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关,简称偏关,位于晋北黄河之东,属明朝山西镇长城五路之西路。其主要防御水泉堡北线、老营堡东线、黄河东岸,以及中部偏关河沿线。内外长城联通点、边贸大集、长城入黄河,尽在所辖区域内(图一)。 图一:偏头关南门关楼 偏头关早为偏头寨,元朝设关城。明朝置千户所,初为营城、路城、镇城。境内遗存多个朝代长城,有“晋北锁钥”之称。镇城迁至宁武关后,偏头关仍管辖柏杨岭、老牛湾至唐家会一线100多千米的长城,以及域内二十余座营磊(图二)。 图二:偏头关所辖边磊示意图(网络) 偏头关是一座城池,不是关口,它对应的是偏关河入黄河的关河口(图三)。它与宁武关、雁门关组成外三关,守御晋北要冲之地。 图三:关河口,偏关河带来的泥沙入黄河 偏头关是军事重地,辖区内墩台鳞次栉比,从老牛湾墩南嘉靖二十七年的碑文看,防区内筑有各种功能的墩台,如将台、敌台、隘口台、边外夹道墩台、腹外、腹里接火墩台、沿边墩台、沿河边崖墩及护城墩等,有数百座之多(图四)。<div> 将台应该是指五眼以上或较大的墩台、敌台,军官驻守。</div> 图四: 沿河口边河崖墩,沿线墩墩相望 明朝在内外长城之间,连接了一道长城,经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在偏头关柏杨岭与外长城交汇。柏杨岭山势高耸,长城纵横,墩堡密布。仅兵堡就有将军会堡、五眼井堡、柏杨岭新旧堡、翠花堡、好汉山堡(图五)。<div> 柏杨岭主峰丫角山还是大同镇与山西镇长城交界点(图六)。</div> 图五:柏杨岭、丫角山明长城防御图 图六:口子上村丫角山墩及内外烽墩 偏头关红门口是明朝著名的边贸口岸之一。红门口也称水泉口,为陆路关口,口内设水泉堡。现代为修筑水泉堡地下长城,拆除了关口、两翼长城的砖石,只剩水泉沟口流淌的溪流。<br> 明宣德九年为沟通塞外,在口外川峁村筑土城、开涵洞、挖墙壕,并建品窖三层,设马市,派拨兵。<div> 品窖可能是官方洽谈,并为对方品尝食物、饮品的场所。<br> 至隆庆、万历年,市场添砖加瓦,贸易规模扩大,堪比张家口、杀虎口的边贸市场。可惜遗迹已难寻(图七)。</div> 图七:姑且用修复的水泉堡南门示意吧 红门口是要冲之口,它离蒙元大本营较近,还是黄河解冻后,绕行进入山西的便捷通道。惨烈的“石州之变”即由此攻入,不过也促进了山西长城建设,促成了隆庆议和。<br> 据说红门口贸易鼎盛时期,每市成交额数万银两,数千匹马。当然,丝绸、铁器、种子还是要管控的。<div> 此外,红门口还是四次“走西口”的故道之一。<br> 长城从柏杨岭向西,经红门口、滑石涧,顺着杨家川南岸到达黄河老牛湾。老牛湾就是“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地方(图八、九)。</div> 图八:进入黄河老牛湾的长城 图九:换个角度看长城入河点(网络) 老牛湾,偏头关水路关口,湾头制高点筑老牛湾堡,堡外湾角设一座敌楼(图十)。老牛湾堡能望到长城、墩楼,居高临下俯瞰黄河,火力覆盖整段河口。 图十:老牛湾角上的望河楼(明称老牛湾墩) 老牛湾由杨家川冲刷而成,成化年建土堡,崇祯年包砖设瓮城(图十一)。堡不大,有数排石砌窑洞式房屋,驻兵150多人,枪炮齐全,粮弹充足。 图十:堡门内翁门,虽崇祯年修,却残破的很 堡墙外西面黄河边,有一片平坦之地,建有商阜码头及客栈,明清时曾是热闹的港口(图十一)。 图十一:老牛湾堡外黄河码头遗迹 萧艾老师考,据清水河县北堡乡口子上村嘉靖年碑,老牛湾堡至清水河县西土城、沙湾子,还有50多千米的黄河示警线,设有巡台、将台、敌台289座,敌兵若绕行黄河,这条线能够威慑并及时为老牛湾传递警情。<div> 巡台应该指巡逻官兵临时休息的墩台,比敌台简陋。<br><div> 偏头关是明长城外三关之首,它与宁武关、雁门关协同守卫山西北部(图十三、十四),是山西镇长城重要军事防御力量。</div></div> 图十三:山西镇镇城宁武关关楼 图十四:宛如大雁的雁门关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