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深处的那本软皮抄笔记本

南天一剑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心灵深处的那本软皮抄笔记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文:林建南(原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一本在三十多年前非常流行的软皮抄笔记本,是弟弟16岁时到深圳打工后送给我的一份极其珍贵的礼物。16开本的规格,精美的封面,柔嫩洁白的内页,扉页有弟弟用正楷的蓝色圆珠笔字写的一行字:送给一个勤奋的攻书者——建南。落款:在圳:姐丽;弟全。那时我正在读高中,在深圳打工的姐姐和弟弟在用这种方式鼓励我、鞭策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十多年来,我一直把它带在身边,让它跟着我走南闯北、漂泊流浪,让它陪伴着我度过一个个艰难的日子或者一个个寂寞的夜晚。即使在后来为了生计而四处辗转,我宁愿舍弃许许多多在当时属于贵重的物品和家俱,也没有一次把这本软皮抄笔记本落下。因为我知道,这本笔记本,记录着我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少年到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年的一段人生历程;见证着我历尽坎坷、踉踉跄跄、一路走来的每一个甜酸苦辣的生活片段;浸湿着我成长过程中每一个欲哭无泪的故事或者伤心欲绝的悲歌;深深地铭刻着我对兄弟真情的那一种难以言说的思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得以快速发展,从而吸引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些有经济能力的旅港侨亲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陆续到深圳兴办工厂企业,我们老家的几个侨亲也在深圳办起了雨伞加工厂。当时的雨伞厂需要大量的工人,劳动环境非常不好,工作时间特别长,工价却是非常非常的低,计时工资是每小时0.24元至0.45元之间。但即使这样,打工者却是趋之若鹜、蜂拥而来。对于生活在偏远山区的我们来说,有一份工可做,至少可以维持个人三餐的温饱,这已经是非常万幸的一件事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弟弟初中毕业后,经不住他人的诱惑,毅然决然地放弃学业,随着打工大潮涌向深圳,开启了他的打工生涯。刚开始,他是雨伞厂伞骨车间的一名绑伞工,每天就是与那些沾满油污的铁线打交道。小小年纪的他,一天下来,浑身上下都是污渍,与大街上的流浪汉没什么两样。但是弟弟是很坚强的,他知道自己已经选择打这份工,就没有其他退路了,只能咬咬牙坚持下去。到这时他也才明白,能够在课堂上捧着书本学习,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这也许是他要狠心地拿出2.4元买下这本软皮抄笔记本送给仍在学校上课的我的真正原因。而对我来说,这也许是一种鼓励,但更重要的,应该是一种警醒吧。要知道,当时的2.4元,是他必须辛苦一整天,并且不吃不喝才能挣得到的血汗钱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收到这本笔记本的时候,我激动得泪流满面,五味杂陈。要知道,从念小学开始,我从没有看到过有这么精致的笔记本,更别说买过或者用过。我把这本笔记本贴在心窝上,久久不肯放下。之后,我把它用来写日记、抄数学公式、记物理概念。几十页的本子,每一页的正反两面,都被我写得密密麻麻的,几乎没有丝毫浪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自此之后的每一个日子,无论是阳光明媚的白天或者乌云密布的黑夜,我都会时不时把这本笔记本拿出来,小心翼翼地翻开每一页,细细阅读。我知道,我不单单是为了重温里面抄录的公式定理,而是为了追寻那日渐消失的青春年华;为了疏理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情感;为了怀念我终身难以忘却的思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2025年6月18日上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于柳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手机写稿·原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精彩点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时光深处的纸页:亲情的信物与时代的见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文:陈清木 林月卿(泉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本三十年前的软皮笔记本,在作家林建南笔下,早已超越寻常文具的范畴。它被小心珍藏、贴身携带,成为生命长途中不可替代的陪伴。扉页上弟弟建全稚拙的赠言——“送给一个勤奋的攻书者”,如一道穿越时光的微光,照亮了那个物质贫瘠却情感丰盈的年代。这朴素信物,承载着远不止亲情重量,更折射出一代人被时代大潮裹挟的生存印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章的情感表达朴素而深邃,作家以近乎克制的笔触,将汹涌澎湃的思念沉淀于日常细节中。当弟弟以“辛苦一整天,并且不吃不喝才能挣得到的血汗钱”购得这份珍贵礼物时,那份来自底层生活的艰难与手足间无声的托付,胜过万语千言。当作家“把它贴在心窝上,久久不肯放下”,那瞬间的珍重便超越了言语所能承载的厚重。作家没有沉溺于情感的表层宣泄,而是将思念与感激沉潜于纸页的每一次翻阅、每一次摩挲,使其拥有了沉甸甸的生命质感与岁月的厚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尤为可贵的是,笔记本成为打开时代记忆的密钥。作家笔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深圳特区,是“劳动环境非常不好,工作时间特别长,工价却是非常非常的低”的雨伞厂。每小时0.24至0.45元的计时工资,与打工者“趋之若鹜、蜂拥而来”的景象形成无声的张力。弟弟建全作为“绑伞工”的细节——终日与“沾满油污的铁线”为伍,形象如“大街上的流浪汉”——如一枚锐利的时代切片,映照出无数南下少年被历史洪流冲刷的命运。笔记本的赠予因此成为双重隐喻:既是弟弟对校园生活的深沉回望,更是为兄长点亮的警示之灯——让作家在书桌前更深切领悟到青春时光的价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章结构亦如精心装帧的笔记本本身,层层展开,脉络清晰。从实物切入,引出深厚情谊;继而展开弟弟艰辛的打工背景;最终回落到笔记本的精神象征意义。结尾处,“追寻那日渐消失的青春年华”,“疏理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情感”,寥寥数语,将个人情感升华为一种普遍的生命叩问,纸页的翻动声里,回荡着时光深处的回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当作家在岁月流逝中仍反复翻阅这旧日笔记,他守护的早已不是具象的纸页,而是“对兄弟真情的那一种难以言说的思念”,是生命来路的坐标与证明。在记忆日渐稀薄、情感日益速朽的当下,这份守护更显珍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家林建南以一本旧笔记为轴,旋转出生命长卷与时代风云,提醒我们:有些物件看似微小沉默,却因附着深情与记忆,最终成为精神的容器与历史的锚点——它们默默提醒我们,从何处来,又因何而存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2025年6月18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于泉州市丰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