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5日,中堡~上路垟~九龙山古道~西汪~潘垟~空岩山~梅园梅岙~茅竹坑~大头~陈山~平路下~全山~中堡环线游 2025年6月15日,计划徒步九龙山古道,便选择绕潘垟到梅园,这样乡村游的规划中又可以多走村庄,还可以探寻西汪无人村。看到空岩山在铺设游步道,临时加线空岩山,下次再来就是台阶式了,太阳大晒山道又陡,累。平路下自然村公路边有房在建中,得知老村没通公路己无人居住,便前往观看,个人认为农村建房应该适度放开,有房屋就会惦记着回来。又犯了经验主义,走了从西嶂宫到中堡的己废弃古道,只能砍路下行。由于时间已迟,没从中堡长城下山,留点小遗憾。23.65公里,累计上升959米,气温高太阳晒,口渴力乏,有点虐了。<div><br></div> 计划从中堡长城下山,便车停中堡村口,开始徒步。 <p class="ql-block">1988年《永嘉县地名志》:</p><p class="ql-block">新星村[Xinxing Can] 曾名大排,53年改名新星,驻地上路垟,278户,1220人。 耕地 420亩,山3618亩(包括上光村),产稻、麦,手工业以铁、木、竹、弹棉为主。<br>上光村[Shangguang Can] 曾名山下,53年改名上光,驻地上路垟,2个自然村,203户,880人。耕地333亩,产稻、麦,手工业以铁、木、弹棉为主。<br>上路垟 [Shanglayang]古庙乡政府、新星、上光村委会驻地,距县城13.3公 里,479户,2091人。县志记有上路垟之名。村处古庙溪上路(南岸)一片田垟之首,故名上路垟。村前有2公里防洪堤,岙溪向西汇入古庙溪,村建岙溪东西两岸,成三角状分布。<br>西汪[Xiwang] 位于村东5公里的刀山腰,海拔 450米,2户,9人。地处潘垟村的西面山坳口,故名西坳,后写成西汪。<br></p> 谢氏宗祠 上路垟自然村分2个行政村,应该是这条溪为界吧。 云深处寻瓮牖柴门或遇山鸡野鹿 九龙山古道是浙江省永嘉县沙头镇古庙上路垟村至乐清市四都江岙村的传统交通路线,东西走向,全长约17公里 。古道于2016年入选"浙江十大人文古道",其路面早期以不规则顽石铺筑,中晚期改用条石加固,现存最完整路段集中在陡门至古庙上路垟区间。明代温州知府何文渊曾途经此道,印证其至少存续600余年。沿途分布枫树、竹林等植被,梯田、古寺与奇峰构成特色景观,梅岙支路5.5公里段被徒步者视为精华路段。<div><br><div><br></div></div> 2017年永嘉县完成古庙上路垟至陡门村段的登山步道改造,新建11.4公里健身步道并通过验收。该步道起点为永嘉县沙头镇古庙上路垟村入口,终点为陡门村,途经梅岙、潘垟村至陡门村,全程11.4公里,最高海拔450米 。<br> 早期路段(约占总长度30%)采用直径15-40厘米的不规则顽石铺筑,石块间隙填充碎砾石。中晚期路段改用长80-120厘米、宽30-50厘米的条石纵向铺设,部分陡坡处设置高差10-15厘米的台阶。现存保存最完好的4.2公里路段位于陡门村至古庙上路垟村之间,条石完好率达85% 。<br><br>古道穿越雁荡山脉西南部,沿线形成三大景观带:<br>梯田景观:集中在海拔200-300米区域,垭口下行百米处的梯田为热门拍摄点<br>植被群落:枫香树与马尾松混交林占比42%,步道周边。<br>地质奇观:裸岩地貌占路线总长度15%,包含"石将军""鹰嘴岩"等花岗岩风化遗迹。<br> 作为楠溪江流域现存最长的古道遗存,其功能演变体现三个历史阶段:<br>明代以前:承担盐铁运输功能,日均通行商队超20批次<br>清代至民国:成为宗族祭祀与民间婚嫁的必经之路<br>现代:2016年获评省级人文古道 菖蒲岭脚 石头路开始,下段疑是此处造水池方便运输施工有破坏。 外硐桥 刀岩 古路亭建于岩下 王岩 古道保存的很好,因在峡谷边上,又有维护,没有给柴禾掩没。感觉建在峡谷边上的古道,有岩石有溪流,一般风景都会不错。这条古道是在县内走过的保存最好的,不愧为省级的最美古道。 古道砌的非常讲究,在外侧还砌有石块做提醒与保护。 外侧有砌有保护石墙,因外侧是悬崖,现在树木茂盛没感觉,早年看着肯定会有心慌。 外侧的瀑布,下边还有一段,因树木挡住视线,看不到底。 潘垟、梅岙1.9公里分岔口,海拔381米,上路垟起点4.4公里。瀑布上游到分岔口路道平缓,边上有荒弃的田园。 西汪[Xiwang] 位于村东5公里的刀山腰,海拔 450米,2户,9人。地处潘垟村的西面山坳口,故名西坳,后写成西汪。 做过攻略得知这附近有西汪自然村,依照路径进去探寻,寻得一座房屋遗迹,有百多平方面积,一墙间两厢,比普通3间要大。疑是早年守山人落户成自然村,离上路垟5公里,也说明山地范围之广,而距潘垟仅1公里,就有种戍边战士的感觉,农耕时期,山界纠纷就常事。 周边没发现其他房屋遗迹,应该是一户繁衍的。从墓志看是谢氏,上路垟的主要谢氏。 山林防火道已到附近,新挖的。 空岩山有条清晰的路迹,应该是登山道,后从村民中得知正在铺设中。 看时间还早,临时加线空岩山。妙语留在村里休憩,与老李前往,登山道正在建设中,很快就会是台阶式游步道,也算是山路收尾游。 潘垟村[Panyang Can]因驻地得名,1个自然村,156户,680人。耕地469亩。 山 3655亩,产水稻、番薯、生姜。<br>潘垟[PanyAng] 村委会驻地,全安东北5公里。据族谱记载,潘氏祖宗迁居此 处,勤垦村周三片田垟,村以姓和垟联合命名。地处丘陵,两涧成“Y”形汇合平缓西 流,房建坑岸,呈”菱”形。 这条山径还是第一次,2018年11月10日,陡门鸡冠岩~板嶂岩~吊船岩环线游,是沿山体到吊船岩下直接下山的,2025年3月8日陡门村鸡冠岩~雷岩~水库环线,因柴禾太大,走得没信心,就从水库下山了。<br> 吊船岩 空岩山,因岩石中间透空而得名空岩山。山顶最高处有一人在玩无人机拍摄,刚才在树下休憩,嗡嗡声以为是地蜂呢。说是湖北黄岗人在温州20年了,一个人过去爬山,厉害了。 这里有2处放置绳子辅助攀爬 玩绳索的取名JJ峰 这里也有人攀爬,有置放钢片,说明有难度。在山坳可以看到陡门村的鸭落洞,雷岩。 通往陡门村的古道 以为一小时来回的,耗时110分钟。 三官亭 潘垟小学旧址 在古道入口的路亭里休憩用餐 这里有条路,不知是否在搞景点开发,或是矿渣利用,因时间原因就没有去探访。 梅园景区,上次来梅岙的是2017年1月2日赤岩硐古道~全安村~梅岙~全安古道,时间过的真快。 梅岙村[Mei'Ao Can]因驻地得名,2个自然村,103户,523人. 耕地300 面, 山 2776面,产水稻、番薯、生姜。<br>梅岙[Mei'ao]村委会驻地,全安东北3公里,89户,443人。 始居者毛氏,曾名毛岙。 后有陈氏迁此居住,认为此名不雅,根据当地多梅,改名梅岙。 南北两山夹峙,小溪东西横流,村舍成条形展布。<br>上宕[ShAngdang]梅岙东南1公里,14户,80人。从前此处有陡门村陈志元的种田屋一座,以屋为界,上片称上宕,下片田称下宕,村以宕名。<br>梅岙口 [Mei’ aokou]原属梅岙村,住民全部搬迁,现成废村。 陈氏大宗 茅竹坑村 茅竹坑村 [Maozhakeng Can]因驻地得名,1个自然村,58户,256人。耕地 167亩,山674亩,产水稻、生姜、番薯。<br>茅竹坑[Maozhakeng]村委会驻地,全安北1公里,村以坑旁茅竹繁多而得名。 村舍沿山而筑。 银德农业综合开发公司,2014年永商回归项目,看状况应该已经休工了。 虹岩寺 大头自然村 珠山村[Zhashan Can] 因驻地得名,3个自然村,223户,889人.耕地529亩, 山3243亩,产水稻、番薯、萝ト丝。<div>珠山[Zhashan]村委会驻地,全安西北2.5公里,158户,621人。 村口龟蛇两山对峙,其间有圆形似珠的小屿,取名珠山。 村舍停山沿溪成散点状。<br>大头[Datu]珠山东北1.5公里,48户,200人。原先一片大平坦,村建平坦首端,故称大头。<br>蓬头[pengtu]珠山东1公里,17户,66人。后山杂木茂密,方言称“林蓬”, 村建上首,故名蓬头。</div> 陈山自然村 林村村[Lincan Can] 驻地陈山,1个自然村,41户,181人。排地86亩,山659亩,产水稻、番薯。<br>陈山[ Chesnhan]林村村委会驻地,全安西北3公里。传说往昔村周围田园系陈姓产业,故名陈山,后因林氏从平阳迁此,村兴人旺,于1982年更名林村。地处高山平岗,显“胡芦”形聚落。 珠山、陈山、全山合并后的新珠山村委 龙益[Longy]曾名藤龙窟,龙益村委会驻地,上路垟南6公里,44户,213人。传说明代年间,村人栽培了一丛藤棚,枝蔓横跨水坑,伸向对岸,宛如背龙过溪,村建山窟, (窟是小之意)取名藤龙窟。1952年,改名龙益。四周环山,一溪中流,村口建有一个小 型电站。 平路下自然村,有一户在建房子,后据主人说5个儿子4个女儿。遇一村妇说平路下在下面不远处,没通公路,都搬了已经没有人居住了。既然是乡村游,就一个人下去看看。遇见一老人在养牛,听力不好。 平路下[Pinglaxia]位于村南1公里,9户,49人。一条平坡大路之下,曾名大路下,后写平路下。 全山自然村 全山村[Quanwshan Can] 因驻地得名,2个自然村,47户,214人。耕地111亩, 山 376亩,产水稻、番薯、油茶。<br>全山 [Quanshan]村委会驻地,全安西北4公里,38户,165人。地处山顶斜坡,气温低寒,曾名寒山。后人同音异写全山。村落山坳,油茶茂盛,水塘古枫,相映生辉。<br>平路下[Pinglaxia]位于村南1公里,9户,49人。一条平坡大路之下,曾名大路下,后写平路下。<br> 九龙山山脊 曾经于(2020年10月6日南岙~奡公岩~下跳~全山~中堡环线游)经过这里,凭记忆不是直行的,记得从西嶂宫下来有台阶的,下去后有条路接在一起。就是凭经验搞错了,以为是与机耕路连接的。继续前行,看到长城却找不到山径,问一农场主说去中堡古道是在全山村后山坳,而下载的轨迹也是村口。又找不到自己走过的轨迹,便翻看美篇图片。 有这位置图片,是从这边下台阶的,时间已经是5:30了。老李砍开茅草,发现是古道,便上路砍柴禾前行,记得下去只能50米许的,而对照其他人的轨迹距离尚远,事实是320米,路牌已有标注。这条是早年去西嶂宫的古道,西嶂宫是中堡村的。记得2020年就有柴禾掩没,辛苦老李在前面开路。 到达新岭岔口,被茅草掩没找不到古道出口,后绕边上爬下去。是与去全山村(水礁连头450米)的古道连接。耗时半小时+ 从新岭岔口下来,古道基本还清晰,但柴禾长势茂盛,部分地段有掩没。如果没有整理,估计很快也会废掉。原先规划是走古道大路的,不想还是走柴丛,这样的季节走柴丛,得多份注意力,会显得不轻松。 终于走出古道,到达游步道,因时间已迟,他俩不想向上走长城,也只能直接下山。如果不是路走错了,时间上还是宽裕的,留点小遗憾。因气温高太阳晒,喝了4瓶水还很口渴,人也很疲倦,只想坐下多休息,今天有点虐了。 中堡村[Zhongbao Can]因驻地得名,1个自然村,273户,1301人。耕地462 亩,山140亩,产稻、麦,村民多行商,石匠。<br>中堡[Zhongbao]村委会驻地,上路垟西1.5公里。传说千年前,陈姓祖宗从芙蓉迁此,白手起家,靠邻村物质支援,取名“众保”,下代认为贬意有损村誉,遂改 中堡”。聚落坐东朝西,是”船状”。 6:59成功下山 视频01九龙山古道 视频02九龙山古道 视频03九龙山古道 视频04九龙山古道 视频05西汪自然村 视频06西汪自然村 视频07空岩山 视频08空岩山 视频09空岩山 视频10虹岩寺 视频11平路下自然村 视频12中堡~西嶂宫古道 视频13中堡~西嶂宫古道 视频14队友拍摄 视频15黄岗驴友无人机拍摄 2025年6月15日,中堡~上路垟~九龙山古道~西汪~潘垟~空岩山~梅园梅岙~茅竹坑~大头~陈山~平路下~全山~中堡环线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