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是明清皇宫及其收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级大型综合性博物馆。故宫于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纪遗产名录”。2007年,故宫博物院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8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占地100余万平方米,保存建筑约9000间,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其前身明清皇宫紫禁城,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体,文华殿、英武殿为两翼,主要是皇帝举行盛大典礼的场所。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东西六宫为两翼,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以及帝后妃嫔生活起居的地方。此外还有外东路的太上皇宫和外西路的太后宫院等处。下图为 故宫博物院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明清两代共有24位皇帝居住于此,1912年清朝灭亡后,紫禁城作为皇宫的历史就此终结。1914年,于外朝区域成立古物陈列所;1925年,于内廷区域成立故宫博物院;1948年,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体系完备,现有藏品总量186万余件(套),藏品总分25大类别,堪称艺术的宝库。故宫博物院通过明清皇家宫殿建筑,宫廷史迹原状陈列,珍宝、钟表、书画、陶瓷、雕塑等艺术藏品专馆陈设,以及专题展览等多种方式向公众展现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下图为 故宫展览馆导游图。</p> <p class="ql-block">参观、游览完故宫博物院内廷,东、西六宫各宫院,接下来,前往慈宁宫区域外西路的太后宫院。下图为 慈宁宫区域地图。</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 来到慈宁宫入口处-慈宁门。</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 进入慈宁门。</p> <p class="ql-block">慈宁宫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清顺治十年(1653年)重修。清乾隆元年(1736年)进行修葺并改建周围建筑,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改建为重檐歇山顶。慈宁宫区域为明清太后所居,如明代万历年间慈圣李太后、清代前期孝庄皇后(后成为太皇太后)等,另有太妃、太缤等人随居。清代慈宁宫主要是为太后举行重大典礼的殿堂,凡遇皇太后圣寿节、上缴号、进册宝,以及皇帝大婚、公主下嫁, 均在此处举行庆贺仪式。若皇太后去世,其梓宫奉安于此。下图为 到达外西路的太后宫院,慈宁门内,远观慈宁宫建筑。</p> <p class="ql-block">慈宁宫现开辟为雕塑馆。雕塑馆正在举办的故宫博物院历代雕塑文物展,非常引人注目。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主要门类之一,是雕刻与塑造的总称。雕刻的材料主要是木、石、金属,还涉及骨、角、牙等多种;塑造的原料则以泥土和金属为主。中国雕塑的历史源远流长,不同历史时期雕塑艺术各具特色;新石器时代的陶塑和玉石雕刻、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铸造和玉雕、秦汉时期的陶俑及画像石等墓葬雕塑、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等均各具特色,代表了当时雕塑艺术的水平和时代风格。隋唐时期,各类雕塑艺术的创作均成就卓著,呈现全面繁荣景象。宋元明清时期,雕塑家们尤为注重物象意趣等表现,雕塑作品更加多样化。 下图为 外西路的太后宫院,慈宁宫建筑。(雕塑馆)</p> <p class="ql-block">慈宁宫(雕塑馆)位于隆宗门西侧,明清两朝都是皇太后、皇太妃居住的地方,清孝庄文皇后、孝圣宪皇后都先后在这里居住过。慈宁宫还是举行重大典礼的殿堂,每逢太后生日、元旦、冬至、上徽号等节庆,都在这里举行朝贺庆典。慈宁宫还是举行大型宴会的地方,每年正月初二、正月十六皇太后在此设宴宴请身份尊贵的女眷。公主订婚、下嫁也在慈宁宫举办宴会。参加活动的全是女性,外人不得参加。图为 慈宁宫建筑,以及庭院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所藏古代雕塑文物门类齐全、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雕刻馆按时代发展序列将院藏雕塑精品予以展示,以使观众能够较为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在回望历史中陶冶情操。下图为 慈宁宫(雕塑馆)入口处。(雕塑馆已另行制作美篇,敬请观看)</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 慈宁宫重檐建筑工艺,以及匾额。</p> <p class="ql-block">慈宁宫后殿为大佛堂。清代宫中佛堂众多,此处建筑体量较大,俗称“大佛堂”。自孝庄太后起,这这里作为清代太后、太妃的礼佛场所。大佛堂面阔7间,进深3间,皇琉璃瓦歇山式顶。殿前月台曾陈设日晷、香炉、香筒。清代殿内装修考究,佛龛、供案、佛塔、佛像、经卷、法器等陈列众多。大佛堂明间陈设有明代干漆夹纻三世佛、二护法及十八罗汉像,艺术价值极高,为传世塑像中的精品。殿内原悬挂康熙皇帝“万寿无疆”御书匾和乾隆皇帝御书联。1973年,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访问洛阳白马寺,殿内佛像、陈设等相关文物(包括明代夹纻三世佛和十八罗汉在内)2000余件拆卸拨交给河南洛阳白马寺。目前大佛堂建筑保存完好,开辟为故宫博物院佛教造像展厅。下图为 外西路的太后宫院,慈宁宫后殿,大佛堂建筑以及庭院。</p> <p class="ql-block">慈宁宫大佛殿,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是嘉靖皇帝为其母亲蒋太后修建的起居场所。现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重修时的格局,为清朝太后、太妃等人礼佛之所。下图为 大佛堂简介。</p> <p class="ql-block">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释迦牟尼在公元前6世纪前后创立。佛教造像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逐渐创造出有自己特色的造像体系。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像,形体消瘦清秀,佛装多褒衣博带式,显示出中国文化对异域艺术的改造、融合与发展。隋唐时期佛像比例协调,形体圆润饱满。两宋时期佛像世俗化因素彰显,特别是罗汉,多以现实人物为原型塑造而成,面貌多样,神态生动。元明清时期匠人对铜、瓷、泥、木、石等诸种材质的特性掌握得更加得心应手,佛像种类丰富多彩。下图为 佛教造像馆 一展室简介。</p> <p class="ql-block">佛教造像馆一展馆室内,一组精美的佛教造像。左 夹纻金漆佛像 明(1368-1644年)。中 铜佛像 明(1368-1644年)。右 木雕金漆观音像 清(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在参观、游览整个慈宁宫雕塑馆过程中,我们看到:包括享誉世界的秦始皇兵马俑等雕塑。在数量上则以汉与唐居多,陕北与晋西南出土的画像石,内涵丰富,造型独特。河北曲阳白石佛像时间从北魏至隋唐,纪年造像排列有序,使用镂空雕刻的方法,丰富了佛像的创作技法。下图为 大佛堂明代铜佛像。</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来到外西路的太后宫院寿康宫,下图为 寿康宫宫门寿康门。</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 寿康宫宫门,门楣上方悬挂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太后宫院寿康宫,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二月,乾隆元年(1736年)十月建成,是乾隆皇帝为生母崇庆皇太后而建。“寿康”语出《尚书·洪范》 意为长寿健康。正殿为皇太后接受朝贺之所,后殿为日常起居之地。正殿东暖阁为佛堂,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崇庆皇太后去世后,乾隆皇帝为纪念母亲特制的金发塔即供奉此处。下图为 寿康宫建筑以及庭院。</p> <p class="ql-block">寿康宫 崇庆皇太后在此生活了42年。慈禧太后晚年也曾在此小住。下图为 太后宫院寿康宫,正面宫门装饰、装潢。</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 寿康宫简介。</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 庄重素雅,奢侈豪华。寿康宫室内精美的装饰、装潢。</p> <p class="ql-block">精美绝伦的屋顶装饰。下图为 寿康宫建筑室内装饰、装潢。</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 寿康宫室内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寿康宫建筑后墙宫门,精美的装饰、装潢。</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 寿康宫后殿建筑。为皇太后日常起居之处。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崇庆皇太后去世后,乾隆皇帝为纪念母亲特制的金发塔即供奉在此。</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 故宫博物院《万岁千秋奉寿康》 寿康宫 原状陈列展现场。</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 寿康宫后殿室内场景,以及寿康宫清宫旧藏文物。</p> <p class="ql-block">上 崇庆太皇后出巡所至省份及途径地 乾隆皇帝每去避暑山庄,都恭奉皇太后同行,总计29次之多。除塞上巡幸外,还恭奉皇太后南至江浙,北至盛京,东巡岱岳,西幸五台,中至嵩山。下左 方觥式勾莲纹掐丝珐琅三式 清(1644-1911)、下中 万寿生生图(1644-1911)、下右 画珐琅百花地开光山水图兽环瓶 清乾隆(1736-1795)。</p> <p class="ql-block">崇庆皇太后出巡所至省份及途径地,以及地图、文字介绍。包括:南巡四次,谒五台山三次,东巡三次,谒盛京二次,巡幸嵩洛一次。</p> <p class="ql-block">方觥式勾莲纹掐丝珐琅三式。</p> <p class="ql-block">万寿生生图 图册共计10册,为原任四川蓬溪县知县罗学旦以各种篆体所书“寿”字一万个,故名万寿生生图。乾隆二十二年,皇帝第二次南巡时,罗学旦将图册恭进皇太后,并因此得到御赐的“缎四匹”。</p> <p class="ql-block">下图左起:霁篮描金粉彩花卉诗句纹瓶 清乾隆(1736-1795)、淡黄地轧道粉彩花卉攢盘漆盒 清乾隆(1736-1795)、淡黄地轧道粉彩花卉攢盘 清乾隆(1736-1795)、霁蓝描金粉彩花卉诗句纹瓶 清乾隆(1736-1795)。</p> <p class="ql-block">霁蓝描金粉彩花卉诗句纹瓶 (1736-1795)。</p> <p class="ql-block">淡黄地轧道粉彩花卉攢盘漆盒 清乾隆(1736-1795)。</p> <p class="ql-block">淡黄地轧道粉彩花卉攢盘 清乾隆(1736-1795)。</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 金长方盆桂花盆景 清(1644-1911)寿康宫旧藏。</p> <p class="ql-block">墨玉双连天鸡瓶 清(1644-1911) 寿康宫旧藏。</p> <p class="ql-block">白玉五蝠团寿纹圆盒 清乾隆(1736-1795) 寿康宫旧藏。</p> <p class="ql-block">乾隆款仿哥釉洋彩转心瓶 清乾隆(1736-1795) 寿康宫旧藏。</p> <p class="ql-block">金长方梅花盆景 清盆(1644-1911) 寿康宫旧藏。</p> <p class="ql-block">上 弘历书侍皇太后观竞渡一律轴(复制品)清乾隆十七年(1753)。下 弘历书延春阁恭奉皇太后观灯即事一律横轴(复制品)清乾隆三十年(1766)。</p> <p class="ql-block">弘历书侍皇太后观竞渡一律轴(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弘历书延春阁恭奉皇太后观灯即事一律横轴(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母子情牵 作为母亲,崇庆皇太后时时处处念着为国操劳的儿子,嘘寒问暖,关怀备至。母子之间,无论是军国大事,还是春雨秋旸,情感相联,同喜同忧。乾隆四十一年(1776)金川平定,将士凯旋,崇庆皇太后此前的担忧与牵挂得以释怀,欣然以皇太后的名义赐宴皇帝,并赏赐平定金川有功将领23人。乾隆皇帝在《蒙圣母赐膳于宁寿宫喜而成什》诗中,由衷地发出了“母子情牵处,忧劳略释怀”的感叹。下图为 皇太后与皇帝,母子情牵,共享天伦之乐。</p> <p class="ql-block">作为儿子,乾隆皇帝对母亲克敬克诚,平日每隔二三日便至太后宫视膳问安,时令佳节阖家欢庆,享皇家天伦之乐。夏日莲荷,冬阅冰嬉。每逢巡幸四方,悉奉辇前行,南至江浙,北及盛京,东巡岱岳,西幸五台,中至嵩山。木兰秋狝,亦必同往。乾隆御制诗中与皇太后相关的诗句多达770余首,从生前的“万岁千秋奉寿康”,到逝后的“捧床只恨叫无应”,表达了对母亲的真挚情感。母慈儿孝,尊老爱幼,家和万事兴。下图为 皇太后、皇帝共享天伦之乐。</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 皇太后宫院,寿康宫旧藏。</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 皇太后宫院,寿康宫旧藏。</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 丁酉新正月二日 恭侍太后宴即事喜成一律 乾隆御笔。</p> <p class="ql-block">下左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正月二十三日崇庆皇太后去世,随即发布了皇太后的遗言-遗诰。遗诰自述了其尊崇的太后生涯,兹节录以为结语:“今皇帝秉性仁孝,承欢养志,克敬克诚,视膳问安,晨夕靡间,每当巡幸所至,必掖辇同行,亲见亿兆呼嵩。尊亲并笃,合万国欢,以天下养,信可谓之兼备矣。……予寿已八十有六,母仪尊养四十二年,因集勋归美而三晋徽称,遇万寿祝厘而三举庆典。中外一统,五世同堂,稽之史册,实罕伦比。今予福寿考终,夫复何憾!” 下右 丁酉除夕一律 乾隆御笔。下中 乾隆皇帝为纪念母亲特制的金发塔。</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 乾隆皇帝为纪念母亲特制的金发塔,供奉在寿康宫后殿。</p> <p class="ql-block">参观、游览完慈宁宫(雕塑馆)、慈宁宫后殿大佛堂、寿康宫、寿康宫后殿以及“万岁千秋奉寿康”寿康宫原状陈列馆后,我们又回到慈宁宫宫殿建筑前。</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 站在慈宁宫入口处慈宁门,观望慈宁宫花园大门。</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 慈宁宫花园大门-长信门。</p> <p class="ql-block">清代宫廷服装服饰花絮。</p> <p class="ql-block">慈宁宫宫门慈宁门,门前两边陈设的镇兽。</p> <p class="ql-block">慈宁宫花园位于慈宁宫和寿康宫南侧,是紫禁城四大花园之一。南北长132.8米,东西宽49.7米,占地6600平方米。园中叠山砌池,建楼筑亭,是明清两朝太后、太妃们游玩休憩、礼佛诵经以及祭祀先皇、寄托哀思的地方。下图为 进入慈宁宫花园大门,参观、游览慈宁宫花园。</p> <p class="ql-block">咸若馆 明代初建称咸若亭,万历十一年(1583年)更名咸若馆。清乾隆年间大修后改成现在的形制,是清代太后、太妃礼佛之所。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五间,由南接出卷棚顶抱夏3间。下图为 慈宁宫花园内咸若馆建筑。</p> <p class="ql-block">走近咸若馆建筑。</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 咸若馆建筑大门。</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 咸若馆介绍。</p> <p class="ql-block">咸若馆 馆内颇具藏式佛殿风格。上方悬挂乾隆帝御笔“寿国香台”匾额。一组金漆毗卢帽梯级大佛龛贯通东、北、西三面墙壁,佛龛上原供佛经。北壁正中挂有白救度佛母唐卡9幅,前方供桌设有9尊铜鎏金白救度佛母像。两侧陈设有7层楠木高塔,每座塔内置乾隆年制瓷无量寿佛500尊。无量寿佛和白救度佛母都是佛教中长寿的象征,咸若馆所在的慈宁宫花园是太后、太妃们日常来往之处,正符合长寿寓意。下图为 咸若馆馆内场景。</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 慈宁宫花园咸若馆,馆内精美的装饰、装潢。</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 慈宁宫花园场景。</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 慈宁宫花园临溪亭。</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 临溪亭亭内顶部,精美的蟠龙藻井装饰。</p> <p class="ql-block">在临溪亭内,观看室外花园场景。</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 慈宁宫花园内,假山、方形水池、香炉等。</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 慈宁宫花园长信门。告别慈宁宫花园。</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 长信门建筑,以及匾额。</p> <p class="ql-block">左 庆龍尊养 崇庆皇太后专题展广告、右 万岁千秋奉寿康 寿康宫 原状陈列馆广告。</p> <p class="ql-block">隆宗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清代,门内北侧为军机处、内务府值房,南侧为军机章京值房。嘉庆十八年(1813年),一支天理教起义军在宫里太监内应下,攻打至隆宗门,直逼军机处和皇帝寝宫养心殿。如今门的匾额上仍保留有一枚箭镞,相传为当年激战时射入。下图为 内廷外西路的太后宫院-慈宁宫区域 隆宗门建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