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接前文:</b></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dvoqt5g" target="_blank">大理古城南城外白族建筑与街市</a></p> <p class="ql-block"><b>大理古城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州大理市,又名叶榆城、羊苴咩城 (yáng xiá miē chéng)(紫城)。</b></p><p class="ql-block"><b>公元前109年</b><b style="color:rgb(237, 35, 8);">(西汉元封二年,汉武帝第六个年号第二年,汉武帝48岁</b><b>),设置叶榆县,隶属益州郡。</b></p><p class="ql-block"><b>公元764年</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唐玄宗之孙唐代宗广德二年)</b><b>,唐属南诏国</b><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云南王皮罗阁之子阁罗凤)</b><b>在此建羊苴咩城,又称紫城。公元779年</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唐玄宗之孙唐代宗大历十四年)</b><b>,唐属南诏国</b><b style="color:rgb(237, 35, 8);">(皮逻阁之曾孙异牟寻)</b><b>迁都羊苴咩城。</b></p> <p class="ql-block"><b>公元779~1254年,羊苴咩城一直是南诏大理国的国都,经历了多次改号。</b></p><p class="ql-block"><b>902年</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唐末,唐昭宗天复二年)</b><b>,南诏权臣郑买嗣夺权,建立“大长和国”。927年</b><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南诏天应元年)</b><b>,杨干贞扶持赵善政建立“大天兴国”,随后又自立为王建立“大义宁国”。</b></p><p class="ql-block"><b>937年</b><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五代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二年)</b><b>,段思平建立“大理国”。1254年,元朝灭大理国,城毁于兵燹(xiǎn)。同时期,北宋王朝从960年至1127年,南宋王朝从1127至1279年。</b></p> <p class="ql-block"><b>元朝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随着云南行省的建立和郡县制度的实施,政治中心从大理迁至中庆(今昆明),羊苴咩城结束了其近五百年的国都历史。此后,羊苴咩城成为大理路军民总管府所在地。</b></p><p class="ql-block"><b>1382年</b><b style="color:rgb(237, 35, 8);">(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五年)</b><b>,明军攻占大理,大理路改为大理府,仍治太和县,并筑新的府城,即大理古城,城墙高二丈五尺,厚二丈。解放初,城墙均被拆毁,后在原址的基础上重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附大理古城图,来源于网络,从图中可看到古城的分布。后面的石碑中有文字记录)</b></p><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24日晚5点和8点,两次进入大理古城,游览南门到五华楼这段路的日景与夜景。27日晚8点,再进大理古城,寻找北门、东门与西门,因事先了解不足,无功而返。28日中午11点,再进大理古城,游览了云南提督府旧址与孔夫子的文庙。</p> 一、南城门楼 1、“古城漫步”石刻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城南外,南门楼前靠东的一侧,有两块刻字石。西侧的石上竖刻<b>“大理十景之一”、“古城漫步”</b>。</p> <p class="ql-block">东侧的石上竖刻<b>“古城漫步”文字。</b></p><p class="ql-block"><b>全文:</b></p><p class="ql-block"><b>千年故都,叶榆古城。西踞苍山,巍乎千仞;东临洱海,浩乎万顷。枕山襟海,惟其位也。高城百雉,门楼依旧。街巷纵横,潺潺溪流。八方宾客,纷至沓来。置身人境,无车马喧。信步闲庭,来寻静宁。行过“洋人街”,又逛“红龙井”。购苍山础石工艺,选白族扎染织品。漫步古城外,可往崇圣寺礼佛,可去天龙八部影视城游戏……游观暮云楼阁唐朝寺,领略六诏悠悠沧桑情。此邦四时气候爽朗,常如初春,寒上于凉,暑止于温,宜食、宜居、宜游、宜娱、宜文、宜商、宜养,乐此不疲,是为奥区奇甸,绝世乐土,其谁曰不然哉!</b></p><p class="ql-block"><b>其余九景:下关听风、上关观花、苍山踏雪、洱海赏月、洱海泛舟、蝶泉圆梦、崇圣礼佛、学海飞帆、龙山日出。</b></p> 2、北视南门楼 <p class="ql-block">站在城南门楼前,北视古城。</p> <p class="ql-block">南门楼是古城的正门,也称“承恩楼”。“承恩”就是承接皇帝的恩泽和赏赐。</p> <p class="ql-block">我去过山海关,山海关古城的西门是迎恩门,迎恩门面向古城的方向,左(北)侧是燕山、右(南)侧是渤海。站在大理的的承恩门面向古城方向,左(西)侧是苍山、右(东)是洱海。可能古城建筑都尊循这样的原则吧。</p> 3、匾额与石碑 (1)城楼匾额 <p class="ql-block">迎望承恩楼,顶檐有四块文字方匾,从右到左依次是:<b>“文”“献”“名”“邦”</b>。</p><p class="ql-block"><b>“文”</b>字匾右上角竖书<b>“康熙四十年岁次辛巳季夏暨”</b>;<b>“邦”</b>字匾左上角竖书<b>“提督云南全省军门偏图题”</b>,左下角竖书<b>“大理市人民政府重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公元1701年(康熙四十年,岁次辛巳蛇年)季夏,云南提督偏图在大理为官期间,深感大理的人文兴盛,就向大清王朝申请了“文献名邦”匾额,并获准悬挂此匾。</b></p> <p class="ql-block">楼下洞上,有一块横匾,镌刻<b>“大理”</b>二字,左下角竖刻<b>“郭沫若,一九六二年九月八日”</b>。</p> (2)南侧石碑 <p class="ql-block">走近南门楼,会发现门洞东侧南墙外有一块<b>“大理白族自州文物保护单位”立</b>的<b>“大理城城墙及南北城楼”石碑</b>。</p> <p class="ql-block">门洞西侧南墙外有一块<b>“大理城城墙及南北城楼”文字石碑</b>。</p><p class="ql-block"><b>碑文:</b></p><p class="ql-block"><b>大理府城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3年),是明太祖朱元璋派沐英平定云南后,在大理国故都阳苴咩城遗址范围内修建。原大理府城南城墙在五华楼一线,后向南扩建,四周城墙各长1500米(还有两种说法:占地3平方公里;方圆12里),城的四方和四角有门楼和角楼。西门楼名“苍山楼”、东门楼名“通海楼”、南门楼名“承恩楼”、北门楼名“安远楼”。南北城楼相对,东西城楼相错。城墙格局及基址保存完整,地面墙体大部份已毁,仅存约三百米。南北城门楼于1984年在原有城门及城台上重建。1985年9月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9月被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保护范围:大理城城墙遗址四周两侧各5米为界;南城楼:南以双鹤桥南5米为界,北城楼:北以狮子桥北5米为界。</b></p><p class="ql-block"><b>建设控制地带:执行大理古城保护规划的规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二O二O年十一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承恩楼”、“苍山楼”、“通海楼”比较好理解,“安远楼”我个人解:大理古城是原南诏国都城,过去这里有六诏,南诏在南面,其它五诏在北面,南诏统一其它五诏,为使北方安宁,北门命名“安远楼”。</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附大理古城平面图,来源于网络)</b></p> (3)北侧石碑 <p class="ql-block">从门洞走过,到了南门楼北侧。门洞东、西两侧北墙外各有两块石碑,共四块石碑。</p> A、东侧二碑 <p class="ql-block">门洞东侧,东侧的是<b>“大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立</b>的<b>“大理城(含城墙、城楼)”石碑</b>。</p> <p class="ql-block">西侧靠近门洞的是<b>“中华六朝名都,千年国际陆港”文字石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碑文:</b></p><p class="ql-block"><b>大理是唐、五代、两宋时期南诏、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大理国、大中六个地方政权王朝的都城,以500多年的建都史与西安、北京、洛阳、南京、开封等成为中华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古都城市,是同时连接茶马古道及西南、西北,海上三条丝绸之路的文化、宗教、经济贸易交流中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中国古都学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二O一二年八月</b></p> B、西侧二碑 <p class="ql-block">门洞西侧,东侧靠近门洞的是<b>“8—12世纪东南亚第一大古都”文字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碑文:</b></p><p class="ql-block"><b>大理、吴哥、顺化、曼谷等城市是东南亚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大古都,尤其是大理作为8—12世纪南诏、大理国等中国地方政权王朝的都城,其规模宏大、文化发达、经济繁荣,是当时亚洲经济、文化、宗教交流的中心之一。经研究院专家委员会研究论证,并与同时代东南亚其他建都城市相比较,特此立碑命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东南亚古都文化发展研究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二O一二年八月</b></p> <p class="ql-block">西侧的是<b>“大理城(包括城墙、城楼)”文字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碑文:</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内容与前面重复)</b></p><p class="ql-block"><b>大理,汉代称叶榆。公元764年,唐代南诏在此建羊苴咩城,又称紫城。公元779年、南诏迁都至此。宋代大理国仍以此为都城。历唐、宋代五百多年直至元代,这里一直是云南及滇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代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将原城改建为方形城。城四面建城门楼,四角建角楼,城内建“五华楼”。现大理古城基本保留了明代格局,残存部份城墙,南北城门楼为公元1984年重建。公元1985年大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保护范围:大理古城四周城墙遗址两侧外各5米为界:南城楼,南至双鹤桥南5米为界; 北至狮子桥北5米为界。建设控制地带执行大理古城保护规划的规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大理市人民政府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一九九二年八月</b></p> 4、东西两侧建筑 <p class="ql-block">古城内,南门楼西侧建筑。</p> <p class="ql-block">东侧石砖路与建筑。(上、下两图)</p> 5、环视承恩楼 <p class="ql-block">从南门楼东侧的楼梯登城,俯视东侧的建筑与石砖路。</p> (1)东面与东南面 <p class="ql-block">到了门上城承恩楼的东侧。(背景是苍山)</p> <p class="ql-block">顺时针绕行到了承恩楼东南面。(左侧南面,右侧东面)</p> (2)南面 <p class="ql-block">到了承恩楼的正南方。(上图:南面东侧;下图:南面西侧)。</p> (3)西南面与西北面 <p class="ql-block">到了承恩楼的西南方。(左侧西面,右侧南面)</p> <p class="ql-block">到了承恩楼的西北方。(左侧北面,右侧西面)</p> (4)东北面 <p class="ql-block">到了承恩楼的东北方。(左侧东面,右侧北面)</p> 6、环视古城内外 (1)南方 <p class="ql-block">到了承恩楼的南面俯瞰城下,那里是古城外,南门向南延伸的路直达城外古建筑——文献楼,这段路称为文献路。</p> (2)西方 <p class="ql-block">到了承恩楼的西面,俯瞰楼西的古城内建筑。</p> (3)北方 <p class="ql-block">到了承恩楼的北面,这里是古城内,南门向北延伸的路也直达城中古建筑——五华楼,这段路称为复兴路。</p> <p class="ql-block">东、西两侧是二层的青砖古建筑。(上图:西;下图:东)</p> 7、复兴路南口 <p class="ql-block">走下南门楼,从门洞北对着的复兴路南口进入古城复兴路。路口虽然设置成收费的模式,可能以前是这样,现在自由进出。</p> 8、南视南门楼 <p class="ql-block">沿复兴路北行,回身南视南门楼。(下面的7张图片,由近及远。有的建筑大,却是在远处拍摄的;有的建筑小,却是在近处拍摄的。远近可以通过楼顶琉璃瓦斜面的宽窄来判断,近处仰视角大,看到的斜面较窄;远处仰视角小,看到的斜面的较宽。)</p> 二、北走复兴路 1、靠近南门楼 (1)路东建筑 (2)路西建筑 (3)路与两侧建筑 2、北走一段路 (1)路东建筑 (2)路西建筑 3、城隍城路口 (1)路东城隍城 <p class="ql-block">路东大理城隍城(南诏十二时辰)路口。(下图路口北侧建筑)</p> (2)路西路口 4、复兴路集市 (1)路东集市 (2)路与路西建筑 <p class="ql-block">在这里,会看到北面的五华楼。</p> 5、提督府旧址 <p class="ql-block">再往北走几步,路西是提督府旧址(总统兵马大元帅府)。</p> <p class="ql-block">(下图,提督府北侧建筑)</p> 6、再北走一段路 (1)路东建筑 (2)路西建筑 7、白族特色美食——油炸虫子 8、红龙井路口 <p class="ql-block">路西红龙井入口。</p> <p class="ql-block"><b>接下来:</b></p><p class="ql-block"><b>大理古城(二)五华楼与夜景</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