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索之旅‍1(2025年4月28日-5月8日)

周華儀Sophia Chau

<p class="ql-block">高加索(Caucasus)地理上指歐亞之間、夾在黑海與裏海(Caspian Sea)之中的地區,它是一列東西走向的大高加索山脈(Greater Caucasus),把高加索分成北高加索(又稱內高加索)和南高加索(又稱外高加索)兩部分;南高加索包括三個國家,即阿塞拜疆、亞美尼亞,和一個被形容為「被上帝遺忘的後花園」的格魯吉亞。</p><p class="ql-block">遊高加索老早就在我的此生必遊List上,它吸引我的原因無非是神奇的異域情調,迷人的外邦風景及蘇俄風情。但因各種原因-直未能成行,除了安全問題: 歷史上高加索的兩大宿敵——亞塞拜疆與亞美尼亞,因宗教衝突與領土糾紛,戰爭連年不斷;另外<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加索地區在蘇聯解體之後,幾乎馬上陷入武裝衝突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樣如同火藥庫一般的地方,真的安全嗎?除此之外,</span>還有疫情幾年等因素。為安全起見,趁局勢未升溫時,決定參團前往。於2025年4月28日晚隨團搭乘土耳其航空飛往亞塞拜疆,經過12個小時的飛行,在伊斯坦堡等幾小時轉機,再飛行約3個小時,全程19個小時,終於到達這次旅程的第一站——-巴庫。</p> <p class="ql-block">拿破崙說:假如世界只有一個首都,那一定是伊斯坦堡。横跨歐亞大陆的伊斯坦堡,大橋的左邊是歐洲,右邊是亞洲。歐洲人眼中的東方人,亞洲人眼里的西方人,生活在這個城市會不會很憋屈?</p> <p class="ql-block">土耳其是世界上唯一橫跨歐亞大陸的國家。伊斯坦堡海峽是一個介於歐洲與亞洲之間的海峽。伊斯坦堡機場很大,大的如同一座城市,𥚃面堆滿了琳琅滿目的各式商品,我們前後來過或經過伊斯坦機場轉機不下五、六次。</p> <p class="ql-block">轉機飛亞塞拜疆首都——巴庫</p> <p class="ql-block">我們進入高加索地區的第一站是亞塞拜疆的首都—巴庫,它是經濟文化中心,是伊斯蘭教國家。步出機埸,一股凜冽的寒風吹來,就是那種歐亞大陆深處的寒風刺骨的感覺,盡管已經是四月天!</p> <p class="ql-block">進入首都巴庫BAKU市區,沿途的石油開採設備與現代化景觀,讓我又多了一層石油產地國富得流油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位于亞洲邊界的高加索地區並不是熱門的旅行地,的確旅行團內的團友都是遊歷全世界大部分國家後,選無可選才來高加索旅遊的。以石油资源發家的巴庫,被譽為神秘的「火之國」。從機場到市區的路上,都可見很多現代化的高樓大廈。</p> <p class="ql-block">巴庫因為自古受東西方的影響,包容性比較高,城市的建築風格混搭,歐洲風的、中亞風的,但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蘇聯風為主的、甚至</span>還有一些造型誇張的現代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路所見</span>這座城市在傳統與現代建築的碰撞中完美融合。 盡管亞塞拜疆很小,但與其他鄰國相比,它提供了高水平的生活質量。亞塞拜疆的生活成本相對較低,食品、住宿和交通等方面的成本均較低。此外,該國提供各種具有競争力薪資的就業機會。亞塞拜疆不斷增長的經濟推動了房地產市場的發展,使得房地產成為一個有利可圖的投資选項。該國的地形从海岸線到沙漠,包括森林、山丘和壮觀的山脈,為其居民提供了各種娱樂選擇。凭借其多樣化的文化、熱情好客的風格和迷人的烹飪場景,生活在亞塞拜疆既充满冒險又令人满意。也是高加索地區三國中最富裕的國家。</p> <p class="ql-block">巴庫標記性建築物——火焰塔隨處可見。火焰塔 是巴庫最具代表性的火焰形建築。由於地勢較高,從城市的各個角落都可以看到它。 </p><p class="ql-block">現代感十足的“火焰塔”如三簇躍動的火苗,與脚下這片古老的土地形成奇異的對話。</p> <p class="ql-block">亞塞拜疆政府官邸</p> <p class="ql-block">亞塞拜疆石油資源比較豐富,相較于其他兩國經濟更為發達,城市建設更好。</p> <p class="ql-block">導遊帶領我們去到這個商場兌換當地貨幣—-馬納特,1美圓兌1.6馬納特。</p> <p class="ql-block">亞拜塞疆貨幣~馬鈉特幣(AZN),大部分地方可刷卡,但備些小量現金零用,大概每人20~30美元足夠了。</p> <p class="ql-block">巴庫~整個城市沿裏海而建,是裏海最大的港口,外高加索最大的城市,它的海拔低於海平面28公尺,使它成為世界上海拔最低的首都,以及低於海平線面的最大城市。面積2192平方公里,人口300萬(2008年計算)巴庫全市分為舊城和新城兩部分。</p> <p class="ql-block">亞塞拜疆的首都巴庫就在裏海西岸,被稱為“風之城”。巴庫之所以被稱為“風之城”,據當地人介紹,是因為它位于高加索山地東南側,窄長又相對平坦的裏海一座半島上。獨特的地貌,使這𥚃強風不斷。</p> <p class="ql-block">烈士長廊(阿塞拜疆語:Şəhidlər Xiyabanı)是阿塞拜疆首都巴庫南側山丘上的一座墓園,為高加索戰役、黑色一月大屠殺、三月事件與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等戰爭中戰死的阿塞拜疆軍人安葬之處。目前估計有約15000人被安葬於此墓園,每年均有上千名遊客造訪。</p> <p class="ql-block">巴庫除了有長燃的火焰,也把火焰的形狀印在了它的城市天際線上,這就是我們可以隨處看到的火焰塔。</p> <p class="ql-block">我們身後的這團火就是通過殉教者之道所抵達的,紀念碑永恆之火。</p> <p class="ql-block">由火焰望出去就是巴庫標記性建築物——火焰塔。</p> <p class="ql-block">裏海虽然叫海,但其實是個大湖,裏海對面就是中亞。</p> <p class="ql-block">在亞塞拜疆,另一處讓人驚艷不已的人文景觀,就是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巴庫老城。巴庫老城始建于公元7世紀。這座千年古城融合了阿拉伯、波斯、歐洲等多元文化,也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p> <p class="ql-block">亞塞拜疆現任總統伊爾哈姆·阿利耶夫圖像。</p> <p class="ql-block">在整個巴庫古城中,有19世紀蓋的住宅,以及更多古老的歷史建築,整座古城可說是巴庫的名片。</p> <p class="ql-block">巴庫老城以其厚重的歷史積淀、獨特的建築風貌和豐富多樣的文化氛圍,令其魅力四射,讓人流連忘返。</p> <p class="ql-block">希爾萬沙宮殿</p> <p class="ql-block">希爾萬沙宮位於內城的最高處,它由希爾萬沙家族建於14至15世紀,是一座典型的亞塞拜疆式宮殿,也是巴庫城的標誌性建築。由清真寺、宮殿、靈廟等建築組合而成,用阿普歇倫斯克(俄語:Апшерóнск)產的石灰石建成,這種石灰石具有獨特價值:經過打磨後呈奶白色,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變成金赭。宮殿的牆用不同大小的石頭壘成,工匠細緻地對石頭進行打磨,技術高超,以至於看不出壘砌的石頭縫。建有宮殿的地段和它毗鄰的建築物,形成三個不同高度院落。整體是一處比較完整的宮殿式建築,從中可窺伊斯蘭國家宮殿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希爾萬沙宮殿桑拿浴室遺址。</p> <p class="ql-block">希爾萬沙宮殿的建築融合了伊斯蘭及本地風格,古城的每一個街角都有它獨特的風情。古城建築沙色的外牆表面,類似不均勻的太陽光一般的暖色,使得整個古城在陽光下有一種半隱匿的感覺,仿佛穿越時空,置身於遠古年代。</p> <p class="ql-block">在游覽巴庫城途中,有两位亞塞拜疆詩人的雕像和相關介紹引人注目。一位是在世界文學史上有着深遠影響的,十二世紀偉大詩人尼扎米·甘賈維(Nizami Ganjavi,约1141–1209)。</p> <p class="ql-block">另一位是被誉为阿塞拜疆现代诗歌奠基人的阿利加•瓦希德Aliagha Vahid(1894-1965)。以复興古典詩歌形式和傳統口頭詩歌而聞名,被誉為抒情詩、諷刺詩大師。</p> <p class="ql-block">這是整個區域最吸引人眼球的雕塑,非常栩栩如生,二樓窗口的他在唱歌給樓上的人聽?恐怕又是窮小子追求富家女的愛情故事吧。</p> <p class="ql-block">少女塔——位於巴庫古城中心區,也是巴庫的地標性建築。也是阿塞拜疆的國家象徵之一,也因此它被印在了阿塞拜疆的的紙幣和官方信箋上面。少女塔屬於2000年註冊的世界遺產城牆圍繞的巴庫古城及其希爾萬沙宮殿和少女塔的一部份。</p> <p class="ql-block">少女塔是12世紀所建的汗王宮殿建築群的一部分。全塔高27米,為8層圓柱狀,每層可容納50餘人,內有一口水井,井水四季清涼甘美。塔上每層窗戶都有防禦設施,經受1304年大地震,當時許多居民住宅都被夷為平地,它卻安然無恙。傳說國王和一位士兵同時愛上了一位美麗的姑娘,國王為了搶掠,將士兵安排出海打仗,姑娘每日站在塔上等候心愛的人,卻傳來士兵戰死的噩耗,姑娘聽後從塔上躍入海中殉情。</p> <p class="ql-block">少女塔內是一座展示巴庫市歷史演變的博物館,以及一家禮品店。在塔頂可以看到巴庫古城的全貌、巴庫濱海大道和遼闊的巴庫灣。</p> <p class="ql-block">巴庫微型書籍博物館,位於阿塞拜疆巴庫老城區,是世界上唯一的微型圖書博物館,並受「金氏世界紀錄」認可為世界上最大的微型圖書收藏館,博物館於2002年開始營運。</p><p class="ql-block">博物館內的展品是紮里法·薩拉霍娃歷時30年收集的。她的收藏包括來自 64 個不同國家的 6500 多本書,有數千本仙女大小的書籍:宏觀、微型、微微型和超微微型。她希望能提升兒童識字能力,因此博物館免費對外開放。</p> <p class="ql-block">遊客還可以在博物館內看到超過100年歷史的珍貴古代宗教書籍,最古老的書是1672年在沙烏地阿拉伯出版的《古蘭經》 。博物館的藏品中定期添加新的出版物。博物館由「國際」、「波羅的海國家」、「最小」、「亞塞拜然作家」、「蘇聯時代」、「最古老」、「兒童」、「普希金」、「中亞」等15個展區組成。共有玻璃展櫃共25個。</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收藏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語言的微型書籍。世界上最小書籍博物館,甚至要用顯微鏡觀看的微形書籍。</p> <p class="ql-block">古城收藏食物窯</p> <p class="ql-block">亞塞拜疆國名來自於古波斯語,意為「火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巴庫近郊最神奇的“亞那爾達格”。“亞那爾達格”在阿塞拜疆語的意思是“燃燒的山峰”。在這座山丘低處的山坡上,有一片正在“燃烧的山地”⋯⋯真正的“火焰山”。山地燃起的一長串橙色的光芒,似乎在訴說著來自地球内心深處的激情與火熱。</p> <p class="ql-block">亞塞拜疆<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稱為火之國,這個火並非抽象的,而是真實的,</span>因其地下石油天燃氣資源極為豐富,而由于地質活動,天然氣通過岩縫滲出地表後自燃,形成千年不熄的火焰,據悉這些火已經燃燒了四千年;再加上這裡是拜火教的發源地之一。該教視火為“純潔與神聖”的象徵,認為火是神與人溝通的媒介。</p> <p class="ql-block">亞塞拜疆的石油儲備也非常充沛,1991年時,亞塞拜疆供給了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而二戰時期亞塞拜疆供給的石油佔到蘇聯的75%,也使得蘇聯在東線戰場取得了優勢,能夠擊敗納粹。</p> <p class="ql-block">距离“亞那爾達格”不遠處,有一座始建于十七世紀的“火神庙”。這𥚃是亞塞拜疆“多元”“包容”的象徵,多信仰的聖地。</p> <p class="ql-block">“火神庙”幾百年來,在不同时期被拜火教、印度教、鵭克教等信徒及“火之國”的亞塞拜疆人共同尊崇。</p> <p class="ql-block">進入老城參觀後,整個氛圍不同了,城內曲折的巷弄古意盎然,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的內城街道裡,包括古城門、著名的地標12世紀的少女塔、15世紀波斯與土耳其競爭時期的希凡沙王的王宮、古驛站、古市集、清真寺浴池等遺跡,令人流連忘返。</p> <p class="ql-block">丘吉爾曾經說過:”假如把石油比作皇后,那麼巴庫就是她的皇冠。” 依靠石油能源大力發展的巴庫,現代化的建築毋庸置疑,是巴庫引以為傲的亮點。但不得不說,亞塞拜疆人對巴庫最為自豪的一定是它的古城。今天的巴庫既有著古老的建築遺產——老城,也有著讓人眩暈的現代特色建築。</p> <p class="ql-block">淺藍色的火焰在露天祭壇和壁龕中靜靜跳躍、燃燒,千年不熄。這源於地下天然氣的奇觀,曾是瑣羅亞斯德教徒膜拜的聖火。站在躍動的火焰前,凝視這被奉為「永恆之火」的神跡,古老宗教對光明的崇拜直抵心靈深處。</p> <p class="ql-block">歷史悠久的古城,韵味十足,與現代化的大都市形成鮮明對比。然而巴庫迅速的發展即將把這座歷史悠久的老城吞噬,據悉巴庫老城甚至被列為即將消失的100個地方之一。</p> <p class="ql-block">巴庫因不處于地震帶、重要的航運地位、豐富的石油儲藏,日益成為環𥚃海首要大都市。1859年,巴庫第一座煉油廠落成。1863年建成了煤油廠。到1888年,巴庫市已經擁有54家石油公司,大多數都歸俄罗斯人和亞美尼亞人所有,還有像諾貝爾(就是諾貝爾創始人)這樣的外國人,本地阿塞拜疆人的產業卻很少。</p> <p class="ql-block">巴庫——阿利耶夫文化中心。這座博物館是了解阿塞拜疆文化和歷史的好地方。這是巴庫市除火焰塔外最令人嘆為觀止的建築。</p> <p class="ql-block">巴庫不同時期打造的建築物各有特色,由建築大師札哈哈蒂操刀的阿利耶夫文化中心,白色流線型外牆顯得氣勢磅礡,是遊客必去的打卡景點。可惜因為時間關係我們未能進去參觀。</p> <p class="ql-block">踏足高加索的心臟——亞塞拜疆,這片被譽為「火之國度」的土地,遠超我對「東西交匯」的浪漫想像。從巴庫的現代天際線到戈布斯坦的史前岩畫,從裏海的鹹風到高加索山脈的凜冽空氣,每一步都踏在歷史與未來的裂縫之上,迴響著千年的低語。</p><p class="ql-block">離開亞塞拜疆,帶走的絕非僅有相機裡的風景。巴庫天際線上跳動的燈火與戈布斯坦亙古的岩畫,在記憶中交疊;裏海微鹹的風與火祠千年不滅的熱度,在感官中纏繞。這片土地教會我,最震撼的交匯,不在於地理的標籤,而在於時間的縱深——史前的祈禱、中世紀的榮光、石油帶來的財富與未來的期望,如同那永不熄滅的火焰與無邊無際的裏海之水,在此刻的亞塞拜疆,達成了奇異而動人的共生。</p><p class="ql-block">當飛機爬升,最後俯瞰這片燃燒的土地與蔚藍的裏海,耳邊彷彿又響起老城茶館裏陶罐的沸騰聲。亞塞拜疆,這個站在歐亞十字路口的國度,它的魅力,恰在於這種古老靈魂與未來野心在火焰與海水間的永恆舞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