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明智家长,遵循证据</h3></br><h3> <p data-pm-slice="0 0 []">你身边可能有这样一类人,他们看似聪明,实则愚蠢。</h3></br><p data-pm-slice="0 0 []">我们不仅要让孩子警惕这样的人,还要防止孩子成为这样的人,更要超越这样的人。</h3></br><h3>让我们从一个有趣的实验开始说起吧。</h3></br> <h3> <h3><strong>01</strong></h3></br><h3><strong>火鸡实验</strong></h3></br><h3>科学家观察火鸡发现:火鸡妈妈的母爱行为,需要火鸡宝宝的叫声才能触发。</h3></br><h3>但这不稀奇,科学家还有一个“坏主意”,就是把逼真的臭鼬玩具和雌火鸡放在一起。</h3></br><h3>要知道,火鸡与臭鼬可是天生的不共戴天。</h3></br><h3>果不其然,雌火鸡扇动起翅膀对臭鼬玩具又啄又挠。</h3></br><h3>就在这时,科学家把预先装在臭鼬玩具里的微型录音机开启了,播放火鸡宝宝的叫声。</h3></br><h3>你猜怎么着?</h3></br><h3> <h3>雌火鸡不仅停止了攻击,竟然还把臭鼬玩具收拢到自己的翅膀底下,表演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h3></br><h3>可就在火鸡妈妈享受天伦之乐时,科学家又突然关掉了录音机。</h3></br><h3>雌火鸡察觉到异常后,立刻就“翻脸不认鸡”了,扑腾起来对怀里的臭鼬玩具再次发起了攻击。</h3></br><h3>我不禁感慨,原来科学家才是整蛊专家啊。</h3></br><h3>哈哈哈哈哈……开完笑啦。</h3></br><h3>其实我真正的感慨是:人的行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h3></br><h3> <h3><strong>02</strong></h3></br><h3><strong>社会性愚蠢</strong></h3></br><h3>你看火鸡妈妈像不像活体计算机,只要接收到指令,就会触发相关的行为。</h3></br><h3>事实上,大自然给每个生物都是这样被设定的,包括你我这样自称为高级智能的人类。</h3></br><h3>早在大约100年前,德国思想家朋霍费尔就写了一篇叫《论蠢人》的文章,说的就是人们的程序化自动反应。</h3></br><h3>有些人看似聪明,实则和火鸡的“播放模式”没有区别,都是自动反应,因此叫【社会性愚蠢】。</h3></br><h3>他们用一套固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应对所有的人和事。</h3></br><h3>就像查理·芒格说的:“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h3></br><h3>根据朋霍费尔的定义,我认为社会性愚蠢有以下特征:</h3></br><h3>不会共情,你要触碰了他的情绪,他就会像火鸡妈妈一样,及时做出该有的反应。</h3></br><h3>拒绝接受和自己不一致的认知,即便你有理有据,他也相信自己是对的,就像捍卫领土一样捍卫自己固有的认知。</h3></br><h3>即便知道自己错了,嘴上也不承认,就算承认了也不改,甚至有时会恼羞成怒。</h3></br><h3>聊天时,见缝插针地吹嘘炫耀,或者“好汉反复提当年勇”,完全不在乎你想不想听。如果你剧透了,他不是不好意思,而是惊讶你是怎么知道的。</h3></br><h3>沟通时,你说你的,他说他的,无论你多努力,他也无法理解你。事实上,他无法理解任何人。</h3></br><h3>面对这样的人,你永远无法推心置腹,否则换来的就是心力交瘁。</h3></br><h3>所以最好是,互不打扰,各自安好。</h3></br><h3>虽然社会性愚蠢常见于年龄较大的人,但我却发现,有不少孩子,正在被教育成“社会性愚蠢”。</h3></br> <h3> <h3><strong>03</strong></h3></br><h3><strong>我的反思</strong></h3></br><h3>有一天傍晚,我带两个孩子去踢球,遇到两个陌生小孩,一看就知道是姐弟,顺理成章的我们就一起玩了。</h3></br><h3>过程中得知,姐姐小学4年级,弟弟不详。</h3></br><h3>当我们要回家的时候,那个小孩姐姐突然问我:“叔叔,为什么大的一定要让着小的?”</h3></br><h3>我竟无言以对,愣在原地尬笑。</h3></br><h3>我发现我从来没思考过这个问题,然而我却也是这么做的——当俩孩子遇到分歧,我就播放【大的让着小的】这套程序。</h3></br><h3>我从未想过老大是什么感受,也从未想过对老大是否公平,更没想过,这对老二的心智成长究竟是否有利。</h3></br><h3>相反,如果孩子们自行协商解决,或者竞争,哪怕二娃会吃亏,就真的不好吗?</h3></br><h3>说不定大娃赢了会内疚,也说不定二娃可以在困难中学会更聪明的沟通方式。</h3></br><h3>这更符合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是吗?</h3></br><h3>就像“看不见的手”,让市场充分竞争,只有在必要时才出手。</h3></br> <h3>痛定思痛,过去我们可能有太多的“播放模式”了。</h3></br><h3>我见过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只能坐着滑滑梯;</h3></br><h3>也见过要求孩子按家长喜欢的顺序拼拼图;</h3></br><h3>还见过要求孩子只能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的;</h3></br><h3>更见过不让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的。</h3></br><h3>类似的,扼杀孩子好奇心、禁锢批判性思维、限制想象力、打压质疑精神、剥夺同理心等,让教育者常常陷于其“播放模式”中而不自知。</h3></br><h3>这看似没啥影响,实际上会因此错过很多有意义的觉知,和成长的经验值。</h3></br><h3>因此,我们需要清晰思考。</h3></br><h3> <h3><strong>04</strong></h3></br><h3><strong>尾声:清晰思考</strong></h3></br><h3>我认为沙恩·帕里什的《清晰思考》是一部教人如何挑战【社会性愚蠢】的书。</h3></br><h3>书中提到: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自动反应,所以大多数人都是平庸的。如果你能经常跳出自动模式,进入清晰思考,你就能将平凡时刻转化为非凡成果。</h3></br><h3>清晰思考并不难,难的是意识到并暂停你的自动反应,难的是长期练习,把清晰思考变成你新的自动反应。</h3></br><h3>好在孩子的大脑可塑性是一生最强的时候,我相信假以时日,别人的自动反应还是社会性愚蠢时,你孩子的自动反应已经是清晰思考了。</h3></br><h3>这就是非凡成果。</h3></br><h3>推荐你和孩子一起,在情绪上头时,在观点冲突时,在二元对立时,来一次深长缓慢的呼吸,观察自己的情绪和念头,做出清晰的思考,互相监督,互相鼓励。</h3></br><h3>真正的大智慧,不是做什么都对,而是能用清晰思考,做出明智的推理。</h3></br> <h3> <p class="ql-block"><b>05</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互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身边有“社会性愚蠢”的典型吗?你是怎么和他们相处的?或者你对此有哪些要批判的?</p><p class="ql-block"><br></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CKztJTV6nRz2Gu0NWA6Cz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