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童年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放鞭炮,是童年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在中国的风俗里,放鞭炮是一种欢庆和显耀的形式。尽管现在有些城市为了环保和安全,在春节期间禁放烟花鞭炮,但鞭炮声依然不绝于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想起来,小时候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机会放鞭炮。那时候,因为经济条件有限,我大多时候只能买最便宜的“滴滴金”。这种“滴滴金”最长的也不过二十来公分,是由很薄的纸将灰药卷成约一根香粗细的圆柱状,一端没有药,可以安全地用手拿着。点燃另一头时,火花四射,并发出“啪啦、啪啦”的清脆响声,火花掉落在地上,非常好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小朋友们拿着“滴滴金”,有的左手拿一大把,右手拿着点燃的“滴滴金”,跑来跑去,好不热闹。那时的小鞭炮一毛钱一百头,一分钱十个,商店也拆着卖。我买回来后,总是先放在炕头上烘一烘,欣赏一阵,买多买少也都不会一气放完,而是一个个地从鞭上拆下来,一个个地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点放的时候,右手持香,左手捏住小炮的底部,点着后,将小炮抛到空中,也放到地上点,也插在砖缝里放。听着“啪、啪”地响,心里别提多高兴了。遇到点着后不响的也没关系,将小炮仗从中间掰开,点呲花。或将一个好的炮仗的药信子夹在中间,可以取得“连花代炮”的效果,比单单放炮过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觉得只放小炮仗不过瘾,两个响的二踢脚又买不起,就得想办法自己制作。将一小鞭炮底部的封土捻出,将另一炮的药信子插进去,中间用纸包起来,粘点吐沫,使其不漏气。信子朝下,两指轻轻捏住上端,点着后的最佳效果是在手中第一响,向上蹦起后又一响。可大多的情况并不如意,或只响一下,或第二响在手里炸开,不过小炮威力不大,最多把手熏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拿一高粱秸,头上劈开个叉,把炮仗夹上,点上以后,手一伸,头向旁边一拧,就等听响了。没想到“啪”的一声,只感到手背一阵剧痛,扭头一看,小炮仗打在我手上,炸开后掉落在地上,我手背上黑乎乎的,还火辣辣的疼痛。我心里想,多亏炮仗小,要是炮仗大的话,我的手肯定会皮开肉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人放炮时,我们就先停下来跑过来围观,一是看热闹,再是等人家放完后,大家一拥而上捡拾没响的炮。有没有药信子都没关系,反正是白捡来的。捡多了后就把一个个的炮仗掰开,将药倒在一起,中间放上一枚药片,点上后立即后退,呼的一下冒起一团火光。小朋友们不约而同地一阵欢呼,再看下一个人的操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