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沟背——圣王坪游记

走向自然

<p class="ql-block">  近期整理电脑文档,无意间翻到一篇旧文,所述即游圣王坪。为完整展现当时出游的情景,仅对个别地方做了修改。——题记</p> <p class="ql-block">  我的一位同事,如今客居江苏,曾经喜欢户外。有次我俩晚间散步,他提到了圣王坪之美,如地形地貌,花朵湖水,听的我心里直痒痒。几次约定前往,无奈其事务多,遗憾未能成行。</p> <p class="ql-block">  进入(2016年)六月份,雨一直下个不停。8号天气还不错,于是联系程群主,询问出行事宜。他说,计划圣王坪。我一听,甚是高兴,端午节出游有望了。</p> <p class="ql-block">  10号一大早,程群主住处赏石斋,王主任、翟先生几位,已经在那里等候了。卢会长这时还没有来,群主便电话联系。挂掉电话,他让没车的留下,其他人先走,小沟背景区会合。我和冯老师,与加油站等候的王老师,便骑摩托车出发了。</p> <p class="ql-block">  前往小沟背途中,驴头崖雄伟壮观,石人山形影不离。到达景区后,茅草屋人去楼空,小河边一人独钓,鳌背山犹抱琵琶,山坡上植被茂密。</p> <p class="ql-block">  因拍摄《愚公移山》,景区名噪一时。几位同事做了群演,之后一直津津乐道。我们先至南天门,那里有娲皇庙,后下坡沿河道走,向山西方向进发。</p> <p class="ql-block"> 流水潺潺,小路平缓,满怀期待。一巨石傲然挺立,上书“盘古开天石”,另一块平躺在地,大约一分为二吧。盘古开天地的传说,看来并非空穴来风。</p> <p class="ql-block">  到达银洞坪后,联系的车辆到位,一个人15块钱。盘山水泥路,九曲十八弯,司机轻车熟路。因为中间修路,又步行了一段。大约20多分钟,水泥路走完后,就到了山脚下。</p> <p class="ql-block">  “景区正在建设”,大字分外醒目。遥望山顶,貌似很远。山路两边,有百合、温玉、鸡头参等。</p> <p class="ql-block">  那年种了百合,花开的很漂亮。去年冬天不在家,今年春天没发芽。后来移了一株,花盆放在阳台上,推拉门紧关着,又给晒死或捂死了。心里一直念叨着,能不能再移植一株。心有所愿,梦想成真。</p> <p class="ql-block">  卢会长、程群主、翟先生是资深驴友,这些花草、药材对他们来说,根本不具备吸引力。只要看到这些,就指给我们看。</p> <p class="ql-block">  程老师喜欢石头,一路上看着说着拾着。不大一会儿,王老师也来了兴致,加入到了他的行列。王主任留意鸡头参,冯老师多在自拍。崎岖的山路上,大家各取所需,各得其乐。</p> <p class="ql-block"> “看!多像一个人!”卢会长喊道。一处悬崖上,西边有个洞,东边像石人。大家驻足观看,拿出手机拍照。一会儿,程老师、王老师就落在后面了。图右上为石人</p> <p class="ql-block">  王主任念念不忘鸡头参,表示还不如现在去采。我们相约,到了秋天再来,他也勉强同意。</p> <p class="ql-block">  快到山顶时,看到一簇花:植株不高,红中带粉,如火柴头,不禁心头一喜。同事所说的,应该就是它。后来才知道,这就是脂粉花。</p> <p class="ql-block">  山顶视野极为开阔,一条土路蜿蜒向东。站在此处东望,四周高中间低,宛若一个大盆地。右边有不少松树,左边有一些石头。几处蒙古包,出现在山坡。</p> <p class="ql-block">  有的忙于自拍,有的原地休息。我沿坡右上,借着松树拍照,却看不清全貌。下来后,一男一女走过来,大约想一探究竟。待程群主、王老师上来,冯老师提议来张合影,于是忙于摆造型。</p> <p class="ql-block">  我喜欢拍照,不过很少自拍。大家如此热情,我也不好拒绝,就配合了一下。</p> <p class="ql-block">  天气炎热,有人提议沿路走。卢会长在前,王主任紧跟,我排在第三。“谁掉钱了?”王主任问。卢校长回头,半开玩笑说:“是不是我的?”“是你的你拿走。”“我也不确定。”“我先声明,不是我的。”“先装你口袋吧。”</p> <p class="ql-block">  不时有灌木丛出现。有人说,下边是溶洞。不时有行人从身边经过,摩托车载人从身边骑过,小货车从身边开过,圣王坪好不热闹!</p> <p class="ql-block">  盆地中间,还有盆地。沿坡而上,放眼望去,一处湖水,几座寺庙。此处有湖水,也够新奇的。脚下,三块青石,上有小洞,四角均匀,据说是接驾之处。背后有井水,可供烧火做饭。边上卖凉皮的,音响放的奇高。遮阳伞下,几张桌子,几个凳子,几个行人。</p> <p class="ql-block">  “不要一直坐着,让别人也坐坐。”老板快言快语。“今年多大年龄了?”“七十多了!”王老师同游客闲聊。摆拍的,采花的......人来人往。有宣传车播放着注意事项,防火了、安全了、不坐黑的等等。</p> <p class="ql-block">  大家至此折返。“这里有洞!”程老师说。“下面很滑,要小心!”游客提醒道。借着手机手电筒,我和王主任、王老师往前走。“到头了!”返回之际,看见头顶空空,有人说可通地面。</p> <p class="ql-block">  有游客下来。“下面很凉快,最少零下几度。”“不会吧?”不信归不信,试试就知道。出去之后,他们发现几块石头,于是评头论足起来。</p> <p class="ql-block">  左边沿坡而上,两匹马在吃草。走过木栅栏,里面游客很多。卢校长、翟先生还没来,我们决定等一等,顺便补充点营养。王老师带的杏多,招呼大家品尝。</p> <p class="ql-block">  老老少少过来几个人,其中就有七十多的那位。一位知情人讲,是女婿带他们过来的。只见老者带着外孙,一路向上走,很快就不见了。</p> <p class="ql-block">  打电话给卢会长,他说在东边山岭上。我们决定向上走。小路两边,石头上发黄的苔藓,像是宣纸上的国画。大家走着、看着、拍着。终于会合了!</p> <p class="ql-block">  下山。半山腰上,有一山洞,大家已无兴趣。一处狭窄的峡谷,边有栏杆遮挡。沿着铁板做成的台阶,我们小心翼翼走着,回头看见“通天洞”三个字。</p> <p class="ql-block">  又走了一段,透过稀疏的树枝,凹进去的悬崖下面,出现了一座庙宇。“三教大殿!”群主拜了拜。几位驴友,正在休息,便打了招呼。</p> <p class="ql-block">  没过多大一会儿,就开始下雨了。坐车返回下车时,翟先生在包里掏了半天,却掏不出一块钱来。“掉了吧!”卢校长说。“有没有5块的?”“绝对没有!”我打开视频,王主任捡钱的地方,他确实在那里活动过。</p> <p class="ql-block">  “是你的就给你!”翟先生接过递来的钱,那一刻显得很害羞。“回去请客哟!”大家开玩笑说。正走着,一副对联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一个日两个日三个日四个日,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四个月。”百度查阅,却没有一致意见,希望各位大神指点!</p> <p class="ql-block">  休息,打道回府!小沟背的人真多。听说景区一些饭店,前一天生意不太好,看到今天这些景象,我想应该不会吧!</p> <p class="ql-block">  天阴沉沉的,一场大雨即将来到。他们几个走的挺快,我和冯老师跟在后面。到停车的地方时,雨点越来越大。他们开车先走一步。</p> <p class="ql-block">  冯老师还在后面,我和王老师决定一等。“有个小孩喝牛奶,洒了我一身。我又避了一会儿雨。还有点其他事,你们先走吧。”大家于是话别回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