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六集中”(50年代末)</p><p class="ql-block">上世纪50年代末推行的"六集中"政策,是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重要制度安排,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内容14:</p><p class="ql-block">一、核心措施</p><p class="ql-block">集体劳动集中</p><p class="ql-block">打破传统以家庭为单位的耕作模式,全体社员统一编入生产队,实行军事化管理,按指令集体出工。</p><p class="ql-block">生产资料集中</p><p class="ql-block">农民私有土地、农具、牲畜等统一收归公社所有,生产资料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p><p class="ql-block">生活管理集中</p><p class="ql-block">推行集体食堂制("吃饭不要钱"),家庭灶台被拆除,全员在公共食堂就餐。原文描述的食堂门前"密匝匝排队场景"正是该政策的直观体现。</p><p class="ql-block">二、配套制度</p><p class="ql-block">居住集中化</p><p class="ql-block">部分地区强制搬迁合并自然村,建立集中居住的"新农村",打破传统村落格局。</p><p class="ql-block">儿童集中养育</p><p class="ql-block">开办托儿所、幼儿园,将儿童从家庭照管中分离,解放妇女劳动力。</p><p class="ql-block">分配集中管控</p><p class="ql-block">取消按劳分配,实行"工资制"与"供给制"结合,粮食统一收储配给。</p><p class="ql-block">三、政策背景</p><p class="ql-block">该措施旨在加速实现"共产主义雏形",通过彻底集体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实际推行中暴露出严重问题:生产资料归公挫伤生产积极性,粮食统销导致短缺,食堂制造成巨大浪费,最终加剧了三年困难时期的民生危机。1958-1960年间全国建立的公共食堂超过400万个,成为该政策最显著的实践载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