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家列传》一书中的万荣工匠薛景石

野火

<p class="ql-block">《梓人遗制》的华机子插图</p> <p class="ql-block">第九十回 金元梓人薛景石,博览古今写遗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回主角名叫薛景石。你也许没听过,因为与祖冲之和华佗等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古代著名科学家不同,薛景石只是国内外众多古建筑专家千辛万苦从厚厚的历史尘埃中挖掘出来的一位“新人”,其生平信息几乎为零,科研信息也残缺不全。所以,本回与其说是撰写他的科学家小传,还不如说与你一起扮演福尔摩斯,努力侦破相关无头案。</p><p class="ql-block">1931年2月14日,一位英国人向大英博物馆捐赠了一套残缺不全的《永乐大典》,内含一本仍然残缺不全但含有序言的奇书《梓人遗制》(以下简称《梓》)。于是,国内外建筑学界一片哗然,因为《梓》在历史上只被提到过三次。它的名字曾出现在晁瑮(1560年去世)所编的《晁氏宝文堂书目》中。它的名字又出现在1602年出版的新修《经籍志》中。因此,《梓》应该是公元1560年前编写的一本古书。但《梓》的作者是谁呢?它是在何时完成的呢?它的内容又是啥呢?这就存疑了。当时谁也不知道《梓》的原本被收录在《永乐大典》中。光绪年间,一位进士家里竟发现了《梓》的一小节残本。从此,学界才知道《梓》是一部木质机械学专著,以接近现代制图学的手法,精准而详细地描述了如何制造传说中历代帝王的座驾,包括畜力车五明坐车子以及人力车圈辇、靠背辇、屏风辇、亭子车等。可惜,有关人力车的部分只剩下外形图了。《梓》的其他内容又会是什么呢?这时,《梓》的主体(虽然也有残缺)总算在英国意外现身了。</p><p class="ql-block">1933年2月,当时国内最权威的古建筑学机构中国营造学社便在第一时间“首举此书”,并将它比作元代版的《周礼·考工记》。中国营造学社还立即组织专家整理出版了《梓》的残缺版本,并对相关示意图进行了适当的解读,以供全球专家共同研究。由此可见,《梓》在古建筑学界的学术地位如此崇高。曾编写过《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主编)第九分卷“中国纺织技术史”的德国学者狄特·库恩将《梓》中论及的纺织机部分当作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他不但顺利完成学业,还于1977年在德国施泰纳出版社出版了专著《元代〈梓人遗制〉中的纺织机》。库恩还干了一件国内学者很少做却应该做的“笨事”,他竟按《梓》中的图纸制造出了相应的零配件,并成功地组装出了书中介绍的四种主要纺织机(华机子、立机子、罗机子和小布卧机子),还发现并补正了原图中的个别缺陷和误差。这至少证明《梓》绝非纸上谈兵,而是一部切实可行的有关古车和纺织机的详细制造指南。1994年,中国丝绸博物馆也终于按《梓》的指引,成功复原了一种名叫“立机子”的纺织机,还发现了原书中的一个小瑕疵,即有三种原件的图纸未配说明,但这并不影响复原工作。可惜,至今还没听说过《梓》中古车的复原消息。想来这应该更容易,也许有关专家认为没必要吧。不过,建议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试试,特别是复原其中的五明坐车子,没准儿你也能有所发现。</p><p class="ql-block">《梓》是一本木质机械学专著,用上百幅整机和零部件设计图纸,配以精准的文字介绍了当时和更早期的多种古车和纺织机。可惜,现在《梓》仅存34页,计7370字。</p><p class="ql-block">好了,有关《梓》的学术内容就到此为止,没必要介绍太多技术细节。所以,“破案”的重点就转移到了《梓》的作者身上,而唯一的线索就是《梓》的原序中那区区400多字。若再去掉其中与生平无关的内容,则只剩下更少的百余字了。</p><p class="ql-block">下面的问答式“破案”分两部分,其一是原序中相关字句的直接翻译;其二是福尔摩斯式的逻辑推理,依靠相关背景来给出某些可能的结果。</p><p class="ql-block">问题一:本回主角、《梓》的作者是谁?原序中直接给出了答案:姓薛,名景石,字叔矩,河中万泉人,即今山西万荣县人。</p><p class="ql-block">问题二:《梓》的成书日期,或原序的写作日期是什么?原序中明确写着 “中统癸亥十二月既望”。可是非常奇怪的是,如此明了的日期在历史上闹出了不少乌龙。比如,《中国大百科全书》一会儿在 “纺织卷”中说这个日期是1261年,一会儿又在“机械卷”中说这个日期是1263年。直到2006年,才有人仔细考证出这个日期其实是1264年1月16日。中国古代的纪年方法实在太不科学,每次改朝换代或每有一个皇帝去世就要马上更换纪年,甚至同一皇帝也可以随时更换纪年。若再加上阴历和阳历的换算,那就更乱了。上述的“中统癸亥”年确实是1263年,但若再考虑月份,“中统癸亥十二月既望”的年份就乱了。阴历,这个日期就该是 1264年1月16日。此处为啥要介绍得这么详细呢?因为我们想借机介绍科学家必备的一项基本功,即在科研活动中巧妙地排除各种不必要的干扰。这一点在现代物理实验的设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换句话说,如果干扰太多,那么再简单的问题也会很复杂;若能充分去掉干扰,那么再复杂的问题也许都能一目了然。另外,1264年很诡异。这一年,忽必烈刚杀死自己的亲弟,抢到了蒙古大汗之位,然后又迫不及待地改纪年。所以,这一年还是同一人的两个纪年:阴历八月前是忽必烈的中统五年,阴历八月后又是忽必烈的至元元年。此时距元朝的正式建立时间(1271年)还差7年。因此,撰写《梓》不是元朝的朝廷行为,虽然它很像朝廷行为。当然,原序用中统纪年还表明此时的山西已牢牢控制在忽必烈的手中。</p><p class="ql-block">问题三:是谁为《梓》写的序?原序的答案是:稷亭段成己,即山西稷山县的段成己。这个段成己可不是一般人,他的身世将有助于推测主角的背景。段成己生于金朝的1199年,35岁时金朝被蒙古所灭,但此前他已考中词赋进士,并担任过金朝的宜阳主簿一职。后来,他坚辞忽必烈请他为“平阳府儒学提举”的诏令,从此躲进龙门山隐居四十余年。在元朝正式建立后的第八年,即为《梓》写完序后的第15年,也就是公元1279年,段成己逝世。段成己的哥哥也是金朝进士和著名诗人,也不愿为忽必烈服务,以隐居了却一生。</p><p class="ql-block">问题四:段成己为啥要给《梓》写序?原序说“既成,来谒文,以序其事”,意思是说薛景石写完《梓》后向著名隐士诗人段成己提出书面请求(谒文),希望后者能为该书作序。根据此话,再结合前面对问题三的分析,就有许多推测。比如,《梓》肯定不是应忽必烈的要求而写的,否则段成己就不会为它作序。所以《梓》不是元朝的官方书籍,这也许是它几乎被埋没的重要原因之一。薛景石绝非普通木匠,因为普通木匠绝不会将造车和造纺织机的方法公诸于众,更不会请某位名人为书作序,以图出版。在当时出版书籍是赔钱的事情,可能还要赔大钱。事实证明,可能薛景石也赔不起大钱,所以后来《梓》未能正式出版。这也是它几乎被埋没的另一原因。另外,《梓》的文笔非常好,作者对四书五经非常熟悉,甚至不亚于为该书作序的进士。这从《梓》的“叙事”中可以看出。即使某位木匠大公无私,且能笔下生花,他也很难写出《梓》,因为该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本考古书,甚至是高级考古书,其中介绍的许多机械也是当时的“古物”,不是民间的常见之物,所以书名中带有一个“遗”字。《梓》在介绍了每种机械后都立即跟进一段“功限”,即说明制造该机械到底需要多少人工和木料。这显然很像一本工程监理指南,绝非普通木工书籍,其读者更该是负责工程验收的将作监官员。</p><p class="ql-block">伙计,综上分析,薛景石的身份就越来越清晰了。他可能与段成己兄弟俩类似,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金朝成功人士,否则像段成己这样的名士咋会轻易为普通人的书籍作序呢?薛景石撰写《梓》的动机可能来自金朝当初的朝廷,并且可能在金朝灭亡前就已借助官方力量完成了素材收集工作。但薛景石收集的素材很可能相当粗糙,因为在他之前的所有工程类书籍(包括最受追捧的《周礼·考工记》等)从未有《梓》那么强的可操作性。要将一幅普通的车辆或纺织机草图变成接近现代制图学的图纸,不但要有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相当多的时间,甚至需要首先造出可运行的样机,再按样机来绘制图纸。而所有这些工作在下述假设下都可能完成。</p><p class="ql-block">若薛景石也是隐士,他就有足够的时间来慢慢琢磨素材中的草图。</p><p class="ql-block">若薛景石也有足够高的才学,他就有能力将机械实物画成精准的实用性图纸,虽然这确实相当困难,还需足够的耐心。关于这一点,段成己在序中已予以充分肯定,他说:“(薛景石)对每一器,必离析其体而缕数之,分则各有其名,合则共成一器。规矩必度,各疏其下。使攻木者揽焉,所得可十九矣。”这段话翻译成白话大概就是说:薛景石对每个机械部件都进行仔细分析,说清不同构件的形制,并逐一标注。拆开后各个部件都有名称,装配后又是一个整体。各部件的大小尺寸都经严格测量,并仔细说明。总之,使得普通读者能有九成把握完成复制工作。</p><p class="ql-block">若薛景石具有足够高的木匠技巧,他就有能力根据自己琢磨透的草图制造出具体的机械设备。而这种木工技巧刚好被段成己在序中描述得清清楚楚,他说薛景石“夙习是业,而有智思,其所制作不失古法,而间出新意,砻断余暇,求器图之所自起,参以时制而为之图,取数凡一百一十条,疑者缺焉”。此段话的大意是:薛景石从小就喜欢做木活,且很有思想,既能遵从古法,也能有所创新。闲暇时,他都在认真研究古代器物图纸,考证其历史起源与变迁,琢磨其机械构造原理。书中共绘有110幅详图,对有疑问者,宁缺毋滥。这段话是在表扬一个木匠还是在表扬一个具有木匠功底的朝廷命官,表扬该官员在全力以赴撰写“监理指南”呢?好像后者更靠谱吧。</p><p class="ql-block">最后,也许有的读者会问,若既非为名又非为利,那么薛景石写《梓》到底图啥呢?嘿嘿,两个字:“兴趣”。更准确地说,可能是隐居者的兴趣,正如段成己隐居40年沉溺于写诗一样。</p><p class="ql-block">其实,兴趣是所有科学家最重要的成功秘诀。无论多么聪明,无论有多少时间,只要是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一般都很难做成。</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