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班门弄斧》(一)

心悟之人,民生

<p class="ql-block">《简谈行、草书的学习与研究》</p><p class="ql-block">——半年來临怀素碑贴的同时对行,草书的探索,学习的心得与认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引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行草书的艺术维度与学习本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行,草书作为中国书法中最具流动性与抒情性的书体,其学习与研究始终围绕“从二维到三维”的艺术转化展开。历代碑帖虽以平面墨迹留存,却暗含书写者笔势的起伏、空间的营造与节奏的韵律。临帖作为入门路径,看似是对二维形态的机械模仿(即“划字”),实则是通过对线条、结构的反复锤炼,逐步理解书法从“平面再现”到“立体创造”的核心逻辑。这种转化的本质,在于以“变化”为手段,将汉字的静态结构赋予动态生命力,使其在二维纸面上呈现出视觉上的深度与张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临帖</p><p class="ql-block">二,二维基础的夯实与笔意的初步解构</p><p class="ql-block"> (一)临帖的二维属性与入门价值</p><p class="ql-block"> 任何碑帖的墨迹均以平面形式存在,点画的粗细、结字的欹正、章法的疏密,皆为二维空间中的视觉符号。临帖之初,学习者通过观察、模仿碑帖的线条形态与结构比例,形成基本的肌肉记忆,此即为“划字”的阶段——它要求学习者先精准还原碑帖的二维特征,如王羲之《兰亭序》中“永”字八法的线条弧度,或张旭《古诗四帖》中狂草的笔画分割规律。这种模仿并非机械复制,而是对书法“形”的基础训练,如同绘画中的素描,是构建艺术表达的前提。</p><p class="ql-block">(二)临帖的进阶:从“形似”到“神似”的跨越</p><p class="ql-block"> 初级临帖以“划字”求形似,而高级阶段则需透过二维墨迹解读“笔势”。例如,临习颜真卿《祭侄文稿》时,干枯的笔画不仅是墨色的二维痕迹,更暗含行笔速度的急涩变化与情感张力。此时,临帖者需从平面线条中还原三维的书写动态:提按的力度如何影响线条粗细(如“锥画沙”的沉劲),平动的速度如何塑造线条质感(如“屋漏痕”的苍涩)。这种对“笔意”的解读,标志着临帖从二维模仿向三维意识的过渡。</p><p class="ql-block"> 三、从二维到三维:行草书立体感的生成机制</p><p class="ql-block"> (一)书法“三维立体感”的艺术内涵</p><p class="ql-block"> 书法的“三维”并非物理空间的长宽高,而是通过笔法、墨法、章法的有机变化,在二维纸面上构建的视觉深度与动态韵律。孙过庭《书谱》中“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的论述,揭示了单字结构与通篇布局的空间关联——每个点画的粗细、浓淡变化,每个字的大小、欹正对比,皆服务于整体“立体感”的营造。如米芾行草中“八面出锋”的笔法,通过笔锋在不同角度的转换,使线条呈现出“立体弧面”的质感,打破了平面书写的单调。</p><p class="ql-block"> (二)“变化”作为三维转化的核心逻辑</p><p class="ql-block"> “变化”的本质是对“均匀”“单调”的突破。行草书通过十二项技法要素的灵活运用(大小、粗细、纵横、疏密、浓淡、方圆、立弯、点线、粘连、快慢、提按、平动),在平面中制造矛盾与和谐的统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王铎《草书诗卷》为例:单字结构上,“大小”“纵横”的对比使“龙”“虎”等字忽大忽小、忽正忽欹;章法布局中,“疏密”“粘连”的运用让字群形成“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空间节奏;笔法上,“提按”“快慢”的交替使线条时而如“崩云”般厚重,时而如“蝉翼”般轻盈。这种多维变化的叠加,使静态的纸面产生“奔雷坠石”的动态张力,实现从“划字”到“造境”的跨越。</p><p class="ql-block"> 四、技法要素解析:三维表现的具体实践路径</p><p class="ql-block"> (一)笔法要素:线条立体感的塑造基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1. 提按与粗细:提按是形成线条粗细变化的核心。轻提则线细(如怀素《自叙帖》中的“游丝”),重按则线粗(如颜真卿行草中的“屋漏痕”),粗细对比赋予线条“远近”的视觉层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平动与快慢:笔锋平动的速度差异决定线条质感——疾笔生涩(如王铎的“涨墨”飞白),涩笔生稳(如王羲之的“中锋敛锋”),速度变化使线条产生“筋骨”与“血肉”的立体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 方圆与立弯:方笔(如欧阳询行书中的折笔)刚劲如“剑戟”,圆笔(如孙过庭《书谱》的转笔)婉转如“玉环”,曲线的“立弯”弧度(如黄庭坚“蛇行”笔势)则模拟了空间中的立体弧面。</p><p class="ql-block"> (二)结构与章法要素:空间层次的系统构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1. 大小与纵横:单字“大小”的突变(如《兰亭序》中“之”字的二十种写法)打破机械排列,“纵横”的欹侧(如米芾“风樯阵马”的结字)制造动态平衡,使平面布局产生“起伏”的节奏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疏密与粘连:字群“疏密”的聚散(如怀素《圣母帖》的“星斗悬”布局)形成虚实相生的空间纵深,“粘连”的笔断意连(如张旭《古诗四帖》的“一笔书”)则强化了通篇的立体脉络。</p><p class="ql-block"> (三)墨法与点线要素:视觉深度的多维强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1. 浓淡与枯湿:墨色“浓淡”的渐变(如王铎的“涨墨”与“飞白”交替)模拟了绘画中的“远近法”,浓墨如近景厚重,枯墨如远景朦胧,增强空间纵深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点线与节奏:“点”的跳跃(如王羲之行书中的“高峰坠石”)与“线”的绵延(如怀素的“惊蛇入草”)结合,形成“点如星辰,线如江河”的层次,丰富视觉节奏的立体感。</p><p class="ql-block"> 五、从临帖到创作:三维意识的实践整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临帖的终极目标是为创作赋能。学习者需在临习中刻意培养“三维解读”能力:面对《兰亭序》的“群贤毕至”,不仅关注单字结构,更需分析“群”字的厚重与“贤”字的疏朗如何形成空间对比;临习《古诗四帖》时,通过笔画的“粘连”与“断开”,还原张旭运笔的“快慢”节奏。而在创作中,需避免对技法要素的机械堆砌——“变化”需以“自然书写”为前提,如苏轼所言“无意于佳乃佳”,让大小、粗细等要素服务于情感表达,方能避免线条浮滑或结构散乱的误区。</p><p class="ql-block"> 六、结论:在二维与三维的张力中追寻书艺本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行草书的学习,始于对二维碑帖的“划字”模仿,终于通过十二项技法要素的“变化”,在平面纸面上构建三维的艺术意境。从王羲之的“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到张旭的“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自叙帖),历代书家皆以不同的“变化”方式,将汉字从实用书写提升为视觉艺术。当代学习者需在临帖中夯实二维基础,在创作中激活三维意识,方能真正理解行草书“形”“神”兼具的艺术本质,让传统书体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年6月17日</p> <p class="ql-block">关于书法指导老师,只能是指导,引进作用。书法老师写的字不是碑帖,书法老师也不是古人,他所指导的都是经验的积累与探讨。另外古人的楷书同一个字各有不同写法。因此,学习楷书结构,点划,都必须以所学的原碑贴为准。</p><p class="ql-block">其次,老年人学习诗书画要与身体健康相适应,参加社会活动量力而行。</p>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17号</p>