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深处见微光

龙茂泉

<p class="ql-block">在父亲节到来之前的6月14日下午,中国散文学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从浦口出发”——朱自清《背影》创作100周年父爱主纪实散文征文活动总结交流大会。巴东县退休法官,中国散文学会、湖北省自媒体协会、恩施州作家协会、恩施州网络媒体协会会员,巴东县网络媒体协会理事、常务副秘书长龙茂泉受邀参加这一文学盛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散文学会举办的此次征文活动,不到一个月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有效征文3100余篇。大赛组委会评选出佳作奖20篇、优秀奖30篇、入围奖50篇。在高手如林的中国散文学会,龙茂泉撰写的《父亲是座伟岸的山》在众多行家里手中脱颖而出,获得入围奖。这是龙茂泉继今年5月以《跨越千年的茶盐古道》一文获得中国散文学会2025年度网络排名十佳奖及综合排名十佳奖后,又一次获得的中国散文学会殊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浦口出发”——朱自清《背影》创作100周年·父爱主题纪实散文征文活动由中国散文学会、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共南京江北新区宣传和统战部、浦口区委宣传部联合举办,旨在深度融合父爱主题,感受文字间流淌的温温脉情,共同续写文学与情感交融的动人篇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龙茂泉自幼爱好文字,退休后仍致力宣传家乡,创办了《峡江布衣》自媒体,积极发布宣传巴东的推文和视频,为家乡发声,并积极参与国内各项文学赛事,取得佳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5年来,一直在文学领域深耕不辍,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和诗歌,丰富了老年生活,弘扬了正能量。“我将以此次获奖为动力,为宣传巴东、热爱巴东、发展巴东继续发力。”龙茂泉说。</p> <p class="ql-block">墨香深处见微光——记《背影》征文入围所思</p><p class="ql-block"> 文/龙茂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是2024年5月加入中国散文学会的新人,也是大半生扎根于基层的“草根”作者,过去与文字打交道了四、五十年,大多是公文、文书之类的写作,正儿八经写散文还是退休以后开始尝试的,写了大半辈子小文章,学写散文还真的是个小学生水平,拿不上桌椅板凳,出于对文字的爱好,又不得不写,只好从头再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年3月18日,我从中国散文学会公众号得知:由中国散文学会、中国现代文学馆、南京市江北新区宣传和统战部、南京市浦口区委宣传部共同主办“从浦口出发”——纪念朱自清经典散文《背影》创作发表100周年/父爱主题纪实散文征文活动,“背影”二字如同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朱自清先生笔下那个蹒跚过铁道买橘子的父亲背影,曾无数次让我热泪盈眶,而在我的生命中,又何尝缺少这样动人的背影?联想到当年我参军到部队时,老父亲步行几十里山路赶往县城,站在巴东老县城的“洋码头”送我上船远行父子分别时情景,当我们远行的轮船离开码头后,站在轮船甲板上的我,看着父亲往回走的背影,顿时双眼模糊了……我的这趟远行与当年朱自清先生离开浦口火车站赶赶京城有着惊人的相似啊。50年前的亲身经历成了我创作的灵感源泉,我便写下了《父亲是座伟岸的山》这篇2600 余字的散文发往征文活动的指定邮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投稿之后,等待的日子既漫长又忐忑。我时而期待,时而不安,自认为是掏心掏肺的真诚之作,不知自己的文字能否打动评委,能否传递出那些深藏心底的情感。4月30日,此次征文活动截稿,在中国散文学会的公众号上仍未见上稿,叫做石沉大海,我以为这篇小散文质量不高被打入冷宫了呢。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月7日上午,我打开手机,一条红色的邀请函映入眼帘,我细细品读:“值此朱自清《背影》创作100周年之际,“从浦口出发”父爱主题纪实散文征文活动圆满收官。我们诚挚邀请您于2025年6月14日 下午14:00,莅临中国现代文学馆B座多功能厅,共襄文学盛典。”原来是中国散文学会的吕顺辉老师发来的参会邀请函,心中一阵暗喜,又十分忐忑,我并用怀疑的口气询问从未谋面的吕老师,吕老师热情地用肯定的话语告诉我:“发出邀请函的作者都是入围的获奖者。”当准确入围的消息传来,心中的喜悦与感动如潮水般涌来。这个奖项于我而言,不仅是对我文字的肯定,更是对我情感表达的共鸣。它让我知道,那些被我珍藏的记忆、那些被我珍视的情感,原来有着触动人心的力量。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月13日上午,我兴致勃勃地从大巴山深处的长江巫峡巴东踏上北上的高铁,行程1435公里,于当日下午来到首都北京。领奖途中有这样一个暖心的小插曲,14日上午因天气不好,我怕耽误参会领奖便提前从儿子家出发,叫了“滴滴出行”,刚上车时天下着毛毛细雨,走急了忘记带雨伞。前行不足500米,老天爷突如其来的下了一场瓢泼大雨,整个公路和城市街道瞬间变成了湍急的小溪。十多公里的行程中,一直大雨如注。正像叶梅会长在致辞中讲的一样:“…当我们重温《背影》到我们因背影而进行父爱的写作,当我们感动于朱自清先生眼望父亲的背影而闪烁的泪花在今天居然化作了倾盆大雨,这是父亲的泪花,也是我们所有人的泪花……”临下车时,我与的士师傅埋怨,这么大的雨怎么下得了车呢,师傅笑着说:您别着急,我后备箱里有伞给您一把,这下真把感动坏了,我感激的说“这世上还是好人多啊!”下车时趁师傅冒雨为我取伞时,才用手机拍下行车记录仪,原来这位好心的的哥名叫陈宝利(北京延庆人),车牌号京DD04588,记录仪显示他竟然还是“北京的士之星”。是他这样一个暖心举动促使我写下这样的文字予以记录。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父爱主题纪实散文征文活动总结交流大会的颁奖环节,我才得知这次征文活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全国各地乃至海外有5000余人投稿,从初审、初评、复评、终评,评审条件极其苛刻,评审的过程,是对文学纯粹性的坚守。从3172篇有效稿件中,最终只选出100篇获奖作品,其中佳作奖20席,优秀奖30席,入围奖仅占50席,这100篇获奖作品拟由人民日报出版社结集出版。这严苛的筛选标准,彰显着中国散文学会对文学品质的追求。我深知,自己的作品或许还有诸多不足,但能得到专业评审的认可,是对我写作之路的一次重要鼓励。它让我明白,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依然有人愿意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文字背后的温度;依然有人相信,真诚的表达永远具有直击人心的力量。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从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仰慕已久的红孩老师手中接过大红的荣誉证书时,心里满是感动与感恩,无以言表。这份入围奖,于我而言是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更是一个新的起点。在高手如云的征文活动中,我看到了自己与优秀作者之间的差距,也看到了散文创作无限的可能性。未来,我将以更谦逊的姿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用更细腻的笔触记录人间百态。我相信,每一次对文字的打磨,都是对文学信仰的坚守;每一次情感的真诚流露,都能在读者心中激起共鸣。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暮色渐浓,我轻轻合上获奖证书,心中满是感恩。感谢中国散文学会搭建的平台,让无数热爱文字的人有了绽放光芒的机会;感谢评审老师们的辛勤付出,让优秀的作品得以被看见;更感谢那个坚持写作、永不言弃的自己。在文学的道路上,我愿做一个执着的追光者,以笔为舟,以墨为帆,在文字的海洋中继续远航,追寻属于自己的星辰与大海。前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16日写于北京朝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浦口出发”——纪念朱自清经典散文《背影》创作发表100周年/父爱主题纪实散文征文活动总结交流大会合影(2025年6月14日于北京)</p> <p class="ql-block">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红孩给获奖者颁发证书</p> 龙茂泉获奖证书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参赛征文链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父亲是座伟岸的山 </b> </p><p class="ql-block">文/龙茂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朱自清先生经典散文《背影》创作发表100周年之际,再次捧读《背影》感到格外亲切,读着读着,我的眼睛湿润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也有过与朱自清先生同样的经历,或许说,中国所有父亲都有过同样的经历。那是49年前的初春,过罢农历新年后的1976年2月26日,刚满18岁的我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年迈的父亲步行60余里山路赶往县城,站在“扁担街”的洋码头目送我上船远行。临行前,父亲一再咛嘱我:“到部队后一定要听首长的话,好好干…”。父亲给了我一个深情地拥抱,人生第一次感到父爱的温度与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们远行的轮船离开山城码头后,我站在轮船的甲板上,看着父亲往回走的背影,顿时双眼模糊了…… 我的这趟远行与当年朱自清先生离开浦口赶赴京城有着惊人的相似啊!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带着父亲的殷殷嘱托,到部队后,很快成为了连队骨干,担任连队卫生员兼文书,第二年入党成为干部培养苗子,在人生道路上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逢蛇年三月,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来临之际,対父亲的思念由然而生。回忆起父亲对儿女们施爱的点点滴滴,无不让我潸然泪下。当我提笔来写父亲,未及成文,老泪早已洒满脸颊...... 父亲是1998年4月12日(农历)病逝的,享年74岁。屈指数来,父亲离开这个世界已经27年了,在这漫长的思念中,父亲的音容笑貌很清晰地映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是1924年6月10日(农历)出生,用当地老话说“有福之人六月生”,他的人生经历似乎应验了这一迷信说法。父亲自幼家境殷实,在兄弟姊妹四人中排行老三,在那兵荒马乱的旧社会爷爷奶奶们虽以种地为生,还是供养父亲读了多年私塾,使他饱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及四书五经,熟知孔孟之道,练就了一手好字,精通珠算的加减乘除,是当地少有的文化人;年轻时还当过几年教书先生,二十多岁与母亲结婚后才真正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和贤内助。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放后,有生产大队建制以来,父亲就是大队长兼会计,常年早出晚归在外奔波劳碌。打我记事起就感觉到父亲是一个大忙人,每天早晨天亮就起床挎着挂包带着算盘到各生产队辅导会计账务,不时在各小队参加劳动、处理各项公务、调处民间纷争,有时忙到深更半夜才回家;还经常到区、县学习开会,每次从外地回来总是要带点好吃水果或饼干等稀罕物给孩子们。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凝重有威,我们姊妹四个都怕他,但父亲对子女们是疼爱有加的,他把疼爱从不挂在嘴边,而是用行动让我们去感悟。我从小就喜欢吃面食,对馒头情有独钟,读高中时除在食堂吃大合操的苞谷面饭、锁边洋芋片拌白菜外,每天下午必到茶店子街上花上五分钱二两粮票买上一个白面馒头吃,七十年代初期的粮票是有计划的,农村人很难弄得到手;父亲想方设法找关系好的公社干部用他们的粮食折子到粮管所换取少量粮票供我买馒头,每次从学校回家背粮食临走时,父亲总是给我塞上零花钱和粮票,几年高中下来,我用的零花钱就高达三百多元;在一个鸡蛋只卖两分钱的年月这可真是一笔高额费用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为了让儿女们健康成长经常言传身教,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做事。我上初中时就被指定为儿童团的“团长”,每天放学回家后就带着生产队十多个学生帮队里义务挖洋芋、扯黄豆、砍苞谷杆等力所能及的农活,父亲耽心我带不好他们,就给我传授当好小萝卜头的方式方法,并用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教育我,详细解释这三句名言的意思是说,“在富贵时,能使自己节制而不挥霍;在贫贱时不要改变自己的意志;在威武时不能做理亏的事,这样才是男子汉大丈夫”。他时常教育我们要善待亲人、善待朋友、善待身边每一个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父亲的这些教育让我一生受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是个明理公正之人,在处理公务和调解纠纷时经常是恩威并施。在抓阶级斗争的那些年月,地富反坏右就成了当时贫下中农的下饭菜,我是亲身体验每次生产队分粮食时总是先开会评判那些成份不好的缺钱户该不该分给他们粮食的问题,先是群众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有时候也会争论得脸红脖子粗,在关键时刻父亲总是一次不落的最后登场先给几户老缺钱户一顿脾气,恶狠狠的骂得狗血淋头,最后就问群众不给缺钱户分粮食是不是把他们都饿死呢?每次见到父亲在会上发怒后,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个不字,最后还是给他们如数分得了粮食。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在村里当干部,主管全村财务长达三十多年,直到一九八四年才交班,经历过无数次政治运动和几十次集中财务清理,他都轻松过关,政治上没有污点,经济上没有出现占公家便宜的嫌疑,他用行动坚守着一个老共产党员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为官的名节。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走后,我们多次接父亲到镇上来生活,他都坚持一个人在乡下呆着自由些,晚年的父亲虽然略显孤单,但他每年都在我们几姊妹家中走动着,还被小妹接到北京家中小住了很长时间,每年春节时我们总是将他接到家中与儿孙们一起生活,让老人家享受天伦之乐。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间过得真快啊,我与父亲结缘四十余年的经历在眼前挥之不去,仿佛就在昨天。父亲对我们的关心、关注和付出是巨大的。我感谢生命中一直有他,人生的恩怨和苦难历练了我的人生;我感谢心中牵挂和惦念的他,丰满着我的人生经历。一路风雨走来,我很少在别人面前提起他,也很少喊他一声父亲,但却把对父亲的感恩、敬重与敬畏深埋心底;多年来,父亲是我精神上奋勉的一面旗帜,他激励我跨入军营,走出农村,走进城市,走进机关……,我继承着他的为人处世风格,诚实做人,勤勉工作。并以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回报、宽慰着我的父亲。 人生苦短,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生死之间路过人间的过客。作为孩儿们,对父亲一生自不好评说。但是,他廉明、勤政、忠厚、正直、善良、坚强、仁慈、淡定、从容的为人处世情怀和他一生清明为民的经历,都是我们后人学习和继承的榜样与财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走了,他什么话都没有留下,但留给我们的是漫长、无尽的悲伤和怀念。我敬重难忘的父亲,他老人家永远活在我们家人心中。我默默地为父亲祈祷:愿他老人家在天堂安好!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从鄂西大山里来,是山赋予我一颗美好的心灵,是山给我风骨支起一个生命;是山给我灵性造就一种性格。读山,便是读山的目光,山的气质,山的情怀,山的希冀。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山,便是读父亲。父亲就是那座伟岸的山!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写于峡江巴东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龙茂泉,50后,土家族,湖北巴东人,中共党员,退休公务员。离开公职多年闲赋悠居峡江的一介布衣,酷爱文学打发时光的码字人,偶尔发布文学作品的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热爱生活的开心翁,含怡弄孙的闲暇时间专司自媒体、抖音、视频号《峡江布衣》的湖北省自媒体协会会员,讴歌家乡的恩施州“风范长者”。多家文学期刊的签约、终身作家,曾获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征文一等奖、中国散文学会2025年度“双十佳”奖等50余次文学奖。 </p> <p class="ql-block">作者参加总结交流大会时留影(2025年6月14日于北京)</p> <p class="ql-block">作者与叶梅会长合影(2025年6月14日)</p> <p class="ql-block">作者与吕顺辉老师合影(2025年6月1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