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高能,这个少年不一般(张锦泽专栏)——长葛市双语实验小学六六班“写着玩儿”展示(四十一)

夭夭桃花

<p class="ql-block">  张锦泽,六六班的阳光活力少年,以活泼开朗的性格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他醉心于阅读与写作,在文字的世界中尽情遨游,用细腻笔触书写生活感悟与奇思妙想。绿茵场上,他更是光芒四射,凭借精湛球技成为当之无愧的“足球小王子”,他带领校足球队在赛场上过关斩将,他用拼搏诠释着对足球的热爱,也在学习与运动的道路上不断突破自我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自系列篇之后有感</b></p><p class="ql-block"> 这个“历史文坛名人”系列篇我写了半个月,过程挺枯燥乏味的。一直写、一直写,难免觉得没意思。所以,我很佩服张恒嘉同学,他写历史能坚持那么长时间,实在令人赞叹。</p><p class="ql-block"> 不过,写系列篇的好处还是居多的。写作过程中,大部分资料都靠我四处搜集,这大大丰富了我的知识面。比如曹雪芹的家世与康熙的关系,屈原的文学贡献和作品,还有各个作家诗人的名言名句。这些内容不仅拓展了我的知识储备,也让我对历史人物的了解更加深刻、透彻。</p><p class="ql-block"> 而且,写系列篇还有个好处——不用花费太多精力纠结选材,能腾出更多时间琢磨文章主题、人物塑造等问题,对写作很有帮助。</p><p class="ql-block"> 但写系列篇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得坚持每天找素材,一旦中断,就容易像我一样,突然不知道该写什么。</p><p class="ql-block"> 总得来说,这次写系列篇收获满满。不过,写系列文章很考验自律性,如果自律性一般,最好别像我这样写长篇,选择短篇会稳妥一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我心中的中国历史文坛名人——曹植</b></p><p class="ql-block"> 曹植,三国时期曹操之子,没错,正是《七步诗》的主角。但你认为七步成诗对他来说很难吗?大错特错!</p><p class="ql-block"> 曹植的文采极为出众。《洛神赋》一文,不知大家可曾听说过。这篇文章,您别说顺畅地读下原文了,就连译文,读起来都磕磕绊绊。在百度上搜这篇文章,竟有86个注释,其难度可见一斑。而那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丝毫不逊色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千古名句。</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单单这一篇文章,便可让他居于文坛历史前列了。但,如果您觉得用文章来讲不能充分体现出他的文采,那我们不妨来横向对比一下。诗仙李白,大家都知道,他的偶像是谢灵运。谢灵运曾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这里的曹子建便是曹植。更令人震惊的是,天下人争论的不是曹植的八斗之才,而是谢灵运的那一斗,这难道还不能证明曹植文采之高吗?</p><p class="ql-block"> 当然,曹植虽才略高,但相较于其他时代的诗人,其创作显得较为局限,题材也有些贵族化,缺乏开创性的作品,这也成了减分项。而且,曹植有不少缺点,这也使得他在人们心中的好感度有所下滑。</p><p class="ql-block">所以,他在我心中位居第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我心中的中国历史文坛名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王勃,连上天都嫉妒的天才</b></p><p class="ql-block"> 王勃,“初唐四杰”之首,他正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作者。他的才华,我竟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形容。</p><p class="ql-block"> 《滕王阁序》堪称千古第一骈文,是他26岁时的作品。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美写景;“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豪迈霸气;“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流露的孤寂怅惘,无一不让后世惊艳,令人顶礼膜拜。百度上那多达150条的注释,更是进一步证明了这篇文章的深厚底蕴与价值。</p><p class="ql-block"> 当然,王勃的作品远不止这一篇,只是《滕王阁序》最为出名。在他的其他诗作中,语言同样美得令人陶醉。</p><p class="ql-block"> 可惜啊!这千古佳作仿佛耗尽了他一生的运气。写完这篇千古奇文后的一年,他便因溺水英年早逝。或许真的是天妒英才,他的离世,带给人们的遗憾丝毫不亚于“冠军侯”霍去病的早逝。</p><p class="ql-block"> 正是因为他英年早逝,留存的佳作数量有限,使得后人难以更准确地估量他对文学的贡献,这也导致他在我心中的排名难以更上一层楼。他的离去,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p><p class="ql-block"> 若是先生今犹在,唐诗何止三百首?</p><p class="ql-block"> 如若先生在今朝,李白怎能占鳌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我心中的历史文坛名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曹雪芹,没落家族的小少爷</b></p><p class="ql-block">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清代著名小说家。其祖上与康熙皇帝交情深厚,儿时家境极为富足,家族曾是“南京第一豪门”。后因新皇即位、父亲获罪等诸多因素,家道中落。在教书期间,他得到“小迷弟”们的鼓励,开始撰写《红楼梦》一书,最终于晚年在穷困潦倒中离世,令人惋惜。</p><p class="ql-block"> 在我心中,曹雪芹几乎被公认为最擅长塑造女性角色的作家。他在《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等人物的细节刻画极为生动。有趣的是,他的名字搭配其细腻的文风,很容易让人误判性别,我在五年级时就曾经历过这样的尴尬事。</p><p class="ql-block"> 言归正传,说说为何曹雪芹在我心中的排名比前面两位更高。其一,作品量级不同。《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首,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而前面两位的作品多为文章,两者难以相提并论;其二,《红楼梦》情感更加真挚,情节也更贴近生活。相比之下,前面两位的文章虽文采斐然,但整体阅读下来,有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正如曹文轩老师所说,稍显繁复晦涩,而《红楼梦》这样的小说体裁则更加通俗易懂。</p><p class="ql-block"> 不过,曹雪芹的短板也很明显——代表作太少,这使得后人对他文学成就的评判缺乏更多参照。另外,他的排名难以更进一步,还有个原因:文坛前七位堪称“诸神”,竞争太过激烈,那才是真正的“诸神乱战”。</p><p class="ql-block"> 后续排名,敬请期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我心中的中国文坛风云人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陶渊明,田园诗派创始人</b></p><p class="ql-block">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声声诗句从一千多年前传来,吟诵之人正是陶渊明。</p><p class="ql-block">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他祖上是官宦世家,乃东晋开国功臣陶侃的后代。然而父亲去世后,家境一落千丈。20岁时,他出门求仕,却始终不得志,最终归隐山林,创作出多篇名篇。</p><p class="ql-block"> 在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中的世界十分神秘,至今无人知晓其确切所在;《归去来兮辞》感情真挚,被誉为“表现归隐意识的巅峰之作” ;而“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句话,更成了许多有志之士追求的精神境界。他的文笔质朴,意境深远,令人赞叹。</p><p class="ql-block"> 陶渊明酷爱用菊花泡酒饮用,正因他对菊花的偏爱,菊花才有了“花之隐逸者也”的称号。据说,李白做梦都想与陶渊明一同畅饮,苏轼更是将他视为终身学习的榜样。不论这些说法是真是假,都足以体现陶渊明的文学魅力。</p><p class="ql-block"> 他被称为“田园诗派的开山鼻祖”“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若没有他,后世范成大、孟浩然、王维等人的成就,恐怕也难以企及。</p><p class="ql-block"> 陶渊明对自由的追求、对自然的回归、对官场的批判,无不证明他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精神抗争。如今,他早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长存于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我心中的中国历史文坛名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鲁迅,扶大厦之将倾者也</b></p><p class="ql-block"> 鲁迅,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 。他的出现,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我们班的文学爱好者张钊然曾写道:“在历史的长河里,有道闪电划破长空,那就是鲁迅先生的笔锋,照亮了黑暗的旧社会。”</p><p class="ql-block">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很难见到令人陶醉的景色描绘,或是感人至深的离别情思,亦或是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你能看到的只有犀利的言语和字字真理。</p><p class="ql-block"> 他以笔为刃,刻画出中华民族的脊梁,为国人挺起胸膛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用文字发声,直击万千人民的心灵,为中国的思想启蒙与文化复兴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他的伟大,不仅体现在文学成就上,更闪耀在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之上!</p><p class="ql-block"> 他的文笔犀利讽刺,将黑暗势力批判得淋漓尽致。他的语言总能直击人心,在朴实的文字下蕴含深意,用最通俗易懂的语句,表达出最深刻的内涵,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p><p class="ql-block"> 鲁迅在文学上的一大贡献,便是推动了白话文的发展,让文章变得更加通俗易懂,极大地改变了文学表达形式。</p><p class="ql-block"> 他的伟大无需多言,他不仅挽救了中国文坛,更拯救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灵魂。毕竟,能让教材专门为其设立一个单元的人物,又岂是等闲之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我心中的中国历史文坛名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孔子,私立学校的鼻祖</b></p><p class="ql-block"> 孔丘,人称“孔夫子”,儒家学派创始人,私立学校的鼻祖,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权威”,有着“文圣”之名,伟大至极。</p><p class="ql-block"> 孔子的思想极为超前,对事物的理解远超常人。他总能从平常事物中总结出诸多人生哲理,让人感悟颇深。</p><p class="ql-block"> 他的著作《论语》虽非本人所撰,却记录了他的言行。其中诞生了无数令后世膜拜的千古名句,无论是“温故而知新”蕴含的学习之理,还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体现的谦虚之道,都让后人受益良多。</p><p class="ql-block"> 孔子的才学不仅体现在言语之中,更彰显于他的思想与教学理念。两千多年前,他便创立了一套自己的教学制度,收下弟子三千,还能在乱世之中占据一席之地,弘扬自己先进的思想,实在令人钦佩。</p><p class="ql-block"> 不过,孔子在文学方面的贡献往往不那么直观,这也使得一些人难以真切感受到他的文采,这或许是他的一个特点。但“文圣”的地位,无人能够撼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我心中的中国历史文坛名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苏轼,乐观豁达的代名词</b></p><p class="ql-block"> 苏轼,是一位全面性文豪,有着“诗神”之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更是“三苏”之首。他在绘画、医学、文学、美食,甚至狩猎等方面都造诣不凡,平生创作诗词歌赋 3000 余篇,才华横溢。</p><p class="ql-block"> 在他的诗作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蕴含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对景物的绝妙描写;“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展现出对人生衰老的不甘;“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则透出孤单傲世的风骨,每一首都令人沉醉。</p><p class="ql-block"> 苏轼的一生,不是在被贬官,就是在被贬官的路上,但他并未因此消极,而是从容面对,这份乐观从他的诗词中便可深切感受,实在令人赞叹。</p><p class="ql-block"> 此外,他的反抗精神也十分可贵。他敢于与当朝丞相对抗,足见其正直的内心。</p><p class="ql-block"> 他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惜涉足了最不适合他的政治领域。他性格刚硬,不谙人情世故,理想与现实脱节,这才导致一贬再贬。若他不曾为官,或许“诗仙”之名就不会属于李白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我心中的中国历史文坛名人——杜甫</b></p><p class="ql-block"> 杜甫,字子美,是盛唐文坛数一数二的人物,更是被后世敬仰的“诗中至圣”。</p><p class="ql-block"> 杜甫一生佳作无数。在他的诗篇里,有“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中,得知家乡收复、国家取得胜利时的激动;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里,渴望登临高峰的豪迈;更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中,对美妙乐曲的赞叹。无论哪一首,都堪称千古绝句。</p><p class="ql-block"> 苏轼这位大文豪曾这样评价杜甫:“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连他都将杜甫排在诗坛第一,可见杜甫文采之卓越。</p><p class="ql-block"> 另外,杜甫还是“现实主义诗人”,他对社会的批判一针见血。比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样的诗句,真实反映出社会的残酷现实。</p><p class="ql-block"> 但杜甫一生坎坷,不被命运眷顾,后半生漂泊不定,最终在59岁时于贫病交加中离世。</p><p class="ql-block"> 可惜的是,这位诗坛巨擘,却并未得到偶像李白太多回应,尽管他曾为李白写过十多首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文坛名人——屈原</b></p><p class="ql-block"> 提起屈原,你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他以身殉国的爱国之情,以及端午节人们对他的纪念。但你可曾了解他在文学史上的造诣究竟有多高?来,跟上我的脚步,带你认识一个崭新的屈原。</p><p class="ql-block">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王族后裔,自幼接受良好教育,这也造就了他极高的文学素养。他的爱国之情毋庸置疑,投江之举早已彰显他的一腔热血,而他更将这炽热情感融入作品之中——《离骚》。</p><p class="ql-block">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尽显家国情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他对自身品格的自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则展现了他追求真理时的探索精神。</p><p class="ql-block"> 这部作品意义非凡,它让屈原成为中国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更是浪漫主义诗词的开创者,对后世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除《离骚》外,他还有《九章》《天问》《九歌》等著名诗篇。这些作品情感细腻、想象奇幻,极具阅读价值。</p><p class="ql-block"> 只可惜,如此大才,却因不被重用,又太过耿直而遭流放,最终投江而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文坛名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李白,神一般的男人</b></p><p class="ql-block"> 李白,有着“诗仙”之称,他的文学造诣我甚至都无需过多介绍。当你回顾小学六年语文学习的历程,你就会意识到这个男人的恐怖之处。</p><p class="ql-block"> 从幼儿园开始,你就会背《静夜思》了,从那一刻开始,你就已经走进了他的“阴影”之中。接下来你将要迎接的,便是它们:一年级时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友情;二年级时“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美景;三年级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乡愁;四年级时“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童趣;五年级时“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奇思;六年级时“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壮阔……</p><p class="ql-block"> 你没看错,上面这一大长串全部都是这个男人带给你的,并且还不止这些!另外友情提醒,到了初高中,你还要背他的《蜀道难》《北风行》《梦游天姥吟留别》。</p><p class="ql-block"> 这么多诗词都被教材录用,还不能反映出“李白之才”?他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巅峰,被杜甫赞誉其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白居易也曾说:“千古文章有,悠悠人物无!”来称赞李太白。李白这一无人能够企及的天才,反映了盛唐气象,成为盛唐的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 对此,我愿题诗一首来赞叹此等奇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古今往来多少文,山峰之上仅一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与其论您文之位,不如赏您千秋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仰天大笑嘲世人,却无一人敢否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白之才,千秋无出其右者也!</p> <p class="ql-block">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看完这些作品,你的心里是不是也满是惊喜?那些生动的文字,就像藏在贝壳里的珍珠,闪闪发光!这个12岁的少年,不一般!欢迎转发、点赞,期待未来张锦泽同学能创作出更精彩的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