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行进在佳木斯松花江畔的栈道上,望着流淌的江水,它仿佛在对来往行人轻声诉说着往昔故事。佳木斯不光是祖国最早迎接太阳的东方第一城,也是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省,合江省会城市。</p> <p class="ql-block">佳木斯有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辉煌灿烂、震撼人心的光荣历史。辉煌之时被称作为东北小延安 ,它承载着无数的红色记忆与荣耀。</p> <p class="ql-block">走出车站,漫步在华夏东极广场的石碑矗立在眼前,它宛如一位无声的史官,记录下东北制药厂的往昔。追忆到1946年,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在佳木斯市建立了东北制药厂。那时候,解放四平、围困长春、辽沈战役等战斗都在激烈进行,战场上炮火连天,解放军战士们冲锋陷阵,奋勇杀敌。而东北制药厂就像一座坚固的大后方堡垒,源源不断地为前线提供急需的药品。试想,战地医院里,伤员们痛苦呻吟,医护人员争分夺秒地为他们止血、包扎伤口。那时的每一瓶药品、每一包纱布都如同生命的希望之光。如果没有东北制药厂强大的药品供给,真不敢想象会有多少英勇的战士因缺医少药而落下残疾,甚至失去宝贵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1949年,佳木斯东北制药厂南迁辽宁省沈阳市,但它在佳木斯留下的历史功绩,永远不会被磨灭。那一段热血岁月,让每一个走进佳木斯,了解过往的人都对这座看似平凡的城市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佳木斯市中山路,东北银行旧址庄重而古朴的耸立在眼前,它见证了那段金融助力革命的重要历史。当年,东北银行从沈阳迁到佳木斯,并在此建立东北银行总行 。在佳木斯期间,这里开设了印钞厂,发行货币,有力地支援抗战。同时,还开办了干部培训学校,成为吉林财经大学的前身。</p><p class="ql-block"> 站在旧址前,不禁联想当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银行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无论他们身着何种服饰,都怀揣着坚定的信念。药厂的工人在生产线上挥洒汗水,商人们积极投身物资流通,市民们也齐心协力,整个城市到处都是支援前线的繁忙景象,佳木斯就像一颗闪耀的明珠,在东北大后方散发着至关重要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佳木斯的每一处角落,似乎都能嗅到东北小延安的历史气息。就拿现在的红军小学,它依然保留着原名,犹如一座鲜活的历史博物馆。既然有红军小学,那一定有红军的足迹在此停留。他们历经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险阻,又再度跋山涉水,带着家属和孩子,不远千里来到东北大后方的佳木斯,继续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默默奉献。他们的付出,就像一个个有力的音符,奏响了解放全中国的激昂乐章,加快了解放全中国的脚步声。</p> <p class="ql-block">我沿着松花江畔的公园漫步前行,心潮也随着江水流淌起伏。这里的纪念广场,宛如一位不知疲倦的讲述者,向来来往往的游人诉说着佳木斯曾是东北小延安的光辉历史,它也是东北革命文化的摇篮。广场上的纪念碑庄严肃穆,文化长廊里的文字和图片生动详实,它们都在展示着当年在这座城市发生过的波澜壮阔历史事件,那些英勇无畏的奋斗故事,穿越时空,震撼着每一个参观者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佳木斯这座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省级人民政权合江省的省会。那时,众多延安文化单位和文艺工作者跨越5000里的漫长路途,齐聚于此。他们以佳木斯为中心,开展了一场场规模宏大、前所未有的文艺活动,为这片土地注入了鲜活的文化生命力。著名的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就是当时由马可在此创作的,这首歌一经诞生,便迅速传唱开来,至今仍久唱不衰。它那激昂的旋律,鼓舞着广大工人阶级积极向上的士气。</p><p class="ql-block"> 在当年的佳木斯,大街小巷都回荡着这首歌的旋律,人们你追我赶,都在为解放东北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那是一幅多么热血沸腾、充满希望的画面哪。</p> <p class="ql-block">为了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党中央做出了一项影响深远的决策,将延安的各大院校迁离延安到东北办学。于是,延安大学(后改为东北大学)、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大队、中国医科大学(延安红军军医学校)、鲁迅艺术学院、延安药科学校等纷纷搬到合江省会佳木斯市。随后,东北民主联军测绘学校也相继搬来。不仅如此,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在佳木斯还创办了东北供给(军需)学校、东北汽车学校、东北民主联军部队艺术学校,东北部电管理总局创办了东北邮电学校,合江军区创办了合江军区后勤部卫生学校,合江省政府创办了合江军政干部学校、佳木斯联合中学等。一时间,佳木斯汇聚了众多学府,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那时的佳木斯,繁华程度丝毫不亚于如今的一些大城市,难怪老人们常说:“那时候的佳木斯,是大大的佳木斯,小小的哈尔滨。”</p> <p class="ql-block">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电影制片厂,其前身是延安电影团,首任团长是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谭政(开国大将)。抗战胜利后,延安电影团在吴印咸、袁牧之的带领下告别延安,奔赴东北,先到长春接收“满映”制片厂,正式成立东北电影公司。1946年5月,东北电影公司向佳木斯市转移,同年7月下旬,将延安电影团迁到佳木斯市江北的兴山(现鹤岗市),建立东北电影制片厂,电影发行公司则设在佳木斯市。从此,这里成为第一个初具规模的电影生产基地,揭开了新中国电影的辉煌史册。曾经,我只知道赫赫有名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却从未想过它的前身竟是佳木斯的东北电影制片厂,这一段历史的发现,就像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知识大门,让人惊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回望抗战解放前后,佳木斯的经济形势并不乐观,萧条的市场,匮乏的商品。但佳木斯人民没有退缩,为了支援前线和恢复经济,多个工厂先后搬迁而来并在此建设。1947年,东北第二纺织厂从辽宁省瓦房店迁到合江省省会佳木斯市,也就是后来1949年改称的佳木斯纺织厂。</p><p class="ql-block"> 著名的佳木斯造纸厂,作为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之一,在我国造纸行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规模宏大、综合程度高、设备先进,始建于1953年,厂长由中共中央政治局任命。</p><p class="ql-block">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0月东北电工六厂从沈阳迁至佳木斯市,称佳木斯电机厂,它是全国最大的特种防爆电机生产厂,也是机械工业部专项生产防爆电机的骨干企业 。这些工厂的到来,为佳木斯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让佳木斯在新中国解放初期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城市,其名气绝不亚于现在的深圳和北上广。</p> <p class="ql-block">佳木斯与北大荒的故事,同样波澜壮阔。十万官兵建设北大荒,北大荒总部设在佳木斯市。1958年1月24日,中央军委发出《动员十万转业官兵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解放军各军兵种机关、部队、院校的复转军人8.15万人,以及随军家属和各类人员达十万之众,迅速从全国各地向黑龙江省进发。</p><p class="ql-block"> 在这些复转军人中,有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有身经百战的师、团指挥员,有战斗英雄,也有先进模范。他们来到荒无人烟的北大荒,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没有住房就住地印子,没有机械就靠人拉犁、铁锹挖,硬是凭借着顽强意志和艰苦奋斗精神,把荒凉的北大荒变成了如今的北大粮仓 。那句“人到一万无边无沿,人过十万,彻地连天”,生动地描绘出当年垦荒的宏大场景,北大荒精神,也成为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p> <p class="ql-block">知青岁月,是那一代人永远无法忘怀的记忆,而佳木斯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p><p class="ql-block"> 它是当年知青生产建设兵团的总部、农垦总局的所在地,也是大多数北大荒知青的必经之路。1968年到1976年间,来自五湖四海的知青汇聚佳木斯,在这里吹响了青春的集结号,然后奔赴三江平原,在黑土地上开荒种粮,挥洒热血。人艺艺术家濮存昕、棋圣聂卫平、相声艺术家姜昆、赵炎、作家梁晓声、张抗抗等,都曾在这片土地上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岁月,这里是他们的第二故乡,是他们青春梦想启航的地方,也是他们一生怀念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佳木斯,这座被称作共和国长子的城市,作为共和国第一个合江省人民政府的省会城市,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杏林公园烈士纪念碑被苍松翠柏环抱,庄严肃穆,仿佛在默默守护着烈士的英灵,周围广场上歌舞相伴,展现出生活的美好与安宁。</p> <p class="ql-block">儿童公园广场上,伟大领袖毛主席雕像高大魁梧,他那亲切的挥手姿势,仿佛在向来往行人、向曾经辉煌过的佳木斯、向华夏儿女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和祝福。</p> <p class="ql-block">这次佳木斯之旅,就像是一次历史性穿越,让我重新认识了这座即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它的每一段历史,每一处遗迹,都如同一颗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岁月长河之中,闪耀着它独特光芒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