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天 神秘普兰 玛旁雍错美丽的早晨 <p class="ql-block">5月5日 星期五 晴</p><p class="ql-block">这是走进西藏以来最美丽的早晨,让我们所有人都念念不忘。</p><p class="ql-block">早晨天还未亮我和燕子小张就从暖和的睡袋中爬了出来,打着手电悄悄地穿好衣服,掩上门走出了院子,我们想去感受圣湖日出那瞬间的美丽。天很冷,我穿上了带来的所有御寒的衣服:毛衣、羽绒服、冲锋衣,还戴上了手套,并把相机揣在怀里。天还很黑,我们分别选择各自认为合适的位置等待着。燕子和我向旅馆后金字塔山走去,因为那里地势较高视野更宽,小张则径直去了湖边。</p> 7:45开始,在太阳薄出的过程中,湖面和天空慢慢地被染成一片金黄,如果不是一条山脉横在中间,那简直就是天水一色。纳木那尼峰也渐渐露出了它阿娜多姿的面容,与它遥遥相望远在25公里以外的冈仁波齐,也迎着初升的太阳,露出它圆顶似的山峰。7:56在山脉的隘口处,太阳终于露出笑脸,将它温暖的光辉迅速洒向大地、洒向圣湖神山,洒向人间。天亮了!那座金字塔似的山峰更是被太阳的光芒渲染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金山!转湖的人已经背起背囊上路了。 这就是阿里,拥有着其它地方断然看不到的别致景色,拥有着星罗棋布的皑皑雪峰高原湖泊,拥有着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第一神山第一圣湖。这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在同一个时空同一个地点,辽阔方圆几十公里,你可以一眼就望到那最尊贵的神山和圣湖。我们真正的来到了这人世上大多数人毕其一生也无源到达的这个地方,看到这西藏最神圣壮丽的山和水。西藏人说,有幸见到神山和圣湖的人是有福的,那我们就是有福之人了! 圣湖的清晨格外的美丽,天光水色出神入化。那是一片蓝色的世界,一种透明清澈的天蓝色。蓝蓝的天,蓝蓝的水,俊美挺拔的纳木那尼白色雪峰倒影在清澈的湖水中,湖边一层厚厚的白色积雪顺着脚下蜿蜒延伸到雪山脚下。蓝白两色构成了这片世界上最简单而壮美的景色。湖面上不时有鸟儿掠过,那嘎嘎的叫声愈显得玛旁雍错得静谧。我们都被眼前这片旷世佳景惊呆了,仿佛是在梦幻之中,仿佛是在另一个世界,是在天湖!谁又说不是呢?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这片大湖真正是天上的湖啊!“真美啊!”“太漂亮了!”的赞叹声一遍又一遍的不由自主的从我们口中冲出。此时此刻,我们忘却了一切人世间的烦恼,忘却了道路的坎坷艰辛,完全陶醉于这片天外的世界,呼吸着世界上最纯净的空气。难道这就是玛旁雍错的浩渺和瑰丽色彩所表现出来的神秘吗?若不是亲自来过,你绝对无法体会和感受到那片自然风光给你心灵带来的震撼。我们拿着相机不断地按着快门,要使自己永远地拥有这片绝美的时空,要使这一情景再也不会被忘怀。 在这片蓝白色的时空中,此时出现了一朵艳如红色的花朵,显得格外的耀眼醒目,点缀着这片蓝白色的世界。原来是一位裹着红头巾的藏族女子来到湖边汲水。我们亲眼目睹了她汲水的全过程:她从肩上脱下背在身后带盖的塑料水桶,放在湖边雪地上,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水勺,一勺一勺地将圣湖的水舀进水桶(那一举一动仿佛是在画中),蹲下躬着身子将绑在水桶上的布带子套在自己额头上,然后吃力地慢慢地站起来,硬是靠着头部的力量将一桶水“顶”了起来,然后两手握着带子的两侧,倾斜着身子一步一步地将水背上神湖旅馆。原来我们昨天饮用的水就是这样背上来的!如果早些看到这些镜头,我们可能都不忍心去多喝一口水。 我的心里一直纳闷,为什么不用扁担挑水?那样岂不是更省力?而且效率也高。为什么不建一座小型发电站,既可解决水又能解决电的问题?但是,在西藏你是见不到用扁担挑东西的。这个问题直到回来后我才弄清楚。据说在西藏,人们从不用肩,没有“挑”的概念和动作,无论背水,背筐,背石头,用的都是“背”,绳带绕过胸部和肩胛下方。那是由于肩上有命灯、体神和战神的缘故。所以藏民是不会用扁担去压迫那方神存在的地方。试想如果不是藏民还用这种最原始的方法汲水,可能今天的圣湖早已不是这个样子。 你来我往,共见到两位藏女背着水桶来往于圣湖与旅馆之间。其中一位女子大方地扯下了一直裹在脸上的围巾,那灿烂的笑容立即挂满了她的脸庞。大自然赋予她健康的体魄和朝阳般的笑脸,藏民族服装又恰到好处地装扮着她自然的美。我们不禁感叹,只有在这圣湖,天地人间才能那么的和谐融洽! 诺大的一片圣湖,只有我们几位远道而来的游者。在湖边我们有幸遇上了三位来自广东佛山的摄影发烧友,带着优良的装备——120哈苏相机。他们是21日出发走川藏线进,与我们一样准备新藏线出。看起来这条充满艰苦但神秘的路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摄影爱好者。多亏有了他们的帮助,我们在湖边集体留下了这一生最难忘的镜头。 看着波光粼粼的湖水,望着纳木那尼雪峰,远眺着冈仁波齐神山,我们都不想挪动脚步了。但是11点钟我们还是不得不离开这片摄人心魂之地。恋恋不舍地离开那座四方院,离开那座距圣湖最近的旅馆,那座可以与冈仁波齐同框的旅馆,挥手告别美丽的玛旁雍错,带着它带给我们美好的和无尽的遐想,从此把它永远地装在心里。<br> 为纳木那尼峰和拉昂错鸣不平 <p class="ql-block">我们开始奔向下一个目标——普兰。今天的路程比较宽松,驾车到巴嘎,再前往普兰。行程181公里。</p><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来时的路,经过及乌寺,再经过一个小村庄,走上了位于玛旁雍错与拉昂错之间的207省道,准备沿着这条省道直奔今天的目的地——普兰。说是省道,其实更像是自然形成的路,道路非常难行,坑坑洼洼撒满了大小不一的烁石,车子不得不颠颠簸簸小心亦亦的前行。其实这里处处是路,你想怎么走,车轮下就是你的路。</p> 约走了半个小时,我们发现走在前面的中巴考斯特停在路上,据说是轮子松动需要修理。我们只好停下来等候。这一切似乎都是上天的安排,知道我们不舍得那圣湖神山,特意又为我们安排一段时间,让我们再看它一眼。我和燕子快乐的像冲出羊圈里的羊,唱着歌,愉快地从坡上向湖边奔去,我们都向湖边奔去! 路的东面是玛旁雍错、西面是拉昂错,北面是冈仁波齐、南面是纳木那尼。这是一个被山水环绕的地方,令人心旷神怡。再留下几张照片吧,也许这辈子只来这一次了。此时一座巨大的冰清玉洁的雪峰在我们前方的山坡后露出峥嵘,是纳木那尼雪峰,就横亘在我们面前;我们右侧巨大的宝石蓝色的鬼湖,再一次让我们怦然心动,此时的鬼湖更像一面镜湖,宝蓝色湖水上折射着透亮的镜光。我们由远拍到近,希望不要留下什么遗憾。 纳木那尼,藏语意为“圣母之山”、“神女峰”,海拔7694米,位于玛旁雍错的南面,与冈仁波齐相距100公里,是阿里地区最高的山峰。有6条山脊,山脊上有数座6000米以上的山峰,高低排列,峡谷中倾泻了5条巨大的冰川,冰面上布满了冰裂缝和冰陡崖。我们已经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遥望过这座山峰,不管从那个角度看,纳木那尼都是一座俊美的山峰。它紧挨着玛旁雍错圣湖,给圣湖更多的关爱,人们的镜头总是将它和圣湖拍在一起。但是,因为神山冈仁波齐太有名气了,人们似乎很少提及它,似乎忽略了它的存在。但颇有戏剧性的是,镜头通常将冈仁波齐与鬼湖拉昂错结合在一块。这就是上帝巧妙的安排。 拉昂错,海拔4573米,位于玛旁雍错的西面,两湖之间相距最多几百米。站在坡上,两湖可以一览无遗。但拉昂错的湖水更蓝,也如同一颗巨大的蓝宝石静卧在雪峰下面。但上帝对拉昂错是多么的不公平:不但赋予了玛旁雍错圣湖的美称,而且赋予它高山淡水湖;但是对有着同样美丽湖泊的拉昂错,上帝却把它命名为鬼湖,只给它咸水湖,导致它的周围没有植物没有牛羊,没有海鸟,也就没有了生机,景色荒凉,一直受到冷落,少有人至,也就没有转经路。究其原因,传说是印度古代神话中诱拐美女斯达的九头罗刹王就住在这里。而佛教徒认为,玛旁雍错和拉昂错分别代表光明和黑暗。我们也没有好好地去欣赏它,没有走到它的身边,只是远远地用镜头对着它。 走向边陲重镇普兰 <p class="ql-block">考斯特修好后,我们继续沿着207省道、沿着鬼湖的湖边,在延绵不断的喜马拉雅山脉的伴随下,朝着边陲重镇普兰方向驶去。路途经过了一个小村庄,村庄就坐落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藏式村庄,不知村名是什么,是地图上标出的“多油”,还是旅行家游记中所描述的“都坝”,或者都是一回事,只是译音的不同。</p> <p class="ql-block">我们看到明显的沟渠穿行于藏庄中,沟渠中有潺潺流水,应该是雪山融化流下来的水。村庄中可见到树木。整个村庄呈土灰色的,与山脉基本同色。若没有藏式黑色窗框勾勒出一个个窗户,你简直就难以分辨出山脉和村庄,几乎完全融合在一起。山脉上见到明显的山体滑坡现象,如果不是一些巨石遮挡,不知这个村庄会是什么样子。我们没有停车,只是从村庄中穿过。</p> <p class="ql-block">约3点钟,经过极为难行的鹅卵石和烁石块路面,我们终于到达了西藏阿里地区与尼泊尔国接邻的边界重镇普兰县城。第一印象这是一座充满了尘土的地方。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件事就是中午的午饭。最令领队周新伟和新疆朋友们感到高兴的是,在街上他们发现了一家新疆人开的饭馆,老板告诉大家可以提供新疆拉条子和羊肉串,令这些新疆朋友们雀跃不已。我们嘛,当然也就沾光了。饱饱的吃了一餐后,我们住进了有三层楼高的岗错招待所。两人一标间,只提供开水,没有卫生间。剩下的时间自由活动,按周新伟话来说,就是给大家修整一下。我和燕子选择去附近的“清洗浴室”每人花了10元钱,特地去洗了一个澡和头,彻底地洗刷掉走进阿里地区几天来就没有好好洗过的全身的尘垢,整个人顿时舒服清爽许多。记得这是我进藏后第三次洗澡,前两次都是在拉萨,第一次是4月28日凌晨,到达拉萨的第一天;第二次是在4月29日,从林芝回到拉萨的那天晚上。</p> <p class="ql-block">普兰,海拔3700米。1959年以前称为普兰宗,1960年更名为普兰县。它与印度和尼泊尔相毗邻,历史上一直保留着边民互市、互通有无的传统。我们到普兰来,就是要来看看这个远在西藏边陲重镇上的边贸活动,看看名堂很大很大、实则只是一排排平房组成的所谓国际贸易市场。但是我们却被无情的告知:要到5月9日才开始今年的边贸活动。就差那么四天!我们却与它无缘。那座听起来颇具诱惑的尼泊尔大厦我们也没有去成,当时不知为什么没有去的冲动。其实这不是我们通常思维的高楼大厦,而是位于东风桥不远处一座山腰的山壁上,蜂窝似的散落着近百个洞窟,这些洞窟曾被一些印度尼泊尔人用来做居所,所以当地人笑称这里为“尼泊尔大厦”。</p> <p class="ql-block">从紧张的旅途中一下子放松下来,我们都不知道做些什么好。洗完澡后我和燕子漫步于这座过去从未想到今生能够到达的小县城。县城的主街是水泥路面,大约300多米长,两侧排列着县政府、武装部、招待所、边防检查站,还有学校、小饭店和商店,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特意走到边防检查站大门口,向站岗的解放军了解确切的通贸时间,并好奇的向门内张望。在街的尽头,可望见喜马拉雅山的巨大雪峰高耸在该县的南端。这座山脉分别将印度、尼泊尔国和西藏的普兰隔离开来(遗憾没有随身带相机拍下来)。</p> <p class="ql-block">晚餐后不知做些什么。但王师傅一席话让我们立刻对这里特殊的交易手段有了兴趣。说是买手表就好像买六合彩!卖方将一袋手表倒出来让买方先看,其中有真有假,假的即为质量较次的仿造手表,真的即为品牌的真表。然后将手表装回袋内。若你想买表,先交20元,然后把手放进袋子里去摸,看你的运气如何。运气好的话当然就中了,用区区20元钱就换回了一块名表。真够刺激!我们直叹气又错失了一次中彩的机会。</p><p class="ql-block">王师傅看着我们似乎有些兴趣,问我们想不想看看手表。我们想想就同意了,就权当着当晚的消遣节目。不知他去那里找的线人,当天色完全黑下来的时候,在夜幕的掩护下,我们几个乘坐着吉普车,好像秘密工作者一样,被人带着经过七拐八拐,在凹凸不平的石头路上颠簸了约半个来小时,来到了一个漆黑的村庄。我们被嘱咐不要大声说话。线人把我们带到一户人家,门上有一层厚厚的棉制门帘,进门后又经过了一条长长的通道,才到了主人的内室。低矮的房子,房内是典型的藏式装饰,雕刻油漆非常漂亮的藏式木柜和装饰物。说是房,怎么我现在回想起来,就感觉好像是在一个洞穴中?因为我清楚的记得我曾出来找地方方便,在户外根本就没有看到什么房子的轮廓。我们一定是来到尼泊尔大厦的洞窟了,因为我清楚的记得我们来回都经过了那座连接新老县城的东风桥。</p><p class="ql-block">我们静静地等待着主人拿出他的货——数块他说是行货的男女手表。这些金灿灿的手表从外观上看的确很漂亮,很诱人。我只记得一块女士25钻梅花手表要2500元,我当然难以分辨真假,不知道行情,也没有购买的欲望。只是看看,饱饱眼福,体验一下这种奇特的过程。当然,我们当中还是有人有收获的。夜晚11半我们回到了招待所。</p> 第十二天 梦断扎达 最后的神山圣湖 <p class="ql-block">5月6日 星期六 晴</p><p class="ql-block">清晨,当一缕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照到床边,我立刻从床上跳起,穿上衣服对燕子说,上楼顶拍日出去。我们俩人顾不得洗漱直奔楼顶,正好有一扇门通向楼顶。我们轻易地推开了它走上楼顶平台。早晨楼顶上的风很大,只听身后的门哐当一声自动锁上了。当时也没细想怎么回去。站在高处视野立刻宽阔了许多,这才真正理解了“普兰,称之为被雪山环绕的地方”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它真是三面环山,静静地依偎在喜马拉雅山脉环绕的山坳中。翻过喜马拉雅山险峻隘口急转直下,就是尼泊尔,就是印度了。我们看到了那个隘口,那里飘扬着一面五星红旗,在土黄色的山岭中显得格外的鲜艳夺目。我们还远远的拍下了尼泊尔大厦的全景。</p> 清晨的阳光洒在向着阳光一侧的连绵雪山上,成了夺目的金山;另一侧背着阳光的四座山峰顶上的一片旗云,却让我等了又等。我猜测:那片旗云后似乎还有一座山峰,那片旗云移走后可能能看到日出,可是直到我们离开,它还是守卫在那四座山峰的顶端,不愿意离去。真是多亏带了手机,多亏这里有信号,我打电话让小张上来帮我们开门,否则我们无故的失踪他们一定非常着急。 收拾好行李,我们去到昨晚周新伟就侦察并预订好的一家小饭店吃早餐,吃的是油条、豆浆、肉包子。大伙都吃得津津有味。9点半我们离开了普兰,准备前往神山冈仁波齐作近距离的游览。<br>因为普兰是一个死角,我们必须沿着207省道原路返回,先回到巴嘎,再前往神山下的大金村,据说那里是欣赏纳木那尼最理想的地方,也是转山的起点。机动一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慢慢去与神山对话,我也考虑过是否也去转转山,能走多远走多远。<br>路上我们见到一个约有十几二十头的牦牛队,奔跑在山涧;见到成百只被放牧的羊群,在苍凉的几乎看不到草的草地上被放逐。 约11点钟,我们又来到昨日停车的纳木那尼巨大的雪峰之前,情不自禁地又把车停了下来,想再看一眼这片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在那雄伟苍劲的雪峰下面,我们显得多么渺小。小张他们走在我们前面竟然有幸在这里遇上了野驴。 我们再一次走到湖边,要将我们的身影、将我们对这一方圣土的热爱、将我们足迹永远留在这里。神山圣湖就是我们最好的证人。此时的冈仁波齐一直在注视着我们,事实上它一直就没有停止过这种注视。几天来无论我们走到那里,只要一抬头就可以看见它注视的目光。<br> 此时的圣湖比昨天更蓝了,宁静的没有一丝波纹,纳木那尼雪山的白色似乎一直延续到湖面,好像给湖面抹了一层淡淡的白,优雅的湖岸曲线和富有质感的沙烁湖滩,无一不在默默地为我们作最后的送行。我们无限眷恋着这片圣地,我们不忍离去,我们知道这一走就再也不会回来了! 神山脚下的大金村 <p class="ql-block">一点多钟我们来到了神山冈仁波齐脚下一个被称为大金(普兰县巴嘎乡大金村,亦称塔尔钦)的村庄,海拔4675米。据说这里是转山的入口。未进村前,我们就已经看到山脚下一幢平房外停着数辆吉普车,那一定是一间为来转山的旅游者提供住宿的旅店或招待所,已经有游客来到这里。进山是要收门票的,每人50元。我们不去转山,但已来到山脚下不进去又可惜,所以也就走了进去。但是大部分人留在村外,他们对这片难民营似的村庄不感兴趣。</p> 这个神山脚下的大金村,规模不小,但给我们的印象不是太好。到处是残墙断壁,到处是垃圾,三五成群皮肤黝黑的藏民懒散地坐在地上晒太阳。我想近年到此转山的国内外游客多了,他们见到我们已是见怪不怪。令我们感到遗憾的是,那条神山融雪形成的潺潺小溪,竟然垃圾满目。这似乎是对神灵的亵渎。据说沿着这条小溪向纵深走去,就是转经道,就可以近距离地仰望神山了。 我们几个向村内走去,令我们感到惊讶的是,在这个村的深处,竟然深藏着一个藏医学院!学院内清洁整齐干净并带着朴实,虽然各种条件无法与城市中的学校比较,但在这方圣土上能有这样一块传播藏医文化之地,实属不易。学院不大,也非常简陋,但它却拥有一座在当地享有盛名的图书馆——冈底斯山国际图书馆!虽然我们没有看到什么图书杂志,也可能他们是以一种非我们常识的方式保存着他们的图书,但却让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藏族人民对文化的渴求。 我们呆的时间不长,因为大部队还在村外等着我们。这50元的门票花的有点冤。原计划在神山脚下宿营帐篷,看到这样的情况也就改变原计划,我们改行扎达。<br> 门士的午餐 <p class="ql-block">2点多钟,我们离开了大金。没想到冈仁波齐再一次出现在我们眼前,而且比任何一次更加清晰。宝石蓝色的天空衬托着橄榄球似的雪峰,大自然伟力雕刻出的纵向裂痕和横向纹理清晰可见,峰顶上飘动着白色的云朵。从再见到它的一霎那,我就端起了相机,不弃不舍地一直跟踪着它,直到它慢慢从我的视野中消失。我知道这是我们的最后一次见面,我们将挥手向它告别,我们将前往扎达。</p> 扎达县,因为独特的土林地貌、因为神秘的古格王朝遗址,使得它越来越受到关注,也成为旅行者到阿里的必到之地。我们也是奔着土林和古格王朝而来的。我们计划经门士、到巴尔后转入山路,沿着雅鲁藏布江源头的象泉河畔,进入扎达。在那里观赏著名的土林地貌风光后,将扎营古格王朝山脚下,拍摄它的日落日出。看完土林和古格王朝遗址后,我想基本上就可以为我们此行阿里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我们竟会与它失之交臂。<br>我们再次走上了219国道,我们只有赶到门士镇才可能找到吃午饭的地方。巴嘎到门士约58公里。又是大片荒无人烟的无人区,地上的喜马拉雅山脉在忠实地陪伴着我们,天上的白云在不时为我们旅途增添色彩。没有到过西藏的人,没有到过阿里的人,不为别的,就为那云中的驰骋,就为那广袤的无人之地,就为那清澈透明的蓝天和无比洁净的空气,就为行走时那心旷神怡的感觉,都应该乘上吉普车到这块离天堂最近的地方走一走,你一定会被这里壮美的景色所震撼。 约3点半钟,我们来到了门士,一个仅有几栋低矮土房子的小镇。我们的目的就是找一个能解决我们肚子问题的地方。最后还是选择了一家看起来比较卫生、能够给我们提供面条的小饭馆,老板是一位曾在西藏当兵、至今仍独身一人中年四川汉子,他满口答应可以满足我们需要,提供西红柿鸡蛋面。在高原上等吃饭是一件需要耐心的事,因为高原缺氧,水难烧开,食物难煮熟。有条件的用上高压锅能提高一些速度。老板用高压锅一锅锅的煮出了西红柿鸡蛋挂面条!也许你使用高压锅煮肉煮汤,但你见过高压锅煮面条吗?我想只有生活在这里的人才可能有此手艺,否则在锅盖不能打开的情况下,这个时间和火候怎样掌握? 我们一人吃了一大碗面。饭后我和燕子让老板带着,去当地的商店看看,燕子要为相机购买备用电池,我则考虑要补充些食物,因为我们储备的食物已经所剩无几了,我担心进扎达后条件可能更差。事实证明我这个想法是多么有预见性。 小商店不远,步行几分钟就到了。饭店老板与这里的人很熟。里面的货物摆满了货架,但一看就知道质量很次,很多都像是七八十年代的产品。特别是日用品,让你买不下手,心里一点把握都没有。无奈之下燕子也只好买了8节备用电池。后来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没有一个能行,不知道是伪劣产品,还是因为高原地区天气寒冷,电池保管不善,或是超出保质期。真是不应该啊,如果拿这样的产品来坑害高原上本来就不富裕的藏族同胞,那简直就是犯罪!幸好我们要买的食物还行,在有效期范围内。我们买了双汇火腿肠,军需红烧肉罐头,还有一些饼干、米通等。价钱当然比内地要贵许多,因为大部分是从新疆经过长途货运来的。<br> 梦断扎达 <p class="ql-block">约5点钟我们再次上路了。路上多次看到小龙卷风,将地面上的沙土旋转扔到空中,形成一个几米高的沙柱,甚是奇观。</p> 约6点半,我们在去扎达和狮泉河分界路牌的指引下,离开219国道,转向去扎达的山路。我们将要翻越海拔5100米的一座高山,这是冈底斯山余脉——阿伊拉日居山。这是一条充满着艰苦和危险的路,据说要四驱以上的吉普车才能通行。一行人兵分两路,中巴上的新疆朋友放弃扎达直奔狮泉河,剩下我们几个和领队周新伟、鞠大姐那台吉普车上的人,三台吉普车则前往扎达。 这段路大部份是海拔4500米上的崎岖山路,路况复杂,急窄弯多极难走,很多路段要挂四驱才能艰难缓行。我们盘旋在山路中,在峡谷中穿行。沙石路面凹凸不平,狭窄的车道,不知会车时怎样退避。山越来越高,路越来越险,向山下望去一阵眩晕。我们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上了。我们关掉了音乐,两眼盯着前方,不敢与司机说话,不敢分散司机的注意力。我们都停止了交谈,除了汽车爬坡时粗粗的马达声,几乎静得可以听到人的呼吸声。 此时山路上还有类似于雪塔林似的积雪,由冰组成的、矮矮的、一座座微型山峰似的,煞是好看。周围的山体异常的壮观,黑色的、赭红色、黄色的山体,以及白色的积雪,蓝色的天空白云,形成了独特的山貌。在这多彩山峦环抱的洼地中静卧着一汪碧水,好似镶嵌的一颗蓝宝石,此地称为“珍珠湖”。但我们无心欣赏路上的风景,只想尽快赶到扎达。 小心翼翼左右盘旋,晚上约7点左右我们到了海拔5000米的山顶上,向下俯望就好像在飞机上俯望着辽阔大地,那种既奇妙又提心吊胆的感觉令人一辈子都难以忘怀。远远的我们就看见走在前面王师傅的车停在那里,我们停下车来,后面跟着的其它车也跟着停了下来。走出来一看,原来一辆从狮泉河开往普兰的紫红色大巴陷在本来就狭窄的路的中央,将整条路塞个满满当当,听说已经陷在这里3个多小时了。远处河道里也有一辆吉普车被陷在冰融后的河中央。周新伟立即下去帮忙,但在这个光秃秃的山上想找条树枝和干草垫车轮都难。 我的心里咯噔一下,预感到事情有些不妙,一是因为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将大巴拖出,在这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根本不可能有拖车出现的奇迹;二是因为我们队伍中已经出现明显的意见分歧,不想继续走的意见占了上风;三是鞠大姐的司机此时发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怎么办?我们是继续等待还是打道回府?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天色渐晚,我的心也随着天气慢慢地沉重起来。难道我们真要放弃?我是多么的难以接受这个事实! 周新伟将我和鞠大姐叫到一边,与我们商量最后的决定。鞠大姐说的不无道理:安全是第一位的,这一路我们非常虔诚的走了下来,祈求着神灵保佑着我们的平安顺利。但是现在我们前进的方向被挡着了去路,难道神灵有一些什么事情不让我们继续?难道神灵在暗示我们什么?所以最好的选择是掉头下山,趁天黑之前赶到巴尔兵站。我还能说什么呢?人算不如天算,一切都是天意,我们谁也不怨,只是给我们留下深深的遗憾,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div>这是一个多么不得已的决定,是一个多么遗憾的决定!这意味着可能今生今世我(也可能此行的所有人员)再也不可能去到片巍峨壮丽令人震撼的扎达土林和古格王朝,我将从此与它失之交臂。遥望仅仅只有200米的路,我们却难以逾越。人的一生总是不可避免留下这样那样的遗憾,这也许是我最大的遗憾之一了。千里迢迢历尽艰辛,风尘仆仆早出晚归,不就是为了一睹那土林古格的风采!天意啊,让我的西藏梦——梦断扎达!</div> 夜宿巴尔兵站 <p class="ql-block">晚上8点20分我们回到海拔4700米的巴尔兵站。这是我们此行露宿的第二个兵站。这个兵站一般是不对外接待的,但听完周新伟对我们的情况说明后,得到了充分理解,同意我们在此借宿。这比起在户外扎帐篷要强的多,此时野外温度很低风很大。剩下我们三女九男分睡在四间空置的房内,小战士帮我们拿来了铺盖铺好了床,并提来了开水。室内冰冷,有炉子但我们不会生火。</p><p class="ql-block">原打算在兵站外找地方吃饭,也确实看到兵站对面有一排房子,挂着饭店的招牌。但到现场侦察,发现全部关了门。但这难不倒我们!我们拿出了在门士镇买来的火腿肠和猪肉罐头,以及事先准备的方便面、鞠大姐她们给的饼,虽说简单,但也还是美美的吃了一餐高原难忘晚餐。</p><p class="ql-block">我们也将随身带的药品给鞠大姐的司机送去,希望他能尽快恢复。因为前面的路还长、还险。</p> 第十三天 留恋狮泉河 巴尔兵站的早晨 <p class="ql-block"> 5月7日 星期日 雪转晴</p><p class="ql-block">早晨7点钟醒来,半坐在被窝里补写了一些笔记。外出旅行做笔记这已成为我近些年的一个习惯。每天将自己在途中的所见所闻、自己的感触感想记录下来,为自己日后写游记、整理照片提供回忆的线索。一般情况下都是当天记下当天发生的事,道路平坦时有时在车上也可以记上几笔。但有时实在太累了也会在第二天补写。这种习惯的确使我受益非浅。想想也曾去过许多地方,照过许多照片,最后都随着时间的消逝记忆也就慢慢的模糊了。</p> 8点钟钻出睡袋,收拾好行李,准备吃了早餐就上路了。出门一看,几位师傅正发愁因为天气太冷汽车打不着火。唯一的办法是给车加热水。热水,热水,这平时看来再容易不过的事情,此时却困扰着我们。我们吃早餐也需要它。王师傅说曾问战士要过,但说无法提供。我和燕子听后拿上热水瓶,直奔兵营的厨房,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得讨回两瓶开水,为了我们的早餐,为了我们的车。 厨房不远,就在院内。我们径直走了过去,向遇到的战士提出需要开水的请求,但他说无法答复我,因为他们需要用高压锅烧开水,第一锅已经烧开分配完了,第二锅是为战士们早餐准备的,他显得很为难。就在这时,一位穿着军官服的帅哥走来,战士们称呼他郭副连长。待他走近后,我们再次提出要两瓶开水的请求,他爽快的答应了,就说将他自己的那两瓶先让给我们。我们一再表示感谢,就此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br>冲饮了奶茶咖啡,吃了一些干粮,汽车灌了一些热水启动了,我们总算可以上路了。但鞠大姐司机的高原反应仍然没有得到完全缓解。 10点钟我们与巴尔兵站的郭副连长和小战士们挥手告别,感谢他们在我们困难的时候向我们伸出友谊的手。临走前我递了名片给他,希望他有机会到广州来一定来找我们。那知道他看了名片竟乐了起来,说是一位女朋友与我同名同姓!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这世界屋脊的屋脊上,竟然遇上一位同名同姓的认识者,况且还是兵站的军官!<br>我很想与这些常年驻扎在高原上的官兵合张影,但考虑部队上可能有什么特殊规定,不好意思提出,只好作罢。回头想想,当时提出兴许也会满足我这个要求。<br> 西藏天路之门 <p class="ql-block">11点钟我们经过了琼布村,停下等候后面的车。村庄不大,两个藏族妇女正蹲在地上用铁锅炒青稞,走上前去看,原来与我们用粗沙砾爆炒米通、玉米花的手法相似。不知道这种做法是在什么时候从汉区传到西藏,还是从西藏传到汉区?或是都无师自通?我们要了几颗尝尝,还挺香的,青稞的外观有点像小麦。</p> 这时一位长得非常健美的姑娘朝我们走来,与一般藏族姑娘穿戴不同的是,她没有穿民族服装,而是穿着比较时尚的汉族服装,非常阳光的脸庞,配上高鼻梁大眼睛,性感的嘴唇,乌黑的长发,女人味十足,她脸上的皮肤并没有因为常年的高原生活而留下明显的“高原红”印记,但红扑扑的非常健康。难道她是从外乡来到这里?难道她受过教育?还是语言不通我们问不出什么。 12点半左右我们进入噶尔县。“噶尔”藏语的意思就是“兵营、帐篷”的意思。据说当年清政府派蒙古将领率军攻退了敌军,当时清军在此扎营由此而得名。12点45分我们经过此行第四个边境检查站——噶尔检查站。<br>走到这里我们再次见到久违了的柏油路,在戈壁荒岭中一条如丝绸般光滑平坦的黑色长龙曲曲弯弯向前伸延。没有经历过阿里这一千多公里颠簸的搓板路沙石路,你就无法体验到我们当时见到柏油路时兴奋而激动的心情!柏油路,柏油路,我们高兴地叫唤着,我们可以舒坦地坐在在吉普车里了!<br> 在这里醒目地矗立着两样标志性的建筑:一是印有蓝底白字“西藏天路”的大门,横跨在柏油路两侧;另一个是雕刻了“西藏天路”的赭红色石碑矗立在柏油路一侧。这应该都是为了纪念这段具有历史意义柏油路开通而设置的。据说柏油路长约80公里,将经过印度河的源头——噶尔河。 相信不管会有多大的困难,这条柏油路都会一直修下去,将会连接阿里到拉萨到新疆叶城,成为类似于青藏线一样的柏油新藏线。到那时,到阿里旅游将不再因为道路的崎岖难行而令人畏惧。我们今年来阿里,路况就比林伟生他们2001年时的情况要好得多,这就是证明!我相信这一天不会太远。 <p class="ql-block">炽热的太阳焦烤着黄色的土地,两侧山峰的白雪在慢慢地融化,景色又变得那么平淡无奇。我心想多亏是在这个季节来西藏,让我们真正领略了西藏雪域高原的绚丽风光。能看到如此众多的雪山,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南方的人来说实在是太难得了。</p> 狮泉河—孔繁森工作过的地方 <p class="ql-block">下午3点左右,我们来到了阿里地区行署所在地——狮泉河。这里因孔繁森而出名。在街上我们看到了一所以孔繁森命名的小学。 60年代初期,阿里归新疆自治区管辖,那时首府在噶尔昆沙。但由于噶尔昆沙长期燃料困难,加之春夏雨季翻浆严重,房屋易倒塌,公路为噶尔河所隔,车辆通行受阻,等等。因此于1966年迁至狮泉河镇。当时狮泉河七八十里的滩地上生长着西部高原的原始森林——红柳,加之此地有山有水,因而成了人们眼中的风水宝地。这完全是一座在荒漠浩瀚天地里建立起来的小城,并因所傍狮泉河而得名。在这里,海拔4350米,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最低时可达零下四十多度。粮食、蔬菜不能自给自足,大部分均由新疆运输而来,物价之高位居全国第一。人要在这里生存,就犹如在地球南极和北极生存一样,那是生命的奇迹!</p> 但是今天的狮泉河镇,生活设施之方便远远超出我们原来的想象,街道两侧商店、超市、饭馆、旅店、网吧、OK歌厅林立,整个城镇已初具规模,已经闻到浓浓的现代化气息。这里是东到日喀则、北去新疆叶城这二三千里路中最大的城市了。虽然它无法与大城市相比,但它对于我们这些在阿里荒原上奔波颠簸数天后的旅行者来说,简直就像到了天堂。我们就住在狮泉河宾馆。今天对于我们来说时间很充裕,我们要在这里休整一下。汽车要进行检修,我们要好好地洗刷一下几日来一身的尘土。 <p class="ql-block">午饭是在一家较大的餐馆吃的,特别令我们开心的是,在这高原深处竟然吃上了绿油油的空心菜,简直令我难以相信。我们毫不客气的要了两份。午饭后回到宾馆洗了个脸倒头就睡,一觉睡到晚上8点钟才爬起洗澡洗头。这家宾馆有洗手间。记得这是进藏后第四次洗澡、第三次洗头。</p><p class="ql-block">晚上9点钟我们才去吃晚饭,这时太阳还挂在天空,与北京的时差可能有3小时。周新伟由我们自己选择饭店,我们就选在宾馆附近一家东北人开的饭馆,地方不大但很干净很温馨,老板服务很热情周到,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晚餐吃正宗的手擀皮饺子、肉冻、皮牙子、小鸡炖粉条。。。。真好吃啊(写到这里我都想流口水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晚饭后10点了,可是我们都没有睡意,想去走走,因为我们在西藏的时间已经不多,因为我们很快就要和它说再见。回忆走过的这一路所经过的几座城镇,晚上还真没有出来转转。这可能是最后的机会了。我和燕子周新伟,踏着夜幕,在皎洁的月光下,手挽着手,一起漫步在狮泉河镇的街道上,边走边聊。月光下散步的感觉,让时光似乎又倒流到上个世纪,回到了曾经的年代。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很留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