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无一物

足迹

<p class="ql-block">我们人类通过五官感知世界的样子,所以定义世界为“三维空间+时间”,其实这个只是我们的主观世界。猫狗眼中的紫外光世界、蝮蛇感知的红外热地图世界、苍蝇的高速动态世界、鲨鱼的电信号海洋……每一个物种都以自己的感官“看见”属于自己的世界。那些热成像、引力波、地球磁力,能像三维物体一样有清晰边界吗?也许就是一团能量,一些磁场。</p> <p class="ql-block">我们还用语言和概念来给世界万物贴标签,定义“花草”、“山河大地”、“吃喝”、“时间”……这方便了我们的生存与交流,也把我们自身困在这些定义里。比如说“水”是H₂O,这仅是化学层面对水分子的定义,而鲨鱼眼中的水世界是由电信号、化学分子、水流振动和光影共同构成的,是一个"多维信息场"。我们看到“一朵花”,是视觉接收光波、大脑处理成颜色形状、语言定义为“花”。水也好,花也好,看见也好,看不见也好,本质就是粒子。粒子在量子层面已经模糊了“物”的边界,坍缩为概率波或能量包。我们感知到的“坚实”的三维世界,是意识与这个原始潜能相互作用后涌现的“现象”。</p> <p class="ql-block">我们还用我们发明的工具来测量世界,比如望远镜、雷达、激光、成像等。工具随着科技进步在发展,好多事物因为有了工具才让我们对世界有了新的认知。电磁波在人类没有发明工具前,我们看不到,但有了射电天文干涉仪,我们就可以观测遥远的天体。它要通过多台天线接收电磁波并干涉成像,意思是这些电磁波信号需要通过计算机处理数据,才能描绘成“像”,让我们“看见”。</p> <p class="ql-block">这些信息,外部需要工具设备来处理成我们能感知的样子,而进入我们感知的样子还需要我们大脑内部的处理——首先是光子撞击视网膜、声波震动耳膜,然后大脑接收了被眼睛和耳朵大幅过滤和初步编码的有限信息流,主动地筛选、关联、解读这些信息,最后神经网络通过层层的抽象与整合,将离散的感官数据编织成连贯的、具有意义的三维空间感、物体识别、时间感觉,乃至复杂的情绪与思想。我们所感知的“花”的鲜艳、“水”的冷热、“时间”的快慢,本质上都是大脑神经网络运行后输出的、高度主观的模拟现实。我们的“现实感”与其说是对外部世界的直接反映,不如说是大脑神经网络基于有限输入、自建模型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我们通过数学物理推断和通过引力效应证实宇宙中还存在暗物质与暗能量,但我们还缺乏感知和理解它们的工具。暗物质与暗能量与我们身处同一“空间”却互不感知,如同幽灵。它们有自己的“规则”和“逻辑”。“平行宇宙”或许就在我们身边,以我们无法翻译、无法触碰的“频率”叠加、共存,就如各自的收音机,接收到不同的频道,沉浸在不同的信息中。可以说,世界本身,就是一个无限可能的“叠加态”,不同的意识选择了不同的“频道”进行观测和解码,定义世界,而我们定义的世界,只是整个“系统”的一小部分,时间空间只是意识对它的投射,“看到的”事物是心识构建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那世界有没有“本来面目”,禅宗说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不止是哲学命题的思辨,也是科学进步的认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