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04秒,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近7万人遇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地震之一。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以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北至内蒙古,东至上海,西至西藏,南至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均有震感,中国之外的泰国、越南、菲律宾和日本等国也有震感。这瞬间的山河颤抖在无数人心中留下了永恒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12”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纪念馆,是为纪念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而建立的重要场馆。作为震中纪念地,纪念馆以保存灾难记忆、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展示灾后重建成果为核心,通过影像、实物还原地震瞬间及救援场景,展现军民同心救援的感人事迹,社会各界大爱援建,灾区群众自强不息、感恩奋进的伟大精神。</p><p class="ql-block">纪念馆坐落在映秀镇渔子溪村半山腰,由中国工程院何镜堂院士主持设计,占地面积88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陈展面积4000平方米,于2009年12月动工建设, 2012年5月12日正式对外开放。展出内容由序厅、特大地震破坏惨烈展区、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展区、自立更生科学重建展区、科学应对防震减灾展区五个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融合肃穆与希望,主体建筑常采用象征“裂痕”或“重生”的现代设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一刻,山河颤抖、天崩地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特大地震 破坏惨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灾区大地 损失惨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孤岛自救 守望相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鸡毛信,这种在战争年代且通信手段落后的时候,用以传递紧急军情的方式,在5·12汶川大地震期间,交通、通信均中断的情况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地震初期传递灾情、互通消息提供了有力的保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举国上下、社会各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及海外华人华侨纷纷伸出援手,以实际行动支持灾区建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八方支援 重建家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立地擎天 英雄楷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涅槃重生 跨越发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映秀镇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5·12遇难者公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漩口中学遗址是历届汶川特大地震周年祭奠活动的主会场。漩口中学原在汶川县漩口镇,因修建紫坪铺水库,搬迁至映秀镇,2006年9月建成使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漩口中学遭受严重损毁。在灾后重建中,为了铭记、保留这段历史,漩口中学的废墟被作为遗址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它是“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得到较为完整保存的大型遗址。</p> <p class="ql-block">漩口中学始建于1993年,地震前有学生1527人、教师133人。地震中有55名师生遇难(含多名教师因救学生牺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汉白玉时钟雕塑《汶川时刻》,时针和分针构成的裂痕将地震发生的时刻凝固在14时28分,成为象征性标志。</p><p class="ql-block">时钟雕塑后方是原主教学楼,建筑整体下沉、倾斜,仅剩5层(原6层),底层被完全压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初中部男女生公寓楼(5层),整个底层垮塌被掩埋在地下。据说当时有个孩子因生病在宿舍休息,地震来袭时,他慌忙从楼梯逃生,但当他跑到一楼时,整个宿舍楼垮塌下来,这个孩子直接被掩埋在楼下,一直长眠至今。难以想象,他的父母该有多么的悲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阶梯教室(5层),完全垮塌。在地动山摇的那一刻,就是在这里,方杰老师一脚踹开教室的大门,毅然用自己的身体抵住教室的门框,对学生们大喊:快跑!当全班47名学生逃生后,却没有看见身后的老师。十几天后,救援人员在废墟下找到了方杰老师的遗体,发现他的双手仍然是紧紧的顶住整个门框,令在场人员无不为之动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插着国旗的是教学楼楼梯通道,地震中有300多名师生从这里逃生。当时整个漩口中学唯一没有被震倒的就是这面飘扬的红旗,正是这面旗帜让所有师生燃起了生的希望,坚持到了救援人员最终来临的那一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歪斜的楼房上有一把椅子,这把椅子是被强大的地震波从旁边的实验楼冲震上去的。可想而知,8级地震有多么的强烈、现场又是多么的惨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公共卫生间(5层),现在只能看到两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漩口中学遗址作为地震灾难的集体缅怀之地,让每一位前来参观的人为地震造成的巨大破坏和惨烈景象感到震惊。学校的满目疮痍,真实与震撼直击心灵,令人难以抑制悲怆与心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景区综合服务中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用于公祭活动的纪念广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离开映秀,驱车三小时,我们来到了5·12大地震中的重灾区——绵阳市北川县。</p><p class="ql-block">北川,中国唯一的一个羌族自治县,地处四川盆地向藏东高原过渡的褶皱地带,建城于两山之间、清流之畔。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猝然爆发的八级大地震中,北川县县城瞬间被摧毁,</span>超过两万人失去生命,经济损失巨大。</p><p class="ql-block">由于北川位于此次地震断裂带延伸方向破裂路径末端,积累的应力在此集中释放,导致了更强的破坏力。同时因为北川地处河谷地带,地质破碎、松散,地震波在此产生放大效应,加剧了建筑物损毁。加之北川县的地理位置更为偏远,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救援力量到达的时间也相对较晚。</p><p class="ql-block">这一系列因素导致北川受灾<span style="font-size:18px;">损失比震中汶川更加严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为铭记灾难,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根据国家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由国家投资建设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免费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位于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地震主题纪念馆。纪念馆包括“三遗址两馆一中心”,即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沙坝地震断层遗址、唐家山堰塞湖地震遗迹、主馆、副馆和防灾减灾宣教中心。</p><p class="ql-block">纪念馆按照“自然、简朴、生态、科学”八字方针,由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纪念馆占地14.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280平方米,陈展面积10748平方米。主体建筑名为“裂缝”,寓意 “将灾难时刻闪电般定格在大地之间,留给后人永恒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主馆(地震纪念馆)陈展面积10748平方米,总展线1900米,陈展布置为序厅、灾难厅、抗震救灾展厅、灾后重建展厅、抗震救灾精神展厅和尾厅6个部分。通过场景、模型、照片、沙盘、展柜、视频和声光效果,让参观者犹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场建国以来最大的灾难,为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抗震救灾的场景而感动,为灾后重建的奇迹而赞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山川永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5·12汶川特大地震破坏范围示意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山崩地裂、江河阻断、房屋损毁、人员伤亡,巨大的灾难突然降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千家万户的钟表都定格在同一时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生死相握。都江堰聚源中学的一名家长握着遇难孩子的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铁军来了!解放军官兵给灾区和全国人民带来了无限希望和力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暴雨中的托举。成都军区的官兵在大雨中用身体搭建人梯,托举着转移伤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解放军某部官兵在挺进平武县南坝灾区时手绘行进示意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空军某部在抗震救灾中向“孤岛”安县茶坪乡空投物资时所用的降落伞底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抢险救灾情景再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支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全国各地的医疗团队奔赴灾区,担负起救死扶伤的重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新闻战线快速反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各行各业的志愿者纷纷涌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生命的奇迹</p><p class="ql-block">“最美警察妈妈”蒋晓娟,用自己的乳汁为9个灾区婴儿哺乳。</p><p class="ql-block">9岁的“英雄少年”林浩,自己脱险后两次折返救出两名同学,导致头部和手臂受伤。</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川中学的</span>“吊瓶男孩”李阳,站在废墟上为同学廖波举着吊瓶,经过一天一夜的守候,廖波最终获救。</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他们的事迹感动了无数国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灾难无情、人间有爱,祖国大家庭爱心迸发,国际社会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地不分南北、人不论老幼,在这一刻共同唱响爱的奉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5月19日至21日,全国降半旗致哀。全国各地举办各种追思活动,向在地震中不幸罹难的同胞们,向为夺取抗震救灾重大胜利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表达深切的思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自力更生、重建家园,化危为机、再生跨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灾区人民以各种方式表达感恩之情,感谢祖国、感恩人民解放军。</p><p class="ql-block">3岁的郎铮被救出后,用伤痕累累的手向解放军敬礼。17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大,延续着爱与希望的火种。</p><p class="ql-block">在无气象资料、无指挥引导、无地面标识的“三无”条件下,15名空降兵勇士从近5000米的高空“盲跳”震中。12岁的程强在送别空降兵时,高举“长大我当空降兵”的横幅。17年后,他成为“黄继光班”第38任班长,用行动诠释“长大后,我就成了你”。</p><p class="ql-block">汶川人从未忘记感恩。2020年,他们自发向武汉捐赠蔬菜,卡车上写着:“汶川感恩您,武汉要雄起!”2021年河南暴雨,四川救援队第一时间驰援:“你们曾帮助四川,现在轮到我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英雄壮歌、民族骄傲,那些大无畏的抗震英模铸就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新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2008年5月31日13时,成都军区某陆航团邱光华机组奉命驾驶直升机运送防疫专家前往理县执行救灾任务。返航途中,在汶川映秀附近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直升机不幸失事,机组人员光荣牺牲。这是失事飞机残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革命烈士”武文斌、“全国抗震救灾模范”陈大桂、“优秀共产党员、史上最牛校长”叶志平、“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崔学选,他们是可歌可泣、光耀史册的时代英模典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形成的遗址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截止目前全世界整体原址原貌保护的规模最大、破坏类型最全面、次生灾害最典型的地震遗址区,总保护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核心保护面积0.79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位于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是汶川大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地震导致数十万房屋倒塌,数以万计的生命被夺取。遗址完整保留了地震瞬间的自然破坏力,坍塌的建筑、断裂的道路、被山体掩埋的房屋,以最直观的方式定格了灾难的惨烈。走进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无论你是否亲身经历过那场灾难,都会被巨大的悲怆淹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遗址内几乎找不到完整的建筑,随处可见破损倒塌的房子。许多房屋已经完全埋入地下,能够保存下来的建筑堪称奇迹。遍地废墟、满目疮痍,“凝固的灾难”直击心灵,令人震惊不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5·12”特大地震造成北川羌族自治县人口计生系统职工死亡26人,房屋及设备、设施全部毁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特大地震的摧毁下,县政府办公大楼轰然倒塌,县政府办、人事局、财金办等13个部门被埋,北川标志性雕塑大禹像被推移摔碎,刻有大禹治水和羌族历史文化的政府大门(禹羌坊)全部坍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5·12” 特大地震使县公安局办公楼和右侧宿合楼倾斜,左侧宿舍楼倒塌,28人遇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遗址区受损交通工具展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5:12”特大地震致使曲山小学整个校园垮塌,1092名师生中有407人遇难。道路旁学校的指示牌依然还在,可是再也看不到孩子们的出入。当时多家媒体报道的“芭蕾女孩”李月,就是从这里救出的众多幸存者之一。2008年9月8日,坐着轮椅的李月在残奥会开幕式上圆了自己的“芭蕾梦”,继续着“永不停跳的舞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幢正在建设的楼房,可惜的是,它永远也等不来竣工的那一天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地震使北川县城未倒的建筑全部成了危房。房屋摇摇欲坠,随时可能倒塌,为了更好地保护遗址原貌,采用钢结构支撑对震损建筑进行应急防护加固,保证地震遗址安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地震发生后,北川县委县政府迅速成立抗震教灾指挥机构,下设自救互教、转运群众、物资储备小组,顶瓜瓜超市是北川县城里面唯一没有倒塌的超市,物资储备小组第一时间接管超市,就地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将超市内的食品、矿泉水、白酒等物资集中管理、有序分发,为震后第一时间抢险救人提供了关键物资保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山崩地裂的大地震面前,北川林业人没有畏惧,当天下午就从废墟中救出60余名幸存者。之后又与解放军、武警官兵一道救援伤员和被困群众2000余人。同时克服重重困难,抢救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退耕还林工程”等重要档案资料3000余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高高飘扬着国旗的地方就是原北川中学所在地,“5·12”特大地震中,200多万方土石倾泻而下,北川中学被瞬间吞没,全校上百位师生至今还掩埋在山脚之下。</p><p class="ql-block">这片草坪就是遇难者公墓。由于当时道路中段,遇难同胞太多无法搬运火化,同时也为了防止大灾之后发生大疫,无奈之下选择集体掩埋。可以说,老北川能找到的所有遗骸都埋在此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川大酒店曾是北川羌族自治县唯一的集会务接待、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三星级酒店,为原县城标志住建筑之一,原为7层,“5·12”特大地震使其塌陷2层。地震前酒店广场是芜族人民跳沙朗、喝咂酒的好地方,地震后成为数千名幸存者临时避难场所。北川羌族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第一时间在这里全力组织干部群众开展抗灾自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七屋高的信用联社办公大楼,是北川县城引以自豪的标志性建筑。瞬间爆发的特大地震致使这座漂亮的建筑轰然倒塌,联社机关中层以上干部全部遇难。解放军二炮和江苏武警消防总队官兵紧急救援,连续奋战9天8夜,从废墟里成功挖出640余万元现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废墟上的圆洞,是幸存下来的干部职工和救援官兵凿开的救援洞。面临余震不断、危房随时倒塌、山体滚横飞等险情,武警官兵为搜寻率存者,抢挖被埋的现金、印章和凭据,置自身安危于不顾,在没有大型机械的情况下,用血肉之手奋力刨开这个通道,被灾区人民亲切地称为“生命之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川职业中学是全县唯一一所职教学校。在“5·12”特大地震中,学校建筑严重损毁,楼梯断裂。幸存师生用床单和被套结成一条条“生命之绳”,成功将500多名被困学生紧急转移到了安全地带。</p><p class="ql-block">电视里绵竹市小男孩薛枭在获救时对营救人员说“我要喝可乐”的镜头,牵动了许多观众的心。在北川职业中学有一位叫杨彬彬的男孩,在被埋76小时后,于2008年5月15日晚上救出来的那一刻要的也是“可乐”,所以同样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可乐男孩”。遗憾的是,由于被埋时间太长,杨彬彬下身完全失去了知觉,只能高位截肢。令人欣慰的是,杨彬彬现在依然乐观,我们祝愿他能够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听亲历者讲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今,在距离老县城二十三公里的地方,全国唯一一个整体异地重建的县城——新北川拔地而起,取名永昌镇,寓意着北川新县城永远繁荣昌盛。</p> <p class="ql-block">新北川全景(网络图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巴拿恰商业街是新北川的核心景点之一,经过十数年的发展,这里俨然已是外地游客的集散中心。</p> <p class="ql-block">巴拿恰,在羌语中意为“做买卖的地方”,位于新县城的中轴线上,长582米,宽130米。整个商业街区由碉楼、廊桥、广场和羌族房屋组成。巴拿恰由山东省威海市和济宁市共同援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使用片石、原木等传统建筑材料,房顶平坡结合,充分体现北川羌族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禹王桥是北川新县城东西中轴线上的核心景观建筑,横跨安昌河,东侧与羌族特色商业步行街(巴拿恰)相邻,西接安北公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禹王桥主体桥身长达98米,采用双层明清官式建筑形制,两侧行人通道各宽3米,中央设置18间商业店铺。桥头堡以羌族碉楼为原型建造,高12.6米,顶部设有观景瞭望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新北川的夜晚灯火辉煌,现代灯光艺术与浓郁的羌族风情完美融合,营造出独特而动人的氛围。暖色调的灯光让木石结构的建筑更显古朴厚重,民族韵味在夜色中被放大。</p> <p class="ql-block">山河无恙 人间和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日常安定、普通的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忽视生命的脆弱。然而,在这片土地上,能够深刻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与宝贵,也充分体会到敬畏自然、珍惜生命的真正含义。</p><p class="ql-block">今天,汶川、新北川街道上车水马龙,校园里书声琅琅,当年的孩子已长成栋梁。17年,足以让伤痕结痂,也让希望扎根。</p><p class="ql-block">铭记,是最好的致敬;</p><p class="ql-block">前行,是最深的告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