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剑山人语录:</p><p class="ql-block">这扇红门,静静地伫立在这里,门上的铜制兽头把手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每次经过这样的老门,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想象着门后藏着怎样的秘密。门不仅是物理上的隔断,更是心灵的门户。推开这扇门,仿佛就能进入另一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南剑州有雅士,名兴旺,字游龙,号南剑山人。庚戌十一月,生于闽北延平,祖籍福州闽侯上街丹屿,为六桥林氏入闽始祖硕德公三十一世孙,宋*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林公安宅之二十五世孙。精鉴赏*碑石拓片*古籍书画修复*好书画.文史。</p> <p class="ql-block">林长川简历:</p><p class="ql-block">中国著名桥梁专家,原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桥梁工程分院高级技术顾问,教授级高级工程师。</p><p class="ql-block">林长川,别名林章栋,男,汉族,1935年12月19日出生,福建福州人。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p><p class="ql-block">在60多年的桥梁生涯中,做过桥梁施工、科研、教学和设计,在桥梁设计创新、桥梁美学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悬索桥设计等方面做出贡献。致力于开拓现代悬索桥,参加过我国第一座现代悬索桥方案设计;主持过江阴长江公路大桥的缆索系统设计,为我国设计的工程结构跨度突破千米做出重要贡献。在国内率先开设桥梁美学课,长期从事桥梁美学研究。对桥梁美学和设计美学进行系统研究和梳理,创立研究桥梁技术美创造的桥梁设计美学学科,写成专著《桥梁设计美学》。</p> <p class="ql-block">探寻桥梁之美</p><p class="ql-block"> ——读《桥梁设计美学》有感</p><p class="ql-block"> *游龙*</p><p class="ql-block">同济大学林长川教授的《桥梁设计美学》,宛如一把钥匙,为我开启了桥梁美学世界的大门。</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将桥梁美学纳入技术美学体系,内容丰富且系统。从美学的起源与发展,到技术美学的要点,再到桥梁美学和桥梁美的深入剖析,上篇基础篇为理解桥梁设计美学筑牢根基。书中指出,美学经历了从古典到现代的变革,工业革命促使技术美学诞生,桥梁美学作为技术美学分支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 桥梁美,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古代桥梁如赵州桥,展现出工艺装饰美,其独特的拱形结构、“环环相扣”的石块设计以及“敞肩拱”的巧妙构思,不仅实用,更具艺术价值。现代桥梁则更侧重结构美和环境美,像无背索斜拉桥,通过独特的力学设计实现造型创新,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p><p class="ql-block"> 桥梁设计美学的核心在于美的创造。设计是技术美创造的首要环节,桥梁设计美学研究桥梁美的创造,涵盖环境美、结构美、功能美和形式美。在当今,桥梁不仅要满足交通功能,还应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提升人们的审美体验。例如,一些桥梁在设计时融入当地文化元素,使桥梁成为地域文化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读罢此书,我对桥梁设计美学有了全新认识。它让我明白,一座优秀的桥梁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人类智慧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它不仅改变了我对桥梁的审美眼光,更启发我在生活中发现更多隐藏在建筑背后的美学奥秘。</p> <p class="ql-block">桥梁人生:林长川的甲子逐梦路</p><p class="ql-block"> 南剑山人林游龙*整理</p><p class="ql-block">在桥梁建设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林长川。从1935年12月在福建福州林浦村诞生,到在桥梁领域深耕六十余载,他的一生,是与桥梁紧密交织、为行业发展不懈奋斗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1953年,中专毕业的林长川踏入桥梁施工领域,分配至福建省支前公路修建指挥部。他随筹建人员奔赴南平大桥工地,参与工程钻探等前期工作,后担任大桥计划统计工作。此后,他辗转多地,参与福州洪山桥改建、山东潍河大桥建设,在施工一线积累了宝贵经验。1956年,响应国家号召,林长川考入同济大学桥梁与隧道专业,1961年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专注于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悬臂施工关键技术研究。</p><p class="ql-block"> 1964年研究生毕业后,林长川进入交通部与同济大学合办的上海公路工程研究所桥梁组。期间,他深入研究双曲拱桥问题,投身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桁架拱桥研究,参与编写专著、设计图及规范条文。1982年,研究所变动,他赴也门共和国萨那技校讲学,主讲桥梁课程,还参加萨那市区天桥设计竞赛,借此收集大量桥梁美学资料。回国后,林长川在同济大学桥梁教研室主讲桥梁美学,成为国内率先开设该课程的学者。</p><p class="ql-block"> 1988年,林长川参与筹办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桥梁工程设计室,并在后续发展中担任重要职务。在20世纪90年代,他致力于开拓大跨度现代悬索桥设计,参加我国第一座现代悬索桥——汕头海湾大桥的方案设计,主持江阴长江公路大桥缆索系统设计。在江阴大桥项目中,他攻克主缆工程控制、吊索长度精确调节等关键技术难题,首次采用数值法进行控制计算,为我国工程结构跨度突破千米做出重要贡献,该项目获国家级设计金奖,他也被评为先进工作者。</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林长川依然活跃在桥梁建设一线。2000年,他受聘参加润扬长江大桥设计工作,分管缆索系统设计。21世纪初,他继续桥梁美学研究与实践,设计出众多结构新颖、造型美观的桥梁。九龙山通天桥采用空间预应力索系解决结构刚度问题,常州广化桥创新设计“刚性索悬索桥”并获上海市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p><p class="ql-block"> 到了21世纪10年代,林长川对桥梁美学和设计美学进行系统梳理,出版专著《桥梁设计美学》,创立桥梁设计美学学科。他将桥梁美学纳入技术美学体系,提出创新设计是桥梁设计美学的核心,将技术美学思想引入中国桥梁界。</p><p class="ql-block"> 林长川的六十多年桥梁生涯,横跨施工、科研、教学和设计多个领域。他开发新型桥梁结构推动交通发展,传播桥梁美学理念,攻克大跨度悬索桥技术难关,创新设计众多优秀桥梁作品,为中国桥梁事业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他的名字和成就,将永远镌刻在中国桥梁建设的辉煌史册之上 。</p> <p class="ql-block">南平大桥:林长川的桥梁起点与时代印记</p><p class="ql-block"> 南剑山人*编辑</p><p class="ql-block">在新中国桥梁建设的历程中,南平大桥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福建省第一座跨江大桥,更是林长川桥梁生涯的开篇之作。这座桥的诞生,见证了一个百废待兴的时代,凝聚着建设者们的智慧与汗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时代背景与建设缘起</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初期,福建地处战争前线,公路基础薄弱,交通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国防巩固的关键因素。南平,作为福建南北交通枢纽,多条溪流和公路在此交汇,但水南渡的存在,却严重制约了交通的畅通。每遇洪水,渡口便断航,成为福建南北交通的瓶颈。为改变这一状况,1951年夏,华东公路修建委员会计划在南平西溪修建南平大桥,取代水南渡。1953年,中央投资315亿元(合新人民币315万元),将其列入公路基本建设项目,这也标志着南平大桥正式开启建设征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林长川的初入与团队协作</p><p class="ql-block"> 1953年,中专毕业的林长川被分配到福建省支前公路修建指挥部,随后随南平大桥筹建组来到工地。当时的南平桥工所成员来自不同背景:身经百战的解放军官兵、解放前留用人员、豪情满怀的南下大学生以及翻身做主的建筑工人。尽管出身各异,但他们怀着对新中国建设的热忱,团结一心,共同为南平大桥的建设努力。林长川在这里开启了他的桥梁人生,最初担任大桥计划统计工作,深入参与到工程的每一个环节,从前期筹备到施工推进,他都积极贡献着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设计与技术突破</p><p class="ql-block"> 1952年冬,交通部公路总局成立南平大桥设计小组,在苏联专家指导下进行设计,采用9孔33米的带挂孔的钢筋混凝土双悬臂梁结构。然而,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难题。施工初期,在第一桥位开工后,通过钢钎试桩发现4、5号墩位处有深达10米以上的砂、砾层,建桥难度极大。1954年2月,决定改在第三桥位按苏联专家建议变更设计,全桥调整为5孔,跨径33米,全长285.9米,桥面净宽7米,设计荷载汽—10,托—60,双柱式墩,基础有沉井及明挖 ,桥高23.35米。</p><p class="ql-block"> 面对技术和设备的匮乏,建设团队充分发挥智慧。因缺乏大型设备,混凝土结构全部采用现浇;当地木材资源丰富,便就地取材,模板、支架全用木料,并创造出“扇形排架”“钉板梁”等新技术,有效避免了阻水问题,也降低了施工成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竣工通车与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年半的艰苦奋战,1955年5月,南平大桥顺利竣工通车。福建省副省长、原国民党海军上将陈绍宽参加通车典礼并剪彩,福建省委书记、福州军区司令员叶飞和省长张鼎成也纷纷题词,足见这座大桥的重要性。它的建成,不仅打通了福建南北交通的关键节点,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更为后续桥梁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p><p class="ql-block"> 南平大桥质量上乘,在1998年和2010年闽北两次遭受百年一遇特大洪灾时,即便洪水越过桥面,大桥依然岿然不动,彰显了其卓越的工程品质。</p><p class="ql-block"> 对于林长川而言,南平大桥是他桥梁生涯的起点,在这里积累的经验和磨炼的意志,为他日后在桥梁领域取得更高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座大桥,不仅是交通的纽带,更是时代的见证者,承载着新中国桥梁建设的奋斗与梦想 。</p> <p class="ql-block">这座南平大桥就是现在南平水南大桥,1955年5月2日竣工,福建省副省长、原国民党海军上将陈绍宽,以及省、地、市等领导参加通车典礼并剪彩。</p> <p class="ql-block">一九五五年时任福建省副省长、原国民党海军上将*陈绍宽</p> <p class="ql-block">福建省委书记、福州军区司令员叶飞和省长题词</p><p class="ql-block">南平大桥通车纪念</p><p class="ql-block">由于南平桥工所全体同志创造性的英勇劳动,获得了南平大桥通车的光荣成果,对支援解放台湾斗争,对本省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对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都将起着巨大作用。</p><p class="ql-block"> 叶 飞 </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五年五月 穀 日</p> <p class="ql-block">福建省省长张鼎丞题词</p><p class="ql-block">提高工作效率,按照工程标准修好公路,为支援前线,繁荣经济而努力!</p><p class="ql-block"> 张鼎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