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三星堆的考古发现,让《山海经》复活

方歌

<p class="ql-block">  本章要点:三星堆与《山海经》两个八杆子打不着事,却因三星堆考古物证,把《山海经》唤醒,过去与现代,过去与过去,一段相互印证的历史,久远而深邃。</p> <p class="ql-block">  第18章:三星堆的考古发现,让《山海经》复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中华历史文化的认知中,曾经把《山海经》里的东西,当成一部无厘头,一个虚拟世界,荒诞不经。专家认为对中华文化的最大影响,是文学艺术的表现手法。比如《封神榜》,《西游记》等。</p><p class="ql-block"> 直到三星堆考古的重大发现,人们仿佛才蓦然回首《山海经》,那些考古物证都在《山海经》的灯火阑珊处。才对《山海经》中描述的一些事,肃然起敬。神话与考古之间存在诸多高度呼应的场景,这些对应不仅体现在具体器物造型上,更涉及古蜀文明的宇宙观、图腾信仰及神话叙事体系。 </p><p class="ql-block"> 一、神树系统:扶桑与若木的青铜再现</p><p class="ql-block"> 第一对应场景:青铜神树与扶桑树</p><p class="ql-block"> 在三星堆1号青铜神树,高3.96米,分三层九枝,每枝立一神鸟,树身盘踞倒垂龙纹。此造型与《山海经·海外东经》中“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的描述高度一致,均以神树为太阳载体,鸟象征驮日巡天的“金乌”。</p><p class="ql-block"> 神树底部的龙纹呼应《山海经》中应龙“助黄帝战蚩尤”的记载,龙作为通天媒介,强化了神树连接三界的功能。</p><p class="ql-block"> 第二对应场景:2号青铜树与若木</p><p class="ql-block"> 2号神树树枝下垂,鸟呈降落姿态,契合《山海经》中若木作为“日入之树”的意象,太阳西沉栖息地,反映古蜀人对太阳循环的崇拜。</p><p class="ql-block"> 二、人神形象:神话生物的现实投射</p><p class="ql-block"> 第一. 纵目面具与烛龙</p><p class="ql-block"> 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眼球呈柱状突出,与《山海经·大荒北经》中烛龙“直目正乘”的特征完全吻合,暗示其对“视通天地”神力的崇拜。它好像与某些玛雅文化的景场相同,那些对天神崇拜,与神灵沟通方式,仰望星空,伏地而祭。</p><p class="ql-block"> 第二. 青铜大立人与黄帝象征</p><p class="ql-block"> 高达2.62米的青铜大立人像,身着龙纹礼袍,立于无草木的四方祭坛,对应《山海经》中黄帝居“轩辕之丘,无草木”的记载。其手势似持龙杖(或象牙),袍饰五条龙,结合底座象纹,暗合黄帝“驾象车而六蛟龙”的巡天仪轨。那是人神共混情景,</p><p class="ql-block"> 第三. 人首鸟身像与羽民</p><p class="ql-block"> 人首鸟身青铜像再现了《山海经·海外南经》中“羽民国”的描述,体现古蜀人借助鸟形升天通神的巫术观念。羽民国,为什么不是太空实验产品的一个场景,或者动物园。</p><p class="ql-block"> 三、地理与生物记载:文本与实物的互证</p><p class="ql-block"> 第一.象牙祭祀与岷山犀象</p><p class="ql-block"> 三星堆坑出土百余根象牙,印证《山海经·中山经》记载岷山“其兽多犀象”,说明古蜀时期四川盆地确有亚洲象分布,象牙被用于祭祀仪式。并不是与外来民族文化有关。在当时出土这么象牙,专家都蒙圈了。这是在中国内地首次出现大规模象牙,它却在《山海经》中寻到记载,不但颠覆了历史,更丰富了历史。</p><p class="ql-block"> 第二.“巴”地定位与神权中心</p><p class="ql-block"> 《山海经》多次提及“巴”地(今四川东部),三星堆作为古蜀都城,其青铜神权体系如金杖、神坛与《山海经》中“巫载国”“神民之丘”等神秘国度特征相符。它也印证巴蜀文化,巴人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四、争议与学术立场</p><p class="ql-block"> 第一,其文化关联性</p><p class="ql-block"> 学界认为三星堆的独特性源于古蜀文明对中原文化如二里头牙璋、兽面纹与域外元素印度洋海贝、中亚绿松石工艺的融合创新,其神话意象是区域性宗教的表达,而非直接复制《山海经》。专家认为是大夏灭亡后,西迁四川为定居点,最后不堪忍受,毁宗灭迹,隐去或逃亡,留毁神庙,成为今天的祭祀坑。</p><p class="ql-block"> 北大教授孙华指出:三星堆文物将《山海经》的抽象神话具象化,反映人类共通的原始思维,如通天神树、人兽合体,但需谨慎建立直接传承关系。</p><p class="ql-block"> 第二.其外星文明说辨析</p><p class="ql-block"> 纵目面具等造型引发“外星文明”猜测,但研究证实其为艺术夸张手法,与全球萨满文化中“超感官神像”创作逻辑一致,否定外星假说。但依然不能完全敝清关系。</p><p class="ql-block"> 神话照进现实的文化意义 </p><p class="ql-block"> 三星堆的青铜密码,像是《山海经》神话在考古层中的显影——扶桑神树挺立、烛龙之目灼灼、黄帝仪轨宛在,共同拼合出古蜀人“宇宙阶梯”的信仰蓝图。这些对应虽非严密史录,却印证了《山海经》可能整合了长江上游的古老口传,而三星堆正是神话落地为仪式的现场。当象牙铺陈祭坑、神鸟栖于枝头,一部镌刻在青铜上的《山海经》已然苏醒,重述着中华文明多元起源的壮阔叙事 。《山海经》终于与现实一起复活,它只地域疆土与场景的活漯图。</p><p class="ql-block"> 三星堆的重大考古发现,被称为第九大世界奇迹。不仅是中国考古学的里程碑,更在世界文明史与学术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一、它改写东亚文明认知,挑战“西方中心论”的狭隘观点,真意义非凡。</p><p class="ql-block"> 1. 突破“莫维斯线”理论</p><p class="ql-block"> 三星堆的青铜神树、黄金权杖、巨型人像等文物,其技术复杂性与艺术表现力彻底打破了西方学界长期持有的“东亚青铜文明落后于西方”的偏见,即“莫维斯线”理论。这些发现证明,距今5000—3000年前的古蜀文明,在青铜铸造、黄金加工等领域已达到与同时期两河流域、古埃及相当的技艺高度,为全球青铜文明多样性提供了关键实证。</p><p class="ql-block"> 2. 重塑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p><p class="ql-block"> 三星堆玉器融合了山东龙山、河南二里头、甘肃齐家等多地文化特征,而青铜容器又兼具中原与长江中下游风格。这种“兼容并蓄”的文明模式,向世界揭示:中华文明并非单一中原中心扩散论,而是多区域文明碰撞交融的结果,为全球早期国家形成理论提供了东方范本。</p><p class="ql-block"> 二、揭示早期跨大陆交流,重构欧亚文明网络,世界文化融入的多样性。</p><p class="ql-block"> 1. 它是东西方技术互鉴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黄金工艺:三星堆金杖、金面具的捶揲技术与古代西亚、埃及金器工艺高度相似,而青铜神树的人鸟共生意象亦与美索不达米亚“生命树”符号呼应,暗示青铜时代欧亚大陆存在远距离技术传播通道。如果它们都同熟一个实验场,是同一文明授意技术,那不更简单,而变得可能。</p><p class="ql-block"> 交通路线实证:三星堆出土印度洋海贝、中亚风格绿松石镶嵌,结合古文献中蜀地商贾经滇缅古道抵达南亚的记载,如张骞在大夏见蜀布,证实巴蜀地区早于汉代丝绸之路,便已参与跨文明贸易网络交易,改写欧亚交流史的时间线。</p><p class="ql-block"> 三、革新考古方法论,推动全球协作范式</p><p class="ql-block"> 1. 科技考古的国际标杆</p><p class="ql-block"> 2020年重启的三星堆发掘首创“考古方舱”模式——恒温恒湿发掘舱、3D打印文物保护套、微痕提取技术等,联合全球30余家机构开展丝绸残留物检测、青铜器微量元素溯源等研究。这种多学科协同、全程数字化记录的范式,为埃及金字塔、玛雅遗址等全球重大考古项目提供了技术参考。</p><p class="ql-block"> 2. 破解神权社会的密码</p><p class="ql-block"> 青铜大立人像,王权与神权合一、神树表现了宇宙观载体、纵目面具与《山海经》烛龙意象等器物,首次系统性展现了非文字文明如何通过物质符号构建神权体系。这对理解玛雅祭司城邦、印度河哈拉帕文明等无文字社会的权力结构具有启示意义。</p><p class="ql-block"> 四、激发全球公众参与,重塑文明叙事话语权</p><p class="ql-block"> 1. 考古大众化的革命性案例</p><p class="ql-block"> 一场三星堆发掘直播,吸引全球超5亿人次观看,新馆开放一年接待500万游客。这种“开放式考古”打破了学术壁垒,使公众成为文明解读的参与者。对比特洛伊、庞贝等西方标志性遗址的传播模式,三星堆开创了“实时共享”的文化遗产阐释新路径,这是世界古文明国度的世界胸怀,让我们一起共同解读东方文明历史。</p><p class="ql-block"> 2. 中国叙事的国际输出</p><p class="ql-block"> 三星堆以“无文字却高度发达”的文明特质,颠覆了“文字即文明”的西方标准,推动国际学界重新审视文明定义。其神权与王权融合模式,更被纳入哈佛、牛津等高校“全球早期国家比较研究”课程,成为非西方文明理论建构的关键案例。吸引了世界各国顶级科学家眼光,挑动了西方控制世界文史定论的神经。</p><p class="ql-block"> 三星堆是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它的“世界性”在于它既是地域的,又是普世的。 对于学者,它是技术传播的节点、神权社会的标本,更是“多元文明共生”的东方宣言。对于公众,它用黄金面具与神树构建了超越语言的文化共鸣,让人类在差异中看见自身的共性。 </p><p class="ql-block"> 当古蜀工匠捶打金杖时,未曾想到它会成为改写世界文明史的信物。三星堆的青铜之光穿透三千多年时空,最终照亮的是人类对自身来路的共同求索 。它开启大夏与商朝文化交接的通道或大门。</p><p class="ql-block"> 从三星堆的考古思维中,多元化的融合,是世界经济、科学、文化、政治繁荣的多极表现形式。当代中国理论“多极世界”的形成,与三星堆多元化启示有关,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三星堆的重大发现,增加了中国在世界自然科学中的话语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