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史前岩畫群</p> <p class="ql-block">戈布斯坦另一处著名的世界遗產---史前岩画群。戈布斯坦岩石藝術文化景觀位於戈布斯坦的西邊,距離阿塞拜疆共和國首都巴庫大約40英里,於2007年在第31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被評選為世界文化遺產,也同樣帶給人們強烈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戈布斯坦是阿塞拜疆東部的一個區。該地區位于大高加索東南支脈和𥚃海之間,為丘陵多山地帶,幅員遼闊、溝壑纵横(“戈布”意為干枯的河床)。</p><p class="ql-block">盡管如此,幾千年前戈布斯坦的自然环境被認為更加適宜人類生存,這一點可以從形形色色的動物岩画和考古研究結果中得到證實。</p> <p class="ql-block">戈布斯坦岩石藝術文化景觀位於亞塞拜然中部荒漠地區,橫空突起的岩石高原,這裡蘊藏著近6千幅精美雕刻,讓人們看到了4千年前的岩石藝術。</p> <p class="ql-block">赭紅色的岩壁上,成千上萬的岩画(Petroglyphs)刻在岩石上,描繪着狩猎的埸面、原始的舞蹈、太陽船、各種動物(野牛、羚羊甚至鯨魚!),以及神秘的人形圖案,<span style="font-size:18px;">甚至還有羅馬軍團的銘文!</span>触摸着這些至少数千年歷史的刻痕,彷佛能聽到遠古先民的生活氣息和信仰回響,<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一刻,人類文明的源頭如此清晰可觸。</span></p> <p class="ql-block">此地還發現了居住地和墓葬的遺存,顯示人類在上一個冰河時代之後的濕潤時期曾經在此地大量定居,時間從舊石器時代早期一直延續到中世紀。</p> <p class="ql-block">舍馬基~迪里巴巴陵,曾是古代𢇁路的商貿重鎮。14世紀有伊斯蘭教士埋葬在此。由於屍骨經年不化,此處漸漸成為當地人遇到困境時尋求精神寄托的地方。而長期以來,當地居民一直在傳說那𥚃埋葬了頑強的聖迪里巴巴。但是,許多其它的傳說和神秘的細節都與這個地標有關。因此自17世紀以來,它吸引了朝聖者和好奇的遊客。</p> <p class="ql-block">舍基:一座重要城市,位于歷史悠久的絲綢之路的十字路口,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舍基的舊城區位於城市東面,我們重點遊覽的是東面邊陲的城堡內城。城內佔地不大,景點包括歷史及民俗博物館和由一間 19 世紀末俄羅斯教堂變身而成的藝術博物館。兩間博物館規模都不算大,展品亦不算太出色。</p> <p class="ql-block">山城舍基(Sheki)宛如一片世外桃源。這𥚃最著名的莫過於可汗夏宫(Sheki Khan's Palace)。這座18世紀的宫殿外表並不宏大,但内部装飾堪稱奢華藝術的巔峰。繁复精美的彩色玻璃窗由成千上萬塊彩色木片和玻璃,而不用一根釘子拼接而成。在陽光下投射出夢幻般的光影,墙壁和天花板上繪满了色彩艷麗、細節豐富的壁畫,講述着狩猎、戰争和愛情故事。小小的空間内,每一寸都凝聚着工匠的心血,美得令人屏息,<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認為是鬼斧神工的手作藝術。(可惜宮殿內不準拍照)</span></p> <p class="ql-block">舍基古城位于大高加索山脈脚下,古爾賈納河穿城而過。歷史更為久遠的北城建在山上,南城則延伸至河谷。18世纪的泥石流毁壞了此前的古鎭,如今的歷史中心是之後重建的,其特徵是擁有高山墙屋頂的傳統建築群。</p> <p class="ql-block">離開阿塞拜疆,經過邊境一條幾百米凹凸不平的狹窄長廊,終於進入格魯吉亞邊境站。</p> <p class="ql-block">第比利斯(<span style="font-size:18px;">Tbilisi)</span>舊稱梯弗里斯,是格魯吉亞首都,也是外高加索地區的著名古都,更是時光交錯的混血之城。</p> <p class="ql-block">美元兌換格魯吉亞里拉1:1.6。</p> <p class="ql-block">有着「上帝後花園」之稱的格魯吉亞 (又名喬治亞),傳說因為被上帝所鍾愛,而分到了最優質美麗的土地。擁有卡茲別克山——多次入選最適合徒步的地方;隱世古老小村梅斯蒂亞——世界文化遺產、歐洲最常有人居住區;紅酒之鄉西格納吉——仍保留古老釀酒技術的上佳葡萄出產地,的確惹人艷羡。</p><p class="ql-block">可惜的是,格魯吉亞的命運卻未被眷顧,歷史上這片土地曾被不同國家侵佔,被迫捲入大國的戰爭之間。蘇聯解體後,格魯吉亞終能走上獨立之路,但國內的獨立運動又令國家土地崩離瓦解。</p> <p class="ql-block">Bodbe女修道院典故:引導格魯吉亞皈依基督教的聖妮諾埋葬之地,是格魯吉亞重要朝聖地之一。修道院始建於公元4世紀,如果說季里瓦修道院是聖尼諾在格魯吉亞傳教的開始,那Bodbe女修道院則是她傳教的圓滿終點,當伊比利亞(格魯吉亞)舉國信奉基督教後,聖尼諾使命已完成,到了西格納吉的Bodbe便與世長辭,國王米里安三世在她去世後為她建了該修道院,作為她的安息之地。</p> <p class="ql-block">如詩如畫的上帝後花園——格魯吉亞是一個性價比極高的旅遊目的地,既有歐洲風情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又有東南亞水平的物價,非常適合預算有限的旅客。</p> <p class="ql-block">走在格魯吉亞,除了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還能接觸眾多文明沖刷洗禮下所形成的文化結晶。古老的洞穴城市烏普利斯、代表基督文明的生命之柱教堂、蘇聯時期興建的史太林式建築,都展示了格魯吉亞的不同面相。</p> <p class="ql-block">西格納吉~愛與酒的「高加索陽台」</p><p class="ql-block">童話小鎮的浪漫:赭石色的城牆環抱小鎮,鵝卵石街道兩旁是葡萄藤纏繞的彩色房屋。登上城牆遠眺阿拉贊河谷與高加索雪線,視野開闊如詩。這裡被稱為「愛情之城」,不僅因為24小時開放的婚姻登記處,更因空氣中流淌的悠閒甜蜜。</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被譽為“愛情之城”的西格納吉的鵝卵石街道上,品嚐該地區的風味。此山中小鎮建於15世紀,是屬於Kakheti行政區之一,鎮內大部份的房屋多選用木材而建,更加建有陽台,家家戶戶喜歡用不同花朵去粉飾家居,美輪美奐。</p> <p class="ql-block">自由廣場,曾經的列寧廣場,列寧像被替换成了聖喬治屠龍圓柱。</p> <p class="ql-block">季瓦里修道院是姆茨赫塔古城最為古老的教堂,建于公元4世紀。“季瓦里”是十字架的意思。對十字架的膜拜也是格鲁吉亞人虔誠的標誌,這也反映在教堂名字上。教堂如同一塊突兀的巨石,不偏不倚的矗立在庫那河與阿拉格維河流的交接处。與格鲁吉亞的許多其它教堂一樣,這𥚃放置著格鲁吉亞第一位基督教傳教士聖·尼諾的畫像。</p> <p class="ql-block">季瓦里修道院~山頂孤寺,俯瞰庫拉與阿拉格維兩河交匯。6世紀的建築樸拙而永恆,風吹過十字架發出金屬低鳴。站在當年聖尼諾豎立十字架之地,彷彿觸摸到格魯吉亞基督教化的源頭。</p> <p class="ql-block">十字修道院在格魯吉亞的宗教史上是一個標誌性的建築,從聖尼諾在十字修道院立起了十字架,便吸引了全高加索的教徒。與很多傳統教堂不同,這座教堂內部牆壁上沒有壁畫,在正中心是一個巨大的木製十字,十字上巧妙地雕刻著福音書中的情節。</p> <p class="ql-block">十字修道院,格魯吉亞的宗教地標十字修道院又名季瓦里修道院,位於庫拉河和阿拉格維河交匯處的對面山頂上,從山頂可以俯瞰整個姆茨赫塔老城以及兩河交匯的壯觀景象。藍色的融化自北方高加索雪山的 Aragvi 河,和黃色的從西南方土耳其過來的 Mtkvari 河,在山腳下合二為一,融合成庫拉河,一路往南,流向首都第比利斯。而這種優美的景色也在歷史上多次被詩人們用心描繪,俄羅斯民族詩人米哈伊爾·尤里耶維奇·萊蒙托夫就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據說因兩條河流的河水溫度差異較大,河流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在能見度良好的情況下,可以肉眼看到交匯處兩條河流顏色分界線。</p> <p class="ql-block">博德貝修道院~ 修道院有一種蒼凉的美。</p> <p class="ql-block">第比利斯聖三一主教座堂:是格魯吉亞乃至整個高加索地區較大的東正教教堂,甚至在世界範圍內,它的規模也位居前列的。它佔地面積為5000 平方米,從地面到教堂十字架頂端的高度為105.5 米,據説在第比利斯高的任何一個街上都可以抬眼找到它的塔尖。(據説它的8米的十字架塔尖包着的是24K純金)。</p> <p class="ql-block">喬治亞首都第比利斯一帶最壯觀的景點當數第比利斯聖三一大教堂(Holy Trinity Cathedral of Tbilisi 或 Tsminda Sameba Cathedral)。聖三一大教堂建於 1995 年至 2004 年,建築物標高 105.5 米,外型上像一座扯高和擴大了的傳統阿美尼亞風格教堂,是格魯吉亞東正教會規模最大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聖三一大教堂坐落在海拔2170米的卡兹别克山上,被誉為“世界上最接近天堂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聖三一大教堂位處一座小山丘(Elia Hill)之上,教堂是一個寬敞的平台,外圍有一些附屬的建築和觀景平台,可以遠眺城堡山、電視塔一帶。</p> <p class="ql-block">聖三一教堂(Gergeti Trinity Church):海拔2170米,背靠錐形的卡茲別克峰(海拔5033米)。徒步上山時,風聲呼嘯,每一步都是朝聖。當孤獨的教堂終於矗立眼前,背後是亙古不化的雪峰——那種信仰在荒原絕境中生根的震撼,直擊靈魂。雲霧翻湧時,更添神性。</p> <p class="ql-block">自由廣埸</p> <p class="ql-block">格魯吉亞的政府大樓(Government House)。</p> <p class="ql-block">生命之柱教堂的建築風格沿襲了11世紀圓頂教堂和十字平面的建築風格,教堂建築雄偉,裝飾精細。</p> <p class="ql-block">姆茨赫塔(Mtskheta):信仰誕生的千年古都。</p><p class="ql-block">斯維特特斯克維里教堂又稱<span style="font-size:18px;">生命之柱教堂</span>~世界文化遺產,格魯吉亞最神聖的教堂。傳說耶穌的長袍埋藏於此。石壁上的古老浮雕、昏暗燭光中信徒親吻聖像的虔誠、穹頂下迴盪的聖詠……歷史的重量與信仰的熱度在此凝結。</p> <p class="ql-block">生命之柱大教堂,因傳說而知名。它也是格魯吉亞較古老的教堂之一,現在的建築是11世紀重新修建的,據說國王聖尼諾在這裡建造了格魯吉亞第一座教堂。伊比利亞王朝的歷代帝王都葬在這座教堂內。</p> <p class="ql-block">喬治亞的首都第比里斯,看起來就像是哥德式的童話故事場景一般。 深谷看起來就像是色彩鮮豔的砲塔,城市裡還有鵝卵石鋪就的街道以及蓬勃發展的藝術活動,另外在供應當地美食的現代和傳統餐廳裡,還可以感受喬治亞特有的熱情好客待客之道。</p> <p class="ql-block">硫磺浴~在公元五世紀中伊比利亞國王發現,更因此將王國首都遷至第比利斯。多年來硫磺浴被視為對治療皮膚疾病,如濕疹、皮炎和痤瘡、減輕關節炎和肌肉、關節疼痛有幫助。俄國詩人普希金說「第比利斯的硫磺浴場是世上最好的。」</p> <p class="ql-block">第比利斯硫磺浴室的建築風格特異,嵌入地下的浴室向上露出半圓體的穹頂,穹頂上的開窗用於光線的射入和空氣的流通,從遠處看像個小碉堡,據説這個造型設計源於蒙古包,是從中國傳入的。</p> <p class="ql-block">第比利斯一個時光交錯的混血之城。硫磺浴與老城迷宮,看著阿巴諾圖巴尼區(Abanotubani)的圓頂浴場,瞬間穿越千年。老城區蜿蜒的石板路、斑駁的木雕陽台、傾斜的古老教堂(如安契斯哈蒂聖母教堂),處處是歲月的痕跡。這裡的「不完美」恰恰是真實的魅力——新藝術建築旁立著蘇聯筒子樓,咖啡館飄香的小巷盡頭傳來東正教聖歌。</p> <p class="ql-block">Nariqala要塞的日落~登上要塞俯瞰全城,夕陽為老城鍍上金輝,遠處的聖三一大教堂(Sameba)金頂閃耀。山河與信仰在此刻交融,心也隨之沉靜。</p> <p class="ql-block">第比利斯祖國母親雕像。雕像的左手持有一碗葡萄酒,象徵着友好和熱情;右手紧握一把劍,代表着準備抵御任何敵人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母親堡壘~在第比利斯眾多的歷史遺跡中,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它就是“Nariqala要塞”,屹立在第比利斯老城城南的一座小山頭上,因是守護第比利斯城池的重要軍事要塞,且是保護第比利斯的最後一道軍事防禦線,因此素有“母親堡壘”的美譽,在當地有着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在第比利斯的猶太教堂,看起來比較清冷。</p> <p class="ql-block">在當地餐廳深入地下酒窖,見證傳統的「克韋夫利」(Qvevri)陶罐釀酒法。啜飲一口琥珀色的乾白(如Rkatsiteli)或深寶石紅的半甜紅(如Saperavi),土壤的氣息與陽光的滋味在舌尖綻放——格魯吉亞人用8000年釀酒史告訴你:葡萄酒不是飲品,是流淌的文化血脈,是靈魂洗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下釀酒的</span>陶罐。</p> <p class="ql-block">阿塞拜疆菜是東西方風味的融合,分量實在,滋味濃郁。我最喜歡的當属“Plov”(抓飯),種類繁多,羊肉、雞肉、干果、栗子、甚至金箔点缀的豪華版本,米飯油潤噴香,是當之無愧的國菜。“Dolma”(葡萄葉或蔬菜包裹的米肉餡)清爽可口。“Kebab”烤肉串更是随处可見,炭火烤制的羊肉或雞肉,香氣四溢,搭配烤番茄和洋葱,簡單卻满足。還有濃稠的“Dovga”酸奶湯(冷熱皆宜,常含香草和米粒)和各式炖菜(如“Piti”,陶罐炖羊肉),都讓人印象深刻。當然,賞試當地的干邑或伏特加(盡管不是國教,但飲酒在當地比較普遍),也是體驗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格魯吉亞一個衝突與和諧交織的國度!</p><p class="ql-block">自然與信仰的共生:無論是卡茲別克的雪山教堂,還是姆茨赫塔的聖河交匯處,格魯吉亞的聖地總與壯闊山河融為一體。信仰在此不是封閉的儀式,而是對天地之美的敬畏與回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苦難與韌性的印記:</span>從蘇聯時期的壓迫到近年戰爭的陰影,歷史傷痕滲入城市肌理(如第比利斯的蘇聯建築、分裂地區的警示標誌)。但格魯吉亞人用宴席上的長歌熱舞、永不枯竭的葡萄酒、教堂中不滅的燭火,展現出廢墟上開花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東西文明的十字路口:拜占庭的穹頂、波斯的花紋、俄羅斯的結構、歐洲的咖啡文化……各種元素在此碰撞交融,形成獨特的格魯吉亞美學——正如一盤「哈恰普里」(起司麵包),簡單卻濃烈。</p><p class="ql-block">格魯吉亞的美,不在精緻無瑕的景觀,而在原始的力量感與深沉的靈魂性。它像一杯用陶罐陳釀的Saperavi紅酒——初嘗是山風的凜冽與歷史的粗糲,回味卻是葡萄園的陽光與人性的溫暖。當你離開時,高加索的風會繼續在記憶中呼嘯,提醒你:世界某個角落,依然存在著未被馴服的野性與虔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