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高加索三国之旅-4:格鲁吉亚

张眼看世界

<b>20231024,D7,第比利斯-姆兹赫塔-卡兹别克</b>:<div>昨晚回到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今天开始游览格鲁吉亚的各个景点。</div><div><br></div><div>我们首先来到格鲁吉亚的圣城姆茨赫塔。姆茨赫塔位于Kura河与Aragvi河交汇处,两条河不但泾渭分明,而且一条流向黑海,另一条则流向里海。</div> 姆茨赫塔原是古代伊比利亚王国的首都,在公元四世纪,当圣女尼诺来到这里传播福音,感化了民众信仰基督,并用奇迹点化了皇后娜娜和国王米利安三世,格鲁吉亚便举国信仰基督教。圣女尼诺把十字架竖立在季里瓦修道院后,便开始在这里选址兴建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因此该城地位堪比耶路撒冷。 <b>生命之柱大教堂:</b><br>生命之柱大教堂是格鲁吉亚第一座基督教堂,由圣女尼诺于公元330年左右选址兴建。关于它的建立,格鲁吉亚有这样的传说:在押送耶稣从耶路撒冷通向刑场的苦路上,行刑的士兵们强迫他穿上朱红色的披风,并百般戏弄他。后来他们又把耶稣的披风脱下,士兵埃里奥兹买下了披风,带回姆茨赫塔。他的姐姐茜多尼亚看到披风的一瞬间,激动地将其披在了身上,意想不到的是,她轰然倒地身亡,而且怎么也不能把披风从她身上脱下来。家人只得将她与披风一起埋葬。不久之后,坟茔上便长出了一棵雪松。<br><br>公元330年,修女圣尼诺带着圣母玛利亚赠予的葡萄藤十字架,从罗马出发,经亚美尼亚辗转来到伊比利亚,在姆茨赫塔停下了脚步。 圣尼诺选中茜多尼亚墓穴所在地建造教堂,她所用的七根木桩,正是取材自那棵已长了近300年的雪松。当六根柱子就位后,第七根柱子却悬在空中,怎么也落不下来。圣尼诺为此整整祈祷了一夜。次日,木桩顺利落地。后来,人们发现它渗出的汁液竟有神奇的治愈功效,教堂也因此得名。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教堂,是公元11世纪的时候重建的,它的恢宏大气,让当时的国王惊叹不已。为防止设计师阿苏基兹拿出更出色的作品,国王命人砍去了他的手臂,并以优渥的待遇让他在此颐养天年。而为了表彰设计师,国王命人在教堂的北侧外立面加上浮雕,那是一只拿着丁字尺的断臂,铭文写着:“阿苏基兹神的仆人之手。铭记。”因此,生命之柱大教堂又叫做“断臂”教堂。 大教堂里还供奉着使徒圣安德鲁的脚骨(图6),就跟咱们的寺庙供奉佛祖的舍利子一样。在圣女尼诺的引领下,格鲁吉亚创建了基督国家,使徒圣安德鲁则在格鲁吉亚创建基督教会,因此,安德鲁在格鲁喜亚也影响深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教堂里的壁画遭到了奥斯曼土耳其和前苏联的肆意破坏。信仰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在占领这片土地的时候,用白灰将这些基督故事的壁画全部覆盖。而前苏联在无神论的指引下,不仅破坏了大量的壁画,而且还拆毁了许多教堂。生命之柱大教堂里的壁画仅仅是受害者之一。<br> <p class="ql-block">教堂里有一位满脸大胡子的老年修士,不时在教堂里巡视,为那些圣灵圣徒点灯添油。</p> <p class="ql-block">然后便静静地坐在教堂门口,深情地凝视着他信仰的神,默默地守护着教堂。</p> <p class="ql-block"><b>阿纳努里城堡(Ananuri):</b></p><p class="ql-block">阿纳努里城堡(Ananuri)位于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以北 70 公里处,是第比利斯通往北部卡兹别克山地区的必经之路。城堡始建于 13 世纪,曾是 13 世纪阿拉格维封建王朝时领主的城堡,也是当时重要的军事要塞,见证了诸多历史战役和政治变迁。目前,城堡的大部分建筑已经毁坏,唯一一座方塔主体还在,游人甚至可以攀爬到塔顶。</p> 阿纳努里城堡是欧洲热门的婚纱照拍摄地,城堡矗立在阿拉格维湖畔,远处是巍峨壮观的外高加索山脉,碧绿的湖水与城堡绿色的穹顶相互呼应,在蓝天雪山的映衬下,宛如童话世界。 透过城堡方塔的射击孔,可以见到修道院塔尖的十字架和脚下碧绿的湖水。《孤独星球-格鲁吉亚》曾用这样的照片作封面。我也照猫画虎,拍了几张。 城堡内有一大一小两座教堂,均兴建于 17 世纪。较小的圣母教堂建于 17 世纪前半叶,1689 年又建了较大的圣母升天教堂。教堂内部有巨大的中央穹顶,墙壁、立柱上布满了精美的壁画,内容多与宗教故事相关,如圣妮诺在格鲁吉亚传教等。 <b>军事大道:</b><br>离开姆茨赫塔古城以后,我们的继续沿着军事大道一路向北,前往格鲁吉亚与俄罗斯的边界卡兹别克。这是一条从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通往俄罗斯北奥赛梯的古老的交通要道,全长212公里。之所以叫军事大道,因为这条路最初是1801年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为了便于军队在格鲁吉亚和俄罗斯两国之间通行而下令修建的。这条大道也是唯一一条横贯高加索山脉的公路。 时逢深秋,军事大道沿途秋色正浓。蔚蓝色的天空,不时有格鲁吉亚空军的飞机掠过,拉起长长的白烟,似乎是在展示他们为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惜一战的决心。 进入高加索山脉以后,随着海拔的增高,植被逐渐减少,路旁的彩林最后变成了光秃秃的山坡。在军事大道上行驶的车辆不少,以大货车居多。及至到了格俄边界的卡慈别克,大货车竟然在路边排起了几公里的长队,等待过关进入俄罗斯境内。似乎可以说,这条军事大道就是俄罗斯的生命线。 <p class="ql-block"><b>卡慈别克圣三一教堂:</b></p><p class="ql-block">在格鲁吉亚与俄罗斯交界的卡兹别克山脉,有一座坐落在海拔 2170 米的孤峰上的教堂。这便是建于十四世纪,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崇高宗教地位,被誉为“世界上离天空最近的教堂”的圣三一教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堂建于14世纪,由于位置偏远,在公元十八世纪波斯人入侵格鲁吉亚时期,许多来自姆茨赫塔的珍贵文物,包括圣尼诺十字架,都曾被带到这里保管。在前苏联时期,统治者曾一度禁止在教堂内举行礼拜仪式,但圣三一教堂仍然是格鲁吉亚人民朝圣的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只有几处壁画残存,但从这些残存的壁画中,仍然能感受到其独特的宗教氛围,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信仰和虔诚的时代。圣三一教堂不仅是宗教建筑,更是格鲁吉亚文化和历史的象征,见证了格鲁吉亚的兴衰变迁,承载着当地人民的信仰和情感。</p> 被群山环抱的卡兹别克小镇,坐落在卡兹别克山脚下,是前往卡兹别克山的必经之地。 <p class="ql-block"><b>20231025,D8,卡兹别克-哥里-库塔伊西:</b></p><p class="ql-block">昨晚夜宿高加索山区的卡慈别克。虽然这里的海拔只有2000多米,可气温只有几度,而且晚上还几度停电。睡前查了天气预报,第二天晴天,日出时间7:25。可早上起床一看,西边的雪峰完全被乌云遮盖,期望中的日照金山肯定没希望了。</p> 虽如此,仍然穿上羽绒服,收拾好行装,来到酒店旁村寨外的小河边等待日出。不过这万一的希望终究还是没有出现。只是在一瞬间,乌云裂开了一条口,露出雪峰的一角,赶紧举起手机,按下拍摄键。而就在这稍纵即逝的时刻,恰好一群飞鸟略过,被我装入镜头。 <br>早餐过后出发,向南,前往格鲁吉亚中部小城哥里。行走在高加索山区,有点像在西藏行走的感觉。狭窄蜿蜒的盘山公路,连绵不断的峻岭雪峰…… 格鲁吉亚不愧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途中数次见到中国企业的标识。他们在这里架桥修路,造福两国人民。 <b>格俄友谊塔:</b><br>在格鲁吉亚与俄罗斯交界的高加索卡慈别克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座格俄友谊塔。说是塔,其实是一堵半圆形的墙。墙体被五颜六色的瓷片壁画所覆盖。中间是一个俄罗斯年轻母亲搂着一个格鲁吉亚小男孩的形象。<br><br>友谊塔建于苏联时期的1983年。200年前的1783年,在俄国的策动下,格鲁吉亚向俄提出“保护”要求,俄国立即“响应”,双方签订格奥尔吉耶夫斯克友好条约。依照条约,俄国军队随即进驻格鲁吉亚,以履行保护格鲁吉亚的义务。土耳其表示抗议,从而导致1787-1792年的俄土战争。<br><br>格奥尔吉耶夫斯克条约的签订使格鲁吉亚这块被穆斯林国家围绕的基督教领土,成为俄罗斯的保护国。1801 年,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开始建造穿越达里奥尔峡谷的格鲁吉亚军事大道,并于沿线修建堡垒、碉堡及哨站等防御工事来保护道路。<br><br>1973年,在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友好条约签订200周年之际,前苏联发行了格奥尔吉耶夫斯克条约200周年纪念邮票,并在格鲁吉亚军事大道边的悬崖上修建了这座格鲁吉亚俄罗斯友谊纪念碑,纪念两国长达2个世纪的历史友谊。 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后不久,格鲁吉亚北部的南奥塞梯自治州强烈要求独立。他们要和格鲁吉亚平起平坐,最好能加入俄联邦。于是,格鲁吉亚政府起兵镇压,俄罗斯军队也下场参战。1992年,三分坐下来谈判,南奥塞梯有格、俄、南奥共管。到了2008年,南奥塞梯再次爆发战争。俄军以强大的实力向南推进,部分兵力进占哥里东郊,切断了东西走向的高速公路,格鲁吉亚中部交通干线被拦腰斩断。此举不仅将格鲁吉亚军队的退路截断,还直接威逼首都第比利斯。至此格鲁吉亚只好停战,南奥塞梯随即宣布独立,俄罗斯旋即承认。2022年,南奥宣布就加入俄联邦举行公投(后又宣布公投暂停)。这一战,格鲁吉亚失去了接近十分之一的国土。我们的导游说,就像格俄友谊塔的壁画里展示的一样,在俄罗斯眼里,俄罗斯是母亲,格鲁吉亚就是儿子。母亲打儿子,怎么打都有理。你说,这说法是不是跟某大国某些人的说法如出一撤? <b>哥里斯大林博物馆:</b><br>途经哥里,参观了斯大林博物馆。斯大林出身在格鲁吉亚中部小城哥里,在这里生活了四年,然后随家迁往第比利斯。斯大林博物馆由前苏联政府于1957年兴建,是一座典型的苏联风格的二层建筑物。一层是博物馆办公室,图书馆,员工用房。二层则是斯大林的生平展厅。 从一层大门进入,是一条铺着红地毯通向二层的阶梯。在阶梯平台上,是一尊斯大林的全身塑像。据说斯大林的真实身高只有1.62米,因此他的塑像大多是半身,以此来掩盖身高的不足。我也未能免俗,为伟人讳,用广角镜头近距离拍摄了这幅全身像。效果是不是杠杠的,咱们大元帅看上去是不是非常高大伟岸! 展厅里能引起国人共鸣的东西还比较多,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在慈父般斯大林爷爷的关怀下长大的。比较引人注目的展品是大元帅70大寿时,共和国军民敬赠的各种寿礼。看到此,我问导游,为何不见称斯大林为亲爸爸的诗人郭沫若为大元帅写的祝寿诗。没想到导游嘴一撇,道:他不够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