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克里姆林宫时,天还在下着蒙蒙细雨,下了车一会功夫雨停了,导游激动地说,你们来了,雨立即停了,老天爷真给面子。我凝视着克里姆林宫的红色围墙,墙内是俄罗斯总统府和政府所在地。克里姆林宫是俄罗斯政治权力的象征,其高耸的塔楼和尖顶虽然在阴雨连绵的天气下仍显得熠熠生辉,展现出庄严与威严。</p> <p class="ql-block">入门处排着长队,各色人等皆有。有背着相机的游客,有牵着孩子的父母,亦有踽踽独行的老者。守卫的士兵目光平直,不视人,亦不被视。他们的制服笔挺,枪械乌黑,在阳光下不反光。</p> <p class="ql-block">从红墙内看外面,一片生机盎然。</p> <p class="ql-block">顺着石头路走向克里姆林宫大门。</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克宫的大剧院,每年普京总统都会邀请一些名人权贵们来观看演出。</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总理办公室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普京总统办公室,每天的各种重要指令从这里发出,一个人治理着广袤的俄罗斯大地,难怪人们称呼他为“普京大帝”这是与俄罗斯历史上的伊凡大帝与叶卡㨗琳娜并称,荣誉非凡。</p> <p class="ql-block">进大门向前走过总统府,右拐就会看到,横卧着一门巨炮。这尊庞然大物重达四十吨,炮口之阔,可容一名成年男子直立其中。炮身铸有精细的浮雕:沙皇的纹章、圣徒的面容、缠绕的花枝——这些装饰使它不像杀人凶器,倒像一件过分用力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导游说:"世界上最大的火炮,铸造于十六世纪,专为保卫克里姆林宫而造。"游客们发出赞叹的嗡嗡声,手机镜头对准漆黑的炮口。有人问:"它开过火吗?"导游的微笑地说:"历史记载中没有。"</p> <p class="ql-block">确实没有。这门巨炮从未发射过一发炮弹。它太过笨重,难以运输;它的炮弹——那三颗浑圆的石球,每个重达一吨——整齐地堆在炮前,像被母亲安置好的婴孩。它们与炮一样,从未履行过与生俱来的使命。</p> <p class="ql-block">克里姆林宫的教堂的金顶在阳光下闪耀,过于刺目。入内,壁画上的圣徒面目模糊,唯有他们的光环依旧鲜明。蜡烛成排燃烧,有人投币,取烛,点燃,插上,然后退后一步,拍照。烟气缭绕中,我看不清他们的表情。</p> <p class="ql-block">在大教堂里好几个俄罗斯的游客和我们交流时,问我们知不知道今天是中国的某位领导人的生日?说实话真的不知道,俄罗斯朋友的提醒可以说他们对中国的关心超过了我们。</p> <p class="ql-block">大主教为普京总统就职仪式举行加冕典礼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总统的直升飞机就停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向前步行不远处,躺着一口破碎的巨钟。铜铸的身躯裂开一道巨大的伤口,像是被天神用斧头劈过。这伤口如此之深,导游照例要讲述它的故事:十八世纪,一场大火,人们往滚烫的钟体上泼水,铜在冷热交加中迸裂。十一吨的碎片从钟身剥落,从此它成了哑巴。游客们也为此发出惋惜的叹息,</p> <p class="ql-block">敲不响的大钟静静地等在那里,历史没有如果,历史上多少英雄豪杰从这里走过,又有多少英雄豪杰从这里诞生,正如三国故事: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p> <p class="ql-block">游览又回到了原点,就像历史一样简单而又复杂,我们将要离开这里,乘坐飞机回到自己的家乡。在俄罗斯这片土地上,历史与现实交织,每一处都藏着别样的故事 。</p> <p class="ql-block">走出宫门,回望那堵红墙。它已经见证了太多,还将继续见证下去。而我们这些过客,不过是它漫长岁月中的一粒微尘。墙内墙外,其实并无分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