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连日的暑热随着丝丝细雨的到来,空气中有了凉爽的味道,东方初旭的陕西历史博物馆迎来了几个靓丽的身影,她们就是早早到来的周三组老师。</p><p class="ql-block">虽然外面凉风习习,但展厅里仍然闷不透风、热气蒸人。周三组服务日在涔滴的汗水、湿粘的肤感、闷热的空气中开始了。一日之始的惯例是从打扫卫生开始的,老师们扫地、抹桌、上下擦拭,打造干净整洁的志愿服务中心,为游客和老师们营造一个舒心的环境。</p> <p class="ql-block"> 上周召开了工作部署会,周三组经过思想发动、个别谈话、弹性排班、细化配置等多重举措,会议精神在今天的服务中有了具象化的体现。个别服务时长较短的老师周一刚刚服务完,今天还没开馆就又来到了馆里;有的老师主动到讲解员联络处补台,审时度势疏导游客、耐心回答各种问题;服务台仔细登记参加志愿讲解游客信息,休息间内核对复习讲解内容,老师们各司其职、各就其位,用实际行动落实着志委会和馆里的具体要求。</p> <p class="ql-block"> 9点半,例行志愿讲解拉开序幕,展厅里的温度随着游客的增多更加闷热起来,但几位老师仿佛置身九州四海,任由汗水潸潸流下,用深入浅出、妙语连珠的精彩串讲,带领游客畅游在历史的长河中。年过六旬的资深志愿者石桂芳老师笑言:“汗湿衣背是常态,但听到游客一句‘讲解真精彩’,心里便似有清泉流过。”马雪明老师讲解完,游客说道“原本瞌睡听的都精神了”,别样的认可在热浪中带来了一丝清凉。</p> <p class="ql-block"> 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展厅里更加拥挤,在密密匝匝的人群中却有一支显眼的红色小队在蜿蜒游动,这是周三巡查组出动了。除了周三组老师之外,来参加培训的周日组郑春玲、王新娜、张佩霞老师也主动加入进来,他们或蹲下来耐心劝导席地而坐的小朋友,或轻声提醒游客不要用手触摸玻璃展柜,或为随意坐在地台上的老人指明休息区,五个展厅走下来,汗水虽已浸透衣衫,却浇不灭他们对历史文化的热爱与传播文明的执着。无论是密集人流的疏导、不文明行为的纠正,还是展厅设施的维护、用电安全的提醒,老师们以高度的责任感织密安全防护网,为博物馆的平稳运行保驾护航。</p> <p class="ql-block"> 午后时分,为了适应暑期高峰游客暴增的实际,提高讲解工作质效,高琦老师专门为志愿者老师们通报问题、解答疑惑、提出要求,并进行了讲解培训。高琦老师通报了近期投诉的主要问题,对游客安全、用电安全、人身安全等进行了强调,采用现场提问、模拟服务等方式对讲解服务过程中细节、规范以及遇到突发情况如何处理进行了预演,拧紧了安全规范这根弦。围绕“如何在30分钟讲好一个展厅”这一大家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高琦老师带领大家一起逐个展厅讨论试讲,老师们认真聆听、积极互动,纷纷分享了自己的讲解心得和思路,大家在兼听互学中淬炼内功,在观点碰撞中打破定式,力求以更生动、更专业的讲解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走”进人心。 </p> <p class="ql-block"> 落日归舟,喧嚣了一天的博物馆渐归平静,在悠扬的萨克斯音乐中,厚重的展厅大门缓缓关闭,但周三组老师们的服务精神却不会停息。炎夏不辍,初心如磐;力学笃行,文心璀璨。志愿者老师们将以“守护者”的丹心、“传播者”的匠心、“实践者”的恒心,让厚重历史在夏日焕发清新活力,让赤诚之心在奉献中历久弥坚。</p><p class="ql-block">撰稿人:吴菲</p><p class="ql-block">编辑:李雨轩</p><p class="ql-block">摄影:李玉玲 李红 马雪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