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当敦煌的第一缕阳光掠过鸣沙山的轮廓,南街小学六4班的孩子们怀着雀跃的心情踏上了前往敦煌市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的路程。2025年6月18日的这个清晨,他们用小手触摸泥土的温度,用好奇解锁传统文化的密码,让劳动与知识在实践中绽放出别样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一、花草间的“小农夫”:汗水里的成长哲学</p><p class="ql-block">实践基地的花圃像一幅鲜活的画卷,等待孩子们用劳动上色。戴着手套的小手拨开杂草,铁锹在泥土里划出浅浅的沟壑,水壶扬起的水珠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孩子们蹲在雏菊旁,听园艺老师讲解植物的生长习性,学着分辨杂草与幼苗,连平日里最调皮的男生,也小心翼翼地给植物松着土。“原来浇水要浇在根部,除草得拔干净根须!”孩子们举着沾满泥土的手,眼睛里闪着发现的光芒。当汗珠顺着脸颊滑落,他们却顾不上擦拭,只忙着观察自己照料的花草是否挺直了腰杆——这堂在晨光里的自然课,让“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成为掌心的温度与鼻尖的青草香。</p> <p class="ql-block">二、非遗技艺的“穿越之旅”:拓印与活字里的千年智慧</p><p class="ql-block">走进实践基地的非遗工坊,墨香与木质的气息扑面而来。在拓印课程中,孩子们将宣纸轻轻覆盖在石刻纹样上,用鬃刷均匀敲打,待纸张陷入纹路,再蘸取墨汁轻轻扑拓。当“飞天”的轮廓在宣纸上逐渐清晰,孩子们忍不住惊呼:“像变魔术一样!”而活字印刷课则更像一场“文字拼图”——他们从字盘里找出“敦煌”“劳动”等字样,按顺序排列在铁框中,滚上油墨,铺纸按压。“看!这是我印的古诗!”孩子们举着刚完成的作品,油墨蹭到了鼻尖却浑然不觉。这些带着指纹温度的拓片与印刷品,不仅让孩子们触摸到敦煌文化的肌理,更让“字如其人”“匠心传承”的道理,通过指尖的触感刻进了心里。</p> <p class="ql-block">三、泥土与墨香之外:藏在实践里的成长答卷</p><p class="ql-block">返程的车上,孩子们叽叽喳喳分享着收获,手提袋里装着拓印作品和记录劳动的小本子。劳动实践不是简单的体力活儿,而是让孩子们在动手时学会观察、思考,在合作中懂得责任。当敦煌的风沙千年未改,这些孩子却在一日的实践中,用自己的方式与传统文化、自然生命完成了一次深刻的对话——或许若干年后,他们会忘记某株花草的名字,但掌心的泥土、墨香的温度,以及团队协作时的欢声笑语,终将成为成长里最生动的注脚。</p><p class="ql-block">此刻的实践基地在夕阳下静立,仿佛在等待下一批探寻者。而六4班的孩子们,已带着劳动的勋章与文化的种子,在敦煌的晨光里,走向更广阔的成长天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