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周六,是明中山王徐达和明岐阳王李文忠陵园对外开放日,我再次去打卡拍照,留存一些资料。此前一段时间里,我还去明功臣汤和、常遇春、仇成、吴良、吴祯等人的墓地参观过。</p><p class="ql-block">2003年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吴良、吴祯、仇成6座明代功臣墓与明孝陵共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8座明代功臣墓(除这6座外,还有宁河王邓愈墓、镇国将军李杰墓)作为明孝陵扩展项目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徐达(1332一1385),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早年随朱元璋起义,擅长谋略,屡立战功。在灭元建明的过程中,徐达功列第一,封魏国公。明洪武十八年(1385)二月病故,享年五十四岁,追封为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p><p class="ql-block">徐达墓在南京市玄武区板仓街190号,坐北朝南,面对钟山,入口处为“明中山王神道”牌坊,是1984年据原来的形制复制,牌坊至墓冢之间的神道长约300米,神道两侧依次置放神道碑一件,石马、石羊、石虎、武将、文臣各2件。神道碑通高8.95米,宽2.05,厚0.735米,碑额浮雕云龙纹,碑文亲朱元璋亲撰,标有句读,在古代碑刻中极为罕见。</p><p class="ql-block">神道终点有墓冢。墓冢前面有徐达后裔所立石碑一块,碑上竖刻“明魏国公追封中山王谥武宁夫人谢氏之墓”。</p> <p class="ql-block">常遇春(1330一1369),字伯仁,安徽怀远人。骁勇善战,与徐达齐名。明洪武二年(1369),拔开平(元上都),追元顺帝至柳河川,还师途中病逝,年仅四十岁。朱元璋命择地于钟山草堂之原营墓建祠,随葬明器九十件于墓中。追封开平王,溢忠武。“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二”。</p><p class="ql-block">常遇春墓位于紫金山西麓,墓前石刻与徐达墓前石刻规制相近,现已残缺不全。仅存在望柱1件,石马2件,旁立控马官,石羊、石虎、武将各2件。神道碑已无存。墓前石碑是常遇春后裔在清同治十年所立,上刻“明故世祖开平王遇春常公之墓”。</p><p class="ql-block">1988年为修建北安门道路北上出城工程,神道石刻向墓包方向整体迁移20米。</p> <p class="ql-block">李文忠(1339一1384),字思本,盱眙人,是明太祖朱元璋外甥。早年追随朱元璋起义,战功卓著。明洪武二年(1369),封曹国公。洪武十七年病逝,享年四十六岁。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居第三”。</p><p class="ql-block">李文忠墓位于紫金山北麓,南京太平门外蒋王庙街6号,墓冢前有碑,上刻“明岐阳王神道”六字。明岐阳王陵园尚有神道碑1件,石望柱2件,石马1件(另一件石马为半成品),石羊、石虎、武将、文臣各2件。</p><p class="ql-block">奇怪的是神道碑位于神道偏东离神道20米处,且是侧立,西向。神道碑通高8.60米。碑额高1.40米,宽2.20米,厚0.75米,两面浮雕云龙纹,中刻“大明敕赐岐阳王碑”。</p><p class="ql-block">这次参观,还邂逅了李文忠的后人、第二十三世孙李龙前来祭拜(最后一图中左边穿深色上衣戴眼镜者)。</p> <p class="ql-block">汤和墓位于安徽省蚌埠市东郊曹山,2013年5月6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汤和(1326一1395),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是明朝初年少有的得以善终的开国功臣,生前位至信国公,死后追封东瓯王,谥号襄武。</p><p class="ql-block">汤和比朱元璋大两岁,既是朱元璋的发小也是朱元璋参军的引荐人。</p><p class="ql-block">汤和的一生,不仅为大明的开国立下汗马功劳,同时在东南沿海抗倭也立下大功。</p><p class="ql-block">汤和明明功绩卓绝,但从不张扬,也不贪念人间权势,功成名就之时选择了归隐故乡。最终,汤和病逝,享年七十,葬于今蚌埠东郊曹山。</p><p class="ql-block">作为功臣封王者,汤和的墓葬规制享受了明朝臣子的最高规格。墓南神道长225米,除大型神道碑外,还有石雕望柱、马、羊、虎、文臣、武将各2件。</p><p class="ql-block">专家考证,汤和墓墓室在历史上至少两次被盗(墓室顶上有盗洞,见图8)。1973年,文物工作者对该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时,惊喜不已的是有一件大型青花带盖瓷罐竟然完好无损,未被盗走(见图10)。这件“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瓷盖罐”现珍藏于蚌埠博物馆,是五大镇馆之宝之一,为国家一级文物,可谓是国之瑰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良、吴祯墓位于南京市太平门外板仓街3号新世界花园小区内。现存遗迹吴祯墓在前(图2一4),吴良墓在后(图5一7)。</p><p class="ql-block">吴良(1324一1381),安徽定远人,初名国兴,因避朱元璋(字国瑞)讳,赐改名良。</p><p class="ql-block">元至正十三年1353),与弟弟吴祯以及徐达、汤和等24人一同跟朱元璋起兵。官至都督同知,封江阴侯。明洪武十四年(1381)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讣闻,上为辍朝二日,赠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中军都督府在都督,追封江国公,谥襄烈,遣使迎丧还京,赐葬钟山之阴”。</p><p class="ql-block">墓前有石羊、石虎、武将各2件。</p><p class="ql-block">1965年6月,因建设需要对其进行请理发掘。该墓保存比较完整,但因长期积水,不少随葬品已朽烂,如象牙朝笏等,保存较好的有玉带饰、玉佩、玉环及铜灶、铜火盆等随葬明器。另有墓志一合。出土器物现藏南京市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吴祯(1328一1379),吴良弟,初名国保,赐改名祯。精通水兵作战,被封为靖海将军、靖海侯,曾率舟师至琉球海面大败倭寇。明洪武十二年(1379)去世,享年五十二岁。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追封海国公,谥襄毅,与良具肖像功臣庙”。</p><p class="ql-block">墓前有龟座1件(由于吴良、吴祯两组石刻多次迁移,造成混淆,此龟座应为吴良神道石刻遗存)、石马、石羊、石虎、武将各2件。1952年因建筑需要,石刻均按原来排列顺序移至吴良墓左侧(西部)。</p><p class="ql-block">1983年9月,因建筑需要对墓葬进行清理发掘。该墓所出随葬品有瓷梅瓶、陶罐、玉佩饰、镶金托玉带一副、水晶挂饰、铁甲一副、铜灶台及锡明器等。另有墓志一合。出土器物现藏南京市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仇成(1324一1388),安徽含山人。曾随朱元璋攻安庆,征鄱阳、平江,身经百战,屡建战功。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病逝,享年六十五岁。追赠皖国公,谥庄襄。</p><p class="ql-block">现墓地位于紫金山西麓、常遇春墓东北侧100米处。墓地留存石马、石羊、石虎各2件,武将1件。</p><p class="ql-block">1965年,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对仇成墓进行发掘。墓葬保存完好,出土器物有“日”字金饰件、金冥钱、银发冠、玉带饰、铜镜、铁灶、银筷、陶缸、白釉瓷瓶、银帽、金簪、墓志等90余件。出土器物现藏南京市博物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