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茅文化拾萃》在路上:追逐着你的追逐

曲诺方

<p class="ql-block">  在2025年6月8日张茅庙宇文化调研时,陈宝禹校长就提议到张茅乡麻塘湾岭后村那个地方看看,有块庙碑很有价值且保存完整。因那天的工作量较大,恐怕陈宝禹和张振业两位老师身体吃不消,未能成行!</p><p class="ql-block"> 为了这份牵挂,2025年6月11日中午,冒着三十五度的高温,主编董振民邀约其75岁的大哥董振兴,在86岁高龄的陈宝禹校长指引下,来到上岭后村麻塘湾沟边,准备一探究竟。</p><p class="ql-block"> 走进刚收割过的麦田,脚下的麦茬嚓嚓作响,久旱未雨的地里尘土侵脚。穿过一孔靠崖土窑洞,再拐进另一座窑洞,仔细观察,这块双面碑刻,宽80cm、高150cm、厚15cm,碑座、碑首不存,据说是20世纪90年代准备在此安装磨房时迁过来的。反复擦拭斜躺的石碑,碑文比较清晰,认真查看了《创修关帝庙碑文》。</p><p class="ql-block">一、碑刻内容:</p><p class="ql-block"> 创修关帝庙碑文</p><p class="ql-block">岭后村旧有关子会,迄光绪丙子(光绪二年,1876年),约积钱二百余缗,会中人等谓人生义举莫过于祀神,是不可无祠以妥其灵,于是选地于村之西下,坐三吉而向六秀,地脉倍灵,左峻岭而右崇山,坤德最厚,创为神祠一间,将于乡人共崇祀事。经始,于丁丑(光绪三年,1877年)仲夏(农历五月)上浣之旬,工既落成,时当告竣,嘱余为文,余不惭枵腹(意为饥饿)以叙其事。至于压魏吞吴,华夏咸畏其威武,扶汉与刘上下共被其德泽,关帝之勋猷史册,载之甚详,余不复赘。是为序。</p><p class="ql-block">本村人杜多三敬撰并书</p><p class="ql-block">老会人:杜公太、杜公均、杜成焕、杜成灿、杜成儒、杜成忠、杜成见、杜元亨、邵自春、杜元朝、杜元周、杜铁拴、杜张群、杜书印、杜长生、杜小□、杜小祥、潘中亨</p><p class="ql-block">功德主:杜元朝、杜元周</p><p class="ql-block"> 帮办:杜书印、张金玉、吕有全、崔来林、杜多辉</p><p class="ql-block"> 施地一图:杜元茂</p><p class="ql-block"> 石匠:宁克法</p><p class="ql-block">杜元勋、杜尚印、赵文忠、吕有全、崔兴富、薛尤昌,以上各施钱一千文</p><p class="ql-block">杜多臣、杜多盛、邵百姓、杜元德、杜元芳、杜吉荣、杜金菊、杜生存、杜登高、张万仓,以上各施钱五百文</p><p class="ql-block">王书魁、杜多铭、杜多辉、杜元宗、杜拾命、闫法成、杜来成、杜四林、杜多云、谢凤舞、杜生凤、杜壬戌,以上各施钱三百文</p><p class="ql-block">杜登阳、杜生仓、杜生义、杜生礼、薛三法,以上各施钱二百文</p><p class="ql-block">木匠:耿秀财</p><p class="ql-block">瓦匠:黄文焕</p><p class="ql-block">画匠:翟月照</p><p class="ql-block">大清光绪三年(1877年)六月初旬</p><p class="ql-block">上下岭后合社公议 仝立</p><p class="ql-block">由于碑刻太重,无法翻过来查看,但根据背面光滑及碑文内容,背面应是捐资人名录。</p><p class="ql-block">二、丁丑奇灾</p><p class="ql-block">惊叹的是光绪三年,丁丑奇灾,人们竟还在捐资创修关帝庙!“人生义举莫过于祀神。”祀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寻求精神寄托与祝福、文化传承等方面。</p><p class="ql-block">丁丑奇灾,亦为丁丑奇荒,即光绪三年(1877年),是年为干支纪年丁丑年。从光绪二年(1876年)开始,一直延续到光绪四年(1878年),是真正的大旱三年,赤地千里、饿殍遍地,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象。山西、河南尤为严重。所以“丁丑奇荒”又称“晋豫奇荒”,是清朝开国二百年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灾荒。</p><p class="ql-block">1875年(光绪元年),中国华北各省大部分地区先后呈现出干旱的景象,而京师和直隶地区的旱情来的最早。随后,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也相继出现严重的旱情。1876年(光绪二年),旱区进一步蔓延,旱情也日益加重,并以直隶、山东、河南为主。河南省自春至夏,“雨泽愆期,麦收歉薄,秋禾受伤,旱象日见”。通省合计,共75州县受灾,全省收成仅在五成左右。特别是豫西和豫北地区,本来不少地方已“连续二、三季欠收,甚至有四、五季全无所获的”。(奏议卷6.P23)1877年(光绪三年),华北大部分地区的荒情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一年,河南省自春至夏,仍然是雨少晴多。入夏后更是连日灾风烈日,干旱异常。当年,《申报》上称河南全省“歉收者50余州县,全荒者28州县”。</p><p class="ql-block">“丁丑奇荒”正好被宁元善赶上,随笔录为《大荒私记》。陕州当时的情况,他在《天时第一》部分记载:“先是亥子(光绪元、二年)连岁缺雨,歉收者屡。是年正月,大西风八日。二月,苦霜杀伤麦苗。以至三月初,复无时雨,民以夏秋俱失望,而时已艰,食遂骚动,哄噪不能安靖,得雨粗定,然西北沿河两路,地卑尤旱之久,麦无颗粒。东南秀而实者,止二三分,自是不雨。至八月,则举头赤日,极目赤地,万户炎炎在火光中过,而灾已成。”</p><p class="ql-block">尽管有这么严重的灾情,老百姓饿着肚子依然在追逐自己的梦想,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正是由于撰写碑文的“本村人杜多三”“不惭枵腹(意为饥饿)以叙其事”,留下碑文,才使这段历史被《张茅文化拾萃》所收录。</p><p class="ql-block">三、执着追逐</p><p class="ql-block">透到碑文,使我看到了编辑人员心系故土的吃苦精神,心若静水的奉献精神,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这就是张茅文化人自强不息、出版《张茅文化拾萃》这本书的源泉所在!</p><p class="ql-block">突然想起了中国台湾歌手苏芮曾经唱过一首《牵手》的歌,“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因为路过你的路,因为苦过你的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追逐着你的追逐……”</p><p class="ql-block">这首歌曲《牵手》道出了亲人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怀,也是张茅文化人“想你所想,梦你所梦”的一种默契。</p><p class="ql-block">曲诺方、董振民</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12日</p>

丁丑

张茅

光绪

碑文

各施

追逐

文化

拾萃

陈宝禹

创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