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游记之九 白马寺

慧星

<p class="ql-block">  行程第五天,也是到达洛阳的第一天,早上天空下起了雨,給前阶段高温干燥的洛阳来了个大幅度降温,从原先的40度直接降到30度左右,都说我们团队运气好,遇上了凉爽的好天气,有队友调侃说,是我们人品好,好运自然来。</p><p class="ql-block"> 上午,我们参观了千年古刹白马寺。白马寺的创建与汉明帝“永平求法”的传说密切相关。据记载,汉明帝梦见金人(佛陀)后派使者赴西域求法,遇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遂以白马驮经返回洛阳,并于次年敕建寺院,为纪念白马之功命名 "白马寺”。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 68年),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兴建的第一座寺院,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刹”和“释源祖庭",佛教发源地。</p><p class="ql-block"> 现存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等主要建筑,融合佛教象征与中原纹饰。白马寺近 2000年的历史中,历经兴衰,元代遇战火樊烧,明代嘉靖年间大规模修缮,奠定今日白马寺的基本格局。白马寺现存建筑以明清风格为主,但部分遗迹可追溯至唐宋金元时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山门前的两匹石马为宋代遗物,并非汉代驮经的白马,但被赋予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大雄殿的匾额上仅有“大雄殿”三字,而非常见的“大雄宝殿”,这一细节背后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主要与明代佛教规制有关。</p><p class="ql-block">现存白马寺大雄殿为明代嘉靖年间重建,由嘉靖皇帝下旨、朝廷拨款修缮。明代皇室为彰显佛殿的“正统性”与“庄严性”,认为“大雄”二字已足够体现佛陀的威德。佛门认为“大雄”巳涵盖佛法至高境界,无需“宝”字强调尊贵,体现佛家“去执念”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寺南有“焚经台”遗址,汉明帝大力支持佛教发展,作为本国道教很不乐意,相传佛道斗法时,佛经烈火不焚,道教经典尽毁,汉明帝遂崇佛。</p> <p class="ql-block">  洛阳现存最古老佛塔,高约25米,初建于东汉,现存为金代重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清凉台是白马寺最古老的建筑遗址之一,相传这里原来是汉明帝休闲纳凉学习的地方,为了支持佛教,将这块风水宝地让给摄摩腾、竺法兰两位高僧翻译佛经和居住,可见汉明帝对佛教的支持。这里是中国第一本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的诞生地,标志着佛教经典正式传入中国。</p><p class="ql-block"> 历代高僧常在此修行,唐代玄奘西行前在此研习佛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作为中日韩及东南亚佛教共同祖庭,泰国、印度等国捐建佛殿,国际佛殿区:包括印度风格佛殿、泰国风格佛殿、缅甸风格佛殿,展现佛教国际化。印度政府捐赠的佛殿内供奉释计尼等身像,象征中印佛教渊源。</span>20世纪90年代后增建印度、缅甸、泰国风格佛殿,成为全球唯一拥有四国风格佛殿的寺院。</p> 泰国风格佛殿 缅甸风格佛殿 印度风格佛殿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承载了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记忆。从东汉驮经的白马,到唐代武则天的护持,再到今日的国际佛殿,每一处建筑和故事都诉说着“中国第一古刹”的千年传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