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u>“重庆一日”揭秘(</u></b><u style="font-size:22px;">冯建新</u><b style="font-size:22px;"><u>)</u></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u>《第二集一一6.18的凌晨》</u></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获国家图书奖已经绝版的《重庆一日》大型画册</span></p><p class="ql-block">“重庆一日”揭秘《第二集一一6.18的凌晨》</p><p class="ql-block">为了让“重庆一日”这个直辖市成立后第一个全国性大型活动更有新闻性和看点。我策划了一个大胆的活动,即:在6月18日的零点(也就是6月17日晚上24时、6月18日的零时),搞一次全国性的“重庆一日”大型纪实摄影活动的开机仪式。也就是当重庆成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市的第一分钟,我们要干一件进入历史的大事情,举办“重庆一日”大型纪实摄影采访活动开机仪式。我非常激动,为这个点子叫好。为此,我动足了脑筋,以我个人的名义,写了一个请示。这个请示直接写给当时的市委书记张德邻和市长蒲海清,邀请他们两个作为嘉宾和领导直接参与我们18日零时24点(半夜三更哟)的开机仪式。就这个请示,如果按照程序,我就应该写报告直接报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在宣传部领导的同意下,然后再由市委宣传部有关处室起草请示上报给市委有关部门,由他们上报给市委主要领导。如果真是这样干,有可能这事就干不成。有两种可能,一种就是报告不会被上报,有关领导怕出事情承担责任,曾经就这个事情,我还被批评过。第二种就是逐级请示时间太长了,来不及,而且还是未知数,成功的希望也很渺茫。于是我就想,如何自己能直接将请示送到领导手里?现在我也在想,当时我怎么这么大的胆子?现在。打死我也没有这个胆子。哈哈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为重庆一日活动提词</span></p><p class="ql-block">事在人为。机会终于来了,在直辖第一次人代会闭幕式上(由于我在负责当时全市的新闻报道和人代会的宣传,也参加了人代会),当主持人宣布大会胜利结束后,代表们正在按顺序依次出场,领导们也正在各自收拾各自的有关文件。机会来了!我一个箭步冲上主席台,拿着早已打印好的《请示》,快步走到张德邻书记的坐位前,大声的说(因为广播声太响了):德邻书记好!德邻书记停下手中的活,说:哦,小冯,你好!我抓紧说道:首先祝贺你和蒲市长双双当选重庆市的主要领导。有一个事情特意要向你请示。就是我们市委宣传部准备在6月18日的零时,邀请来自全国的50多名媒体记者和著名的摄影家,以及全市600多名摄影家,搞一次重庆一日纪实摄影活动,全方位地用图片记录下直辖后新重庆的第一天,努力为当下留影,为历史存史。为了搞好这次活动,我们计划,邀请你和蒲市长两位领导参加我们的开机仪式,希望能得到你们的支持。这时,张德邻书记扭过头去,对后排的蒲海清市长说:老蒲啊。你也听到了吧?这是一件好事啊。我们两个都参加,如何?只见蒲市长边收拾文件,边说:行行,听您书记的。张书记对我说这样吧。具体的事情你和张秘书对接联系,好吧。我高兴的快跳起来了,只顾点头,说道:好的好的,谢谢领导,谢谢书记。于是,下来我立即就和张秘书两个用BB机进行了对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第一任重庆直辖市委书记张德邻在“重庆一日”开机仪式上签名</span></p><p class="ql-block">时间到了6月17日凌晨23时。我和我的团队一起,将来自来自全国的50多家媒体的记者和著名摄影家们,以及重庆市的摄影家约300余人组织好了,早早就拿着长枪短炮,在面对大礼堂右侧的圆型小广场上,依着圆型台阶排好了队形。为了突出两个主要领导,我们还特意准备了两个三脚架和2台玛米亚,供领导执机时大合影。因为玛米亚机器虽然笨重,但是个头大,显得很有开机的仪式感。其他所有的摄影家都围绕站在两位领导的身后。这是我们提前安排设计好的画面。重庆日报夜班一直在催,拍好的照片要第一时间冲洗并在当天晚上排版,第二天一早见报。</p><p class="ql-block">下雨了。大家正在议论纷纷,认为半夜12点太晚了,又下雨,领导不可能来参加了。不知谁喊了一句,张书记来了吔,只见张德邻书记由秘书打着伞快步来到了小广场上。呀!真是的?怎么天上真的下起了毛毛细雨?我们怎么都没有感觉?我们赶快拿出了予先准备好的红色签名册,张书记高兴地在上面签下了他的名字。这时,蒲海清市长也到了,当他看到有这么多摄影家在场时,也很震惊?用四川话说道:来迟一步,对不起了。我和张书记两个刚刚从潘家坪李鹏总理哪里过来。说时迟那时快,只见等待已久的300余位摄影家一拥而上全都拥了过来,用相机和闪光灯抓拍两位首任直辖市主要领导的精彩瞬间。只见闪光灯频闪,快门声一片。乱了乱了。哎呀,我顾不了那么多,原来还想着抓拍点精采镜头?现在只能先用双手去帮助维持秩序,生怕有人将领导给挤着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第一任重庆直辖市委副书记、市长蒲海清在“重庆一日”开机仪式上签名</span></p><p class="ql-block">过了好一会,终于恢复了秩序,将合影的队型基本排好。手表时针马上到零点啦!重庆电视台播音员谭波儿、刘琪主持着开机仪式,与大家共同高声呼喊着倒计时54321一一重庆直辖啰!</p><p class="ql-block">闪光灯一片,咔嚓声一片声,欢呼声一片,历史将这一时刻定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著名作家、时任中国文联党组书记高占祥为“重庆一日”活动提词</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重庆一日》经典作品点评</b><span style="font-size:22px;">(点评专家:冯建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技巧和思维的最佳结合,评《留下历史的瞬间》</span></p><p class="ql-block">1997年6月18日零点零分,这个让3000万重庆市人民激动不已的历史瞬间,终于来到了。从这一天起,重庆直辖市将变成现实;从这一天起,新挂牌的直辖市党政领导机构和各项国家职能部门将全面启动和运转。6月18日零点零分,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和中国摄影家协会共同主办的“重庆一日”大型纪实摄影采访活动将拉开帷幕。天下着蒙蒙细雨,来自全国各地及本市600余名摄影家及摄影爱好者们,早早就来到了人民广场上。大家在热切地盼望着新一届市委书记张德林和市长蒲海清的到来,因为今天他们将作为“重庆一日”活动的名誉主任,要特意赶来参加6.18零时的开机仪式。不知谁喊了一声张书记来了,蒲市长也来了。瞬时,只见数百只闪光灯频频闪亮,快门声欢呼声不绝于耳。群情激奋,大家簇拥着两位党政领导来到摄影机前,只听重庆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宣布:“重庆一日”摄影活动零时开机仪式现在开始,倒计时5、4、3、2、1。一片欢呼声早已淹没了书记、市长按动快门的声音。</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是重庆日报摄影记者牛强在现场抓拍到的一幅具有历史意义的瞬间,也是一幅技巧与思辨最佳结合的优秀作品。作品突出表现了站着手举相机高瞻远瞩的张德邻书记和躬身对焦勤恳为民的蒲海清市长的形象。人物神态自然,结构合理,相互呼应,现场感强,体现出作者高超的抓拍技巧和冷静的思辨能力。</p><p class="ql-block">作者使用佳能相机24毫米广角镜头自动闪光同步,光圈11,速度1/125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留下历史的瞬间》牛强摄影</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重庆一日》精典作品点评</b><span style="font-size:22px;">(点评专家:冯建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敢问路在何方 评《眼前之路可问我 心中之路自己寻》</span></p><p class="ql-block">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深入人心,使人们对经济社会有了一个主动的或被动的认识。《问路》这一幅作品,就是很好的一幅反映新的直辖市成立之初现实的生活佳作。作者袁志强是重庆市酿造调味品公司的一名干部,重庆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其作品曾在四川省和重庆市摄影家协会举办的多次展览中多次入选和获奖。他摄影的特点之一就是不干涉被摄者,以小见大,抓取生活中具有典型特色的人和事。</p><p class="ql-block">能很自然的抓取到这么一个精彩的瞬间,这一定和作者本人平时练就的熟练的基本功有关系,否则就很难抓取到这个精彩的瞬间。《问路》画面上一块“问路收费五角”印制精美的小牌子先声夺人,把欣赏者的思路带到了计划经济时代,但那个时代的人文关系,亲情关系,商品意识等和这个新时代已大相径庭。问路还要收费?而且还堂而皇之地工工整整地书写着。这是不是在开玩笑?这不是开玩笑,这是眼前的事实。公平的买卖关系:你问路,我服务,有问必答,收费合理。这就是画面中老太太带给我们的市场经济性观念。画面中的老太太估计是一位坐地摊(做小生意)的生意人,你看他那神态,大方自然,理直气壮。两颗还没掉的门牙更添一种狡黠和精到。画面上一根撑着太阳伞的竹竿将画面一剖为二,这本是构图之大忌,但问路牌将其断开,形成一个点,由此而把画面点活,这是此篇征服评委的诀窍之一。</p><p class="ql-block">作者使用尼康f801相机。Af 28至80镜头f5.6速度1/60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眼前之路可问我 心中之路自己寻》袁自强摄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更多精彩期待更精彩的第三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