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铭记榜圩历史 传承好榜圩红色基因</p><p class="ql-block"> ——《红色榜圩》序 </p><p class="ql-block"> 林庆明</p><p class="ql-block"> 榜圩镇是百色市具有悠久历史和有着较为深厚文化历史底蕴的乡镇之一。2008年在榜圩镇乐圩村巴狮山洞内发现新石器时代石器,目前该石器保存在平果市文化馆内。2023年5月7日至25日,广西考古专家在榜圩镇达洪水尾的一个半岛上,发现一座古墓,从古墓中发掘出石寨山型铜鼓,同时挖掘出玉环、玉玦、铜钺、铜矛等玉器和青铜器,经专家初步认定,该古墓是一座战国时期墓葬。同时在古墓附近,专家还发现了6处新石器时代遗址。</p><p class="ql-block"> 《平果县志》有明确记载:唐朝开元733年,榜圩被置为恩城羁縻州,一直沿袭至明朝弘治五年(即公元1492年),后因知州岑钦举兵攻打田州(现田阳县所在地)、泗城州,冒犯朝庭,被举兵剿灭,恩城州被废。不过恩城州被废的历史时间应有出入,为什么,我们从明朝嘉靖年间,著名诗人符锡写的这首诗歌就可以看出。公元1525年,符锡路过榜圩写下这样一首诗歌,诗题目为《过恩城村土人指石龟云能预知田州兵祸历历可验因口占二绝》,全文:田州兵祸孰先知,州扭灵龟要自奇。二十年来逢一转,静观天道更何疑。王臣听与石龟期,山水令灵尔有知。从此天教洗兵马,永跻铜柱奠南夷。明朝嘉靖1523年至1525年,田州(今田阳县)知府岑猛叛乱,符锡时任广东韶州通判官被征召参与讨伐。他写的诗歌中还提到恩城州,还讲到“州扭灵龟”,说明恩城州那时应该还存在。清朝时期榜圩被设为土司分司受辖于田州。民国23年(即公元1934年),思林县治迁至榜圩,改名为平治县,直至1951年5月,平治果与果德县合并,榜圩被设为第七区公所、管委会。</p><p class="ql-block"> 纵观榜圩镇历史可以看出,从唐朝直至解放后,榜圩这块地方几乎都是处于一个县级的经济文化中心,榜圩人的思想思维一直跟上时代步伐。比如榜圩人的经商头脑经商能力在百色乃至广西都是比较出名的,榜圩素有“小宾阳”之称。榜圩有一种菜谱叫“巴乖”(鱼生),菜谱名称叫法与韩国、日本“脍鱼”菜谱名称相仿,菜谱做法与程序基本相同。</p><p class="ql-block"> 1919年“五四文化”运动以后,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红色文化思想很快传到地处祖国西南偏僻的榜圩。1926年榜圩有陆寿河等革命先躯者参加了韦拔群举办的东兰第一届农民讲习所;1927年至1929年,榜圩产生30个农民协会;1929年榜圩产生了第一个党组织。1930年,黄显金等革命老前辈将《国际歌》刻写在福吉村光岩山洞内的一块大石头上。1949年10月23日,平治县全境解放,成为广西第一个得到解放的县城。</p><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下旬,广西省委在榜圩成立了武鸣人民行政专署,成为广西最早成立专区之一;1914年,榜圩创办平果第一所小学,名称为思林县第三区榜圩高等小学;1938年榜圩创办平果最早的国民中学,名称为“那平国中”,是榜圩中学最早的前称。榜圩中学培养出许多人才,比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原主席李兆焯、广西壮族自治区原副书记陶爱英、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政法司司长黄凤祥等曾在榜圩中学就读。</p><p class="ql-block"> 悠悠平治河渊远流长,愿榜圩子孙后代传承好红色基因,乘时代洪流,挂云帆济沧海,创造榜圩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