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土育青苗:新时代学校的"成长共生园"

平桥区新时代学校

<h3>  在新时代学校东隅,一片蓬勃的沃土正悄然记录着教育的另一种叙事。这里没有铃声的催促,却充盈着生命拔节的韵律;这里不见规整的课桌,但俯仰之间皆是成长的课堂——这便是学校精心打造的劳动实践基地。尤为动人的是,在这片土地上,稚嫩的小手与日渐有力的臂膀共同协作,小学生与高中生并肩耕耘,让玉米、西瓜、向日葵的种子,在汗水与期待的浇灌下,孕育出超越书本的鲜活知识。</h3> <h3>  初春的微寒尚未散尽,泥土的气息已在晨光中氤氲。基地里早已是一番热闹景象:高中生们手持锄耙,专注地开沟、起垄,坚实的臂膀丈量着土地,为播种奠定基础;一旁的小学生们则踮起脚尖,小心翼翼地将一粒粒饱满的玉米种子、圆润的西瓜籽、充满希望的葵花籽,轻轻点入温润的土壤。大哥哥大姐姐们弯下腰,耐心地指导着小弟弟小妹妹们培土的深浅、浇水的分寸。阳光洒落,那专注的眼神、协作的身影,恰如一幅生动的“春耕图”,诠释着“传帮带”最朴实的含义。</h3> <h3>  当盛夏的热浪席卷而来,这片土地成为意志与协作的试炼场。玉米秆奋力拔节,形成一片葱郁的青纱帐。高中生们领着小学生穿梭其中,熟练地辨识杂草,指导他们如何不伤及幼苗的根系;西瓜藤蔓恣意伸展,高中生们引导着小学生们学习引蔓、疏果,告诉他们阳光对果实甜度的重要;向日葵亭亭玉立,金灿灿的花盘追逐着太阳。不同高度的身影,在烈日下共同俯身松土、扶苗,汗水浸湿了不同尺码的校服,滴落在共同的希望之土上。这一刻,年龄的差距消融在共同的目标里,生物的光合原理、水土的依存关系,在协同劳作中变得触手可及。</h3> <h3>  金秋的喜悦在基地里沉甸甸地低垂。收获的时刻,是欢笑的海洋,更是成就感的共享。高中生们抱起沉甸甸的西瓜,脸上是兄长般的自豪;小学生们则兴奋地踮起脚,摘下比自己脸庞还大的向日葵花盘,或是小心翼翼地掰下饱满金黄的玉米棒。他们的小手捧着大哥哥大姐姐递过来的甘甜瓜瓤,眼睛笑得弯成了月牙。那清甜的滋味,不仅来自阳光雨露的慷慨,更融入了不同年龄段伙伴们共同付出的辛劳与情谊。每一份收获,都是“大手牵小手”最甜蜜的勋章。</h3> <h3>  新时代学校的这片实践基地,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农事劳作。它是一方沃土,播种的不仅是五谷的种子,更是责任的担当、协作的精神与生命的敬畏。在这里,高中生们学会了耐心与引领,于无声处担起榜样的重量;小学生们则从模仿与实践中,早早触摸到劳动的尊严与生长的力量。校长曾深情寄语:“这共生共长的园圃,是我们‘新时代’最生动的育人场。” 当夕阳的余晖为基地镀上金色,看着大小身影带着泥土的芬芳和沉甸甸的收获结伴而归,我们便深深懂得:这片土地,正以最质朴的方式,将合作、责任与生生不息的生命密码,悄然写进两代学子的心田——泥土无言,却孕育着最蓬勃的教育诗篇,见证着成长最美的“共生”模样。</h3> <p class="ql-block">编辑:Cici</p><p class="ql-block">文本:八一班李柏秋</p><p class="ql-block">摄影:Cici、刘金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