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纪行(六)游历华盛顿:华府国家记忆探秘

冬青

<p class="ql-block"><b>2016年7月26日(周二)</b></p><p class="ql-block"><b>(一)美国首都名称的由来与选址</b></p><p class="ql-block"> 美国有两个以华盛顿命名的地区,一个是位于美国西北部1889 年作为第 42 个州加入美国联邦的华盛顿州,其首府是奥林匹亚市;另一个是位于美国东北部的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其不归属任何州,直属美国国会管辖。美国首都的名称与选址曾经历了南北政治妥协的复杂历史过程,最终,以纪念在独立战争和建国中处于领导地位的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同时纪念探险家哥伦布而将首都定名为: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全称),简称“华盛顿”或“华府”;1790年7月16日,美国国会通过立法,决定选址于马里兰州与弗吉尼亚州之间的波托马克河岸边建立永久性的首都。1791年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选定国家广场、白宫、国会大厦等基址,由法国著名总规划建筑师皮埃尔·朗方选定靠近国家广场的地段设计建造白宫与国会大厦。特区以白宫、国会大厦等国家管理机构为核心建筑,避免工业建筑,华盛顿市内无工业,以确保政府行政地位、政治中心的纯粹性。并于1800年将首都从费城正式迁都至此。此后首都华盛顿承担着政治中心的角色,管理国家成为华盛顿的主要职能,这是世界上少有的仅以政府行政职能为核心建造的城市。这种以政府行政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在全球首都中较为罕见。在介绍2016年土地面积为 177 平方公里, 68 万人口的首都华盛顿的城市特征时,小周导游说“美国首都华盛顿不是一座自然生长出来的城市,它只是一个被设计出来的权力展示柜”。</p> <p class="ql-block"><b>(二)国家广场:</b></p><p class="ql-block"><b>华府国家记忆的承载者</b></p><p class="ql-block"> 早餐后 7:30,队友们告别华盛顿郊区闷热的汽车旅馆,迎着盛夏炽热的阳光,乘坐小周导游的中巴车驶向首都华盛顿特区的国家广场。 随着中巴车驶过波托马克河,首都华盛顿特区城市的天际线豁然开朗。这里没有现代化大城市的高楼大厦钢筋森林的压迫感,建筑物普遍不高,尤其是华盛顿特区的建筑都谦卑地遵守着限定的高度,仿佛在向某种更高的权威低头。我理解了小周导游“权力展示柜”的比喻,这座城市本身就是国家理念的物质化呈现,每一块砖石都在诉说着美利坚的建国神话。说话间我们的中巴车驶入了美国国家广场旁边的公路上。据小周介绍,美国国家广场 始建于1791年‌。受首任总统与国会的委托,总规划建筑师皮埃尔·朗方在设计首都的布局时规划了这片东西走向长方形宽阔的绿地作为首都的公共活动空间,这就是最早的国家广场。现在位于首都华盛顿中心区中轴线上的国家广场呈东西走向,布局规整。从国会山到林肯纪念堂,东西绵延长达 3.2 公里,南北宽约 2公里,是一个开放型的国家公园。也是国家举行大型活动和庆典仪式的重要场所。2百多年来,华盛顿国家广场见证了美国建国以来的许多重大事件:总统就职典礼;民权运动集会;华盛顿纪念碑、林肯、杰斐逊纪念堂、国会大厦、二战、韩战、越战纪念碑、众多的博物馆纪念馆等标志性建筑的奠基落成等;国家广场均承载着对历史人物与重大事件的纪念功能‌‌。同时通过广场内的国家美术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等保存和展示国家文化遗产‌‌的历史人文活动与广场园林四季更替的自然美景共同构成动态的国家记忆场景‌‌。可见国家广场是华府国家记忆的承载者。</p> <p class="ql-block"><b>(三)华盛顿纪念碑: </b></p><p class="ql-block"><b> 垂直的国家叙事‌</b></p><p class="ql-block"> 上午8时,中巴车停在了华盛顿纪念碑附近的潮汐湖畔停车场。我们步行不到十分钟便来到了位于国家广场中轴线中心位置的华盛顿纪念碑。开启了今天参观游览的第一站。华盛顿纪念碑(1848年奠基 1884 年建成)是为纪念美国首任总统、开国元勋国父乔治·华盛顿(1732.2.22—1799.12.14)而建造的。走近雄伟壮观、高耸入云的华盛顿纪念碑,周围代表美国 50 个州的 50 面美国国旗在晨风中猎猎飘扬。据导游介绍,169米高、22.4 米(正方体底座)宽的华盛顿纪念碑,是首都华盛顿的地标性建筑,也是世界上最高的石制纪念碑和最高的“方尖碑”建筑之一。其内部有50层铁梯和70秒到达顶端的高速电梯。</p> <p class="ql-block">  按照团队预约的参观时间,我们排队通过了严格的安检(除危险品之外,食物与水也杜绝入内)。上午9点整,我们跟随首批登顶的游客们陆续进入候梯间等候电梯登顶。进入宽大的电梯间,电视屏幕上正播放着介绍纪念碑的相关知识。我注意到周围的游客:戴牛仔帽的德克萨斯老人;包着头巾的穆斯林家庭成员;几个兴奋的日本中学生……快速电梯大约1分多钟就到达了顶层。</p> <p class="ql-block">  在方尖碑顶层开了8个狭窄的每次仅能容纳1人观景拍照的瞭望窗。仔细观察,每个瞭望窗上方的墙壁上都有一幅标注方位和观景效果的示意图。大家都很自觉地排队轮流在瞭望窗前观景两三分钟离开让别人观看。我与老伴根据方位示意图分别选择了在东、西、南、北四个瞭望窗前排队观景。好在天气晴见多云能见度较好,站在瞭望窗远眺华盛顿城区和中轴线上的建筑物如同微型景观模型般地铺展开来。我站在东边的瞭望窗远眺,拉近相机镜头,正前方的白色国会大厦的穹顶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我调好相机镜头,迅速连拍了几张国会大厦的照片后再录制一遍视频。</p> <p class="ql-block">  在西边的瞭望窗前,我又拍下了几张照片和录像。照片上清晰可见的矗立在中轴线西边的标志性建筑物依次是:二次世界大战纪念碑‌;反思池‌及庄严肃穆的林肯纪念堂等。在这个高度以纪念碑为中心远眺,国家广场上的绿草坪犹如绿色的缎带向两侧延伸,整齐有序地串连起各个纪念馆与博物馆,这种布局,不禁令人想起古罗马的广场设计,只不过这里供奉的不是凯撒大帝,而是民主理念。林肯纪念堂后面是宽阔的波托马克河,位于林肯纪念堂左后方河上的那座桥‌,是连接华盛顿特区和弗吉尼亚州的阿灵顿国家公墓的纪念桥。</p> <p class="ql-block">  在纪念碑的内墙上镶嵌着188块世界各地捐赠的刻有文字的纪念石。镶嵌在纪念碑第十层的内墙上有一块刻有中文的纪念石,这是当年清政府赠送的碑石,碑文上称颂赞美华盛顿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人物等。</p> <p class="ql-block">  上午10时,我与老伴乘快速电梯下来,在纪念碑周围游览等候同行的队友们。晴空云端下169米高的方尖碑,像一柄出鞘的宝剑直插云霄,在阳光下泛着珍珠母般的光泽。我将相机镜头对准拉近观看才发现碑身是由两种颜色的大理石石块砌成的,小周导游解释说这是建造过程中因美国南北战争中断,二十多年后重建时,采石场已经找不到原来色彩的石料了,只能选择色彩相近的石块所致。“美国最崇高的纪念碑,碑体上却带着这个国家曾经分裂的痕迹,”我暗自思忖这个意外的隐喻。</p> <p class="ql-block"><b>(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念碑:</b></p><p class="ql-block"><b>胜利的喷泉与沉默的星辰‌</b></p><p class="ql-block"> 待队友们到齐后,我们跟随导游步行来到了位于华盛顿纪念碑脚下的二战纪念碑参观游览。通过小周导游的细致讲解,我们对二战纪念碑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建于2004年的二战纪念碑,是广场上相对年轻的成员。椭圆形的喷泉广场两侧,56根花岗岩柱代表当年的48个州和8个海外领地。纪念馆的两个方向都有一个拱形塔楼,塔楼里面各有三只巨大的铜质美国雄鹰举起了象征胜利的花冠。最令人深思的是在弯曲的“自由墙”上刻有4000颗金色的五角星,每一颗星代表在二战中牺牲的100位美国人,共有40万美国人在二战中牺牲,背后有多少个破碎的家庭!美国的二战纪念碑既展示了胜利的荣光,也不回避牺牲的代价,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战争是残酷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是全人类的共同敌人!让我们铭记二战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为创建美好和谐的世界而共同努力!</p> <p class="ql-block"><b>(五)反思池(倒影池)的寓意</b></p><p class="ql-block"> 紧挨着二战纪念碑的是被称为“反思池”‌或“倒影池”的一方碧水,虽然它只有 618米长、76 厘米左右的深度,但因其周边坐落着二战、韩战、越战纪念碑且连接华盛顿纪念碑与林肯纪念堂的独特地理位置,而令其寓意深远‌。它不仅具有展现美丽景观的“倒影池”特点;更是反思历史、战争与和平的象征,启迪人们对世界战争与和平、美国的独立与自由的深刻反思。</p> <p class="ql-block">  池水中的倒影使得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显得更加庄重和肃穆‌。这个水池不仅是华盛顿特区的标志性景观之一,还是许多美国电影的取景地如《阿甘正传》等‌‌。反思池周围的环境优美,开阔的绿地与著名的建筑共同构成了国家广场的壮丽景观。</p> <p class="ql-block"><b>(六)林肯纪念堂:</b></p><p class="ql-block"><b> 坐着的巨人</b></p><p class="ql-block"> 队友们沿着反思池走向建造于1922 年的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 (1809.2.12—1865.4.15)纪念堂。倒影池将蓝天与纪念碑倒映成灵动的意象画。三十六根多立克圆柱支撑的白色神殿渐渐清晰,让人联想到雅典的帕特农神庙,民主的两种古老形态在此隔空对话。队友们顶着首都华盛顿炙热的正午阳光兴致盎然地探寻着华府的国家记忆。踏上台阶时,我看到老伴的衬衫后背已被汗水浸透。进入内殿,迎面是林肯坐姿的巨型大理石雕像,他双手放在座椅扶手上,神情凝重,目光深邃,仿佛穿透时空审视着当今的美国。这位共和党籍政治家、战略家,以废除黑人奴隶制和维护国家统一著称。‌他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并领导北方赢得南北战争,是被公认的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雕像基座上方用英文镌刻着“他在这座殿堂里,如同在人民心中,亚伯拉罕·林肯永垂不朽”。最触动我的是左右墙壁上镌刻的葛底斯堡演说和第二次就职演讲,前者提出“民有、民治、民享”其核心要义即强调人民主权和政府为民服务的民主理念,这种理念成为孙中山建立理想社会创立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后者则呼吁“对任何人都不怀恶意,对所有人都心存慈悲”。在当下美国政治极化的背景下,这些文字读来恍如隔世。我看到一位非裔老人在雕像前久久伫立,摘下帽子按在胸前。1963年,马丁·路德·金就是在这级台阶上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历史的年轮在此叠加:废除奴隶制的总统、民权运动的领袖,以及今天仍在为种族平等抗争的人们……纪念堂不仅是缅怀历史的地方,更是丈量现实与理想差距的标尺。</p> <p class="ql-block"><b>(七)韩战、越战纪念碑的反思</b></p><p class="ql-block"><b> 【 韩战纪念碑】</b></p><p class="ql-block"> 韩战纪念碑,又称“朝鲜战争老兵纪念碑”落成于1995年‌,位于反思池的南侧。黑色花岗岩纪念墙右边的草地上矗立着‌‌19尊不锈钢士兵雕塑‌,呈散兵队形行进,象征战争中的紧张与协作‌;黑色花岗岩纪念墙‌上刻有38名士兵的虚实身影,代表北纬38度线;墙上还雕刻着战争中的将士面孔‌;半截墙后半圆型的水池象征分裂的朝鲜半岛;半截墙上的铭文为“FREEDOM IS NOT FREE”(自由并非无偿)‌。</p> <p class="ql-block"><b>【越战纪念碑】</b></p><p class="ql-block"> 1982年建成的越战纪念碑,又称为“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越战墙”,坐落在“反思池”东边的宪法公园的小树林里。采用下沉广场的设计,整个碑体位于水平面以下,该纪念碑由华裔设计师林璎设计。纪念碑由黑色花岗岩砌成的长500英尺呈V字形碑体构成,用于纪念越战时期服役于越南期间战死的美国士兵和将官。黑色花岗岩墙上以每个人战死的日期为序,刻写着美军57000多名1959年至1975年间在越南战争中阵亡者的名字。在纪念碑对面矗立着一群越战阵亡的美军士兵雕像,正目视着对面草坪下的V字形黑色纪念碑,发出质问:“这是一场失败的战争,我们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p> <p class="ql-block">  站在越战纪念碑前,我感受到的是另一种震撼,林璎设计的越战纪念碑像一道黑色的伤口,蜿蜒在大地上,黑色花岗岩墙面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不再是简单的刻痕,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看到一位老妇人将额头贴在一个名字上久久不动,她那颤抖的肩膀表达出的悲恸欲绝令人动容。</p> <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美籍华裔建筑师林璎是著名中国建筑师林徽因的侄女。1979年设计“越战纪念墙”时她还是一名 21岁的在校大学生,通过设计竞赛赢得了这个项目。2009年林璎获得美国国家艺术勋章,时任总统奥巴马亲自为她授勋,表彰她作为建筑师、艺术家环保人士的卓著成就。</p> <p class="ql-block"><b>(八)国会大厦:</b></p><p class="ql-block"><b> 未完成的民主实验‌</b></p><p class="ql-block"> 国会大厦是由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 亲自奠基‌,始建于 1793 年 9 月 ,1800 年正式投入使用。这座建筑位于华盛顿特区的国会山上,象征着“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权,是美国政治乃至民族精神的载体‌,象征着美国的民主政治。大厦的主要建筑包括参众两院的会议室、独特的圆形屋顶和宽敞的圆形大厅等‌。下午3点,我们一路步行来到了国家广场东端的国会大厦。这座白色穹顶建筑在导游手册上看起来威严庄重,亲临其下却发现它正在经历修缮,部分区域的脚手架被白色的施工布包裹。“就像美国的民主制度,”小周调侃道,“永远在修修补补。”不能入内参观,我们就继续下一个景点的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b>(九)白宫:</b></p><p class="ql-block"><b> 权力的日常面孔‌</b></p><p class="ql-block"> 队友们跟随领队和导游来到宾夕法尼亚大道1600号白宫门前时,已是下午4点半了。通过小周的介绍我了解到,白宫又称美国总统府。它既是美国总统的官邸和行政办公的地方,也是一座展现美国历史的博物馆,‌被称为世界五大著名宫殿(中国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美国白宫)之一。其总占地面积为7.3万平方米,属于新古典建筑风格。我们看到的这座白色的宫殿,其主体建筑外观呈现为三层结构,实际内部是六层,包含两个地下室、两个公共楼层以及专为第一家庭准备的楼层‌。总计132 个房间,功能上分为行政办公区与宴会活动区域‌。白宫以其简约庄重的设计特色区别于欧洲的奢华宫殿和宏伟壮观、庄重典雅的中国故宫。白宫是首任总统华盛顿亲自选定的基址,始建于1792 年建成于1800年。建筑即将完工时,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即搬入居住,旨在推动迁都进程。白宫作为总统官邸和行政办公的地方,除了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外,其余历任美国总统都入住过。现在白宫里的主人是奥巴马总统夫妇。我们站在白宫南草坪的外围,欣赏着乳白色的宫殿,整齐碧绿色的草坪,听着清脆悦耳的鸟鸣,和着喷泉的水流声,顿时感觉到清凉舒适了许多。游客们大都伸长手臂穿过铁栅栏的隔段,将这座新古典风格的建筑纳入镜头中。拍了几张近照后,我与老伴又拍了几张以白宫为背景的远景照片留作纪念。</p> <p class="ql-block">  下午5点多,我们启程前往新泽西的汽车旅馆。回望渐行渐远的华盛顿天际线,一天的见闻在脑海中翻涌。这座特区城市精心设计的空间叙事令人叹服:从华盛顿纪念碑的建国原点,向西经过二战纪念碑、反思池、韩战、越战纪念碑,最终抵达林肯纪念堂的解放黑人的承诺,构成了一条完整的华府国家记忆的历史逻辑链。晚上8点,在新泽西州的汽车旅馆里,我翻开笔记本,记下一天的感悟:“首都华盛顿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本三维的国家教科书。它的每一处景观都在回答“我们是谁”这个根本问题,而答案永远在建构与解构之间摇摆。在这个盛夏的短暂造访中,我触摸到了美国自我认知的“死扣”:既看到它理想主义的光芒,也观察到其历史重负下难以弥合的裂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b>2025年6月18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于北京</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