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Irene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聚焦"急难愁盼",找准民生痛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生工作千头万绪,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比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看病贵看病难、空巢老人养老困境、新市民住房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看似是"一家一户"的小事,实则是关系千家万户的大事。各级政府要深入基层调研,真正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把准民生脉搏,做到精准施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坚持问题导向,拿出务实举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解决民生问题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近年来,国家推出一系列惠民政策:降低抗癌药价格、推进"双减"政策、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结算等,都是直面民生痛点的有力举措。要持续优化政策供给,在就业方面强化技能培训和政策扶持,在教育方面推动优质资源均衡配置,在医疗方面深化分级诊疗制度改革,在养老方面加快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健全长效机制,确保政策落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生改善不是一时一事,需要建立长效机制。要完善民生投入保障机制,确保财政资金向民生领域倾斜;健全监督考核机制,把民生工作成效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参与机制,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民生服务。同时,要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民生服务,通过"互联网+政务"等方式提高服务效率,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工作的"风向标",用一项项暖心政策、一件件惠民实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只有把民生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才能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