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故事)红色大寨

来过

<p class="ql-block">六月十一日,在朋友的倡议下我们随团去了趟大寨。探访并参观了当年家喻户晓的红色农业样板村——大寨。</p><p class="ql-block">大寨地处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城东南部。全村有220多户人家,500多口人,面积近2平方公里,海拔为1162米。大寨处于太行山土石结构区域,长期经受风蚀水切形成了“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地形地貌。解放前,这里穷山恶水,老百姓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说到大寨,就不得不说当年大寨的核心人物——陈永贵。1914年农历正月初一,陈永贵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为他取名荣贵,并给他起了个乳名叫金小。陈永贵的父亲叫陈志如,自小在大寨一带当长工,勉强糊口。后来,他与小南山李拐旦的女儿李小妮结为夫妻,生了一个女儿和两个儿子,长子便是陈永贵。随着三个孩子的降生,陈志如的日子愈加艰难,靠做长工已经无法养家糊口。妻子无奈只得带着孩子们四处乞讨。</p><p class="ql-block">1920年,昔阳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民众闹起了饥荒。陈志如走投无路,将妻女及襁褓中的儿子卖给了手里有粮的人家,5岁的陈永贵目睹了家人离散的悲惨场景,在他幼小的心里埋下了立志过上好生活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陈志如将妻子和孩子卖掉后,带着陈永贵四处逃荒,最终来到了大寨。大约一年后,陈志如贫病交加,独自返回老家后在乱坟前的一棵老松树下寻了短见。</p><p class="ql-block">后来,大寨村的一位好心老人收留了年仅6岁的陈永贵。8岁时,陈永贵开始为地主家放牛放羊,可他连一条裤子都没有。老人心疼他,就把自己一条裤子改短送给了陈永贵。</p><p class="ql-block">解放后,苦水里泡大的陈永贵,发奋图强,勇挑重担,他带领广大社员用最简陋的工具,在大寨开启了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伟大征程。</p><p class="ql-block">从1953年起,大寨人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开辟层层梯田,并通过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窘境。经过十年苦干,硬是在陡峭山坡上开凿出层层梯田,还通过秸秆还田、施农家肥等方法改良土壤,让粮食亩产从原来的120公斤增长到387公斤。</p> <p class="ql-block">1963 年,大寨遭遇特大洪水灾害,十年积累毁于一旦,可大寨人拒绝国家援助,喊出了 “三不要、三不少” (不要救济粮,不要救济款,不要救济物资;上缴公粮不少,分给农户口粮不少,集体收入不少。)的豪言壮语。凭借双手重建家园,年终粮食亩产达700多斤,还上交国家粮食12万斤。</p><p class="ql-block">大寨的优异成绩传到了中南海,得到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肯定和表扬,并于1964年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大寨从此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陈永贵也从村党支部书记做到了国务院副总理,从村支书到任职各级领导干部,他始终不拿国家一分钱工资,他是唯一一位只拿生产队工分的副国级国家领导人。</p><p class="ql-block">大寨至今还传颂着许许多多反映大寨人艰苦奋斗的顺口溜:“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年年灾情多”;"站在虎头山,眼望天安门,胸怀全世界";“干革命就要走一步,看两步,心里想着第三步”,这些朴素的语言,在当年就是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大局观与世界观的具体体现。</p> <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以后,大寨精神一度被冷落多年。如今,大寨人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大寨,我们见到了大寨第一任妇女主任宋立英老人,老人家今年97岁,见到时她正坐在她儿子的小超市里,她频频与游客挥手致意,但拒绝拍照。当问起当年的铁姑娘队队长郭凤莲时,导游告诉我们她现在仍然是大寨村党总支书记,兼任大寨村农工商联合发展公司总经理,同时也是现任全国人大代表,今年78岁。</p><p class="ql-block">大寨,曾经闻名遐迩的名星村,也经历过改革开放的阵痛。原先的大集体也在包产到户的大潮中解体,大寨人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经受了严竣的考验。但大寨人没有丢掉当年的理想信念,以郭凤莲等一批党员骨干为首的一班人,丢下包袱,鼓足干劲,带领全村人民再出发。</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大寨村通过土地流转、发展小杂粮产业、兴办企业、开办民宿和旅游业等多种经营,拓宽了经济面,增加了集体收入。大寨村从传统农业转型为农工商综合体,成立大寨经济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旗下涵盖制衣厂、旅游公司、核桃露厂等企业。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超2000万元。</p><p class="ql-block">大寨人将集体收入用于覆盖村民医疗、教育、养老等福利。其中包括:老人按月领取养老金,学生享受初中及以下学费减免及奖学金;农户建房补贴、种地“五统一”支持等。</p><p class="ql-block">大寨村村民已经从窑洞排房搬进了现代化的新式民居,家用电器、家具一应俱全。村民只需出5万元,就能住上163平米的大房子。</p><p class="ql-block">大寨村重视村民的福利保障,全村实行养老保险金制度,村民年满60岁每年可领720元生活补贴,年满70岁可领1200元。此外,村民在旅游公司有股份,每年每户分红3000元至5000元不等,每人每年还可以领到1000元集体福利。</p> <p class="ql-block">大寨的经济发展与发达地区的乡村集体经济相比,还较为薄弱。但大寨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特别是红色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使大寨村成为了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p><p class="ql-block">大寨的新农村建设已上新台阶。1963年特大洪灾过后大寨人自力更生建起的 125 间窑洞已改造成了名副其实的民宿,这些60年代规化建设的民居标准很高,规模较大,外观精美,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p><p class="ql-block">在大寨村民广场上,六七十年代的红色元素依然清晰可见。那些鼓舞人士气,激发生产与革命意志的标语口号,看上去似乎过时了,但大寨人当年“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三战狼窝掌”、虎头山上造梯田的一幕幕不可想象的英雄壮举,依然让人心潮澎湃又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行程结束时,导游特意带我们参观了大寨广场上的那棵老柳树。老柳树树龄已一百二十多年了。老柳树,曾经是地主老财们惩罚长工与“下人”的场所,多少人被吊在这棵树上惨遭毒手,多少人在走投无路时吊死在老柳树下。有一年,老柳树竟无缘无故地倒在了地上,村民们说老树显灵了,于是人们称之为苦树!</p><p class="ql-block">解放后,人民当家做主,老柳树竟然重新焕发了青春,大集体那会,老支书陈永贵经常爬到树上给社员们开会做报告。如今,一百多岁的老柳树依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现在的大寨人又称之为感恩树,幸福树!</p> <p class="ql-block">大寨,对于6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来说,印象极为深刻。它是一个时代的标杆与印记,也是中国农村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p><p class="ql-block">愿大寨人的明天更美好!</p><p class="ql-block">图片 网图+自拍</p><p class="ql-block">音乐 《人说山西好风光》</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18日(天泉小镇)</p> 感谢您的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