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人物摄影

牛先生

<h3>  做单反大爷一晃也有几年了,在风光和人物这两个摄影方向之中我更钟情于人物,因为我感觉每一张人物照似乎都是在讲述着什么。</h3><h3> 这张纳鞋底的老奶奶的照片,是在河北全胜峽旅拍时碰巧拍的,面对纳鞋底的老奶奶或许会勾起50后这代人儿时的回忆吧!</h3> <h3>  这张照片是在贵州大山深处一个少数民族的寨子里拍到的,一脸的幸福写在老人家的脸上。</h3> <h3>  从不同角度把他的笑意记录在相机里。</h3> <h3>  贵州芭莎苗寨的老人,第一眼看到他就觉得他比较上镜便主动打招呼。因他比较善谈所以希望能多给他拍几张,而他还特意变换姿势,于是为他专门拍了一组:芭莎老人。</h3> <h3>  你看他的举指是不是像个孩子?</h3> <h3>  我只是说:您可否换个姿势?他就摆成了这样而且特别开心的笑着。</h3> <h3>  她是贫困山区的农民,因耕地少而靠政府的救济维持生活。别看她满脸皱纹布但岁数并不是特别老,让我想不到的是这个贫困山区就在北京地界上。</h3> <h3>  在沿黄公路旅拍时途经乾坤湾,这对陝北夫妇像接待亲戚似的穿上整齐的新衣服,拿出当年打下的红枣招待我们,那份热情那份真诚让我十分感动。</h3> <h3>  贵州本寨是个小众旅游景点,但几百年的明清建筑保存的十分好。在此遇到八十多岁依然在劳作的老人家,虽然生活不易但看得出她身体很健康。只可惜她听不懂普通话无法交流,只能用相机留住她纯朴的面容。</h3> <h3> 从她老人家苍老的脸上我看到的则是纯净的心灵。脸上似乎还有孩子们才有的童真,官场和商场上摸爬了大半生的人恐怕脸上纠结会更多吧。</h3> <h3>  加榜的人应该是没有脱贫的,否则不会连鞋都不穿呀?也许是生活习惯尚未进化到21世纪?但我还是倾向于第一种原因,毕竟这里土地太少太少了且处于大山深处。</h3> <h3>  拍摄地点:北京798,拍摄时间下午五点,快乐、幸福的孩子。</h3> <h3>  而这个加榜的女孩儿,则以脱谷木锤当成玩具。这就是一个发展极其不平衡的世界,出生在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年代这就是命运吧。</h3> <h3>这是在西北旅行时拍到的,小女孩应该是个小学生,她的暑假生活是帮助在旅游景区做牛肉面的母亲打下手,从她的眼神中我看不到童年的快乐,让我看一次心痛一次。</h3> <h3>  加榜的女人的头发乌黑发亮,据说也是用经过发酵淘米水来洗的,绝对天生绝对自然。而城里呢从很年轻时就用化学品漂染出各种颜色,为了“美”可以放弃健康放弃原生态,值得吗?</h3> <h3> 实话说这张片子是2015年秋天在地坛银杏大道拍的,而且应该算是摆拍。我就是发现她的头发染的有特点,也许细节更能表现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特征吧。</h3> <h3> 798是拍艺术照的场所,也是扫街的热点地区。女孩子们在此展示自己青春时尚的美,摄影爱好者在此享受按下快门的快感。多么完美的组合呀,闲着没事的时候可以多去几次呦。</h3> <h3>  以下这两张拍摄时脑子里想到的是:六七十年代:满大街的绿、蓝、白,人们的服饰色彩和人的心里一样是那样的单一。</h3> <h3>  很喜欢拍孩子,从理论上讲处于生长期的动物都是可爱的,相对应而言处于衰退期的怎么打扮也还是不行。</h3> <h3>  在将台公园拍铁轨,这在北京摄影爱好者的圈子里是有一号的。据公园管理人员说:这段铁路偶尔还会有火车进来,所以在此拍片严禁使用反光板,可能是怕火车司机把反光板当成信号灯了吧。</h3> <h3> 一男一女两位摄影师岁数都不大,交流之中感觉己然很老道了,应该说年轻女孩拍艺术照这个商业市场也成就了不少摄影大师。</h3> <h3> 这是尼泊尔市场上卖鱼的商贩,他一个人卖后边有四五个人负责收拾鱼。他业务能力极强,是属于那种能把死的说成活的人。</h3> <h3> 信奉印度教的老人,天不亮就开始了她的朝拜,虽然年事已高仍然那样尽心尽力做着每一个必须做的环节。</h3> <h3>  贫穷确不缺少欢乐,因为欢乐是要靠自已去争取的,滦州古城门囗的这位扭秧歌的老人就是这样的一个人。</h3> <h3>  不知道到了他这个岁数我还能背着包去旅行吗?但我想我们会的,因为我们年轻时这方面缺课太多太多,必须补回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