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山海关,<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和历史战略地位等原因,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关”。它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北依燕山,南临渤海,是我国中原地区通往东北的咽喉要道。“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是对山海关作为天然屏障和兵家必争之地的最好形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山海关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长城军事防御体系,是明长城东部的重要关隘,具有极高的军事和政治价值,</span>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的美誉。它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级文化遗产、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怀着对欣赏“天下第一关”雄姿的期待和憧憬,5月14日下午,游览山海关古城之后,来到了“天下第一关”箭楼处。</span></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关</p> <p class="ql-block"> 远远望去,“天下第一关”箭楼在蓝天映衬下,<span style="font-size:18px;">巍峨耸立,气势磅礴。那高大的青砖城墙,敦实厚重,雄伟壮观,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依然坚固如初。</span>箭楼稳稳坐落在高大的城墙之上,朱红色墙体与青灰色瓦片相互映衬,飞檐斗拱间尽显古朴庄重。“天下第一关”匾额高悬楼前,笔力雄浑,苍劲有力,每一笔都仿佛饱蘸历史沧桑,即使历经岁月剥蚀,依旧散发着震撼人心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山海关箭楼,又叫镇东楼,是山海关古城的东城门,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历经多次重修,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建筑风格。镇东楼不仅是山海关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也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城门</p> <p class="ql-block"> 箭楼下的城门,内部空间高大宽阔。<span style="font-size:18px;">城墙墙体由巨大的青灰色砖石砌成,砖石之间的缝隙紧密相连,尽显当年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辛勤付出。墙体表面历经岁月洗礼和风雨侵蚀,虽已斑驳陆离,但依然坚固无比,向人们展示着它曾经的辉煌与雄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走进城门。抚摸着斑驳的墙体,</span>指尖仿佛能感受到曾经的战火与硝烟。</p><p class="ql-block"> 走出城门左转数十米,是攀登城墙的步道。</p> <p class="ql-block">上行步道</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条古老的用砖石砌成的上行步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沿着台阶缓缓而上,脚下的青砖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平整,</span>其上斑驳的痕迹,诉说着往昔的车马喧嚣的热闹景象。</p><p class="ql-block"> 走上城墙,首先来到了箭楼处。</p> <p class="ql-block">箭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箭楼的飞檐斗拱,雕梁画栋,虽呈现出岁月斑驳之迹,却难掩往昔的华丽与庄重。它</span>是古代城墙防御体系中的重要建筑,兼具军事防御与城市地标的功能。</p><p class="ql-block"> 走进箭楼内部,空间开阔,陈列着古代兵器与守城器具,锈迹斑斑的刀枪剑戟,无声的诉说着昔日金戈铁马。</p><p class="ql-block"> 登上箭楼,极目远眺,眼前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北面是连绵起伏的燕山山脉,长城像一条巨龙蜿蜒其上,消失在崇山峻岭之间。南面是一望无际的渤海,海面上波光粼粼,海天一色。关城内,古老的街巷和建筑尽收眼底,景致优美。</p><p class="ql-block"> 走下箭楼,来到了城墙上。</p> <p class="ql-block">城墙</p> <p class="ql-block"> 城墙用青灰色砖石铺面,宽敞整洁。虽然因为年代久远,<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的地方出现了裂缝,但丝毫不影响它的雄伟气势。据介绍:</span>山海关城墙周长约4千米,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及多种防御建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漫步在城墙上,青砖灰石间,岁月的印痕清晰可见。</span>抚摸着城墙上的青砖,感受着岁月的痕迹,我在想: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座城墙不知经历了多少次的战争洗礼,见证了多少朝代的更迭。但是,不管经历什么变化,它都像一位饱经沧桑的巨人,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见证着历史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城墙</p> <p class="ql-block"> 城墙的两侧凸起来的墙体上,箭垛和瞭望孔错落有致的排列着。<span style="font-size:18px;">透过垛口向外望去,</span>关城内外的景色饱览无余。关内,是热闹繁华的市井街巷,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关外,广袤的原野一望无际,远处山峦起伏,绵延不绝。</p><p class="ql-block"> 观看并抚摸着这些<span style="font-size:18px;">垛口,不禁想象起古代士兵们在这里抵御外敌的英勇场景。脑子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耳边似乎回响着战马的嘶鸣和士兵的呐喊声。</span></p> <p class="ql-block">守城武器</p> <p class="ql-block">雕塑</p> <p class="ql-block"> 城墙上还摆放着守城武器和大炮,还有好多士兵用于守城及攻击的雕塑。它们都反应了当时的战争场面及其战争的残酷性。</p><p class="ql-block"> 欣赏了守城武器和雕塑后,沿城墙向北数百米,来到了临闾楼。</p> <p class="ql-block">临闾楼</p> <p class="ql-block"> 临闾楼,山海关的重要防御建筑之一,它是箭楼的北配楼。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即公元1584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砖木结构,</span>东、北、南三面共有20个箭窗,<span style="font-size:18px;">体现了军事防御功能。</span></p><p class="ql-block"> 临闾楼内,陈列有山海关长城的各种带字的城培砖和大瓦当等古建筑材料,展示了其历史价值和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从此继续北行数百米,有徐达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徐达雕像</p> <p class="ql-block"> 中间呈坐姿的是徐达雕像。徐达,元末明初名将,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p><p class="ql-block"> 山海关,就出自徐达之手。据介绍: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军徐达在此地筑城建关,成为扼东北、华北咽喉要塞的军事重镇。因其依山襟海,故得名山海关。</p><p class="ql-block"> 从此回返向南,走过临闾楼和箭楼,再继续南行数百米,来到了牧营楼。</p> <p class="ql-block">牧营楼</p> <p class="ql-block"> 牧营楼,山海关的重要防御建筑之一。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即公元1584年),属于箭楼的南配楼。二层砖木结构,上下共辟20个箭窗,<span style="font-size:18px;">城台设有30个垛口和26个射眼,中部内侧有宽9米的马道与山海关城内相通,是</span>典型的明代军事建筑风格的防御建筑体。</p><p class="ql-block"> 从此继续南行数百米,是靖边楼。</p> <p class="ql-block">靖边楼</p> <p class="ql-block"> 靖边楼,是明长城山海关城的东南角楼,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由徐达修建关城时创建。<span style="font-size:18px;">设垛口30个、射眼26个,内侧有马道与台阶连通城内。 “靖边”意为安定边塞,楼体最初为军事防御设施,在此瞭望观察蒙古势力动向。</span></p><p class="ql-block"> 根据介绍和我自己的观察发现: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等,与箭楼互为犄角,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展示了中国古代军事建筑的智慧和高超技艺。</p><p class="ql-block"> 天下第一关,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耀与苦难,引导无数英雄豪杰在此谱写了壮丽篇章。它不仅仅是一座雄伟的建筑,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象征。它将永远屹立在这片土地上,见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p><p class="ql-block"> 作于2025年6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