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花开在花城

霜林醉叶

<p class="ql-block">广州,被人们亲切地称作 “花城”。这座城市的人们对花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他们爱赏花,爱养花,爱插花,爱买花。每到春节,当北方大地还笼罩在冰天雪地之中,唯有梅花傲然绽放时,广州早已春意盎然,百花争奇斗艳。 牡丹花、玫瑰花、水仙花、海棠花、茉莉花等各式各样的花卉,汇聚在一起,姹紫嫣红,让人目不暇接。无论是热闹的花市、静谧的公园,还是繁华的街头、悠悠的水边,又或是熙攘的商城、飘香的菜馆,甚至是普通人家的客厅、阳台,处处都能见到鲜花的身影。整个广州城,就像被浸泡在花的海洋里,空气里弥漫着令人陶醉的芬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广州人对花的喜爱,不仅停留在自然界这些娇艳的花朵上,他们更钟情于深植内心的 “英雄之花”。这朵花,是一代又一代革命先烈用生命浇灌而成的。为了追求自由,为了争取民族解放,先烈们前赴后继,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将自己的生命化作养分,培育出这朵象征着英勇无畏、不屈不挠精神的花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中国经历了两次意义深远、翻天覆地的社会大变革。1911 年,辛亥革命取得胜利,统治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彻底瓦解,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在华夏大地上诞生。1949 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获得成功,蒋家王朝在大陆的统治被推翻,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宣告成立,中华民族从此以崭新的姿态,如醒狮般屹立在世界政治舞台之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起这两场伟大的革命,广州的贡献值得每一个人铭记。在时代的浪潮中,广州毫不犹豫地站在最前沿,奋勇投身革命斗争。黄花岗起义和广州起义这两场惊天动地的壮举,展现出广州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黄花岗起义</b></p> 1911 年 4 月 27 日,旧历辛亥年三月二十九,为了推翻满清王朝黑暗的统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同盟会毅然决定在广州发动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武装起义。<br><br>当夕阳的余晖渐渐消散,黄兴亲率 100 余名敢死队队员,臂缠象征起义的白布条,手握枪械炸药,以海螺声为进攻号令,如猛虎般向清两广总督署发起突袭。这些怀揣着救国理想的志士,不畏牺牲,奋勇拼杀,成功击毙阻拦的敌人,迅速攻入督署衙门,放火烧毁了这座象征腐朽统治的衙署。起义队伍退出总督署后,与闻讯赶来镇压的清军狭路相逢。一场惨烈的战斗就此展开,在夜色的掩护下,起义者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对自由的渴望,与装备精良的清军展开殊死搏斗。但终因敌众我寡,经过一夜的浴血奋战,起义不幸失败,86 位英勇的起义者壮烈牺牲。<br><br>起义失败后,局势异常凶险,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却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艰难地收敛了 72 位烈士的遗骸。他将这些忠骨安葬于广州东郊的红花岗,后来此地改名为黄花岗,“黄花岗起义” 之名也由此而来。<br><br>黄花岗起义在广州近现代历史的长卷中,书写了浓墨重彩且光辉灿烂的一页。它如同一道划破黑暗的闪电,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唤醒了沉睡中的全国民众,让民主共和的思想如春风般吹遍大江南北,有力地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仅仅半年之后,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取得成功,腐朽不堪的清王朝在革命浪潮的冲击下迅速土崩瓦解。<br><br>为了永远铭记在黄花岗起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广州在 72 位烈士安息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宏伟的大型陵园 —— 黄花岗公园,又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这座陵园承载着先烈们的浩然正气,它不仅是对逝者的缅怀,更是对后人的激励,时刻提醒着人们铭记历史,传承革命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不懈奋斗。<br><br> 黄花岗公园的红铁门,庄严肃穆,浩气凛然。<br> 园内的黄花亭建于1926年,寄托着后人对英烈们的无限怀念。 高3米的龙柱,体现了革命先烈为中华民族腾飞而奋斗的磅礴气势。 从2015年起,广州每年11-12月间在黄花岗公园举办黄花文化节。在秋高气爽之时,以重阳、赏菊的传统,缅怀先烈,展望未来。以下是黄花文化节的动人景观。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广州起义</b></p> <p class="ql-block">1927 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全国陷入白色恐怖。为反抗国民党的残暴统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会同叶挺、叶剑英、彭湃、周文雍、聂荣臻等人,决定发动武装起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 月 11 日凌晨,随着三声炮响,红色信号弹升空,打破了广州的寂静。在张太雷、叶挺等人指挥下,第四军教导团、警卫团、黄埔军校特务营以及广州工人赤卫队的共约 6000 人兵分多路,对广州各要点发起突袭。部分苏联、朝鲜、越南的革命者也投身其中。与此同时,广州市郊芳村、西村等地约 2 万农民起义,部分进入市区配合作战。经过 10 多个小时激战,起义军占领珠江北岸大部分市区,宣告建立中国第一个城市红色政权——广州苏维埃政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广州起义震惊了国民党反动派。广东省政府主席陈公博及张发奎等人,急令驻肇庆、东江、顺德等地的部队回防广州。在英、美、日、法帝国主义军舰和陆战队支援下,从东、西、南三面反扑。起义军和工农群众英勇抵抗,但因敌众我寡,损失惨重,起义主要领导人张太雷牺牲。12日晚,起义军总指挥部为保存力量,下达撤离命令。广州起义中,150 多名朝鲜青年大多英勇牺牲,苏联驻广州领事馆领事和多名馆员也遭反动当局杀害,5700 多名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被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然起义失败了,但起义军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在国内外引发强烈震动。广州起义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一起,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的崭新道路,就像为迷茫中的人们点亮了一盏明灯,指引着前进的方向。那些在起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们,他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后人敬仰和铭记,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p> 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92号的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是为纪念这次起义牺牲的烈士而修建的一座纪念性公园。正门为中国传统式阙门,两边是雄伟的白石阙门座,配上5扇朱红色栅门,浩气冲宵。 公园双阙石壁上镌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手书“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园中耸立45米高、手握步枪的广州起义烈士纪念碑,象征“枪杆里出政权”。 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正门南面的英雄广场,屹立着张太雷等广州起义暨广州苏维埃政府领导人的大型雕像。 张太雷(1898-1927),广州起义总指挥, 广州苏维埃政府代理主席兼人民海陆军委员。 叶挺(1896-1946),广州起义军事总指挥, 广州苏维埃政府工农红军总司令。 彭湃(1896-1929),广州起义后率领海陆丰工农革命军与起义军呼应,广州苏维埃政府人民土地委员。 恽代英(1895-1931),广州苏维埃政府秘书长。 叶剑英(1897-1986),广州起义工农红军副总指挥。 杨殷(1892-1929),参与领导广州起义,广州苏维埃政府人民肃反委员,张太雷牺牲后任政府代主席。 周文雍(1905-1928),广州起义工人赤卫队总指挥,广州苏维埃政府人民劳动委员。 聂荣臻(1899-1992),参与领导广州起义。 陈郁(1901-1974),参加广州起义,广州苏维埃政府人民司法委员。 <h3 style="text-align: left;">在繁花盛开、万物向荣的日子里,我们怀着崇敬之情,追忆两次广州起义中牺牲的英烈。英雄们,回家吧!广州因为您们的奉献而壮美,为您们的奋斗而自豪。当年,您们不顾生死,用生命和热血浇灌的自由、光明与幸福之花,如今已在中华大地上处处绽放,绚丽芬芳。您们立下的不朽功绩、留下的浩然正气、长存的英勇气魄,永远是这座城市最耀眼的精神丰碑,是盛开在花城永不凋零的英雄之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