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本篇文章内容很多,我写东西喜欢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来表达,现在ai科技高大上的高级词句是很高大上但不好懂,太官方也更难懂,我写了这么多这么详细无非是希望看的人能看明白,也算是一种小小的获益吧,毕竟不管什么方面的知识它都是知识,话回主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周恩来曾经评价李宗仁一辈子干了三件有益于国家的大事,一个北伐,一个台儿庄大捷,一个回归祖国。北伐和回归祖国这两件事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台儿庄大捷?很多人可能听到过但是不了解,周恩来为什么把台儿庄列为他的功绩之一呢?里面肯定有它重要性和含义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当时淞沪会战惨败,南京失守,华北大片国土沦陷的局面下,全国民众都陷入了一种深深地凄凉和无助。我们真的打不赢日本人?我们难道真的要亡国?谁也不知道。而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仿佛一支强心针,将国人的悲观情绪一扫而光,人们自抗战以来第一次感到欢欣鼓舞。不仅仅在国内,在国际上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正面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那问题来了。为啥开战以来一路败退的国军,能打出这样一场大胜仗?通过事件看人物了解了这场战役的来龙去脉,也就理解了台儿庄大捷的可贵之处。</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保武汉就要先保徐州</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7年12月,南京失守后,对中日双方来说,实际上都有点懵圈。对中国来说没想到战局恶化如此之快,抗战才开始5个月,首都都丢了,军民伤亡上百万,大片国土沦陷敌手。而对日本来说也有点懵。本来以为中国首都都已经拿下这不是代表了战争已结束,你中国应该投降了?日本人想多了。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并没按日本人设想的剧本走,从南京跑到武汉,一边跑还一边喊,“真正的战斗才刚刚开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日本人目瞪口呆。事情已经很明显,中国人绝不会投降,而日本,大概率陷入到了他们最担心的长期战争的泥潭。那接下来是继续打还是不打?“扩大派”和“不扩大派”又开始争论不休。完全就是走一步看一步。不过有一个最主要的共识,就是想速战速决,避免陷入持久战。长期战争对资源匮乏的日本来说是就是一个灾难。淞沪战场上中国人的悍不畏死的激烈抵抗让日本人大惊失色,认识到“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想法纯粹是痴人说梦,在淞沪会战没有结束的时候,就通过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跟国民政府打算讲和。即使南京沦陷后,日本人也没放弃这个议和的想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不过条件过于苛刻,毛泽东都曾经说了这种条件不仅我们不答应中国民众不会答应国民政府不会答应蒋介石肯定更不会答应,为什么?当时蒋的脾气被人说就像水沟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撇开其他的,最主要他是个民族主义观念很强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此背景之下,日本的“扩大派”占了上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发动大规模进攻用武力摧毁中国的抗战意志,尽最快速度迫使蒋介石政府向日本投降的方针,在日本大本营达成了一致。当时日本大本营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直扑武汉,一个是拿下徐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日军的两个选择,最终选择了徐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武汉是南北通衢的交通要道,是中国地理的心脏位置,战略位置及其重要。而且是工业重镇,包括汉阳兵工厂都在武汉。最主要的,此时国民政府已经迁往武汉,把武汉作为中转要迁往重庆。而且,武汉离重庆只有900公里,武汉一丢,重庆这个陪都也够呛,到时候国民政府连大西南都待不下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不过日本人最终没有选择武汉,而是选择了徐州。日军为啥舍近求远?明明可以直接进攻武汉,却偏要绕远去攻击徐州?原因倒也不复杂,日军选择了一个相对比较安全的方案。当时的徐州,是中国南北和东西交通大动脉的一个汇合点。以徐州为枢纽,南北向为津浦铁路,东西向为陇海铁路,徐州就在这个交叉点。南京陷落后,在沪宁的日军与在华北的日军,被中原所隔离。对日本来说,控制了徐州,可以打通津浦路,就此贯通南北,南方和北方的日军可以来去自如。而陇海线呢,则可以帮助日军西进,通过郑州沿平汉路可压迫武汉,更可向西直逼西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日本的算盘打的啪啪响,中国这边当然知道徐州的重要性,也早已严阵以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徐州是京浦铁路和拢海铁路的交汇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国府倒也不是奢求能在徐州把日军挡住,目标是尽可能的在徐州消耗日军和拖延时间,给武汉会战和往重庆大迁移留出充裕一点的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负责徐州会战的,就是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桂系首领李宗仁。了解历史的人可能会问了,谁都知道蒋介石和李宗仁一直是生死之敌,从北伐开始一直到全面抗战爆发,李宗仁曾经五次举起反蒋大旗,三次迫使老蒋下台,两人的矛盾可想而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那保卫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任务,蒋介石为毛交给李宗仁?原因无他,在国家和民族危亡面前,蒋介石和地方实力派都达成一个共识:私人恩怨放一边,齐心协力共御外敌。1937年8月7日,也就是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召集各个地方实力派,召开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国防联席会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事容易理解,抗战这事需要达成共识,不然就变成蒋介石带着中央军在前面打,别的地方军阀在边上看热闹,那场面根本不可想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军头们都怕老蒋这次又玩阴的,要把大家召集起来一网打尽。于是都征求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意见,毕竟桂系是除了蒋介石之外最大的一派了。李宗仁慎重考虑了一下,觉得国家都到这个危急程度了,蒋介石要再借抗日的名义玩阴的简直就不是人了,可能性几乎没有,就决定支持老蒋,抗战到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既然和蒋介石矛盾最深的李宗仁都这样表态了,其他军头也都是热血沸腾,觉得国难当头再不出力就说不过去了,都愿意听从蒋介石的统一指挥。也就是说,老蒋是从全面抗战开始,才成了事实上的国家领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这个背景之下,各个地方实力派都被委以重任,也就不奇怪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日军南北夹击徐州的计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保卫徐州的战略方针定下之后,迅速向徐州周边集结准备决战的除了李宗仁自己的桂军以外还有包括西北军,东北军,浙军,晋军,川军,以及汤恩伯的中央军,除了汤恩伯部之外,可谓是杂牌军大汇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如此重要的会战,武器先进战斗力强的中央军去哪了?答案是:在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中打残了,到现在也没恢复战斗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所以淞沪会战虽然把日军的战略部署完全打乱了但对于中国也产生了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全国精锐部队毁于一战,给后续的抗战带来了巨大困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为全面抗战爆发后的第一次大会战的淞沪会战,包括蒋介石和各地军头在内,一开始都抱有破釜沉舟的想法。为此老蒋把中央军精锐,包括中央军校教导总团和宋子文花重金打造的税警总团这两支王牌都投入了上海战场。各路地方军阀也不甘人后,桂军川军湘军粤军鲁军西北军东北军全部出动,一时间中华大地所有的铁路干线全是运兵专列,无数的士兵抱着救国之心奔赴上海,然而结果并不好。在日军的重型武器的狂轰滥炸之下,国军的添油战术没起到任何效果,伤亡惨重。就连以战斗力强悍著称的桂系,6个师到前线,不到一天就被打残,可想而知战况之惨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所以到徐州会战的时候,能集结到徐州战场的,大多数是这些还没有投入上海战场,拿着低劣武器的杂牌军。没办法李宗仁只有面对这个现实,他面临的,不仅仅是这些杂牌军武器差战斗力低,最大的担心是,他们会不会延续军阀混战时的老毛病,继续玩保存实力畏战逃跑的老套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但事实证明,这些所谓的”杂牌军”这一次并没有让李宗仁失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左:李宗仁 右:白崇禧</span></p> 桂军(广西军)一马当先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日军一开始定下的战略是“南北夹击徐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南线日军是刚打进南京的华中派遣军,沿着津浦线往北,过淮河直扑徐州。北线是发起卢沟桥事变的华北派遣军,沿着津浦线往南攻击,和北线日军在徐州会合。不过日军这个夹击战术很快就破产了。南线日军根本就过不了淮河,淮河阻击战的惨烈程度远超日本人想象。李宗仁出人意料的把桂系的三十一军插到了离南京不远的滁县和明光一带,到最前线阻击北上的日军。李宗仁让桂系先打头阵,不排除牺牲这支桂军的可能。他的态度很明显:国家危亡面前还保存啥实力?我就先带个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为李宗仁的嫡系队伍,三十一军没有让他失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三十一军和支援作战的共产党新四军,居然在明光一带与数倍于己的日军血战了一个多月。日军无奈之下从南京调集援军和重型武器,损失惨重的三十一军再打下去就要全军覆没,不得已在李宗仁的指示下,撒出了阵地。松了一口气的日军终于来到淮河南岸,不过接着又头大了。他们在这儿遭到了极其猛烈的阻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支队伍是原东北军于学忠的五十一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8年2月初,日军开始强渡淮河,于学忠部奋力阻击。在日军猛烈的炮火之下,五十一军伤亡惨重却宁死不退,甚至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一直打到2月13日,五十一军伤亡惨重,多处阵地失守。于学忠杀红了眼,带着两个师长和四个旅长全部上了前线。危急时刻,一支援军赶到了战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台儿庄大捷的大功臣救火队长张自忠带领五十九军昼夜兼程赶到了淮河北岸,这时候日军面对的局面是淮河北岸是张自忠五十一军的强力阻击,而在南岸又要应付桂系三十一军的侧翼袭击,首尾难顾,只好在淮河南岸采取了守势。淮河阻击战中张自忠出了大力,不过他和李宗仁都没有想到的是,他不仅仅是保住了津浦线南段,北线战事他也将成为关键的一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津浦线南段战场在桂军东北军西北军,包括新四军的拼死奋战之下,把北上日军挡住了,按说北线的压力一下子就减轻很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然而,北线出事了。日军在北线兵分两路,一路是沿着津浦线从华北来的日军第10师团,师团长是矶谷廉介。另一路则是从青岛而来的第5师团,师团长就是臭名昭著的板垣征四郎。徐州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无险可守,所以李宗仁安排的战略是从外围层层抵抗,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最后跟日军在徐州决战。如果按照南线这个打法,北线的各防区即使最终抵挡不住日军,也得让日军脱一层皮吧?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负责津浦线北段防守任务的韩复榘居然弃城而逃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韩复榘出身西北军,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后来在中原大战中投了蒋介石,被老蒋任命为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是典型的军阀思想,硬生生的把山东打造成了他的私人王国,跟蒋介石一直不对付。两广事变时支持李宗仁和陈济棠,西安事变时又支持张学良,甚至还和刘湘勾勾搭搭要阻止蒋介石入川,早已经把蒋介石得罪的透透的。不过抗战要团结各方力量,作为第五战区最大的一股军事力量,韩复榘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带领他的第3集团军保卫津浦线北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韩复榘的想法是,跟日军打肯定是打不过,到时候部队消耗没了,蒋介石铁定不会补充,大概率会趁机取消番号,那自己不就成了光杆司令?蒋介石不是想怎么拿捏就怎么拿捏?他所担心的也不是没有道理。不过到了国家危亡这个节骨眼上,还自作聪明的想拥兵自保,后来被蒋介石枪毙也是活该。韩复榘连续弃守济南,泰安,济宁,一路退到了河南交界处,短短二十天的时间,韩复榘连退数百里,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丟掉了黄河天险不说,导致津浦线北段门户大开,徐州一下子暴露在了日军的威胁之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8年1月24日,韩复榘在开封被枪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不过韩复榘的死不是没有价值,蒋介石用韩复榘的头,向高级将领们发出了警告:国难当头还想畏缩避战的,这就是下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韩复榘</span></p> 一对冤家死守临沂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津浦线北段的失守,完全打乱了第五战区的计划。日军一路猛进,第10师团扑向滕县,第5师团扑向临沂,然后打算在台儿庄会合。也就是说,临沂和滕县作为徐州的屏障,这两个地方能否打好,对徐州会战整体来说,已经上升到非常关键的一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8年2月上旬,为了保卫临沂,李宗仁急调庞炳勋的第三军团赶往临沂。抗战后国民政府为了调动杂牌军的积极性,给了杂牌军将领很高的官衔。庞炳勋号称军团长,实际上手底下就一个四十军,而四十军下面只有一个师,满打满算13000多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说起庞炳勋,也是出身西北军,后来投了蒋介石,在军界是出了名的滑头,一辈子把军队当成命根子,打仗不卖力,看事不好带着部队就跑。庞炳勋腿受过伤是个瘸子,很多人都讽刺他不靠谱。然而,就是这个没被人看好的庞瘸子,在临沂保卫战中面对实力远超自己的日军第5师团,表现出了不可思议的刚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不得不说和李宗仁的宽厚待人之道有一定关系。庞炳勋调入第五战区之后,李宗仁曾经推心置腹的跟庞炳勋谈过一次话,对庞很是尊重,自称小弟,说:“以前我们都是打内战的人,没什么光彩的。如今国难当头,咱们能为国家为民族战死沙场,也算是死得其所”把庞炳勋感动的心潮澎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当时蒋介石削减杂牌军,强制庞师勋把五个团缩编为四个团。庞炳勋爱兵如子,把这事跟李宗仁说了后,李宗仁不但答应他编制不变,还给他的四十军补充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对此,庞炳勋感激涕零,对李宗仁发誓一定不再保存实力,必跟日本人死战到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庞炳勋说到做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庞炳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日军的狂轰滥炸之下,不到三天,四十军伤亡大半,最后连警卫伙夫都上了战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部下劝庞师勋撤退,保留实力东山再起,庞炳勋却说:“我都快60了,一个腿瘸,毫无牵挂。今日能为国杀敌,生而有幸!”他已经做好在此殉国的准备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就在临沂城岌岌可危之时,援军来了。不是别人,正是张自忠的59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本来李宗仁找张自忠救援庞师勋时非常忐忑,担心他不会来。因为张自忠和庞炳勋有一段很深的仇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张自忠和庞炳勋都出身西北军,中原大战时庞炳勋为求自保临阵倒戈投了蒋介石。问题是你想反水就反水,临走时还偷袭了张自忠部,张差点丧命。从那时起两个人这个仇算是结下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谁知道张自忠听到调令,二话没说,带着59军来了个急行军,从淮河北岸直奔临沂,三天的路程用了一天一夜赶到,从日军背侧开始猛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已经准备在临沂全军覆没的庞炳勋部,一看有援军来了,士气大振,不要命的发起反攻。板垣师团自从侵华以来哪里见过这种不要命的打法,顿时阵脚大乱,死伤惨重,一路逃回了莒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绝处逢生的庞炳勋,怀着复杂的心情在炮火中迎接张自忠,热泪盈眶,紧紧地握住张自忠的手久久没有松开。至此,临沂保卫战胜利结束,而一辈子致力于保存实力的庞炳勋,此战过后仅剩下了800人,张自忠的59军也付出了三分之二的巨大牺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临沂保卫战的大捷,一方面是庞炳勋的死战不退,另一方面是张自忠的拼死救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兄弟阋于墻外御其侮”,在关键时刻能摒弃前嫌携手抗敌,是对这场景的最好诠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张自忠 (后来在1940年,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他是抗战中第三位牺牲的陆军上将)</span></p> 叫化子军血战藤县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临沂激战正酣的时候,日军第10师团也杀到了滕县。驻守滕县的是川军第二十二集团军,实际上只有两万来人,最主要用的基本是四川造步枪,瞄准性差不说,就这样的破枪还不能分到每人一支。而他们面对的是装备有飞机,坦克,火炮的日军4万多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然而,就是这样一支穿着草鞋,拿着低劣武器的杂牌军,在日军飞机大炮的轰炸之下,硬是在滕县把装备精良的日军第10师团挡了三天半的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民族大义面前,四川王刘湘也没有掉链子,组织川军分两路出川抗日。一路是杨森带着二十军去了淞沪战场,另一路是邓锡侯的第二十二集团军,去了山西,也就是阎锡山为司令长官的第二战区。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拿着四川造土枪的第二十二集团军风餐露宿的赶到了山西,本来想着到战场后能换发装备,却没想到碰到的是抠门的阎老西。不用说武器装备了,连衣服都不给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无可奈何的川军就这样拿着土枪稀里糊涂的上了战场。习惯了四川军阀之间过家家式内战的川军,对日军这种重型武器的打法根本没什么想象,没几天就伤亡过半,由四万人减员到了二万多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还不说,当时山西的天气已经非常寒冷,川军因为缺衣少穿,在败退途中打开了一个晋军的后勤仓库,把阎老西彻底搞破防了,告到了军委会,说川军就是一帮土匪,干啥啥不行,捣乱第一名!让军委会赶紧把川军调走。军委会做不了这个主,这事就捅到了蒋介石那里。蒋介石就问第一战区的程潜要不要,程潜一听是川军,一口回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蒋正为南京失守心烦意乱,一听川军都没人要,更是火上浇油,怒火冲天,对白崇禧说,赶紧把这帮子人调回四川称王称帝吧!白崇禧比较冷静,觉得这样太伤人自尊,就打电话给大哥李宗仁,问你要不要川军?丑话说在前头,出了名的军纪差战斗力弱,你要了以后也别埋怨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李宗仁正愁着兵力不足,说:“给我调过来,诸葛亮都能扎纸人吓唬人,川军再怎么不济也比纸人强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就这样,没人要的川军就调到了李宗仁的第五战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不过李宗仁并没有瞧不起川军,反而充满感情的给他们鼓劲,说:“你们穿着草鞋单衣出川抗日,一路流血牺牲,你们是国军骄傲,是民族骄傲,我向你们致敬。” 此时的川军正是尴尬至极的时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本来满腔热血的出川抗日,却处处不受人待见,还差点被赶回四川。李宗仁收留了他们不说,还给予他们这么高的赞誉,顿时大生感激之情,有的人甚至满眼泪水,痛哭失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士为知己者死。这也解释了后来在滕县保卫战中,川军为啥不要命的往里填人也绝不后退。他们要报答李宗仁的知遇之恩,他们更要为川军正名:他们不是孬种。第二十二集团军的大部队都设在滕县外围阵地,而守城的122师师长王铭章手下,加上滕县县长周同带领的警察和保安团的500人,满打满算3000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川军纯粹是以血肉之躯对抗日军的钢铁洪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他们的武器差到什么程度?土兵们都不愿意拿步枪射击,准头太差打不着敌人不说,还暴露目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他们宁愿让日军突破到200米以内,用手榴弹或者近身用大刀进行肉搏。面对装备着飞机30多架坦克20多辆,大口径的山炮,野炮上百门的日军第10师团上万人,从3月14日一直打到3月17日,包括师长王铭章,124师副师长傅泽民,参谋长邹绍孟,122师参谋长赵渭滨740团团长王麟及以下 3000多人几乎全部殉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城内失去联络的剩余300人各自为战,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直到18日上午,枪声才慢慢停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此战,无一人投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值得一提的是,滕县县长周同,坚决拒绝了王铭章让他先走的建议,誓要与川军同生死,在王铭章牺牲后,周同眼看大势已去,长叹一声,从城墙上纵身跳下,以身殉国。在滕县,终于用数千热血男儿的生命,为川军证了明。</span></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王铭章,牺牲时是陆军中将(殉国后追赠为陆军上将)</span></p> 台儿庄大合围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日军第10师团在付出惨重代价攻下滕县后,接着就到了临城。这儿本来是日本大本营规定的南下禁止线,要等其他师团到达指定位置后,一起进攻台儿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不过师团长矶谷廉介的想法比较野,觉得台儿庄无险可守,而且友军第5师团连临沂都还没突破,等这个菜鸟干吗?我要是自己拿下台儿庄,接着拿下徐州,岂不是要载入日本军史流芳百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面对矶谷师团孤军冒进,李宗仁制定了“请君入瓮关门打狗”的战术,不过这个战术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两个条件。一个是防御台儿庄的孙连仲的第2集团军能不能在援军到达之前顶住日军的疯狂进攻,第2个是负责从后方合围攻击的汤恩伯中央军能否及时赶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孙连仲带领的第2集团军也是出身于冯玉祥的西北军,以擅长防守闻名。李宗仁之所以把孙连仲部放在台儿庄这个关键地,就是看中了他们的善守特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8年3月23日,日军开始进攻台儿庄。第2集团军在日军占据绝对优势的炮火之下,在台儿庄城外血战三昼夜,最终日军在3月26日轰开城墙,攻入了台儿庄城区。日军以为台儿庄即将拿下。他们想简单了,迎接他们的是残酷的巷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守城的31师在师长池峰城的带领下,跟日军在街道上,建筑里进行近乎疯狂的肉搏,打到28日的时候,31师已经伤亡大半。李宗仁认为这时候夹击条件已经成熟,急命汤恩伯部迅速南下抄日军后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然而汤恩伯磨磨蹭蹭不肯出发。,汤恩伯的小心思是想让西北军跟日军多拼几天,尽可能多的消耗日军,以减少自己部队的伤亡。援军没有按期到达,这一下把西北军给坑苦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直扛到4月3日,汤恩伯部还没有到达战场。第2集团军伤亡已经达到十之七八,再这么下去必然全军覆没。孙连仲就给李宗仁打电话说:“ 敌人火力太强,守军伤亡惨重,但是也把敌人消耗得差不多了。能否暂时撤到运河南岸修整,好给西北军留下一点种子,也是长官的大恩大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李宗仁自然知道第2集团军已经尽了全力,但是现在如果撤退将前功尽弃,不得不狠心命令继续死守,而且自己也将亲临台儿庄督战。司令长官都不顾危险来前线了,孙连仲还能说啥?对池峰城下了死命令,说:“士兵打完了,你自己填上,你填上了,后面我填上,宁肯全军覆没也绝不能后退一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已经无兵可用的池峰城,只好把担架兵,炊事班组织起来,组成敢死队,进行最后的突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汤恩伯在路上一直磨蹭到4月5日,离台儿庄还有二十公里。蒋介石终于忍无可忍,严厉命令汤恩伯迅速投入战场。到4月6日,池峰城的31师基本上伤亡殆尽了,眼看台儿庄就要陷落。在这干钧一发之际,千盼万盼的汤恩伯军团终于来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池峰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4月7日凌晨,中国军队的反攻号角吹响了。孙连仲的第2集团军和汤恩伯的第20军团从两面进行夹击,对日军展开了疯狂的进攻,双方展开了惨烈的巷战和肉搏战。日军最终抵挡不住,矶谷廉介下令全线撤退。中国军队仍然紧追不舍,一直把日军撵到了枣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至此,台儿庄战役以中国军队的胜利而结束。此役中国军队以伤亡 5万人的代价歼灭日军2万多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捷报传开,全国各地包括海外同胞都一片欢腾,很多大城市举行几十万人的大集会庆祝胜利。台儿庄大捷的意义非同凡响。在抗战前途一片迷茫之际,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深深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写这么多,基本也看出来了,台儿庄为什么能取得胜利。最主要的一点,是曾经你争我夺的各个派系,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把热血凝聚到了一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南线淮河阻击战有李宗仁的桂军,于学忠的东北军,张自忠的西北军,北线的临沂保卫战是庞炳勋的西北军,滕县保卫战是王铭章的川军,后面还有死战云南王的滇军,当然还有韩复榘被枪毙之后孙桐萱带领的第3集团军,也是不遗余力的参加了试图夺回济宁的攻势作战。而中共领导的新四军和八路军,也分别在南线和北线加入了战斗,以游击战的方式袭击日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再一个是汤恩伯的中央军。虽说汤恩伯差点误了大事,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带领的中央军是台儿庄大捷的决定性力量。投入战场之后中央军并没有惜力,也是打的异常惨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述的参战部队,除了汤恩伯的中央军,全部是杂牌军。而就是这些拿着简陋武器的杂牌军,在关键时刻,选择的都是宁愿全军覆没也绝不后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他们为什么宁死不退?民族大义固然是根本原因,李宗仁的人格魅力也不可忽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李宗仁把第五战区司令部一直设在徐州前线,在台儿庄打的激烈之际,为安全起见,统帅部要求李宗仁把司令部撒离徐州,李宗仁坚持不撤。他要表达的,就是要和大家同舟共济共生死的决心。正是出于对李宗仁的信任和感激,张自忠,庞炳勋,王铭章,孙连仲他们选择的是坚决听从李宗仁的指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台儿庄大捷油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要是了解这些军阀的过往,就知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就连蒋介石也觉得不可思议,在战后酸溜溜的问李宗仁;就连杂牌军你都能指挥?羡慕嫉妒之情溢于言表。所以,台儿庄大捷不仅仅只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更为中华民族共同塑造了一座精神丰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全国人民都认识到,只要国人精诚团结拼死抵抗,日军并不是不可战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才是台儿庄大捷的真正意义所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