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火丹心

笃定前行

<p class="ql-block"> 云火丹心</p><p class="ql-block"> 文/劲草</p><p class="ql-block"> 踏上夏县水头镇上牛村洞沟的土地,举目四望,黄土沟壑层层叠叠如大地凝固的波浪,直向天际延伸。在深壑怀抱间,一处建筑群依山势层叠而起,远望恰似层层云朵悄然聚集,这便是堆云洞。古人有诗云:“双涧合流、石穴隐云、路盘层磴、庭俯乔林、东楼朝雨、西殿晚霞、笔峰留月、高台孤耸”,此八景道尽了堆云洞的奇绝风貌。这座始建于元代的道家仙境,隐匿于稷王山麓,洞阶相连,院中套院,房上建房,洞里藏洞,仿佛造化之手以山峦为纸,以青砖灰瓦为墨,在黄土高原深处点染出一方世外桃源。每逢雨后,山岚蒸腾,群岭环抱中的堆云洞更是云蒸霞蔚,恍若浮于云端。清人曾留句赞叹:“丛霄连壑,穴崖而入,层构如云,真乃人间胜境。”</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方“道法自然”的清幽之地,却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被赋予了全新的、滚烫的灵魂。1922年秋日,一位怀抱“教育救国”宏愿的革命先驱嘉康杰,踏进了堆云洞这片古老的道境。他慧眼独具,看中了此地深藏于沟壑的幽僻,在此创办了“平民中学”。朗朗书声骤然打破了道观的千年沉寂,新思想如惊蛰的春雷,在古殿深院间隆隆回响。平民中学招引着北方九省渴求光明的青年,嘉康杰慷慨激昂的声音成了最锋利的启蒙武器,劈开蒙昧的迷雾:“欲救中国,必先唤醒其民;欲唤醒其民,必自教育始!”郭沫若后来赞其“播火于蒿莱”,正是这开天辟地的第一步。</p><p class="ql-block"> 然而,黑暗岂容星火蔓延?阎锡山的鹰犬嗅到了堆云洞深处传来的新气息。1925年严冬,刺骨的寒风中,平民中学被强行查封。校门轰然关闭,然而那已燃烧在千余青年心头的火焰,岂是铁锁所能禁锢?它早已化作奔涌的地火,在晋南的厚土下炽热地奔突。嘉康杰立于寒风中,目光如炬,穿透凛冽朔风:“学校可封,人心中的学堂永在!”</p><p class="ql-block"> 革命的星火不仅未被扑灭,反而在更深的暗夜里酝酿着燎原之势。1928年4月,大革命失败的阴霾沉重地笼罩着河东大地。在堆云洞那间被时光浸染的殿宇深处,油灯如豆,中共山西临时省委召集的会议正秘密进行。嘉康杰、冯彦俊、范希蠡等革命者的身影在微弱的光晕里晃动。窗外松涛阵阵,似万千兵马无声埋伏,呼应着室内讨论的激烈。他们冷静剖析着失败的根源,那声音低沉却似金石撞击,字字千钧:“党的根,未能深扎于贫苦农民的血肉之中;革命的刀,未能锻造出自己的武装力量;前进的灯,缺乏上级方针的指引,致使在风暴中摇摆甚至迷航……”会议最终决议:以嘉康杰为首重组中共河东特委,建立苏维埃政权,发动工农,组建武装,准备暴动!鲁迅先生曾慨叹:“于无声处听惊雷”,堆云洞内这场密议所蕴藏的惊雷,即将在晋南的沉默大地上轰然炸响。</p><p class="ql-block"> 自此,堆云洞完成了它庄严的历史蜕变,从“道家仙境”化身为“晋南革命的摇篮”。在长达十年的血火岁月里,这里成了河东特委最坚固的秘密心脏。革命的火种,在这古老建筑的肌理深处以最隐秘的方式顽强传递——秘密印刷厂的机器在神像后低吼,一张张唤醒民众的传单如雪片飞出;幽深的地道在神龛下悄然延伸,连接着院中那口深不可测的老井;藏身的暗洞遍布各处,危机时刻庇护过多少不屈的身影。革命老人柴泽民曾深情回忆:“那时节,堆云洞的每一块砖石,每一缕香火,都浸透了同志们对光明的执着守望。”嘉康杰、柴泽民、孙雨亭、贾蒿……这些闪光的名字,曾在此运筹帷幄,也曾在此枕戈待旦。他们如同播撒在晋南大地的种子,将革命的火光燃遍河东三十六县,那燎原之势,印证着贺敬之诗中那不朽的信念:“几回回梦里到河东,双手搂定堆云洞。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堆云就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十年暗夜,十年淬炼,堆云洞这方古老的道家洞天,以其宽厚坚实的臂膀,庇护着晋南革命的星星之火。那“路盘层磴”的曲折石阶上,印满了志士们为理想奔走的足迹;那“高台孤耸”的险峻之处,曾是瞭望敌情、传递信号的烽火台。当敌人的脚步逼近,那“洞里藏洞”的精妙结构,便成为革命者与敌人周旋的迷宫与屏障。嘉康杰常在月夜登上“笔峰留月”的崖顶,远眺苍茫山河。皎洁月光下,他仿佛看见古老道家所向往的“羽化登仙”,与他为之奋斗的让劳苦大众挣脱枷锁、获得解放的崇高理想,在精神的至高处奇异地交融——那并非追求个人飞升,而是整个民族在血火中涅槃重生。他心中激荡着这样的诗句:“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化用)这滚烫的赤诚,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在信仰的天空中交相辉映。</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烽烟渐渐散去,而堆云洞的一砖一瓦、一洞一井,都成了刻骨铭心的信物。今天的游人手抚过秘密印刷厂旧址粗糙的石壁,仿佛还能触到油墨滚烫的余温;弯腰探寻那幽深的地道入口,如同叩响通往峥嵘岁月的大门;驻足于那口曾掩护过革命者转移的老井旁,似乎仍能听到当年紧急而低沉的指令在井壁回旋。墙上残留的斑驳弹痕,无声诉说着惊心动魄的往事。革命家金长庚晚年重返故地,曾凝视着一处暗洞,感慨万千:“那时节,便是这方寸之地,藏着一个要改天换地的中国啊!”这朴素之言,道尽了堆云洞在艰难岁月里所承载的千钧重量。正因如此,它被赋予了“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山西省红色教育基地” “山西省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基地”等沉甸甸的称号,成为后人汲取精神力量的圣殿。</p><p class="ql-block"> 步入“嘉康杰生平展厅”,这位播火者的生命轨迹令人肃然起敬。相邻的“河东特委特支展厅”与“嘉康杰办学展厅”,则如一幅徐徐展开的血色长卷,无声讲述着理想如何穿透至暗时刻。嘉康杰的身影已化作历史天空中的星辰,其爱国丹心与民族气节,如稷王山般巍峨在望。他的不朽业绩是民族记忆中的丰碑,精神风骨如璀璨星群,辉映万代。康杰中学师生年复一年来此凭吊,在嘉康杰铜像前献上鲜花,誓言在新时代的考卷上续写前辈的理想。正如当年平民中学的校歌所唱,如今已化作康杰中学的校训:“砥砺品行,开掘新知,担起天下的兴亡!”</p><p class="ql-block"> 徘徊于堆云洞的古建群落之间,指尖拂过斑驳的砖墙,仰望那“西殿晚霞”的绚烂天光,历史的层云仿佛触手可及。昔日缭绕于此的,是道家求索长生的香火青烟,是嘉康杰开启民智的激昂讲演,是特委会议决策未来的凝重气氛,是秘密印刷机滚烫的油墨气息,更是志士们为信仰九死不悔的灼热呼吸。这一切,最终都融入了堆云洞那永恒叠涌的“云”之魂魄——既是自然造化的云蒸霞蔚,更是理想不灭、精神传承的磅礴云图。</p><p class="ql-block"> 硝烟散尽,祥云聚拢。堆云洞静默于黄土沟壑之中,檐角风铃轻摇,其声清越,仿佛仍在叩问着过往与来者。这方曾孕育惊雷、守护火种的土地,早已将一种信仰铸入山河:那以生命点燃的云中之火,一旦为苍生而燃,便注定永不熄灭,在民族的血脉里,在时间的浩荡长风中,永恒跃动,照亮一代代人脚下延伸的征途——那是无数丹心映红的云天,更是历史深处为我们恒久点亮的引路灯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