。上部墙面抹灰后涂红色,称大红台。下部基座是大白台,全用花岗岩大条石砌筑,白灰抹面。东西两侧设入口,可以循着石阶登达台顶。大红台前竖立着几根专门挂设经幡的经杆,上面挂满了五色经幡,经幡在风中毫无方向地飘动,好像要将人们的美好祝愿传送给神灵。</p> <p class="ql-block">兜兜转转,不知道爬了多少楼梯,登上大红台。</p> <p class="ql-block">正方形七进间大殿,重檐四角攒尖顶,上覆鎏金鱼鳞铜瓦,四条屋脊饰有波状鎏金瓦,藏式法铃宝顶,殿顶使用头等金叶14000多两。周围有三层群楼,每层44间房屋。</p> <p class="ql-block">金顶,中心万法归一殿覆盖鎏金鱼鳞铜瓦,使用铜瓦1.1万余块,耗用头等金叶1.5万两。够豪的。</p> <p class="ql-block">普陀宗乘之庙,不算很大,但要爬山爬楼梯,感觉有点累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