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走出园林,步入苏州博物馆(西部),仿佛打开了一本厚重的史书,那记载苏州万年踪迹的图文,正等待着我们去细细品读。</p> <p class="ql-block">【苏州博物馆展示的苏州】</p>
<p class="ql-block">苏州,一座开放包容、风雅精致的城市,从远古缓缓走来。伴随着长江携带的泥沙,经年累月,冲积成陆,这片土地逐渐变得丰腴而美丽。万年之前,三山先民点燃了文明的火把,照亮了这片沃土。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如繁花般次第绽放。商周之际,太伯奔吴,土著归化,遂成吴文化发祥之地。春秋争霸,吴国崛起,建都筑城,越承楚继,名留青史。汉唐之间,由县升州,雄踞江南,俨然三吴都会。两晋变乱,中原士族南迁,流风所及,气习竞趋雅驯。六朝烟雨,楼台繁峙;隋唐运河,贯通南北;五代迭更,文教昌明。诗意词境中,余响犹在耳。宋元以降,平江所辖,山水清嘉,引沧浪之水于亭畔,园林肇始;人文蕴藉,延鸿博之士登讲席,府学初开。城坊纵横,市肆林立,物阜民丰,天下用足。谚云:“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堪称定评。逮于明清,一府之地,工商繁兴;人才辈出,科第之盛,冠绝一时;诗书画印,开宗立派,一脉相承;小说戏剧,雅俗共赏,流播四方。士民生活,益趋精致,以至于今。太湖之畔,名城苏州,鱼米之乡,纯粹江南,东海之滨,人间天堂。</p> <p class="ql-block">【上吉华常、吴风题韵】</p>
<p class="ql-block">早在一万多年前,太湖烟波浩渺,三山岛上便留下了人类活动的遗迹。进入新石器时代,经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兴亡递嬗,先民制陶种稻、驯养家畜、治玉缫丝,过上了定居的生活。至夏禹之时,天下分九州,吴地隶扬州。商末周初,地属蛮荒,太伯奔吴,土著归化,吴文化自此发祥。春秋乱世,吴国崛起,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伐于越,会诸侯于黄池,国力极于鼎盛。然日中则昃,终为越所灭。战国并入楚,春申治之。而今历数千年,良渚玉琮,面目如新;吴王用剑,光辉如故;专诸刺僚,侠士风范;季札挂剑,贤士尽礼。堪称佳话,传千古而不朽。自城西大小真山墓发,金玉并出,可见其文化之灿烂。</p> <p class="ql-block">【吴国崛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史记》记载,商代末期,周族的太伯、仲雍从岐邑(今陕西扶风)迁徙到今苏州、无锡一带,建立小国勾吴。勾吴国君历西周、春秋传十九世,至吴王寿梦,施行“联晋抗楚”的国策,国势渐强。至吴王阖闾时,任用伍子胥、孙武等人,兴霸成王,遂为春秋大国。【立国勾吴】良渚文化衰落之后,后继的马桥文化在物质文化、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上发生巨大变化,然与夏商时期中原地区璀璨的青铜文明相比,太湖流域的古文化显得落寞无闻。商末之时,太伯、仲雍奔吴,十余代人筚路蓝缕,为吴国一步步走向强盛不断积蓄力量。【大邦之梦】太湖地区的吴国和钱塘江流域的越国为世仇,相互之间常有攻伐,特别是在吴王阖闾、夫差和越王允常、勾践两代之间更是上演了多场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战役。公元前五至前四世纪,越灭吴,楚灭越,吴国故都(今苏州)历经战火而化为废墟。后经春申君父子修葺经营,重现往日荣光。百年之后,司马迁来此“观春申君故城”,并赞叹其“官室盛矣哉”。【阖闾兴国】吴王阖闾在位期间,将伍子胥提出的“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的兴霸成王策略当成国策,内修法制,任用贤良,外强军队,破楚击越,终使吴国成为春秋强国。【夫差称霸】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战死,其子夫差继位。两年后,夫差败越于夫椒,越王勾践求和。此后,吴与齐、楚、鲁、宋等国时相攻伐。公元前482年,夫差与晋定公、鲁哀公会盟于黄池,成就霸业。而越王勾践则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在笠泽之战中击败吴国并攻克吴都。公元前473年,越灭吴。【春申治吴】公元前333年,楚灭越,吴越疆土并入楚国版图。战国后期,楚相春申君黄歇提出以淮北封地换江东之地,以利楚国对齐战争。就封江东后,黄歇以“吴墟”为都邑,着力营建,再造古城和闾巷,使“吴墟”的城市功能得以恢复。黄歇治吴十年(前248-前238),城市人口增加,经济复苏,这里再度成为江东的政治、经济中心。</p> <p class="ql-block">贝币</p> <p class="ql-block">吴王夫差剑</p> <p class="ql-block">【秦汉经营、隋唐雄州】</p>
<p class="ql-block">秦定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吴地属会稽郡,治在吴县,即今苏州。项羽起兵于此,率江东子弟破秦,成就霸业。汉封诸侯,据鱼盐山川之利,开山煮海,江东经济,骎骎日上。王莽改制,易县名为泰德。至于东汉永建四年(129),分会稽郡另置吴郡,辖县十三,吴县推为首邑。三国鼎立,吴中大族多附孙吴政权。虎丘黑松林墓出土石屏风,线刻精美,人物生动,为彼时生活与信仰之最佳写照。西晋重分天下为十九州,吴郡复隶扬州。两晋之交,北方士族南迁,文化因此融合。至陈后主祯明元年(587),析扬州地,另置吴州。隋开皇九年 (589),取姑苏山名,改吴州为苏州,仍隶扬州行台。大运河的开通,纵贯南北,对唐宋之后苏州经济文化影响至巨。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苏州升为江南唯一雄州,诗人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先后任苏州刺史。唐末五代,藩镇割据,佛教盛行于吴中,苏城寺院林立。鉴真和尚自黄泗浦东渡,赴日本传法,影响至今不绝。</p> <p class="ql-block">【往事千年、人间天堂】</p>
<p class="ql-block">宋开宝八年(975),吴越王钱弘俶改中吴军为平江军,属江南道。太平兴国三年(978) 吴越纳士归宋,复置苏州,属两浙路。吴越国时期,修筑砖城,城内河街相依,水陆并行,坊巷格局影响至今。范仲淹任郡守,创建府学,号称“东南学宫之首”,自此苏州文教昌盛,群英荟萃,俊彦辈出。苏舜钦隐居吴门,引水建亭,私家园林由此肇端。政和三年(1113),苏州改称平江府。承平既久,市井繁华,百工兴盛,物阜民丰,美其名曰:人间天堂。范成大《吴郡志》载“天上天堂,地下苏杭”,“苏湖熟,天下足”之语。元初改置平江路,属江淮行省。元末张士诚据苏州,与民休息,立碑纪功,未几虽败,而人怀其德。</p> <p class="ql-block">铜十一面观音立像(五代)</p>
<p class="ql-block">1956年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第三层发现。高23.5厘米,观音像立于束腰莲花台上,一脚向</p> <p class="ql-block">上午,在游览了沧浪亭后,又到对门的可园,进行书院园林寻迹。</p> <p class="ql-block">可园位于人民路文庙东侧,三元坊南侧,园门和沧浪亭大门隔河相对。是苏州现存唯一的书院园林。现修复开放面积约7767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北宋诗人苏舜钦建沧浪亭时。其为沧浪亭的一部分。清雍正年间。江获巡抚尹继善在此建园,名”近山林”,后又取名”乐园”,直至乾隆年间易名为“可园”。嘉庆十年(1805年)归正谊书院,光绪年间改学古堂。1914年辟为省立图书馆,即今苏州图书馆前身。曾藏书达八万多卷。</p><p class="ql-block">二百余年来,几经废兴。池馆犹存。1963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苏州市人民攻府拨资进行全面修葺。再现书院园林的典雅特点。现存主要景观建筑有:挹清堂、学古堂、一隅堂、坐春舻、灈缨处、博约楼、浩歌亭、思陆亭、陶亭、讲堂和小西湖、梅园等,有连廊祖通,廊壁嵌《可园记》与《学古堂记》书条石。园林布局结构紧凑。巧于因借。查现出苏州古典园林曲折幽深,移步换景的特质和意境,引人入胜。</p> <p class="ql-block">可园 正谊书院历史</p><p class="ql-block">五代:吴军节度使孙承祐池馆。</p><p class="ql-block">北宋:沧浪亭一部分。</p><p class="ql-block">南宋:韩世忠宅邸。</p><p class="ql-block">元明:大云庵。</p><p class="ql-block">清雍正六至九年:尹继善筑园题「近山林」三字,为往来官员宴集之地。</p><p class="ql-block">乾隆二十三年:沧浪亭之北近山林之西江苏布政使苏尔德筑为往来使客停骖之所。取孔子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意,名乐园。某大吏误认为行乐之乐,以为行乐不可取,遂易名可园。园西先后为沈德潜讲堂及生祠,再变为三景园茶肆,后有花圃。</p><p class="ql-block">清嘉庆十年:沧浪亭之北可园之右,两江总督铁保,江苏巡抚汪志伊以白云精舍及可园为基址建造,取名「正谊」意在「培养士气,端正人心」,「谊者义也,官正其谊则治,士正其谊则志在立身」。十二年御赐「正谊明道」四字區额。</p><p class="ql-block">道光七年:江苏布政使梁章钜重加修葺将可园划归正谊书院。</p><p class="ql-block">咸丰同治年间:书院与园俱毁,战后李鸿章购中由吉巷民房权充书院并筹银。</p><p class="ql-block">同治十年:巡<span style="font-size:18px;">抚张之万在原址重建后迂回书院。</span></p><p class="ql-block">光绪十四年:江苏布政使黄彭年在可园旧址建学古堂(沧浪亭北,正谊书院右)后又在沈德潜祠址建斋舍、讲堂。</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九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将正谊书院正式改为苏州府中学堂。</span></p><p class="ql-block">光绪三十一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巡抚陆春江停办学古堂改为游学预备科。</span></p><p class="ql-block">光绪三十一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沧浪亭东北,江苏提学使司设于近山林巡抚行辕。</span></p><p class="ql-block">光绪三十四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于沧浪亭北可园旧址建官立存古学堂辛亥革命后停办。</span></p><p class="ql-block">辛亥光复:<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默君女士在园内办《大汉报》</span></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废除提学使司,原址先后作为江苏省立医院吴县公立医院江苏省军区中心医院。一九五六年为解放军壹零零医院已无衙门踪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九一二年:</span>江苏省都督府下令撤销苏州府中学堂并入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改名的吴县县立第一中学史称草桥中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民国三年:于可园设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初名省立第二图书馆)。</span></p><p class="ql-block">一九五一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改为苏南工业科学校办公及师生疗养所。</span></p><p class="ql-block">一九五七年后:由苏州医学院使用。</p> <p class="ql-block">供祀是书院的主要活动之一。书院都供祀先圣先师和先贤,有些书院还供祀一个学派的宗师。以先贤先师为楷模,激励后学,可园学古堂正谊书院供祀郑玄、朱熹为学派的代表。厅内其它空间作可园、正谊书院历史、书院掌院题名介绍。两边边间介绍正谊书院培养的杰出人才,有陆润庠、吴大澂等代表人物。</p> <p class="ql-block">从可园到苏州文庙大成殿,仅为一马路之隔。知悉后,立即继续前往探寻。</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孔子文化陈设】</p><p class="ql-block">“大成”,是后人对孔子最崇高的评价。意思是孔子把古今许多圣贤优秀的思想精华,经过再创造变成了一种至高无上的理念,这种理念就是大成。大成殿是祭祀孔子的正殿。</p><p class="ql-block">苏州文庙大成殿,重檐庑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面积共计六百平方米。殿内五十根擎天大柱全系楠木。该殿重建于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以后历代修缮不断。</p><p class="ql-block">2000年大修,2001年设计了孔子文化陈设,2002年五月孔子文化陈设落成,各级财政拨款总计三百八十万元,2015年对《大成殿孔子文化陈设》进行更新提升,增设孔子牌位、“四配”画像及牌位和部分释奠陈设礼器。</p><p class="ql-block">孔子文化陈设有孔子圣像(全国最大孔子单幅磨漆画像)、“四配”圣像(刻漆画),还有祭孔用的编钟、编磬等“八音”(金、石、丝、竹、土、木、革、匏)乐器、祭器近百件,另外还陈设有《明清两代祭孔乐舞图谱》(磨漆画)、清代乾隆《苏州府学图》。孔子圣像正中上方悬清代康熙皇帝御书的“万世师表”匾,右上方悬光绪皇帝御书的“斯文在兹”匾,左上方悬嘉庆皇帝御书的“圣集大成”匾。圣像前楠木大柱上还分挂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御书的楹联各一对。</p><p class="ql-block">殿内三面墙壁嵌有清代所刻《石经》《七十二弟子像》《孔子圣迹图》和《孟子圣迹图》等著名石刻。《石经》为清代金匮钱梅溪汉石经双沟本,时任浙江督学阮文达(阮元)督刻,本应送山东曲阜的,后因其调离,幸存苏州文庙,太平天国时期,应宝时等又补刻数十方,现存《石经》共八十方。《孔子七十二弟子像》是清代光绪五年(1879年)常熟邹文瀚根据杭州府学中宋代原刻的藏碑所刻,共刻有八十六弟子。脸部阳刻,身体阴刻,刀法细腻,个性突出。《孔子圣迹图》是连环画的方式将孔子一生表现出来,是根据明万历年间拓本翻刻的。《孟子圣迹图》则表现了孟子的一生,包括“孟母三迁”“断机喻学”等著名故事,该图是根据清代印本翻刻的。</p><p class="ql-block">纵观孔子文化陈设和大成殿建筑艺术,整体气势恢宏,典雅庄重,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汉画像石属于特殊的建筑形式,是阳世宅院建筑的浓缩,它将当时流行的各种观念融合到一个有限空间,通过形象化方式表达出来,不但寄托了建墓者对于各种吉祥美好事物的渴望,还反映了强烈的功利意愿。</p><p class="ql-block">汉画像石是流行于两汉时期的古代石雕艺术品,它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件,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以及建筑、绘画、书法和雕刻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素有“绣像的汉代史”的美誉。</p><p class="ql-block">我国汉画像石主要分布在鲁南苏北、豫南鄂北、陕北和四川四个中心区域,其中尤以山东画像石分布范围最广、出土数量最多,在已发现的全部画像石中,几乎占据了半数以上。而山东画像石刻中,又以鲁南地区的发现最为丰富。鲁南汉画像石以其题材之多样、雕刻技法之丰富、延续时间之长久而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及爱好者高度重视,堪称一部石刻的百科全书。当我们循着这些拓片遗珍触摸历史温度,可开启跨越千年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廉石,又名“郁林石”,这块看似普普通通的石碑,却承载着一段传奇而感人的历史,为此形成了传承千年的廉石文化。</p><p class="ql-block">东汉末年,吴郡(今苏州)人陆绩任广西郁林太守期间,正直不阿,勤政爱民,造福一方,深得百姓爱戴。陆绩任期届满,泛海归吴,携带甚简,恐轻舟船覆,于是取岸边巨石压船,这块“压舱石”随陆绩跨江过海回到故里,陆公心生感念,便将此石置于宅中,起名“郁林石”三字镌刻其上。明朝弘治九年,监察御史樊祉将巨石移入城内闻德坊(今察院场)一侧,题名“廉石”,建亭覆之,以作百官之诫。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 ),苏州知府陈鹏年仰慕陆绩之清廉,又将“廉石”移至北宋范文正公所创的苏州府学之况公祠前,以扬其德,以传后世。“廉石"是苏州史上清廉、勤政的象征,是陆绩一生清正廉洁的见证,是老百姓对为政清廉者的维护、肯定和颂扬,也向后人昭示了清白为人、廉洁为官的人生真谛,对于如何走好为官从政之道,更是不无借鉴和启示。</p><p class="ql-block">一块其貌不扬的“廉石”,一位早已远去的郁林太守的遗物,历经了一千七百多年的千载风雨和历史的变迁,虽几易其地,却完好无损地屹立于吴中大地,可见其自身具有的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文庙院里的百年杏树</p> <p class="ql-block">一万年前,苏州从远古蒙昧中醒来。她风雨兼程,步履豪迈,走过茹毛饮血的石器时代,走过金戈铁马的春秋战国,见证了秦汉隋唐的天下一统,见证了宋元明清的锦绣繁华,饱经沧桑,历久而弥新,走进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崭新的伟大时代。</p><p class="ql-block">苏州如诗,是枫桥夜泊船,凌波过横塘;苏州如画,是姑苏台上月,人尽似神仙。且把吴钩看了,转瞬已是千年,但见水袖蹁跹,牙板轻拍,吴欲雅绝。天地悠悠,湖山点点,有一座城是苏州,是江南,既纯粹,又斑斓。烟波浩渺的太湖,是她的胸怀;奔流不息的长江,是她的血脉;山清水秀的江南,是她的舞台。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既古典,又现代。生机勃勃,方兴未艾。</p><p class="ql-block">一万年的回眸,一万年的等待,一万年的苏州,继往开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