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皇家寺庙一普陀宗乘之庙

哲中

<p class="ql-block">2025-6-3</p> <p class="ql-block">皇帝暑期必到,体感温度很爽,晚上凉快!</p> <p class="ql-block">普陀宗乘之庙的整体布局分为两部分:前部位于山坡上,由白台,山门和碑亭等建筑组成;后部位于山顶,大红台和房堡布置。普陀宗乘之庙按照总体特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由山门,碑亭,五塔门,琉璃牌坊和罡子殿组成。</p><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是白台群,它由几个大小不一的白色平台组成。这三个部分由大红台和其他建筑物组成。</p> <p class="ql-block">普陀宗乘之庙,也称为“小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位于避暑山庄北侧,占地25.7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是避暑山庄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庙宇,是清政府举行重大宗教仪式和进行政治活动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普陀宗乘之庙的山门朝南,由藏族风格的城台和汉族风格的庑殿组成。该城台是一个砖石结构,前面有一个三孔拱门,拱门上水平排列着一排盲窗,上面建有雉碟。</p> <p class="ql-block">普陀宗乘之庙</p> <p class="ql-block">山门前有一对石狮,向南有一个五孔石桥。山门的两侧都设有腰门,由墙连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普陀宗乘之庙碑亭是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普陀宗乘之庙的核心建筑之一。碑亭内置三通乾隆御碑,分别记载建庙缘起、土尔扈特部回归及清廷优抚史实,碑文以满、汉、蒙、藏四体文字镌刻。</p> <p class="ql-block">普陀宗乘之庙碑记是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为纪念普陀宗乘之庙建成而立的御制石碑,现存于河北省承德市普陀宗乘之庙碑亭内。该碑以汉白玉须弥座为基座,采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碑文,其中汉文部分为乾隆皇帝亲笔书写,记录了寺庙仿西藏布达拉宫建造的背景及庆祝乾隆帝六十寿辰、崇庆皇太后八十寿辰的历史事件。</p> <p class="ql-block">五塔门是藏式白台建筑,高10余米,上有红、绿、黄、白、黑五座喇嘛塔,象征藏传佛教五大元素与教派,门额镌乾隆御题“广圆妙觉”,具有宗教与建筑艺术双重价值。‌五塔分别对应火(红)、地(绿)、水(黄)、风(白)、空(黑)五大元素,体现藏传佛教宇宙观。‌‌</p> <p class="ql-block">琉璃牌坊中间的石匾上刻有乾隆帝笔下的四个字“普门应现”,这意味着观音菩萨普度众生之门。牌坊的背面题为“莲界庄严”,这意味着观音菩萨居住的道场雄伟而神圣</p> <p class="ql-block">大红台</p> <p class="ql-block">大红台是河北省承德避暑山庄普陀宗乘之庙的核心建筑,通高43米,由下部18米高的大白台基座和上部25米高的红台主体构成。建筑整体仿照拉萨布达拉宫形制,采用汉藏融合风格,红白相间的墙体搭配藏式梯形窗与鎏金铜瓦顶,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p><p class="ql-block">其中心万法归一殿金顶耗费1.5万两黄金铸造,殿内曾举行乾隆接见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等重要历史活动。作为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建筑群主体,大红台于1994年随普陀宗乘之庙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穿上藏服,手持法轮拍照!</p> <p class="ql-block">行宫,乾隆为自己60大寿建庙,同时庆祝乾隆母亲80大寿。号称小布达拉宫,从上到下6个佛龛,代表60大寿。顶层有80个佛家八宝,代表母亲80大寿。</p> <p class="ql-block">普门应现</p> <p class="ql-block">法界显神威即空即色</p><p class="ql-block">梵天增大力非住非行</p> <p class="ql-block">精严具足</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笔:万法归一</p> <p class="ql-block">  最值得一看的是万法归一殿,这座落在大红台中央的主店是全庙的核心。殿顶鎏金鱼鳞瓦顶金光闪闪,富丽堂煌,极其雄伟壮观,据载,清朝乾隆年间制造金顶时全身鎏金三次,共用黄金14000余两。</p> <p class="ql-block">104个台阶</p> <p class="ql-block">洛伽胜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